权力的媒介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8-11-30
ISBN:9787800532269
作者:(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 著

内容概要

(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 为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新闻学院的阿特休尔教授,作者中学时即成为一名年轻的实习记者,后来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过美联社驻费城、华盛顿编辑,驻西德首府波恩首席记者,后来又任《纽约时报》和NBC记者,还主持过NBC西雅图广播电视台并一度担任《新闻周刊》特约记者。离开新闻前线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攻取政治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
干过记者和编辑,任过驻外记者,做过通讯社、电视台和杂志工作,这一系列丰富多姿的新闻实践既开启了作者的理论思维,也为之提供了论证的事例;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进阶学习又使作者大为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并开拓了知识视野。

书籍目录

三《权利的媒介》的介绍
《权力的媒介》(Agents of Power)
1基本观点: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到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摆布传媒的权势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是经济上的。
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有四种: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形式;非正式形式。
阿特休尔的理论属于批判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出现两个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经验学派关注传播过程受众一方及传播效果问题;批判学派关注传播者一方及都传播的控制问题。阿特休尔的研究的是传播者及其如何控制传媒,所以是批判学派,《权力的媒介》是美国或者说西方传播学界继施拉姆等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之后又一本颇具经典色彩的著作,书中的理论观点也对施拉姆等倡导的“社会责任论”进行了驳斥和挑战
2全书资料丰富,对美国新闻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以及世界范围内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许多相关思想都有触及和分析。书中不乏新颖的观点,比如作者认为新闻媒介标榜客观性无非是出于经济需要和政治用心;又比如作者认为新闻媒介的内容主要是由财源决定的,并指出了四种财源形式: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形式、非正式形式;再比如作者认为“社会责任论”是一个“含义不清的模式”,在实践中是无法兑现的,新闻媒介最终只是为了统治者所利用的一种工具而已。全书思路开阔,联系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作者还着眼于新闻媒介和社会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闻媒介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现存制度的工具,是实行社会控制的手段,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全书的构架分为四篇共十一章,第一篇共四章,分别是第一章--报刊的起源:早期媒介关系;第二章--神话的诞生:第一修正案;第三章--商业报刊,1833-1917:赢利的机构;第四章--揭丑与赚钱。作者论述了资本主义新闻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了新闻自由、新闻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新闻记者的作用等理论问题,最后指出:由于新闻媒介的经济命脉完全受资本控制,新闻媒介的独立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二篇共三章,分别是第五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闻媒介;第六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闻媒介;第七章--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媒介。作者根据当时世界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将新闻媒介划分为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模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第三世界国家模式,并论述了各自的特征和主要理论,作者还指出施拉姆的四分法是在冷战背景下作出的,带有简单化倾向。
第三篇共三章,分别是第八章--社会责任论:哈钦斯委员会及其结果;第九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内容与财源的关系。作者在论述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等重大新闻命题,并展望了世界新闻事业的发展前景“它不是在向谋求最大利润的呼声致意,就是充当历史命运的见证人。领导新闻队伍的将是新闻媒介的付钱主子(财源)”。
第四篇共一章,即第十一章--新闻媒介的交响乐:分类体系。作为总结,作者将三种新闻模式形象第比做一部交响乐种的三个乐章,分别就这三种模式在新闻事业的目的、信念、新闻自由等根本问题存在的异同展开了比较研究,进而分别论述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得到了七项结论

作者简介

本书抓住新闻媒介与社会统治力量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层层论述,深入考察了欧美新闻事业的演变发展以及新闻观点的产生变化,探讨了当今世界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问题。


