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2
ISBN:9787532118373
作者:钟敬文 编
页数:494页

章节摘录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猎户、牧民的禁忌习俗,反映了他们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这些习俗的核心文化价值意识,仍在于经济效益的实际功能需求。三河县在新年元旦至正月十日,要举行春秋丁祭,求得猎获丰收。许多林区猎户,狩猎前要祭祀,供献猎神,占卜出猎方向;进山以前要祭山神。猎人打到野兽,不能唱歌、跳舞,也不能有响声,以免惊跑其他野兽。有些农牧地区的农民为了保护耕牛,甚至有向耕牛酬劳致谢的习俗。如嘉定的农家,在十月一日造米饴,戴在牛角上,酬答耕牛的劳苦。四川天全县在十月一日,也有作糍糕祀牛王,用糕挂牛角犒牛的习惯。他们认为农作物丰收有牛的功劳。浙江人养牛,冬月严密关闭畜栏,铺上槁草,以免牲畜受冻。在晴和日暖天气,还要牵出耕牛晒太阳;在栏内去掉烂草,换上新草,供牛食用。据说这一天牛临水自照,若见角上没有糕,就要哭泣。这种原始社会万物有灵论信仰,实际是对动物的人格化的曲折反映。武昌农民把正月初五叫“牛日”。人们要用饭喂牛,还告诫家僮不要鞭笞耕牛。这是农业社会重视耕作畜力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西镇安,还有为牲畜招魂的习俗。据说,除夕这一天,农家各自提瓮汲取新水(取“涤旧事”之意),归来时,要沿路歌唱“牛羊鸡狗猪鸭,六畜魂兮归来”一语。正月底,农民采白头翁、艾草和米做成糍饭,加进鱼虾来祭畜栏,名叫“收鸡鸭魂”。六月初旬,人们要染五色饭,杀猪分食,叫“祭牛栏”。男女用小鸡五色饭,到田野牛寮内,团坐而食,叫“收牛魂”。所有这些民俗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重视牲畜动力资源——耕牛的文化内涵。“饲牛”,“爱牛”,“惜牛”,“收牛魂”,是这种农耕、畜牧民俗文化序列的独特表现。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狩猎习俗是猎户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智慧的积累,也是战胜野生动物得以生存的手段。山区的猎户深深懂得:如不能在猎物面前取胜,就.有被野兽吃掉的危险。生存的强烈愿望迫使他们产生出了许多战胜毒虫猛兽的经验和方法。像吉林的猎户创造了在身上涂烟油子战胜毒蛇;倒挂在山洞口,用猎枪打死野猪;在树洞中捕熊;在雪中擒虎;在丛莽间用绳子捉麝;在森林中筑碓房钉捕貂的方法,等等。它们在战胜野兽,谋求生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鄂伦春人射猎的走兽、飞禽就有野鸡、飞龙、沙鸡、树鸡、伊唐、鹿、野猪、熊、狼、虎、水獭、豹、灰鼠、狐狸等十多种。这些猎物不仅解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创造了大量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狩猎习俗。在蒙古族地区,还根据不同狩猎对象,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狩猎组织形式,有捕捉狐、狼的“个人狩猎”,由佐领(或吉台)集合一村落的兵勇,每年二三次的“部落狩猎”;由扎萨克集合旗兵,每年进行一次的“旗内狩猎”;由盟内盟长率兵丁举行,或联合一二旗举行的“盟内狩猎”;以及有皇帝亲临的“钦临狩猎”等。  ……

内容概要

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和诗人、散文家。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曾倡议创办中国民俗学派,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曾发表论文近300篇,主要结集出版为《民间文艺》《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民俗文化学》等专著;散文代表作有《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上散记》等;诗集有《海滨的二月》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第一节 农业民俗   第二节 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第三节 工匠民俗   第四节 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第一节 饮食民俗   第二节 服饰民俗   第三节 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 社会组织民俗   第一节 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第二节 宗族组织民俗   第三节 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第二节 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 人生仪礼   第一节 人生仪礼的性质   第二节 诞生仪礼   第三节 成年仪礼   第四节 婚姻仪礼   第五节 丧葬仪礼   第七章 民俗信仰   第一节 信仰对象   第二节 信仰媒介   第三节 信仰表现方式   第四节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民间科学技术   第一节 民间科学知识   第二节 民间工艺技术   第三节 民间医学   第九章 民间口头文学(上)   第一节 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第二节 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和演变   第三节 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讲述和功能   第十章 民间口头文学(下)   第一节 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   第二节 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   第三节 民间诗歌的体式、表现手法与功能   第四节 歌节、歌俗、歌手   第十一章 民间语言   第一节 民间语言的性质   第二节 常用型民间熟语   第三节 特用型民间熟语   第十二章 民间艺术   第一节 民间音乐   第二节 民间舞蹈   第三节 民间戏曲   第四节 民间工艺美术   第十三章 民间游戏娱乐   第一节 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   第二节 民间游戏   第三节 民间竞技   第四节 民间杂艺   第十四章 中国民俗学史略   第一节 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   第二节 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现代民俗学史   第十五章 外国民俗学概况   第一节 欧美民俗学   第二节 俄国与苏联的民俗学   第三节 日本民俗学   第四节 韩国民俗学   第十六章 民俗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第二节 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三节 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人物译名中英文对照表   后记

