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1
ISBN:9787020045723
作者:王安忆
页数:370页

内容概要

王安忆(1954~ ),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1 弄堂
2 流言
3 闺阁
4 鸽子
5 王琦瑶
第二章
6 片厂
7 开麦拉
8 照片
9 “沪上淑媛”
10 上海小姐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二部
……
第三部
……

作者简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及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经描述王安忆创作的三个特征,分别是对历史与个人关系的检讨;对女性身体及意识的自觉;对"海派"市民风格的重新塑造。本书是王安忆的一部集大成力作,代表了作者的水准和特色。199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长恨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http://book.sina.com.cn/nzt/1072316637_changhenge/这两天准备好好把《长恨歌》读一遍。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一个老上海。一个标准的老上海女人。这种上海,是我也不熟悉的。但是却写得那么好。这样的作品,需要慢慢的一句一句的去读。她把上海这个女人般的城市说尽了,说透了,说到芯子里去了。她把女人的那种婉约、那种曲折、那种小家子气却又自我折磨的心思,说得淋漓尽致粗犷的人是读不来这种书的有时候,甚至觉得这书写得太细腻了,细腻得让人有些不耐烦这书的罗索是毫无疑问的。有的人称之为罗索,有的人称之为作者强把自己的观念加给读者。但是,在小说的一开头,那些细细碎碎、长篇累牍、漫延不绝的罗索就已经告诉你,它讲的这种上海的人事,里面没有大的东西,不是那种可歌可泣式的内容。甚至是连台面也上不了的内容。这种内容构成了上海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漫延在整个上海的生活中。因此,这种罗索也就正是旧上海的精髓。因为它没有大的东西,甚至也没有小的东西,它全部都是那些无比琐碎、无所不在,没头没影,又充斥了每个角落的那种东西。看整本书,无不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感觉,连时光、生活、交往言谈都细碎得不行。全书三部第一部是少女时代,第二部是少妇时代,第三部是女人时代在少女时代,她美丽青春,受人追捧。但是她骄傲矜持清高。她走失了自己在少妇时,她初尝生活艰辛,而女人的柔媚正发展到极致,沉溺于无希望的私情中,虚度了年华在女人时,她更多了从容淡定。但旧日逝走的年华与当前的生活却无不相映出哀伤之情那是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了现在的上海,早已不是那个上海。现在的上海女人也早已不是那样的上海女人难怪有人会把王安忆与张爱玲比较
  •     一直就很想看《长恨歌》。然而今天,终于看了!有了心理准备的,但还是因为那不明不渐的“恨”阴霾了好一阵...对那三个字很有感觉,无论是那首诗,还是这本书。未读其文,先爱其名!而看完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地爱上了?真不知道是因名而爱其文,还是因文而爱其名...是想将王琦瑶与杨贵妃的寂寞与幽恨作对比吗?我以为,比起王琦瑶,杨贵妃似乎远用不上三个字。一个活了半个世纪的女人,见尽了上海的繁华与落寞,古老与新潮。一个美貌与智慧兼具的上海小姐,淑媛中的淑媛。悠悠的一生,见证了多少变革,经历了多少心酸。文章隐去了实际生活中的更多困难与无助,似乎有意想为她减轻痛苦,但这种欲盖弥彰似乎更让人感受到王琦瑶心中的无奈与惆怅。她从来不说自己的累,身与心的累,甚至很少看见她流泪。不知是她不愿流,还是不愿让我们看见...既然要如此明确地展示她的坚强,我们也只好,不得不去领略她的坚强了。但,她的泪要往哪儿流呢?我还真愿替她流 了,虽然我也是个不爱流泪的人...许多极其细致的情景描写,都被我跳过了。因为不想感染那绵绵的愁。那些富有情调的,是氤氲着一种古老而缠绵的味道,有种发腻的感觉,我本是不喜欢的。毕竟心思细腻也不属于我啊!但那种既非苦闷又非惆怅,兼夹着对生活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又有对新生活的丝丝微弱的挣扎希望,绝望中又似附着些激情...难以言状的感觉更是难受!大概人类的感情都须复杂才是真实的吧...