 权力的媒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判断一本书是不是适合人类阅读的有一些方便的途径。就拿如今出版的书来说,如果你碰到一本既没腰封又没推荐语的书,那它十有八九是有基本水准的了。同理一本80年代出版的书,如果没有那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那也可以赶快收进了。记得我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80年代的版本,译者在序言里说“本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青少年空虚的心灵,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熏陶下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大意)把我雷得呀...这书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译者在序言里就大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统治阶级”那一套。我怀疑当时出这本书,就是要宣扬所谓新闻自由只是美国的统治阶级为了方便统治而自我标榜的。唉...但是原著作者的本意不是这样的...至少不全是这样的。于是,我就在译者序里看到了不止一处的“尽管作者在分析上和观点上还有失偏颇”。于是,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在细细寻找那些“偏颇”的地方。
  •     事实上,我们能够很有把握地指出,美国老百姓特有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认为民主制度之所以繁荣兴旺,某种程度上归结于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这种假设可以概括如下:在一个民主政体中,人民实现统治。在选举投票站里,倾听到的是人民的呼声。人民依据他们获得的各种消息作出投票决定,而那些消息则主要是由新闻媒介提供的。因此,新闻媒介对于民主制的生存必不可缺。进一步推断:民主制度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实际上,这种政府才能使公民获得自由。因此,对一个自由社会而言,公民的新闻流通必然来自于自身也是自由的新闻媒介。(21)个人评价:新闻媒介是民主制度的基本前提,因为它能够为民众提供一个基本完整的信息环境,而这一与现实基本相符的信息环境则是人民进行政治选择与判断的前提。没有新闻自由,便不可能出现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第一个断言出版自由具有商业现实性的正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提出了“真理的价格”问题,虽然他的措辞并不十分贴切,但他对触及资本主义新闻媒介中存在的根本的两难困境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是资本主义新闻体系中的“主要症结”。也就是说,一方面,它有一个被歌颂了两个多世纪的神话般的理想,其主要目标是新闻媒介为人类和自由社会的幸福美满提供新闻,充当信号灯、瞭望塔,把各种邪恶行径和权力弊端亮之于光天化日之下,以期快速达到最终目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是自由市场的商业世界私人为之盈利的动力。对于后者来说,追求真理,揭露邪恶要服从赚钱图利的需求。前者带有大量宗教象征的意味,后者显然没有。(28)个人评价:摇摆于政治和经济之间似乎是媒体不可跳脱的宿命,从政党报向便士报的转变,只是由受制于政治力量转变为受制于经济力量,媒介的独立性在其经济独立之前是无法实现的,这也就像文中所言的“主要症结”。而要解决这个症结,似乎除了分清商业媒体和公共媒体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分工以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在苏联的信仰体系中,卡尔•马克思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成为新闻媒介的基本准则。但是如同美国政党报刊为了政治上的需求而将原则变成空洞无物的信条一样,苏联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也将这些原则置于毫无作用的位置上。事实上,马克思与托马斯•杰弗逊一样,很难从哲学角度加以断定,因为他不可能在一生的各个时期里涉及新闻自由争端的所有方面。马克思在自称“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并非只是在说笑话而已。(102)个人评价:思想和实践之间的同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真正做到同一之前,间隙是一定不可避免的。不论是资本主义的客观主义的原则,还是马克思体系下的新闻准则,都很难真正做到按照其理论设计而进行新闻的实践。正是因为马克思的学说并不完善这一事实使得后人对他的著作和思想进行了众多的不同解释。