编辑推荐

钟敬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散文作家和民间文学研究家,《民俗学概论》是他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列入大学必须科目!

作者简介

《民俗学概论》是由钟敬文主编、32位学者共同参与编写的民俗学重要著作,提出了完整的中国民俗学体系,不仅纵述民俗历史、民俗事象,而且对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海外民俗学发展状况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为我国民俗学学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范本。《民俗学概论》多年来作为民俗学入门教材受到各大高校欢迎。《民俗学概论》使用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本。

图书封面


 民俗学概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民俗学概论里对葬礼的解释:我国古代无论官民均十分重视丧葬仪礼。之所以如此,除了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外,儒家孝道和先人荫庇后代之类思想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丧礼是否办得隆重和符合旧规,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又对能否获得祖先荫庇使家道昌隆具有重要意义。舆论、习俗的压力和免祸求福的动机,使丧葬礼仪有愈益复杂铺张的趋势。当然,我们不能一概否认在种种丧葬仪式中,也贯穿着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以及与这种怀念混杂着的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比如,丧礼中的哭丧,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宣泄。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意识到民俗的规范力量,因此也就不会对其加以反抗。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     民俗学概论里有讲到巫术,并有放蛊、想药也就是爱情药等巫术,不过很不详细。上网看了看,有一个这样的观点,古时苗人曾多次被汉人打进深山躲藏,如果苗人真的会那传说中牛B无敌的蛊术,怎么会被汉人打得落花流水,躲进深山呢,逻辑不成立。现代的苗人有出去打工的,真的遇到坏人害他也是报警、找警察,如果苗人的蛊术牛B 也无需找警察了,自己就当小case解决了,可是并没有这样的事发生,逻辑不成立。如果苗人的蛊术真的那么神奇厉害的话,不是应该独霸天下、笑傲江湖吗,可也没有发生。所以从苗人的生存状况的结果来看。蛊术这一事实存在逻辑不成立。蛊术的传说流传倒是原因多重。比如貌美的苗女出外打工做服务员,遭色狼调戏,放出这个传说便无人敢不轨。古时的医术巫术不分明,苗人有时是食物中毒,也被说成中蛊,巫师给吃一些对应的解毒药就说成是解蛊。巫师自然可以得到比一般医生更多的报酬。一些害人的致幻剂、迷奸水也是有的。身边便有一朋友稀里糊涂喝下别人的东西,然后别人说什么都答应,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毒药和蛊药并不是同一种东西。毒药存在,有些可解有些不可解。还可以洗胃呢。蛊药并不存在,有也是用毒药冒充蛊药。蛊术流传还有许多社会学功能因素、心理学因素。如苗村把一些孤老的妇女,或单身美女说成是蛊婆,这就有社会学中把特殊的人孤立起来,用蛊婆传说把他们边缘化,而主流人群可以有更强的社会团结,对村中、族中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起到调节作用。一个人住时,晚上便有些怕鬼,不过转念一想。我怕鬼是因为鬼有能力害我才需要怕。那这些鬼神应该很有能力才行。比如,我无敌虔诚的拜一个鬼神,那么它要有能力让我不复习也可以考上研究生,显然没有这种鬼神,要不然我一定去日拜夜拜。别说考研究生了,鬼神能帮我治过敏,我也拜的,显然还是没有,不擦我无比敬仰的巨型一号丝瓜水,过敏是好不了的,不认真复习研究生是考不上的。哎,这样看来,鬼神是如此的没有任何能力帮我与害我,我怕鬼神的逻辑也不成立了。我真是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功能论者。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书的质量是没有话说的,而内容也不错。我是因为考研究生才买的。感觉很好。
