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贝父子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
ISBN:9787532714384
作者:(英)狄更斯
页数:2册(1078页)页

内容概要

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好客,挥霍无度,经常入不敷出。他从小能演会唱,常被父亲带到酒店表演节目。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他在皮鞋油作坊当学徒时,由于包装熟练,曾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作为广告任人围观,在他心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从而产生了对不幸的儿童深厚的同情和坚决摆脱贫困的决心。他只上过几年学校,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广泛了解社会。后担任报社的采访记者,熟悉议会政治中的种种弊端。24岁时与报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结婚,由于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别,给他的创作、特别是晚年的生活带来了不幸。他在采访之余开始文学创作。他常带着笔记本在伦敦偏僻的角落和乡村漫游,为日后的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一生刻苦写作。晚年常常白天写作,晚上被邀请去朗诵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变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在写作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时去世。

作者简介

《董贝父子》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发表于1848年。
小说描写了董贝父子公司的盛衰史。董贝是个贪得无厌的大资本家,妻子儿女都成了他追逐利润的工具和摆设。公司经理卡克尔是个奸诈小人,骗取了董贝的信任后又一手造成了他的破产。在现实的教训中,董贝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最后,虽然他已无法重整家业,却成全了真正的家庭幸福。
《董贝父子》尖锐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利润高于一切的原则,其日臻成熟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标志着狄更斯的创作生涯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期。


 董贝父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董贝是《董贝父子》的主人公,这个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是风光一时的董贝父子公司的老板,据说是“19世纪企业精神”的象征。说到企业,先得比规模,在董贝眼中,“世界是为了董贝父子经商而创造的,太阳和月亮是为了给他们光亮而创造的。河川和海洋是为了让他们航船而构成的;虹霓使他们有逢到好天气的希望;风的顺逆影响他们实业的成败……”,他的公司称霸四海,以至于董贝自认是世界的中心。看这气势,怎么着也不比“真功夫”之类的中国家族企业小。而这个1840年代领全球资本主义发展之先的企业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为他的家族企业寻找继承人。为了生个堪当大任的儿子,董贝精心购买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而这正是他事业与人生崩溃的开始。网络、风投,这些今天中国富豪们嘴里的名词,董贝听都没听过的。但人们为之困扰的问题,其实最彻底地暴露了他们的真实状况。从家族企业内部对财富继承与财富分配的纠结与冲突来看,2010年代的中国商人仍然在为董贝在170年前所痛苦的事情寻求解决。解决得不好,夫妻反目或者兄弟阋墙的例子不在少数。而整本《董贝父子》,与其说在讲述富翁的商海风云,不如说在告诉我们,把商业逻辑引入家庭所导致的不幸。