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个完整严密的哲学体系,在许多哲学家眼里,它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一种哲学,而只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描述。••••••马克思的新闻哲学(或者最好称之为思想体系)在莫斯科大学新闻学院,即这个制度的中心,被当作主旋律加以讲授、传播。(103)个人评价:认清所谓的马克思的新闻哲学的思想源流是实践其哲学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进行正本清源的工作而只是选择有利于当下的理论进行宣扬,虽然在当下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来,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认为,意识本身只能通过传播交流而存在,在它能够传播交流之前,社会是必需的。人们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而取得感受、经验,这种交往的首要手段就是语言。那些掌握了语言的人也就控制了社会,他们也能够将人类或者使其成为奴隶。或者让其获得自由。言语制造者是国家,是学校,是教堂,而它的传播者便是新闻工作者。因此,谁控制了新闻媒介,谁就控制了意识形态,进而也就控制了社会。(116)个人评价:这正是所谓的意识形态的霸权,而这种霸权更多的是通过媒体、学校、教堂等组织来推行和实现的,由于不同于国家机关的简单灌输,所以其影响更为隐蔽和深远。同时,也要看到语言本身所具有的革命性和建设性力量,谁掌握了语言,就意味着掌握的意义的生产,从而进一步就控制了整个社会。读后感:媒介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和信息的生产部门,他们更是一种权力部门,通过对语言符号的控制与解释,他们生产着意义,从而进一步生产着权力的合法性。这是一种审视媒体的不同的视角,这样的视角可以意识到为什么会有如此严厉的媒介管制以及相关新闻法律法规的设立,同样也可以意识到为什么媒介的内容会有如此多令人难以接受的部分。媒体毕竟都是属于政权的一个部分,从根本上说只能是政治的支持者,而所谓的批评和监督一定是有一定的边界和限制。同时对于媒体而言,不论是受制于政治力量还是受制于经济力量,只要它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制约,便一定会在其运作中体现出来,政治的约束并不一定比经济的约束更差,都会影响到媒体本身的运作,所以不论是资本主义新闻体系中的客观性原则还是社会主义下的新闻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都很难真正的全面践行。这就需要媒体自身和传媒人在政治和经济之间进行微妙的周旋和博弈。而就我国自身的媒体实践而言,便是长期制约传媒业发展的二元体制问题,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明晰划分的缺失以及背后相应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我国的媒体不得不既承担公共媒体的宣传任务,同时又要进行商业媒体的运作,如此下去,传媒业根本无法健康地发展。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这是一本论证牵强的著作
  •     虽然有些过时 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媒体产物无绝对客观性
  •     也是循着李彬的线索看的
  •     在老师的“逼迫”下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正在读的过程中。 序言是一本书的灵魂所在,看完这本书的序言时,我就知道,这本书是自己内心一直想要的。对于媒介与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的关系会领悟的更加透彻。
  •     不必对新闻这件事太过悲观 也不必为作为造就它的人而感到任何的骄傲
  •       事实上,我们能够很有把握地指出,美国老百姓特有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认为民主制度之所以繁荣兴旺,某种程度上归结于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
      这种假设可以概括如下:在一个民主政体中,人民实现统治。在选举投票站里,倾听到的是人民的呼声。人民依据他们获得的各种消息作出投票决定,而那些消息则主要是由新闻媒介提供的。因此,新闻媒介对于民主制的生存必不可缺。进一步推断:民主制度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实际上,这种政府才能使公民获得自由。因此,对一个自由社会而言,公民的新闻流通必然来自于自身也是自由的新闻媒介。(21)
      个人评价:
      新闻媒介是民主制度的基本前提,因为它能够为民众提供一个基本完整的信息环境,而这一与现实基本相符的信息环境则是人民进行政治选择与判断的前提。没有新闻自由,便不可能出现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
      