  •     考研时的参考书目,内容详细,很仔细的去读的,受益匪浅··
  •     知识点略零散,但对一个入门者已足够。虽读三遍,仍有许多不懂,还要继续深入学习~
  •     有一些参考价值
  •     入门教材
  •     经典永远是经典。
  •     错字不少,作为一本概论内容不错
  •     民俗学概论还可以,有趣!
  •     第一遍ok
  •      看了得到很多新的启示,还需要努力的地方太多。
  •     老钟的书,很好啊,很有用。
  •     很全面,能对民俗有个整体的认识。
  •     虽是考验教材,但是文字很美好。
  •     入门须知~
  •     连我都读得懂
  •     我买到的也是正版的,不错!内容详实,同时具有可读性。
  •     编写人员太驳杂,有部分错漏。
  •     挺有意思的。引用例证很丰富,顺带学了不少民俗常识。清晰有条理。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072499.html
  •     想起那篇学术生态志,师祖爷~
  •     14章包括14章以后的没怎么看,前面的粗略的看完了。
  •     书很新很好很不错~!
  •     查了很多了解民俗学的书,都推荐这本,正在看。
  •     刚拿到手就感觉不像是正版的,但考研急用,也就不细究了,但这种行为很不好,尤其是在卓越,关乎信誉问题啊,希望以后不会有这种行为了
  •     钟老的。
  •     民俗现在越来越被重视了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     比较好看的教材~
  •     资料很丰富
  •     rt。在便宜一点就好了,跟书店比没有竞争力~
  •     感觉像是故事书= =方法论只提了一两句。。。
  •     刚拿到 为考试买的
  •     其实应该好好读一下的,没想象的那么无趣,很粗糙的看了一遍,自责之........
  •     考研时读
  •     中国民俗学开山的理论性著作,钟敬文的大作。
  •     买来考研用的,书很好,谢谢。
  •     顺路买的
  •     考试的时候看了一下,才发现真是挺不错的
  •     卓越也有盗版书,失望!!!!!
  •     入门书 遗留痕迹
  •     得去看看王娟编的那本,这本作为一本概论我觉得已经不错了……
  •     能够看出功夫下得很扎实 但总感觉民俗学涵盖太多 容易产生笼统之弊 而且理论基础也是不够的样子。。。#随意瞎说#
  •     纯粹自己感兴趣,买来看看
  •     枯燥。。。
  •     帮同学买的教材,看着还不错
  •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民俗学大有可为,因为起点如此之低。
  •     既能普及民俗学知识,又能对研究者有所帮助。关键是服务态度好,书发的又快。谢谢啦!
  •     代要考研的姐姐买得希望会对她有用处
  •     民俗学门槛低,方法论太少。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呀。
  •     同高三读的,这本书应该说是最基础也是最经典的一本民俗学概论著作了。不过还是要说一句,现在民俗学界对民俗和民俗学已经有不少新的讨论,所以里面有些观点需要更新一下。但整本书基本的框架是完整的,作为概论来说应该已经足够了。
  •     钟敬文是我国民俗学泰斗性的大师,不过就是这本书并非他本人亲自写的,而是召集了一帮人写的,钟敬文担任主编。因此该书有些地方衔接不是太好,而且具体每一章的内容由于作者不同,专长也不同,也就造成其内容的似乎有些不完整性。而且,这本书是一本学生用的教材,偏重于学术方面。若是作为了解我国民俗传统的书,则不是太适合,勉强将就看看还行。
  •     考试用。
  •     简单介绍了民俗学的概况,可以作为入门读物
  •     作为概论,这本民俗学书籍通俗好懂,也比较浅显,资料不够翔实。
  •     敬文讲堂
  •     没事读读觉得咱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很有趣~
  •     名字很熟悉,就是不记得读过了……
  •     老师推荐买的,应该还是不错的,当教材用的,没什么感觉。
  •     通俗易懂的通识读物
  •     0419第一遍,粗略浏览,日后消化肯定是个大头,太零碎庞杂了。不过真心有意思。
  •     这竟然是大学教材 为什么不是读本....
  •     内容全面充实,就是感觉新版的没有以前老版本的质量好
  •     作为概论书算勉强过关,相关文献介绍得不充分。
  •     书是盗版的,质量很差
  •     入境,观其风俗
  •     SM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