  •       刚刚读完王安忆的《长恨歌》。  其实要细说的话,这样一部小说,即使没有读过,也知道确有很多东西值得说,可是我现在刚刚读完它,却都说不出来。  不过由这个小说有一点想法倒是可以说说,对于王琦瑶这样一个人,王安忆笔下早以明言,就是上海无数小家碧玉中的一块。即使她当年的辉煌是其它任何一块都难以企及的。然而辉煌过后,终归她也和当年她所有的仰慕者一样,在上海某一个平静地角落去见证一个城市的变迁。  上海有无数王琦瑶,当鸽子在这片天空飞过的时候,确实可以一览无遗。但只有当鸽子们贴着每一个弄堂每一户人家的窗子飞过的时候,它们才能真正看清某一个王琦瑶。在上海这样广阔的地方,群体被无限放大,放大成一个符号;个体被无限缩小,缩小成一个符号--于是这些弄堂里的每一个王琦瑶就都变成王琦瑶,王琦瑶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史的宏大叙事的一部份。  但只有透过宏大叙事去看每一个王琦瑶,而不是仅仅去看王琦瑶,才能真正地了解她们,真正地触摸她们的生活,真正地触摸这个城市的历史。如果只看到王琦瑶,而没有看到每一个王琦瑶,那么每一个王琦瑶都只会是这个城市的一个符号,于是这个城市也被符号化了,宏大叙事变得愈发地抽象,愈发地冰冷。王琦瑶的血肉就都被剥离,只剩下一副干瘪的躯壳用来在宏大叙事需要的时候,去充当某一个相关的符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得有耐心的读下去,王安忆的思想不是人人都能跟得上的……上海歌女的命运啊!
  •     王琦瑶是个聪明过了头的女人,一生都在追求不切实际的爱情。可怜又可悲~
  •     这本书的主人公王琦瑤是上海这座城市四十年代的象征,阿二,康明逊,老克腊喜欢她都是因为王身上的那种怀旧,带有三小姐的摩登气息。 她的女儿薇薇则不同,糊涂人自有糊涂福,与小林在美国定居生活。 这里最爱王的大约是程先生,不过却不能走进王的心里。 这本书的环境描写很棒。
  •     一直都很喜欢王安忆,但却不太喜欢王安忆笔下的女性,相比较更喜欢亦舒笔下的女性,热烈、果敢、坚强、敢爱敢恨,但是仍能体会到王琦瑶这样一个女性四十多年的爱恨。
  •     特别满足对于上海这座从民国埋进新中国的想象
  •     書和電影當時都很喜歡,因那會兒剛剛去過上海。(2003)
  •     沪上淑媛,美丽与幻灭
  •     美,死去
  •     在一部纯女性视角的文学里,所以男性都只模糊到只剩姓氏,但并不妨碍爱情的开始,和爱情对女人似命运般永远逃不脱的魔障。上海,有故事的老城,有千千万万的王琦瑶在这里留下她们的青春,无关乎时代,她们铸就了上海。越是细腻透心的描述,越是显得荒凉和悲剧,是女人,亦是城市。
  •     大学时读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大段大段细致的描写……
  •     很小的时候读过,有一点张爱玲的风格
  •     女人的悲剧总让人心里难受,尤其是她的结局,随意地不可知地死去
  •     王琦瑶在我看来应是理智现实的代名词,她注定是无法活在地上的人,她无法甘于寂寞她需要依附也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样的选择,最后的结局也可以说是她自己最终在寂寞和死亡中选择了死亡。
  •     女儿薇薇和王琦瑶的对比妙极,让人惊叹
  •     老克腊和长脚的出现潦草突兀,狗尾续貂
  •     虽说张爱玲把上海女人写到了极致,但在王安忆笔下的长恨歌里的上海也别有一番风味
  •     写得不错,不过不对我得口味儿,张爱玲式的小说,又没人家张爱玲有味道
  •     朦朦胧胧的上海滩
  •     2013.07 --- 2013.08
  •     名媛。果然写作者最拿手的还是自己的家乡,上海弄堂里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砖一瓦全在安忆姨姨的笔下显现,那是一段古典骄傲慵懒鄙夷的时代。王琦瑶一副好皮囊却生了一套不入世的生存法,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还有只有一撇的阿二,萍浮一生不得依靠最终被无赖勒死,可得到如此结果却是因为用情过甚。上海和王琦瑶是同等的是一体的,只有存在于上海的王琦瑶才是王琦瑶。
