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书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1
ISBN:9787020045723
作者:王安忆
页数:370页

一个已经逝去的上海了

http://book.sina.com.cn/nzt/1072316637_changhenge/这两天准备好好把《长恨歌》读一遍。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一个老上海。一个标准的老上海女人。这种上海,是我也不熟悉的。但是却写得那么好。这样的作品,需要慢慢的一句一句的去读。她把上海这个女人般的城市说尽了,说透了,说到芯子里去了。她把女人的那种婉约、那种曲折、那种小家子气却又自我折磨的心思,说得淋漓尽致粗犷的人是读不来这种书的有时候,甚至觉得这书写得太细腻了,细腻得让人有些不耐烦这书的罗索是毫无疑问的。有的人称之为罗索,有的人称之为作者强把自己的观念加给读者。但是,在小说的一开头,那些细细碎碎、长篇累牍、漫延不绝的罗索就已经告诉你,它讲的这种上海的人事,里面没有大的东西,不是那种可歌可泣式的内容。甚至是连台面也上不了的内容。这种内容构成了上海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漫延在整个上海的生活中。因此,这种罗索也就正是旧上海的精髓。因为它没有大的东西,甚至也没有小的东西,它全部都是那些无比琐碎、无所不在,没头没影,又充斥了每个角落的那种东西。看整本书,无不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感觉,连时光、生活、交往言谈都细碎得不行。全书三部第一部是少女时代,第二部是少妇时代,第三部是女人时代在少女时代,她美丽青春,受人追捧。但是她骄傲矜持清高。她走失了自己在少妇时,她初尝生活艰辛,而女人的柔媚正发展到极致,沉溺于无希望的私情中,虚度了年华在女人时,她更多了从容淡定。但旧日逝走的年华与当前的生活却无不相映出哀伤之情那是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了现在的上海,早已不是那个上海。现在的上海女人也早已不是那样的上海女人难怪有人会把王安忆与张爱玲比较

恨·悠長

一直就很想看《长恨歌》。然而今天,终于看了!有了心理准备的,但还是因为那不明不渐的“恨”阴霾了好一阵...对那三个字很有感觉,无论是那首诗,还是这本书。未读其文,先爱其名!而看完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地爱上了?真不知道是因名而爱其文,还是因文而爱其名...是想将王琦瑶与杨贵妃的寂寞与幽恨作对比吗?我以为,比起王琦瑶,杨贵妃似乎远用不上三个字。一个活了半个世纪的女人,见尽了上海的繁华与落寞,古老与新潮。一个美貌与智慧兼具的上海小姐,淑媛中的淑媛。悠悠的一生,见证了多少变革,经历了多少心酸。文章隐去了实际生活中的更多困难与无助,似乎有意想为她减轻痛苦,但这种欲盖弥彰似乎更让人感受到王琦瑶心中的无奈与惆怅。她从来不说自己的累,身与心的累,甚至很少看见她流泪。不知是她不愿流,还是不愿让我们看见...既然要如此明确地展示她的坚强,我们也只好,不得不去领略她的坚强了。但,她的泪要往哪儿流呢?我还真愿替她流 了,虽然我也是个不爱流泪的人...许多极其细致的情景描写,都被我跳过了。因为不想感染那绵绵的愁。那些富有情调的,是氤氲着一种古老而缠绵的味道,有种发腻的感觉,我本是不喜欢的。毕竟心思细腻也不属于我啊!但那种既非苦闷又非惆怅,兼夹着对生活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又有对新生活的丝丝微弱的挣扎希望,绝望中又似附着些激情...难以言状的感觉更是难受!大概人类的感情都须复杂才是真实的吧...

在《长恨歌》之外的几句话

  刚刚读完王安忆的《长恨歌》。  其实要细说的话,这样一部小说,即使没有读过,也知道确有很多东西值得说,可是我现在刚刚读完它,却都说不出来。  不过由这个小说有一点想法倒是可以说说,对于王琦瑶这样一个人,王安忆笔下早以明言,就是上海无数小家碧玉中的一块。即使她当年的辉煌是其它任何一块都难以企及的。然而辉煌过后,终归她也和当年她所有的仰慕者一样,在上海某一个平静地角落去见证一个城市的变迁。  上海有无数王琦瑶,当鸽子在这片天空飞过的时候,确实可以一览无遗。但只有当鸽子们贴着每一个弄堂每一户人家的窗子飞过的时候,它们才能真正看清某一个王琦瑶。在上海这样广阔的地方,群体被无限放大,放大成一个符号;个体被无限缩小,缩小成一个符号--于是这些弄堂里的每一个王琦瑶就都变成王琦瑶,王琦瑶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史的宏大叙事的一部份。  但只有透过宏大叙事去看每一个王琦瑶,而不是仅仅去看王琦瑶,才能真正地了解她们,真正地触摸她们的生活,真正地触摸这个城市的历史。如果只看到王琦瑶,而没有看到每一个王琦瑶,那么每一个王琦瑶都只会是这个城市的一个符号,于是这个城市也被符号化了,宏大叙事变得愈发地抽象,愈发地冰冷。王琦瑶的血肉就都被剥离,只剩下一副干瘪的躯壳用来在宏大叙事需要的时候,去充当某一个相关的符号。