如恩格斯所说,董贝是一个“除了快快发财以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快乐”的人,当他的贸易帝国土崩瓦解、失去了唯一的快乐来源之后,董贝企图举刀自杀。女儿却用爱感化了他,他最终认识到自己是有罪的,“需要得到宽恕”,随之步入幸福的晚年。乍听起来,今天的中国富商或许该羡慕英国前辈重获幸福的运气,但必须负责任地追问一句,董贝的幸福如何可能?原本已经与资本“人剑合一”的董贝,怎么可能好象换了一个人一样?这个提问并不苛刻,早就有人认为,董贝的转变毁了一本出色的小说,董贝的幸福是浅薄无力的,因为他根本没有解决家族企业面临的核心矛盾。换个角度说,他们不相信董贝在失去公司、失去财富之后还有可能幸福,他们也不相信那种唤醒董贝的爱,他们认为让爱出场显得很蹩脚,还不如设计成——董贝中了彩票,解决了债务危机,公司于是免于破产,他又娶了一房和自己女儿差不多年纪的娇妻——更有说服力。决定人们想象力边界的是他的价值观。董贝在最窘迫的时候,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其实我们常常都会被带到一个环境里,显出我们最深刻的内心需要,显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让我们无可推委,“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这恰恰是改变的机会。我们不求离开世界,只求不被世界的冰冷所制。当然,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或者任凭败坏的部分在我们生命里扩散,或者像董贝一样,承认自己的过犯,把生命的锚挂在他原先生存的平面之外的点上,因着这种联合,他得以更新生命,幸福因此成为可能。而对于依然俯身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来说,平面之外的任何事物,几乎都是不可理解的。这个世界不是明明服在金钱支配之下吗?服在物质的规律之下吗?服在市场的法则之下吗?无论小学大学,还是EMBA总裁班,都在孜孜不倦地告诉我们这些,恨不得用混凝土把我们的心砌成一座空坟,生怕我们对于灵魂产生一丁点想象力。几乎所有与幸福有关的细节,都被不约而同地省略了。最终,一个人拥有了不受环境不受金钱影响的幸福的可能,竟然彻底成为一件不可理解之事,好象他不可思议、无可救药地堕落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最大的神迹是生命的改变。让我们到历史里寻找另外一个“不可能”的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董贝的可能。与董贝同时代的沙夫茨伯里伯爵,通过六十年的努力,推动国会先后通过煤矿法令——禁止妇女和女孩在井下工作、精神病法令——确保精神病人获得人道对待、十小时工厂法令——管制妇女儿童的工作时间、公共宿舍法令——改善穷苦阶层的住宿条件,他还创立收容所、救济院、“贫民免费学校联盟”,被公认为改变了整个英国的社会状况。1885年他去世的时候,万人空巷,人们举着布条,上面写着“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这是《圣经•马太福音》里耶稣对门徒说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这是关于爱的教训,无数英国人受益于沙夫茨伯里伯爵对爱的信心,尽管这爱、这信心,无法用理性证明,无法用股权分割,无法委托交易转让。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将近一百年里,发生在英国的宗教大复兴,裨补了工业革命的弊端,大大唤醒了人们的良知,带来废除奴隶制度、监狱改革、抑制赌博和决斗的改变,使英国不至在积累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因为尖锐的阶级对立而掀起类似法国大革命的血腥灾难。这为大时代里的个人幸福,提供了一种更广泛的社会可能性,董贝的重获幸福正在这种可能性之下。当董贝沉浸在资产负债表里,浑然不知自己可能拥有另外一种活法。所幸当他主动或被迫从自己的营营役役里抬起头时,被这样的时代氛围所提醒,逃出了资本理性、经济原理对心灵的辖制。幸福并不需要对金钱弃之如粪土,在家庭关系里也不必耻于言利,人类正常健康的感情并非如此脆弱敏感。只是我们的环境里实在缺少一个合适的声音,既遥远又近切,值得我们信赖的声音,远得仿佛来自永恒,近得仿佛体贴入微,在遭遇纷争、血气乍涌的时候轻声提醒我们。
