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的反叛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
ISBN:9787206044755
作者:奥尔特加·加塞特
页数:211页

作者简介

《大众的反叛》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这是“大众民主”正在成为欧洲政治生活主导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公众逐渐取代传统的社会精英而成为欧洲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支配力量,其话语也逐渐具有威势话语的特征。在另一方面,当时的公众缺乏必要的政治训练和理性涵养,表现出力有不逮的情况——诸如易受短视的功利心驱动、轻信政治投机家的承诺、对公共利益的冷漠,等等。这一切被作者加赛特敏锐地察觉到了,并在这部影响卓著的作品中做了详尽的表述。在书中,作者对于公众主导社会生活所包含的危险性进行了准确地预见(后来欧洲公共生活的巨大灾难不幸应和了作者的预言),并进而质疑了公众能胜任这种支配角色的带有先验特征的命题。虽然现代社会的技术让公众具备了支配的能力,但是否就有这样的资格呢?是否应该存在着一种克制的力量呢?……作者在书中讨论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如何有效避免公共灾难是有巨大帮助的,这也是我们将这部著作引见给中国读者的最主要的动机。


 大众的反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加塞特的这本大众的反叛,倒是很能蛊惑人,特别是对于心里报着贵族气质的人来说。Webb课上节选了第一章给我们看,今天从图书馆里面把它借出来,通篇浏览。虽是一本书,但是基本上只是一篇论文,短小精悍、颇为流畅。 通过这篇文章,作为国际关系的研习者,倒是可以更好的把国际关系理论、欧洲国际政治的脉络和现代性中的西方哲学思想给联系起来,十分受用。随着科学转化为技术,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提高到了以往贵族们才能够有点水平。紧接着的就是标准化、机械化,同时也就意味着大规模化。享受到和贵族一般生活质量的贫民也在公共生活方面贪婪的扩张着,企图吞噬一切。因为随着技术带来的表面上的尊严,大众们已经把获取这些,看作为是自己的权力,天赋的权力。一旦社会、经济权力有了合法性后,随之而来的公民、政治权力也便大张旗鼓了。权力被赋予了,也就意味着权力被分散了。 技术进步同时带来科学之用的堕落。科学的精神、科学的哲学最后质沦落为美国的实用主义,科学的大厦被拆分为一根一根的骨架,即便每根骨架都是那么的坚韧。即便是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学者们都忘记了什么是学问,因为科学的方法本身就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因为那是不会错的。只要依照既定的科学的方法,即便是个呆子,也能有终身的成就。他们也堕落成了大众,没有思想的,需要被引导的,却处处趾高气昂的大众,成了更为可恶的learned ignoramus。 对于贵族来说,有的不是权利,首先的是责任,尊严的维护,包容的气度,简而言之就是贵族的心态。或许他们还担负着引导历史发展导向、提升灵魂的职责。但是,此时,本该被领导的大众却因即得的权利和颇具合法性并像洪水一般扑来的权力,反叛了,拒绝被领导。问题恰恰发生在:他们权力合法性来源于他们的知识,而他们的知识是被灌输的!知识和权力是无法单向循环的!即便他们行驶权力时用的是科学和文明的产物,但是他们却是在蔑视科学和文明。 法国大革命后,中产阶级掌握了公共权力的使用权,将自己的品质用于国家。国家成为一种精神权力。而在此时,随着欧洲的没落,权力被替代,现有法律和规则的权威受到挑战。欧洲国家,不是基于民族或所谓任何观念上的区域概念,这个本应将公共生活的形式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完美匹配的东西在沉沦。这是欧洲共同的遗产,是共同的记忆,但同时也是基于未来性(为了未来)而存活在当下。 他再往下讲,我看就可以直接讲到欧盟了。最近一直在思考亚洲的一体化问题,这是我从本科学习国际经济时代开始就坚定会成立的命题。亚洲的历史发展和欧洲完完全全的不一样,我是说科技——人——权利——分散——权力集中这个历史过程。所以我们的一体化需要基于这个地域本身的技术——社会发展的属性来分析。想到吕小波老师说的:西方的理论是否使用于分析中国的情况,是不具效力还是有待补充?受用