      第一个断言出版自由具有商业现实性的正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提出了“真理的价格”问题,虽然他的措辞并不十分贴切,但他对触及资本主义新闻媒介中存在的根本的两难困境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是资本主义新闻体系中的“主要症结”。也就是说,一方面,它有一个被歌颂了两个多世纪的神话般的理想,其主要目标是新闻媒介为人类和自由社会的幸福美满提供新闻,充当信号灯、瞭望塔,把各种邪恶行径和权力弊端亮之于光天化日之下,以期快速达到最终目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是自由市场的商业世界私人为之盈利的动力。对于后者来说,追求真理,揭露邪恶要服从赚钱图利的需求。前者带有大量宗教象征的意味,后者显然没有。(28)
      个人评价:
      摇摆于政治和经济之间似乎是媒体不可跳脱的宿命,从政党报向便士报的转变,只是由受制于政治力量转变为受制于经济力量,媒介的独立性在其经济独立之前是无法实现的,这也就像文中所言的“主要症结”。而要解决这个症结,似乎除了分清商业媒体和公共媒体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分工以外没有更好的方法。
      
      在苏联的信仰体系中,卡尔•马克思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成为新闻媒介的基本准则。但是如同美国政党报刊为了政治上的需求而将原则变成空洞无物的信条一样,苏联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也将这些原则置于毫无作用的位置上。事实上,马克思与托马斯•杰弗逊一样,很难从哲学角度加以断定,因为他不可能在一生的各个时期里涉及新闻自由争端的所有方面。马克思在自称“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并非只是在说笑话而已。(102)
      个人评价:
      思想和实践之间的同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真正做到同一之前,间隙是一定不可避免的。不论是资本主义的客观主义的原则,还是马克思体系下的新闻准则,都很难真正做到按照其理论设计而进行新闻的实践。
      
      正是因为马克思的学说并不完善这一事实使得后人对他的著作和思想进行了众多的不同解释。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个完整严密的哲学体系,在许多哲学家眼里,它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一种哲学,而只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描述。••••••马克思的新闻哲学(或者最好称之为思想体系)在莫斯科大学新闻学院,即这个制度的中心,被当作主旋律加以讲授、传播。(103)
      个人评价:
      认清所谓的马克思的新闻哲学的思想源流是实践其哲学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进行正本清源的工作而只是选择有利于当下的理论进行宣扬,虽然在当下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来,是站不住脚的。
      
      马克思认为,意识本身只能通过传播交流而存在,在它能够传播交流之前,社会是必需的。人们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而取得感受、经验,这种交往的首要手段就是语言。那些掌握了语言的人也就控制了社会,他们也能够将人类或者使其成为奴隶。或者让其获得自由。言语制造者是国家,是学校,是教堂,而它的传播者便是新闻工作者。因此,谁控制了新闻媒介,谁就控制了意识形态,进而也就控制了社会。(116)
      个人评价:
      这正是所谓的意识形态的霸权,而这种霸权更多的是通过媒体、学校、教堂等组织来推行和实现的,由于不同于国家机关的简单灌输,所以其影响更为隐蔽和深远。同时,也要看到语言本身所具有的革命性和建设性力量,谁掌握了语言,就意味着掌握的意义的生产,从而进一步就控制了整个社会。
      
      读后感:
      
       媒介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和信息的生产部门,他们更是一种权力部门,通过对语言符号的控制与解释,他们生产着意义,从而进一步生产着权力的合法性。这是一种审视媒体的不同的视角,这样的视角可以意识到为什么会有如此严厉的媒介管制以及相关新闻法律法规的设立,同样也可以意识到为什么媒介的内容会有如此多令人难以接受的部分。媒体毕竟都是属于政权的一个部分,从根本上说只能是政治的支持者,而所谓的批评和监督一定是有一定的边界和限制。同时对于媒体而言,不论是受制于政治力量还是受制于经济力量,只要它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制约,便一定会在其运作中体现出来,政治的约束并不一定比经济的约束更差,都会影响到媒体本身的运作,所以不论是资本主义新闻体系中的客观性原则还是社会主义下的新闻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都很难真正的全面践行。这就需要媒体自身和传媒人在政治和经济之间进行微妙的周旋和博弈。而就我国自身的媒体实践而言,便是长期制约传媒业发展的二元体制问题,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明晰划分的缺失以及背后相应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我国的媒体不得不既承担公共媒体的宣传任务,同时又要进行商业媒体的运作,如此下去,传媒业根本无法健康地发展。
      