  •     声色细腻,但描述上稍显碎碎念
  •     没有张爱玲的细腻,是王安忆保留自己坚韧和对上海的留恋。
  •     用了无数笔墨来塑造,人物仍然是扁平的,带着王自身优越感的审视,令人很不舒服。一星给百合。
  •     黏腻的文笔~本来只想打三星,但是看完想想大概也只有这种黏腻才能写出老上海的故事吧。
  •     细到腻。故事内容是个大败笔。
  •     水平很有限。对人物的表现只是流于表面。时间跨度太大,把握又不好,十年文革的部分完全跳过。
  •     大学时期读
  •     在书中读到句话,觉得是全文精华:实是一个冤魂,心有不甘,因此,到了如今,人是今人,心却是那时的心。
  •     很失望,和世界名著有距离。
  •     老实说读起来觉得上海调调的文字缺少激情,但内容是好的。
  •     上海的味道,值得一读
  •     看似活着自己的命,终归是被世道推着走的。
  •     整个一部小说漫出一股挥之不去的宿命感。
  •     对话交锋之利,画外音叹服!
  •     王安忆描写生活的手法简直细致又精妙,写到人心里去。故事的结局不算圆满,作者给了王琦瑶一个不圆满的人生,但谁的人生又那么圆满呢。都是边走边看罢了。
  •     这本书 陪伴我度过了最美好的高中时光
  •     “从前的人,多认真,认真勾引,认真失身, 峰回路转地颓废。”
  •     罗曼蒂克消亡史
  •     好多年前读过,都忘了,是不是要去找来再读一遍?
  •     看过了两章 句子都精短 描写很细密 像潮湿空气里的细雨 不是卖弄词汇量和修辞手法的方式 却处处是金句 读一遍肯定读不透的 边看边感慨书中人物命运 悲凉之处不忍读下去啊 好像停下来人物就不会挂似的 谢谢徐童鞋的推荐
  •     本来只是看过穆斯林葬礼纯粹想看写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发现了。名字吸引住了立马想到白居易的长恨歌,But完全不是一个赫兹,从头到尾都是在围绕着王琦瑶,第一章唯美的语句什么都没有写完全是在写景半懂不懂的看完了,后来慢慢的开始写王琦瑶的一生,她生命里那么多男人,最爱的只有李主任
  •     结局如此凄惨。。当真是应了白居易《长恨歌》。马嵬坡下泥土中。。
  •     读的过程中 速度不自住就跟着放慢了 那些画面就都像在眼前 说起来 最喜欢的却是王琦瑶再次回到上海在弄堂里的前期时光 看似安稳与充满希望
  •     语言很细腻华丽。故事有那么一点含蓄。有些段落让我这样离那个时代很远的人了解了旧上海生活的精致。从民国到新中国一个曾经的上海小姐的爱恨情仇、恩怨情仇。书中的故事感觉离我太远,阅读快感一般!
  •     刨了几乎大半个月,前面的铺叙与事物的描写对于我而言真是冗长而乏味,但后来想不到的有意思,想不到当我想把这个故事总结为【有魅力的人几乎是没有年龄】的时候,却迎来了个相对出人意料让人瞠目结舌的结束。有想过却没当真的想法却成真了的结尾~
  •     人生自古空余恨,只是姑娘你想太多
  •      王琦瑶的美是家常里段,是时光流逝慢慢品味的,是使人看了舒心的。浓浓的上海味道,王安忆要为上海人做一部传记,她做到了,王琦瑶可代表。
  •     今儿才拜读了这久负盛名的小说,有点儿姗姗来迟的意思。只是似乎也没什么惊艳感。读得电子版,没印象实体书是多厚,只是读着觉得太短了
  •     没读下去
  •     故事倒不是重点,主要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了王安忆是多么有才华。观察细微、描写细腻、用词独特,那种从旧上海一路走来的氛围,对旧上海这座城市的情感和观察,都令人印象深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