  •     除了对”大众人“痛快淋漓的描述与批判外,此书在学术价值上还在于用面向未来的国家观念颠覆了民族国家概念。他认为民族、血缘、地缘对于国家来说与其说是纽带,不如说是掣肘。民族主义与国家正相反,前者是封闭的而后者是包容的。在虚幻的共同背景与共同历史之上,国家的意义在于公民的持续参与以及对未来目标的共识。如果能形成这种共识,其实“主义”的内容是不重要的。所谓欧洲的衰败,即在于人们对于国家的未来缺乏想象,对单一国家的局限深感痛苦。
  •     大众的定义和特点:“非阶级的”“自我满足”“一再强调自己的平庸,还声称平庸是一种权利”“不服从任何权威”“懒惰而安于现状”“以为文明的成果就是在那,从不思考文明的成果哪里来,自己能为发展文明而做什么努力,他们就是一味的攫取现成”与之对应概念是“贵族”——精英,这一概念不是具体是传统意义的贵族,作者更趋向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贵族是“勤奋的”“竭力追求高超与己,优越与己的准则,并欣然接受秩序与法律的权威”“随心所欲是平民的生活方式,高贵的人追求秩序与法律”(歌德语)“对贵族的误解:贵族意味着世袭的高贵血统,这样他就沦为•••••一种静止的、消极的身份与资格,不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就可以获得与转移。但是,贵族一词是动态的,贵族名号暗含了一种为了赢得声誉而作出的巨大努力。世袭如一面镜子,只能反射出他、已经去世的父辈们月色般的高贵 。它激励着他的后裔努力保持一种与其祖先持平的成就••••在中国古代,传统次序恰好相反,但这也更合乎逻辑: 子不因其父而贵,而祖先因其子嗣获得贵族身份而沾濡荣耀,他个人的努力使他低微的祖先得以彰显。”这段话精妙论述了中西贵族文化的差异,洞见中国贵族文化“光宗耀祖”这一特性,反映了作者深厚学识和功力。大众的反叛:“大众开始占据最高的社会权力”“最近发生的政治变革全然意味着大众对政治生活的支配•••然而,今天我们正在目睹一场超级民主的胜利(hyper democracy),在这种民主当中,大众无视一切法律,直接采取行动,借助物质上的力量把自己的欲望和喜爱直接强加给社会”。这是文章开篇是做的一个总体概括,也是全书的主题,我认为第八章“为什么大众要干涉一切,为什么他们的干涉总要诉诸暴力”是本书的精髓所在。“大众根本不愿意诉诸理性或者试图表明自己是正当的,他们仅仅是要决意推行自己的意见••••社会沟通的最高形式就是对话(the dialogue)••••欧洲正在与讨论和对话绝缘,对各种形式的社会沟通与交流(议会辩论、科学探讨)的反感••••这表明欧洲人正在绝弃一种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公共生活,也就是服从于标准的公共生活,而向野蛮蒙昧的公共生活蜕变,为了直接实现他们(大众)渴望强制推行的措施,他们公然抑制一切规范的程序。心灵冥顽与封闭促使大众干预公共生活的一切方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导致他们采用一种单一的干预方式,那就是直接行动(direct action)”“暴力是被激怒的理性,也应该是最后的理性•••••文明不过是试图把武力变成最后手段而已。但对于直接行动,我们现在已经清楚看到,它正准备颠覆一切秩序,并宣称暴力是首要理性,甚至是唯一理性,要求废除所有规范,取消介于我们目的和效果之间的一切中间过程(谈判讨论协商)”“大众参与公共生活,直接行动是大众屡试不爽的管用伎俩”“直接行动”的概念是作者对于大众反叛严重后果的精确概括,这一概念解释了很多暴动和所谓革命的恶果,它们除了破坏一切,造成恐怖和杀戮,把文明打退回野蛮之外,不能带来任何进步。中国历史的农民战争就是“直接行动”很好例证,一次次农民战争伴随着王朝更替,农民战争打垮了旧政权,却建不起真正的新秩序,只能为新的王朝提供短暂的警示作用而已。《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率土遗黎,十才二三。”(杜佑《通典.卷七》)太平天国和捻军等部的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发生在中国人口已经达到空前的4.3亿的时候,最剧烈的战争和破坏恰恰是在中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进行的","1851年至1865年这14年间总人口减少了1.12亿,下降了26.05%。"