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书评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
ISBN:9787208015647
作者:梁实秋
页数:459 页页

读梁实秋雅舍小品散文

读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觉得他真是一个太可爱的老顽童.他笔下,雅舍鼠子肆意,聚蚊成雷,不能遮风避雨,而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老先生幽默,嬉笑怒骂,妙语佳言如锯木屑,令我读读笑笑,赞叹连连.老先生正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总结人世之道,令人颇涉遐想.向来文学是人情的往来,雅舍小品散文,充满生活的滋味.虽多风趣,却不落轻佻.更联想到老先生一生布衣步履,久则安之亦不复他求更令我敬礼.真可谓,人情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也读不完!

我讨厌这种光滑到油腻的文字

大概十年前读过吧,当时感觉还好,有一些妙语。记得有一篇论骂人的,教人骂人,怎么才算高呢,就是在骂与不骂之间,这样才让对方最能感觉到骂意,我很实践过一段,不过,这种骂法太绕舌了,终不如破口大骂来得直截痛快,尽管往往,杀人一千,自损八百,呵呵。不过现存太流行了,就让我讨厌了,主要是我讨厌这种光滑到油腻的文字,太无力了,没有击刺的力感,没有撕扯的痛感。终究是文弱者的意淫遗精罢了,可是,什么样的文字不是呢?玩弄文字的人总体不都是这样的物什吗?极其上流,所谓货于帝王家者,也不过如企业的小密,为企业做做广告,写写软文罢了。等而下者,只是以等待施舍渡日了。所谓作协也。

开卷有益

世间的图书何其之多,煌煌著作,如果要一一读来,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精力。而人生在世,寿命有限,有的作品味如嚼蜡,匆匆翻过便罢,有的作品却不同,《雅舍小品》就是一部需要放松心情慢慢品读的作品。洪晃在《名门痞女》里转述好友陈法拉的话,“和洪晃在一起,随便掉掉书袋就可以混吃混喝”,而梁实秋先生就是“掉书袋”的大家。每一篇小品文旁征博引,贯通古今,信手拈来,妙趣横生。《雅舍小品》的语言是极其古朴典雅的,梁实秋先生饱读诗书,引经据典,书中四字成语随处可见,读起来唇齿留香。书中也不乏诙谐,比如作者幼时在北京遇到袁世凯背后策划的哗变,形容“躬逢巨劫,童子何知”,化用《滕王阁序》中的句子,使人忍俊不禁。读毕《雅舍小品》,得见大家风采。