  •     在读托尔金,C.S.刘易斯和狄更斯的小说前,我很少思想关于大团圆结局的事。而这三位作家是毫不掩饰自己热爱大团圆结局的,他们都是英国人。我不知道英国文学里是否有这一种传承,我读的很少;不过我相信,在信仰上他们确实是一脉相承。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和《裸颜》是基督教寓言小说,当他有更多更清晰直白的见解时,他就放下寓言,转而将它们变为论述或演讲。托尔金不太赞成他的好朋友那样赤裸裸地谈论信仰,他自己的魔戒系列和精灵宝钻是另一种类型的寓言体,不过依然深深渗透了基督教思想——只要把它们放在圣经面前,就会很容易识别出托尔金的信念是从哪里寻得依傍。他极其喜爱公式化的“从此以后他过着幸福的生活”,狄更斯也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所读过的《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圣诞颂歌》和《董贝父子》中,狄更斯不管形势有多严峻,某些人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可能性是多么微小——依然坚持到结尾时把他们全部聚拢在一起,使他们苦尽甘来,平平安安,欢欢乐乐,相亲相爱,永不分离。有时候我不由猜想,他是不是想要实现某种人间天国,但很快便打消了这念头。不如说大团圆在他笔下之所以成为可能、那样牢固,正是由他对这个世界以外有天国怀有真切的盼望。他随时描写那看不见的天国,随时使他的故事与人物浸透在那种光芒中。我没见过比他更天真的作家,天真到令人感动的地步,就像他钟爱自己笔下各种各样的“憨人”,不惜亲自出马保护他们,尽管他们傻气,不谙世事,偶尔会因自己的轻信挨近危险边缘——但他们绝不会有真正的危险,真正危险的是那种因聪明而自负的人。狄更斯以他叫人眼花缭乱的幽默手法描写这些傻乎乎的人,用上他最亲切的笔墨,仿佛是在叫喊:在这样的世界里做一个天真的人是可以的!你信上帝吗?上帝保佑你!——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马太福音19:26)从同一个思路出发,因此他也毫不为自己的故事有一个美好结局而感到羞赧或犹疑。我从娱乐作品中见过同样被称作“团圆”的结局,但它们不是同一种,和狄更斯的作品比起来,那不是真团圆。香港晚间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几乎都有譬如真相大白,破镜重圆,有情人终成眷属,好有好报坏有坏报等等情节,也时常可见“从此以后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类似的结尾也出现在给小学生改写的童话里。一本叫《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的书谈到,《小红帽》的最初版本是极其血腥的,在几个世纪间,类似的民间传说大多是为了告诫年轻人这个世界的残酷,要想活下去(甚至不是为了能活得多么好)你就得留神。因此,真团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在一个残酷世界中得到幸福怎么可能。这其实是个严肃的问题,通常电视剧不负有探讨的责任,言情小说也没有,改写的童话同样不予理会。于是我们不得不遭遇断裂:小时候事情是一个版本,等到我们长大后——它们就无情地改变了。真团圆必须得迎难而上,否则它就不过是娱乐,演和看的人同样不信。狄更斯信,而且似乎不需要论证。和他相比,雨果不但是个雄辩家,而且简直是个没多大信心的人,他在自己的小说里长篇累牍地辩论,甚至给我一种印象,如果他在每一章的开头不把事情为什么可以那样进行说清楚,事情就真的没法儿那样进行了。而且,即便它如期进行,却充满了暴力的痕迹。就像雨果本人对法国大革命十分推崇,认为人类要想有大团圆结局便无法绕道。他把暴力写得那样激昂,那样美。和他比起来狄更斯真是毫不进取,缺乏光荣,也一点都不浪漫。他只是温和却严肃地看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也看着他的读者,仿佛是说:你应当舍己去爱。为什么?——你信上帝吗?愿上帝保佑你!不过,即使对狄更斯而言,真团圆的难题也是不容易解决的,因为疑虑多半来自生活中确实没有那么多的幸福美满——果真如此吗?我想起那几本书的结尾,是否有人死亡或奄奄一息呢,是的,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误入歧途的人,无论他们之前多么坏,此时潘然悔悟,迎接他们的是“当一个忏悔的罪人夹在九十九个正直人中间进入天堂时,天使们的脸上可能出现的就是这种狂喜的神情”。他们离开这个绊倒人和叫人悲伤的世界,去往那真正使人安息的国度。这种结局,是从福音书耶稣基督的口里得来的。另一种情况是悲剧。作恶的人直到最后都不承认自己做了可怕的事,伤害了爱他的人和无辜的人,心里没有半点怜悯和恻隐,而只有无尽的骄傲、欲望和唯我独尊的念头——狄更斯描写这种人也是不遗余力。