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251、25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福州。农民战争的目标很多只是幼稚而低水平的平均主义经济,分配土地的主张都流于口号了,农民战争实际作为往往是劫富不济贫,抢夺金银、地盘和女人,然后再算计摸爬滚打成为最大的特权者压迫者——皇帝,根本不会考虑怎么能保证天下农民不再受压迫,有没有打破地主农民世代仇恨的可能,有没有比吃饱穿暖更富裕的生活。农民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进步毫无作用,甚至有阻碍作用,农民这个“大众”追求的低水平性和表达诉求方式的野蛮性,造成中国统治者为了安抚这些危险的“大众”,不断加强“重农抑商”,自我封闭,加重残酷刑律,相反富裕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平协商的民主制度,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和中国就渐行渐远了。农民战争再爆发一万年也发不出中国的富强。毛的战争就是变相的农民战争,因而他的思想只能实现“改朝换代”后的短暂的“大治”局面,但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恐怖,法西斯主义,巴黎公社,当然还有主张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共产主义等等,他们都曾喧嚣一时,可历史证明这类“大众反叛”是不会有真正作为的。这类行动都违背文明的前提。“文明要求都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关心他人,替他人着想。文明的第一要义在于共同生活的意愿。一个未开化的野蛮人是不会考虑他人的,野蛮就是离群索居的倾向。因此,野蛮时代就是人类分散而居,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是各个小群体滋生繁殖,相互隔绝、彼此敌对的时代”作者是从全球史观的高度来表述近代文明新特征——博爱精神普及化。博爱精神是西方近代重要思想,在诞生以来尽管受到各种非难和曲折,特别是二战的种族灭绝最为丑陋,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博爱精神也在升华和扩散,逐渐得到全人类认同。在全球范围内种族歧视的消减,黑人、犹太人的权利逐渐被保障,大小国家平等友好相处,赤裸的吞并和侵略遭会到全世界的抵抗。原来只对本国人、本族人的特定“关心”普及到他国、他族上去,对人的关心还远远不够,对大自然的关心早就也成为全球共识,不仅保护生态,西方先锋者在为保护动物权利和尊严,禁止皮毛生意和动物实验而斗争,所有显示出人类普遍文明的进步——关心他人。“大众”是缺乏这种关心他人的理念的,“直接行动”使用暴力目标不是恢复良好秩序,而是没有秩序;不是再造共同和平,而是你死我亡的零和游戏,生存权的单一化。“自由民主政体是间接行动的典型,公共权威尽管强有力,但自我限制。自由主义是宽容的最高形式,它是多数人承认少数人的权利。它宣告了一种与敌人——哪怕 是孱弱的敌人——共存的决心。”作者精辟分析了自由民主政体的核心价值,政治选票、生活自由之类都是表象,宽容才是自由民主的内在性格,也是自由民主政体长盛不衰的要诀。中国历史是及其缺乏宽容精神的,长期的专制文化传统的荆棘中长不出允许异端的、不顺从的、新鲜的事物生长的绿草坪。作者认为是今日欧洲之“志得意满的时代”造就了“大众人”,大众成为了时代的“被宠坏的孩子”,大众不求上进,安于现状,对“纯粹科学”(理论科学和尖端科学)热情消减,满足于重实用、重经济效益的“经验科学”(具体技术)。“自由主义必须被超越•••欧洲需要保留基本的自由主义,这是超越自由主义的必要条件。”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自由主义已经“衰亡”,要有新的理念(比如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取而代之的看法,作者提出 “保留超越”,看到自由主义仍有强大生命力,但改革也势在必行。All life is the struggle, the effort to be itself. 