闲敲棋子落灯花

用这个标题,是为读《雅舍小品》时的心境。初中时读,喜的是那些令人喷饭的妙语。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雅舍小品全集》,老爸早起喝茶时读,我在放学后晚饭前吃汤山芋或糖芋艿点饥时读。我们活学活用。每每老妈唠叨老爸开了灯忘关之琐事,老爸就用“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来狡辩。我在老妈督促老爸洗澡时也会引上句“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助阵。至于下棋时比划个把棋子塞到嘴里的动作,或者将亲戚们搓麻将称为“蛙泳”,则是我和老爸在对《雅舍小品》捻熟于胸后的默契。老爸是颇有些顽皮的人。他可以偷偷将老妈羽绒背心的后摆扎起,反转过来,就成了惟妙惟肖的鸭尾巴。大功告成老爸在老妈身后学唐老鸭叫,老妈还不知所以我却早已乐得直不起腰。有了雅舍的武装后老爸挤兑老妈功力就更长了。老妈经常哭笑不得气急无语,我如今在外地工作帮不了她,只能提供一个建议:你也去读梁实秋吧。若因了我上面的回忆,你以为梁实秋不过给人提供些插科打诨的笑料,那你就错了。我也是直到几个月前经老爸提醒,才发现这么多年来梁实秋对我的影响有多大。不是指文风,他的犀利风趣飘逸渊博我学也学不来。他的影响在生活态度乃至生活方式。他的住所鼠子肆意聚蚊成雷,他的住所避不了风雨,屋顶崩裂泥沙俱下之状也屡见不鲜。换了杜甫则是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在他却亲切地称之为“雅舍”并说它“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他成长于北京,也去过西洋。国人的劣习看多了,西洋人的偏见也遇了不少。但他既不大骂中国人的劣根性,也不需要用嚷直了嗓子的自豪来掩饰私底下的自卑。他只是平平静静的说,悠悠缓缓的说,把所有好的坏的都说成谐趣小文,有自嘲,有宽容,即便是讥讽也充满善意。老爸劝人心态要平和,就会拿鲁迅梁实秋说事。你看鲁迅见谁骂谁,活了五十来岁已属不易;梁实秋躲进雅舍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于是很自然,活了八十多岁。老爸对鲁迅太过刻薄,但这话我还是极为认同的。梁实秋写的《关于鲁迅》一文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他说即便讽刺文学,也需要“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我自忖做不了杜甫、鲁迅,那还是不要有什么使命感,能像梁实秋一样独善其身,无论境遇好坏都将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就好。且不说我们这个时代尚不需要太多斗士,即便回到鲁迅的年代,像梁实秋这样的“资本主义乏走狗”于民族存亡似是无益的,可他们的工作留到现在其价值就不可小觑。虽然我没有看过梁译莎士比亚,但还是相信它对今人的价值比鲁迅翻译的苏联御用文人的作品要大得多。小资?见识短浅?你若想这么批评我也无妨啊。梁实秋还(以反面教材的方式)教会我的一点就是不要争辩。他与鲁迅论战写的文章,是他文章中最无章法最不上品的几篇。也难怪,那时候他还年轻气盛。稍年长后似乎就不再有此举动。有朋友说我即便生活只有百分之七十的好,我在博客里也会将它写成百分百的好。想起来,这就是梁实秋给我的影响吧。别人笔下的怒骂与悲怜,在他笔下却是调侃与雅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与其被淫雨蛙声搅得心神不宁,不如淡然笃定的吟首小诗。