  •     虽然时不时有点经济还原论的感觉,不过作者其实一直都在强调:天下乌鸦一般黑。归纳的最后那一点是最真实贴切的:新闻实践往往背离新闻理论。
  •     粗看第一遍觉得写得挺有道理,二刷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再刷几遍再细评。
  •     当时,我还是个广告人,看了这本课外书,感觉很激动。
  •     有的內容有點過時吧,所以已經不太具有啓發性了。但整體還不錯。
  •     又啰嗦,翻译又烂,还是决定论
  •     读是读完了,不过一团乱麻,呀呀呀~
  •     可以视作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反思,内容有点陈旧了,第四篇最有价值,前面的匆匆翻过。
  •     我读的不是这一版本好像~~~
  •     连自由、客观、社会责任的词义都无法达成一致,不同意识形态的新闻界就像处在不同的星球。然而他们之间又确实有着共同之处,即为权力所控制。
  •     传播学批判学派,很多观点可以颠覆新闻理想主义。新闻媒介从来都是社会控制的工具,客观性的中立价值也是为了商业盈利,新闻的内容只是资金提供者的利益反应。
  •     阿特休尔的居心也颇为险恶,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也可谈谈怎样做有益于推动新闻事业,哪怕是纸上谈兵,而一味举例告诉我们,苏联的新闻制度如何,别人的新闻制度如何,我们的制度勉为其难也如何,这跟鲁迅所谓一个房间里看苍蝇的人有什么区别?国外的月亮不圆,所以国内的月亮也不许圆?
  •     我觉得还是略过第一部分关于历史的那些作者看来很有趣却让我晕头转向的实例好了。。直接去探讨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吧。。。
  •     对媒介的影响力叙述得较详尽,但材料组织得似乎比较乱
  •     介绍并对比论述了市场经济世界、马克思主义世界及第三(进步中)世界中关于新闻事业的目的、信条与对于新闻自由的不同观点,给出了对于新闻事业的七项归纳。成书之时互联网还未诞生,但内容不能说已经过时,书中对于「未来」信息社会新闻事业「预测」之精准令人惊讶。
  •     力透纸背地杰作,八十年代读书热的见证。可惜版本太老了,比我还老……
  •     所以说新闻和政治依旧是分不了家,哪种意识形态都一样,有了解才有批判,最起码立场是相当客观的。
  •     我居然忘记了我读过这本书,独立的媒介不存在,而都是为某种政治、经济等权势服务,有必要重读!
  •     很老的书,对于新闻的诞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新闻特点进行阐述。叙述性的写作法读起来虽然较难但很有时间性。
  •     精华就是七条结论。
  •     在一本正经的说理过程中,零落夹带着叽言讽语,阿特休尔边肯定着理想主义者的努力,又不遗余力地讽刺他们被蒙蔽了双眼。成书三十余载,书中许多判断与预言,放眼如今仍处处可及。
  •     史料丰富
  •     有点看不懂呢
  •        判断一本书是不是适合人类阅读的有一些方便的途径。就拿如今出版的书来说,如果你碰到一本既没腰封又没推荐语的书,那它十有八九是有基本水准的了。同理一本80年代出版的书,如果没有那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那也可以赶快收进了。记得我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80年代的版本,译者在序言里说“本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青少年空虚的心灵,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熏陶下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大意)把我雷得呀...
       这书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译者在序言里就大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统治阶级”那一套。我怀疑当时出这本书,就是要宣扬所谓新闻自由只是美国的统治阶级为了方便统治而自我标榜的。唉...但是原著作者的本意不是这样的...至少不全是这样的。于是,我就在译者序里看到了不止一处的“尽管作者在分析上和观点上还有失偏颇”。
       于是,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在细细寻找那些“偏颇”的地方。
  •     阿特休尔队新闻的7点结论很牛逼
  •     毋须感慨天朝的传播,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逻辑悖论
  •     没有媒介是不受控制的
  •     大佬.我真想叫人来把你的书精简一半,废话真的过多了.
  •     这本书已经很难找到了,讲述媒体如何被权力左右。
  •     实在不明白这本书怎么成为经典的。。。反正我觉得是在浪费生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