一切生活意味着为实现自我而奋斗。作者发出警言,欧洲人安于享受现成的文明成果而不思进取,让作者痛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是欧洲的毒药,可能使欧洲“大众化”——普遍的平庸化,最终导致欧洲不但失去文明的优势地位甚至蜕化为“野蛮人”。对于自由主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作者开始大谈“the truth of destiny”(命运的真理)。作为历史学家,将问题的解决和动力归咎于“命运”,我觉得很荒诞。命运这类说法和马克思的“客观规律”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属性,近似宗教的神之意志,把人的地位和作用渺小化和无力化,我十分反感。学者论点如果带有这类宗教式绝对化倾向,我认为这种学者思维和论证及其轻浮和狂妄,难以取信于人。作者奥特加不算是纯历史学家,若算是政治学家,“命运真理”即使出自政治学家之口,那么作者更像是煽动家而非杰出政治学家。科学分科越来越细化和专门化,科学家只专注于自己研究范围内的小领域,而对其他重大文明成果,比如政治学、艺术、社会学知之甚少,这些人的社会责任感蜕化,科研单一化,在他狭小天地里他是“专家”,相对其他问题上这位专家又是个冷漠、愚昧、顽固的“野蛮人”,有成为“专业化的野蛮人”。作者呼吁警惕科学界的“大众化”,今天21世纪科学更加细化和分工,作者警告不无启发和前瞻性。“大众相信自己就是国家,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寻找各种借口发动国家机器以压垮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少数人。••••墨索里尼叫嚣:一切为了国家,国家之外一无所有,没有什么事物可以反对国家••••足以证明法西斯主义是典型的大众行动”大众参与社会活动更加积极,国家政治被大众有可能以民主的名义绑架,事无巨细,动辄以“国家利益”名义歪曲是非,强占个人生存空间,打压个人意志和创造力,而执行这类行动的人往往是“大众化”的平庸人,或暴民或无知官僚或贪婪政客。文革中疯狂迫害知识分子,数量巨大的“无知者”们(工人学生农民等等)以折磨文明传播者“知识分子”为乐趣,国家为他们的变态行动撑腰,社会形成以暴力为唯一交流方式,以无知愚昧为最高荣誉,以个人崇拜为信仰,当时的全中国“大众化”程度之深,使国家文明倒退到野蛮社会之剧,足以证明以国家名义进行“大众运动”最为可怕。作者警告:最大的危险——国家。我的质疑:一•作者没指明他理想的自由民主到底具体指什么形式,如果说民主目的是普及人的政治参与度,那么“全民公决”这种事算不算“大众的反叛”。二•没指明法西斯主义表现为个人极端独裁和国家政策的恐怖化,“大众反叛”的既是法西斯主义的结果又是推动力。作者没有表述“个人专制独裁”和“大众反叛”的内在深刻联系,也没有考察发生过典型的“大众反叛”运动的国家内在文化政治传统。我认为“大众反叛”和“个人独裁”都是专制文化传统之子,二者是孪生兄弟,德国、法国、俄国、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专制文化传统,更易发生“个人独裁”或“大众反叛”,相反有民主自由文化传统的美国、英国,民众参与公共生活热情再高,发生“大众反叛”可能性很低。三•作者行文多创见少论证,常常点出了问题和现象,但论证又不严密,论据不很充分,甚至流于肤浅和神秘主义(命运真理)。“统治(RULE)是指人与人之间那种稳定、正常的关系,它决不依赖于强力。统治是权威的正常行使,并且常常以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为基础。没有什么人能够依靠雇佣兵进行统治。拿破仑从未真正统治过西班牙。”“塔列朗对拿破仑说:陛下,您可以借助刺刀做一切事情,但您无法靠它们安坐。”“统治不是攫取权力,而是平静地行使权力。统治是安然稳坐。国家是一种意见的状态(the state of opinion),即各种意见的一种平衡状态。”这些关于国家治理的分析点出了现代国家现实政治中治理的有效方式——权威和意见的安稳平衡。“一两个蕞尔小邦,在地球上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踮着脚尖,声嘶力竭地指斥欧洲,并宣称欧洲在世界历史中已经失去了霸权地位。”