老先生的侧影

说不清我这是第几次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全集了,每次读读笑笑,赞叹连连,可一直都没写点什么下来,还真是不太应该。但要写笔记,却又觉想记的实在太多,似乎每一篇都可以絮絮叨叨说上两句,感想泛滥,还不如掷笔再读一遍来得过瘾。思来想去,要记,那就不如写写透过这些幽默诙谐的小品文字,我所认识的梁老先生的侧影。老先生出身不薄,是老北平的书香世家,“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再加上三河县的老妈子,想必一应俱全。祖父老太爷守旧,爱抽关东烟叶的旱烟,配的是翡翠烟嘴,白铜烟锅,不吸鼻烟也要备上“十三太保”的各色鼻烟待客。老先生家藏数十款精致鼻烟壶,49年出走台湾时带出的一个是翡翠盖的白玉壶。父亲是前清秀才,饱读诗书,家里整垛墙的书架高与梁齐,年节带儿子去逛厂甸海王村和火神庙的旧书铺子,思想上不那么守旧,曾对家里天天吃煮饽饽(饺子)和炖肉剩菜的迂腐过年方式进行“维新运动”,改“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分装四个圆笼”,也不派儿子大年初一去各家拜年磕头,深得老先生叹服。在《商店礼貌》一篇中,老先生特别怀念老北平的旧式礼仪,嘴上虽说“买东西的人并不希冀什么礼遇,交易而来,成交而返,只要不遭白眼不惹闲气”,但字里行间对过去买卖店铺伙计点头哈腰、奉茶献烟那份训练有素的殷勤仍颇受用怀恋。在这样的传统大家庭成长起来的老先生从小寒窗苦读,诗书继世,难免有点文人的清高,讲究的是“春韭秋菘”的精神追求。他从小就看不上过年给小孩子们吃的沾了灰的桃脯蜜饯;别人“姑娘爱花,小子要炮”,他不,他最难忘的娱乐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风筝。老先生对环境的脏乱差格外介意,曾数次讥讽国人种种不卫生的恶习,对乱丢垃圾和随地遗矢深恶痛绝,但最看不上的,当然还是“社会上各阶层的垃圾”,比如写匿名信的,白胖的社会寄生虫们,“误入仕途”者媚上欺下的“帘子脸”,旁若无人者的大声聒噪,街头雇人力车锱铢必较的残忍心态。但有些时候这份清高则显得过于刻薄,比如《画展》一篇,简直可说是极尽挖苦揶揄之能事了,说画展全作商业考量,其成功“在画法上是之谓画蠢”,实在有失公道。笑“树小墙新画不古”的暴发户形容粗鄙,说人家“脖梗子上明显的露出三道厚厚的肥肉折叠起来的沟痕”,又引孔尚任《桃花扇》里的曲子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还真不厚道。至于《虐待动物》一篇, 末尾非要把防止虐待动物和防止人类的相互残杀对立起来,叹“厚此薄彼”的不公,则根本逻辑不通,有强词夺理之嫌。不过考虑到时代的自然变迁,也许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西方防止虐待动物的无所不用其极是有点匪夷所思。类似的还有《球赛》中初见美国橄榄球赛时,人高马大的众选手挤作一团的抢斗场面,老先生形容为“蚂蚁打仗都比这个有秩序”——但其实人家也绝非是毫无秩序的乱抢呀,这是因不熟悉才生出的感叹。《厌恶女性者》中老先生虽为广大女同胞报了不平,却仍然没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的男人会厌恶女性。换作今时今日,对西梁宣帝萧察所谓“遥闻其臭”的说法,我想第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一定是猜测他是否为一名男同性恋者。老先生是个极有幽默感的人,爱开玩笑,有几个词用得极传神。比如他形容人耸肩缩脖花枝乱颤的笑是“鹭鸶笑”,“鹭鸶”二字让那一副眯缝着眼抖动的窃窃之态呼之欲出。说包盒子菜的红豆纸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用的是“疙瘩噜簌”,读起来生动鲜活。见了不讲礼貌也不听话的朋友之子,他则笑讽那是“耍猴子的敲一声锣教猴子翻筋斗而猴子不肯动”,大获精神胜利。有一回有人给老先生送礼,是外包装干净俊俏的金华火腿,但里面竟已生蛆虫。老先生本想将火腿原封退回,又怕伤了送礼者的自尊,老小孩一样竟想出了“人头挂高杆”的恶作剧解气,趁黄昏时分蹑手蹑脚偷偷把这败絮其中的火腿挂在大门外的电线杆上,然后躲在门缝里窥伺,果然看见有行人不明就里,四顾无人,欣欣然挟带而去的。老先生也必然是个火气旺盛的胆汁质之人,为文为人的座右铭是杨继盛的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书尤其适合夏天阅读,清凉犀利,睡前读一篇最是消暑解乏。比如在《谦让》一篇中老先生总结的世人之所谓谦让之道,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让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比如在《狗》中的“顿悟”——“别人的狼狈永远是一件可笑的事”;又比如在《牙签》一篇,他讥讽“已经剔牙竣事而仍然叼着一根牙签昂然迈步于大庭广众之间者,我们只能佩服他的天真”,处处让人拍案叫绝。老先生若生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肯定是论坛上叱诧风云的钢牙大将,如《不亦快哉》一篇,句句荷枪实弹,火药味实足。也难怪他会因一个有关翻译的学术问题及“文学的阶级性”与另外一位锱铢必争的鲁迅先生兴起一场世纪之战,搞到灰头土脸,内战结束后只好黯然去家离乡,一心向学,埋首书斋课堂,从此淡薄仕途。老先生有时也没话找话。《由一位厨师自杀谈起》一篇就很无趣,虽洋洋洒洒,却总有凑数之嫌,读来味同嚼蜡,意兴阑珊。后一篇《观光》也有小题大作之感,字里行间总有嘲笑人家观光客不明就里抓不住重点的意思;但如若人家对别国风俗文化早就一清二楚头头是道,那又何来“观光”二字?好在这样的篇幅不多,全书134篇里也就只这两段而已。神仙也有失手的时候。最后一点,老先生的文字尽管嬉笑怒骂,有些难免油滑,但更多的其实文中有情。在《制服》中,他写一个叛逆的学生军训据穿制服,几乎要被校方除名,找到他征询意见,最后的结语是“好倔强的一个孩子”,谆谆之心溢于言表。他写猫、写鸟,写滑杆夫,写西雅图与台北两地的对比,写北平旧事,写“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都情深款款。但最感动的我的倒是他在《吃相》一篇中写两次目睹劳动人民痛快淋漓的吃。一个是北京小吃馆里的车夫,“辫子盘在额上,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摇大摆,手里托着菜叶裹着的生猪肉一块,提着一根马兰系着的一撮韭黄”,让掌柜做肉丝炒韭黄和炖肉,分成两份,卷进一斤有余的两张家常烙饼中,卷得“比拳头要粗”,然后“两手扶着矗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两个大饱嗝。”另外一个是在青岛见石匠们在工地上歇工吃午饭,“有人送饭,打开笼屉热气腾腾,里面是半尺来长的发面蒸饺,工人蜂拥而上,每人拍拍手掌便抓起饺子来咬,饺子里面露出绿韭菜馅。又有人挑来一桶开水,上面漂着一个瓢,一个个红光满面围着桶舀水吃。这时候又有挑着大葱的小贩赶来兜售那像甘蔗一般粗细的大葱,登时又人手一截,像是饭后进水果一般。”老先生说“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饥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这样由衷的慨叹,也是坦荡率直的真性情!真迷人!