于是,最后他们被从“好人”中放逐出去,就像狼被从羊群中赶走,免得羊群的苦楚没有尽头。在《董贝父子》里,唯一的悲剧是那个人掉到火车的铁轨中央,狂乱中被火车撞死。然而,最可怕还不在于这种死,而是狄更斯相信有另一种永恒的死如同有永恒的活一样,两者同样出自福音书。狄更斯是节制的。小说里有不少糟糕的人物,只有这一个被“处以死刑”,不是由于他罪孽深重,而是由于他不肯回转。那个人心里有那么多肮脏的欲望和自私自利的念头,几乎等于是自己跳入到死亡之中。狄更斯坦然书写这两种结局,对他来说那是确切无疑的,他就是那样相信的。通过他的故事,我对真团圆多了一层领悟。原来,疾病不能伤害真团圆,死也不能;贫穷和破产不能伤害真团圆,爱能填补它的空缺,它却不能填补爱的空缺;辛劳、付出得不到回报、爱一个人却眼看她与别人成婚、忍耐、默默承担,以及盼望非常遥远的事情——这一切都不能伤害真团圆,而这一切,不正是我们平常所害怕、以为一旦挨着就再也无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东西吗?那么狄更斯以为真团圆是什么呢?“她念那永恒的书,那是给世上所有疲累的、心情沉重的人,和所有可怜的、堕落的、被忽视的人的书。她念那神圣的历史。失明的、跛腿的、瘫痪的乞丐、罪犯、蒙受耻辱的女人,我们所有正人君子避开的人,都在这历史中占一个部分。在这个世界继续存在的所有纪元里,没有任何人类的骄傲、冷淡或者诡辩能把这个部分除掉,或者减少千分之一格令。她念上帝的恩典,祂对整个人生,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老年的一切希望和不幸都怀有亲切的同情,对人生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痛苦和悲哀,都很关心。”以及——“海浪里的声音总是以它们那不停的喃喃声向弗洛伦斯悄悄谈论爱。那爱是永恒的,无限的,并不被今世和末日所局限,而是扩展开去,越过大海,越过天空,一直到远处那个看不见的地方!”(引自《董贝父子》)于是,狄更斯在他的故事的结尾,把所有曾经痛苦、误入歧途和懊悔的人聚集在一起,使他们最远不会离开彼此一条街。我曾经疑惑,为什么这些人总是会相聚、相识,相爱,在现实生活中这可能吗?然而,是可能的!因为他们最后总会成为某种相像的人,总是随时乐于给予而将自己的益处置之度外。经过种种磨难后,他们终于在一起,因为信仰,盼望和爱而联合了。这就是作者所相信的大团圆,它们是如此沉甸甸,因为不是不付出代价的。如果疾病,患难,贫穷,痛苦,伤害——这个残酷世界所具有的一切武器——都不能使他们仇恨彼此,不信上帝的恩慈,那么还有什么能阻挡他们,使他们无法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呢?于是这永恒的大团圆结局仿佛是在说:选择过幸福的生活吧,亲爱的朋友!愿上帝祝福你!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the ministry of Him who, through the round of human life, and all its hopes and griefs, from birth to death, from infancy to age, had sweet compassion for, and interest in, its every scene and stage, its every suffering and sorrow."
  •     这是一本对我很重要的书, 让我对很多事情能有所释怀,而且了解有些事情光是感性的去做,是达不到效果.. 有些人你理性对他,反而会伤害到他.有点像"对事理性,对人感性"的哲理把..
  •     狄更斯善于讽刺资本主义金钱至上而社会残酷,资产阶级人情消亡而底层民众抱团取暖。最喜欢他的《大卫科波菲尔》,译者张谷若,让人读来笑中带泪。这部书以我管见不如大卫,只觉冷漠、冷淡、冷酷,弗洛伦斯在这样环境下长大,情节的发展和结局,理想化地加入了“天理昭昭,报应不爽”的成分;但是对于人性的针砭、讥讽,力量似乎还弱于《荒凉山庄》。
  •     作家敢写,就是后人的福气。
  •     小说的主题不必说是讽刺资本主义的。可能是我连续看了几本狄更斯的作品,所以对其套路和叙述手法比较熟悉。而这篇小说的故事性其实并不强,采用了大量的描述,实在是有点审美疲劳。故事的结尾是美满的大结局,董贝失去了儿子,失去了事业,但是找到了亲情。而弗洛伦丝也终获得了父亲的爱。通俗的总结一下就是:大资本家重男轻女,从对金钱的执着到亲情的回归,资本家破产后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     女神弗洛伦斯和她n多粉丝群英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