“这些大众民族却认定,欧洲文明所蕴含的那套标准体系已经破产;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创造出一套新规则”作者眼中的“大众民族”“蕞尔小邦”究竟具体指哪些哪个国家,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还是指当时的新兴国家,美国,日本,俄国之类。作者一再强调“权威”“精英”,又歌颂赞美“自由民主”,但问题是如何在服从、听命于“权威”同时,又保证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威”实在有让人联想到专制的嫌疑,我又很怀疑作者到底是不是自由主义者,或是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是保守自由主义者。当时“西方的没落”“欧洲的衰弱”各种消极悲观情绪弥漫,其中一些看法有着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作者也跟着做了预测。“倘若有谁能够取代欧洲的话,纽约也好,莫斯科也好,相对于欧洲来说,都是没有新奇之处。它们同是欧洲秩序的一部分;一旦同其部分相分离,它们就会失去其意义”真正有效阻止欧洲衰落,维持欧洲的“权威”,能对抗“大众民族”“新兴民族”(NEW PEOPLE)的方式是欧洲突破历史的隔阂,民族的分歧,形式的困扰,地理的阻碍,打破“民族国家这一最大障碍”,利用欧洲共同文化共同诉求这一强大基础产生“超国家的欧洲(the supranational Europe)”“如果我们列出一份当代西方人精神储存的清单,包括意见、准则、愿望等,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很大部分都来自欧洲共同遗产,而不是法国得自法国,西班牙得自西班牙,我们起码有五分之四精神财产属于欧洲的共同财产”“欧洲变为一种国家观念时刻已经如期而至”“一旦有一天‘欧洲合众国’诞生了,那么欧洲的多样性形式上大一统所取代”当时欧洲(1930年)形势复杂不明朗,各种势力轮番上阵表演,最后演化为人类历史最丑恶最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立和仇恨主导了欧洲人们的大脑,迷惘和失望占据了欧洲人们的心灵。作者在那个特殊年代敢表达“欧洲合众国”的想法一定会被人讥讽为“痴人说梦”,法国德国彼此世仇如何化解,英国孤立主义怎能放弃,哪种语言法语德语英语拉丁语才算欧洲国家语言?种种疑问,仲裁者只有一个——历史。作者当时并不认同美俄会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权威”,作者说类似看贬美俄的话时是带着醋意的,又留恋于昨日欧洲的权威地位和荣光。遗憾的是,在作者说这话20年后,人类历史上许久未见的“世界帝国形态”重新出现——美苏全球争霸,(上个“世界帝国”是18世纪中期1763的英国,拿破仑的暴力帝国和二战的德日一样不算数)欧洲衰落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帝国形态”消失上,即对全球控制力的减弱,而非真实的精神、物质文明的衰退、落后。与作者对美俄误解和低估形成有趣对比的是,作者给欧洲指的路——“欧洲合众国”,看似超前、宏大、又富于幻想,后来欧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证明作者的预见是天才的杰作,欧洲在二战后废墟上反思,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求生,思索了自己“重生”的方式,终于走上“超国家形态的欧洲”道路——欧盟,基于地理临近和文化交融、经济合作的欧洲联盟,再次成为世界文明的执牛耳者之一,不论在外交、经济、科技、文化领域,都有着重大操作权和与新老强国谈判的话语权。上面预言的一反一正结果的表现了历史学意义中“预见性”的特质是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真正历史学家不是宗教先知或是煽动家,动辄开口狂妄预测未来,历史学家需要求证和理性思考,然后才能做谨慎推测。过于精确和肯定的对未来的预测做的像一副栩栩如生图画那样,往往是荒诞小说。历史学价值在于努力趋近真理,这种努力过程值得钦佩也必定有收获,但动辄扬言获得了“真理”的人,最终被伟大的历史嘲笑。历史学是排斥“真理”“命运”“客观规律”这类绝对化概念,这种概念是文化独裁主义表现。历史学可以借助数据、模型来论证,但不能机械化、模式化,更不能把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生硬等同起来。历史学和哲学有联系也有原则的界限——实证,历史学学科特点决定它需要证据而不能单纯依靠逻辑或是思维,我觉得用哲学观点生硬“指导”历史学是非常危险的,甚至有扼杀历史学的可能。对于历史学,不管解释也好,记录也好,考据也好,它的研究客体是时空的无可争辩真实存在性,目前还没有人有能力有论据否认时空的真实性,因而历史学的特性是必须独立的实证。我很欣赏波普尔说的科学的可证伪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许久之前读的,当时的五星现在还剩多少已经不知道了