艰难的传统之路

梁实秋的随笔写得好,也不好。说好,因为他行文有独特气质,没沾染同时代文人的那份烟火气。其实,梁的怒骂也相当了得,但这批文章却是“雅”的,致力于回归到传统中国文学的审美范式中。说不好,因为这些文章其实没有超越“小品文”的境界,由于太重装饰,有些矫情和言过其实,比如“雅舍谈吃”,漫说老北京小吃达不到那个水准,就算达到了,也难见大道。无非是前人写尽了美景园囿,逼得他只好礼赞白菜土豆,这样的文字,对于人性与自我的揭示,都是肤浅的。梁实秋写作的困境,是“五四”以来中国文人共同的困境。白话文取缔了汉语的抒情性,大大压缩了释放文采的空间,造成写作的异化。一部分作家放弃了文体自觉,走向“有思想”、“深刻”;另一部分作家则追求所谓“韵律美”,这其实是受日本文学影响的产物,这种只有朗读才有味道的文字,因汉语音少、句式相对简单,常常变得味同嚼蜡,朱自清、朱湘皆存此弊。梁实秋经营的是一片小情趣,他写的是一种态度:从一块土坷垃中,摩挲出玉石的感觉来。这种秀身位的写作方式,如果在寻常时代,也无可厚非,偏偏国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会有多少读者肯坐下来细细品味呢?在大陆,重新发现梁实秋已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然而,一代人与传统已基本绝缘,他们大多是自觉的内容阅读者,只会问“写了什么”,而不关心“怎么写”,他们理解不了,一代作家在传统分裂面前的那份苦恼,以及他们曾经艰苦的抗争。提起梁实秋,太多人异口同声地说“文笔真好”,如果问他们鲁迅如何,他们一样说“文笔真好”……当代大陆读者的阅读,大多是从社会角度来看文学,自觉地以关系的视角来解读作品,已不再习惯于直观和领悟,他们不太会从审美源流的角度来理解作家,不读鲍照,他们照样喜欢李白,不读前七子与后七子,照样奉周作人、梁实秋为大师,这就可惜了无数好文章。翻梁实秋的书,常有一分遗憾,他的才华与修养足够,却常常不肯写到位,他为这个世界提供了太多的镜子,可哪个也照不清自己。能理解梁实秋的那份惶然,他以为他坚持的这条道路会有未来,然而,他又不能真的说服自己。当大众文化最终压倒了精英文化,雅也就输给了俗,则执着于雅的作者们就成了异类。过去百余年,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学演进的路数吧。我们能写得放肆、犀利、粗犷和幽默,却写不出细腻与克制,写不出那份深深的骄傲感。梁实秋的书大陆已出过不少,这个本子的优点在于全,完整读下来,对于有悟性的读者,不啻是一次雅文化的洗礼。


 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