  •     后半部分感觉意识形态化了囧
  •     极流畅 本月最好读
  •     极爱,毕业论文的灵感来源
  •     基于年代的限制,作者的思维带有缺陷。挺惊讶于作者对中国的推崇。其中对于精英的定义很激励人。精英不是天生的贵族,而是人群中对自己要求更高的人。
  •     如果一个人同时分属几个集团,就必须作出忠诚选择。我的和作者的不一致。
  •     谁来区分精英与大众,谁来确定你就是精英而不是大众。连标准本来就很可笑。更不用提建立在这个荒谬标准上的其他理论。
  •     在大众统治下的的社会的各种弊端
  •     导师给的书,还是有些观点不同意
  •     通俗易懂,逻辑分明
  •     Revolt of the Masses 不就是屌丝的逆袭嘛
  •     虽然现代社会的技术让公众具备了支配的能力,但是否就有这样的资格呢?是否应该存在着一种克制的力量呢?他们只是被宠坏的孩子,一方面他们生命欲望自由膨胀,个性自由极度伸张;另一方面,他们却对使之生活得以安逸舒适的造福者丝毫不存感激之情。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生活的安逸与舒适,但对于其原因一无所知,也没有这个兴趣。因为他们无法透过文明所带来的成果,洞悉其背后隐藏的发明创造与社会结构之奇迹,而这些奇迹需要努力和深谋远虑来维持。他们认为自己的角色只限于对文明成果不容分说的攫取,就好像这是他们的自然权利一样。
  •     还有点意思
  •     虽然私下里、骨子里是认同精英主义的,但是哪能像奥尔特加这样摆到台面上说,这么赤裸裸的精英主义如果不反对一下子,那就显得政治上不正确了~
  •     如卢梭所说,在原始状态下,没有什么私有财产,也就无所谓不平等。等到社会建立起来,人的天赋、才能的分化就更加明显,有些人就是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熟练的操作手,但是并不知道什么是原理,什么是科学,对其他事情概不关心,也不愿意去学习,就凭自己的狭隘看法来框这个世界,不符合他看法的,都予以否定和驳斥,这些就是奥尔特加所言的最可怕的大众,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技能,就能加有这种自我膨胀的可能。稳定的社会一定是呈金字塔型的,以前法律把这种地为的不平等合法化,而当今也只是转化了不平等的形式而已,不平等是常态,人治并不一定强于法治,只是因为权力地不断膨胀和君主的狭隘导致了人治最终失势,自由民主已经不可能被斩断,我们只能沿着这个趋势找到适合的路而已。最后提到国家,是有共同的未来规划的一个过程体,历史也是为了前进
  •     我觉得普通人其实也很刻苦啊
  •     感觉就是用生命在阐述“我才是真贵族你们这群土鳖”,最作死的是还让人觉得挺对的……
  •     作者是一位哲学家,本书的思想包含着哲学上的存在主义(面向未来),政治学上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再加之对公众时代透查。在第一部分,算是阐明原理;作者对大众的反叛这一命题的论证,基本上还是赞同。但在第二部分,作者将第一部分的理论应用于整个欧洲,构建合众国上面,不免显得有些欧洲中心论的感觉,然而作者对民族主义(个人认为这里有国家就是“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想法的萌芽)的批判也算中肯,客观一点来讲,作者这种对精英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强调,以及这种动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引导的论证,也算是具有真知卓见,期待阅读他的另一本书《大学的使命》
  •     : D095.51/4032
  •     照应出一个浑噩粗鄙的自己
  •     大众恰似一碗白带
  •     感觉这作者自我爆棚
  •     写的太散了
  •     那种可以不断被人提起、无法绕过的著作
  •     我们现在就是群氓时代
  •     那人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并赋予自己重大使命和责任,另一种则放任自流——尤其是对自己。在后一种类型的人看来,生活总是处在既定的状态中,没有必要做出任何改善的努力——他们就像水流中飘动的浮标,游移不定,随遇而安。
  •     此时读这本书颇有些应景的感觉。台湾远流出版社该书翻译就是蔡英文,反观前不久的学运,忽觉蔡英文果然深谙大众反叛之道,种种做法都是像极了加塞特所批判的大众的反叛啊~~~
  •     “平庸的心智尽管知道自己是平庸的,却理直气壮地要求平庸的权利,并把它强加于自己触角所及的一切地方”。如此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实在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封闭在自我虚妄野心中的法西斯狂人。无法想象一个社会先产生一个有着高度理想的精英阶层,然后再去感化那些所谓无药可救的大众。更何况对大众心智封闭负主要责任的,恰恰不是大众,是社会精英自身精神和创造力的枯竭,让他们在大众面前威信扫地,让大众不再指望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理想的世界。《马可福音》中说:“若有人愿意做首先的,他必做众人末后的,做众人的佣人。”
  •     很难评价的一本书,路子太野了
  •     某种意义上,奥尔特加和马尔库塞其实殊途同归。前者是保守的精英主义,后者是激进的精英主义。两人见面一定会打架,但要是他们和我见面,我会两个同时打,或者同时拜下——得看心情
  •     这本书要和勒庞的一起读
  •     大众与精英间是否会有一个切入的平衡点
  •     据说适合配着<乌合之众>看, 他的书太散了,好难找. 理论,太过枯燥。还没有得到启发。
  •     涉及历史背景极其宽且泛,草包没文化又没心思考证故对其多数引用可信度不置可否。哲思犀利,节奏很快。然受时代科技所限对信息化社会的公众效应的解析甚少提及,关于科技发展的论证与对“man of science”的微词也有偏颇之嫌:“今天(1930s)就连大多数科学研究着自己都丝毫没有意识到科学整面临着非常严重致命的内部危机”。加塞特一贯的精英主义思辨似乎也让自己犯上了中二病居然对科学界的意识问题横加指责且言之凿凿,实际上他似乎没有搞清楚工程师与锅炉工的区别。文末关于国家体制与民族主义的剖析非常到位,以此为理论基础加塞特甚至预言了欧洲诸国弱化民族边界追求共同利益(经济利益在此已显肤浅)而迎来崭新的欧洲共体新时代,即欧盟的存在。精英主义论调传递正能量,对焦躁虚妄目空一切的解释一针见血。好评!
  •     虽然欧洲中心论过于明显,但是视角很有新意
  •     道德青黄不接的时刻。
  •     一些发人深省的人生箴言,社会国家太过宏大,本质上还是从欧洲中心主义出发的
  •     快一百年前的欧洲人就是“我心系全人类全世界但是我眼里的全世界就欧洲这么大”这种奇妙思想了 现在是快一百年后了 并没有什么改变嘛 谁来给他们一人发一个地球仪 让他们稍微有点基本常识啊
  •     好书啊。
  •     Never be a mass-man
  •     當誤讀總是不可避免時,我們必須同時抹掉三種尺度。
  •     屌丝的逆袭让某个贵族大人发飙了
  •     很薄一本小册子 真知灼见
  •     搁置
  •     精英主义在大众化浪潮中的逆袭
  •     虽然很激进 但不得不说精英与大众的矛盾贯彻人类始终
  •     观点有点过激,精英对于大众的恐惧可见一斑~其实我们都是大众的一员啦
  •     预期以特性区分精英与大众,不如说每个人都含有这两类基因。而作者口中大众的反叛,也就是人类整体性的纵容了怠惰的性情,不再为成为精英而劳累。就本书写作而言,不够学术,我能把它当做咆哮文么?
  •     有范 这样的写作在当代太难了 社会太复杂 争议太频繁 文字在犀利和客观之间难以取舍
  •     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我在看点什么,稀里糊涂的,倒是后面关于国家的产生的论述我还认真瞄了几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