小调调的上海女人,耐不住寂寞与虚荣

此长恨歌非彼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道尽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绝恋。但此恨非彼恨也。从高中时听说,到本科时专门跑去买一本正版的来看,对这本书的情愫终于得到了满足。民国、上海、旗袍、女人,这些连在一起,会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慵懒、浮华,还是沉沦、哀怨,说不清。王琦瑶,一个内心细腻、有着小小虚荣与心机的女学生,不用心去对待身边的朋友,也不肯用心去体会程先生对她细细的爱,就那样奔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去了。选美大赛不是偶然,因为她这样有姿色又有意愿的女孩儿,是不会甘于平庸的。三小姐,的确是一个很诱人的等级,没有第一名的张扬,没有后面人的平淡,就是她那样羞羞答答又饱含风情的女子才正是合了这三小姐的称呼。李主任,本是为着第一名去的,可偏偏被这个小女子身上某种东西吸引住,深入骨髓,就这样,她住进了他的“爱丽丝公寓”。她的选择,终于让程先生望而却步了,也让昔日的好友,那个有点傻傻的却一直真心对她的蒋丽莉,退却了。程先生是爱她的,而且是用了心的,他给她设计的选美礼服,每一套都是那样符合她的气质与风情,是他懂得她,也是他让她如含苞待放的新娘子展示在舞台上。这样一个懂她、爱她、等他的男人,她却错过,再错过。对于他,她是没有爱情的。李主任的成熟与成功,恰恰满足了王琦瑶淡淡的功利心与莫名的高傲气。她也担心着纠结着,因为住在爱巢里的她像是金屋藏娇的妖孽。对于他,也是没有爱情的。所以,“君生我未生,君生我已老。”这样的感情用不到他们身上。她的第一次,如她在舞台上羞羞答答的出场、谢幕。她的眼泪,不是后悔了对青春的错误安置,而是为自己已经走上那不知所措、似喜似悲的一条路而伤心。她在屋里故作镇定地等着,等着,直到自尊与奢望被一点点的撕碎,她完全崩溃了,绝望了,他不再回来了。丧失了生活轨迹的王琦瑶,心态如同一个在默默等待变老的寡妇,不一样的是,她是不愿意寂寞的。她扭曲着自己的欲望,自私地跟女儿的男朋友在虚幻与真实里纠缠,她突然觉得自己抓住了自己的爱情,并且开始为了跟爱人在一起而活着。所以,老克拉的离开,让她再次崩溃,这次是连通爱情一同崩溃了,所以,伤的更重。对于女儿,她是没有意识的,有的只是王琦瑶与微微,她们互相嫉妒、互相嘲笑着度日。老的嫉妒小的青春,小的嫉妒老的仅存的那点风韵,她们没有感情,更没有亲情。王琦瑶是必须要死的,这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她跟蒋丽莉到片场去试镜,不是看到了那样的场景吗?一个女人死了,就那样身体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上,穿着睡衣,脸色惨白,不知道是自杀还是他杀。所以,一开始我就知道,她要死的,死亡才是她的归宿。。。。。。

等到最后还是失望

张爱玲说:“卖弄文学的人想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才是底子。”我相信她的《半生缘》就是照着这句话写的,所以把生活中的细节写得再入目不过了,让人感觉曼祯就是你身边的某个人,她的日常生活也就是你的日常生活。但是偏我是个俗人,虽有了她的这番点拨,看小说时还是忍不住捡那飞扬的来看。于是就有了看《长恨歌》时候的失望。从昨天到今天,我也像是程先生一样,满心里都是王琦瑶,从早到晚眼睛也没有离开过“王琦瑶”这三个字。只是到最后心里竟然是荒凉,难怪是要“长恨”。从王琦瑶去片场我就等着,说不出来究竟会怎么样,但是就像一般的小说都“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我就在等着看王琦瑶这一生是怎样的“飞扬”。等到看到她终究是成了三小姐,我觉得这应该是飞扬的开始了。谁知道她从上海小姐的舞台上下来就被忘记了,好不容易有个李主任记得她,却是把她锁到了爱丽丝公寓里。一直说她是聪颖的女人,竟然也愿意去笼中鸟。虽然是里面富丽堂皇,可一日一日重复看日影在墙上斑驳着走过去,青春就在等待中虚度,终究是折磨。那厚重的窗帘垂下来,哪怕是精心绣着大朵大朵的花,还是让我对王琦瑶失望了。如花的容颜在街上招摇,纵然也是给别人看,总也算是美丽了上海的大街小巷,自己也虚荣了一回;关在爱丽丝的寂寞里,盛开又算什么呢。我没有想到这只是失望的开始。邬桥的阿二原来不是转机,但是就来这样一个清秀的人打个照面就走,又是为了什么呢。看着一路的苍老青苔在王琦瑶的眼前过去,我以为现在总是好戏要开场了,哪知却是一幕比一幕落寞。又不甘心——人生毕竟是要有一次飞扬的经历的啊,就好像每个女人都有一次骄傲的青春。于是等着,忍着。毛毛娘舅来了,又走了;薇薇都长大嫁人了;最后又来了老克腊,可是他但是被时光的流逝就吓得从此不来了。从邬桥回到上海的日子过得比原来的还要慢,戏中人都坚韧地一点一点过,饥荒、动乱,什么都忍着,我却越来越失去了耐心,全是失望。不明白为什么王安忆就那么狠心,这乱世之中阿二就消失不见?难道在薇薇成长的23年里毛毛娘舅那么狠心一次都不来看看?程先生等了那么多年难道就那么在意王琦瑶心里对他没有爱情?王琦瑶又不是不够聪明不够善良的人,为什么偏要让她如此辛酸地度过本来可以幸福的一生呢。如果要只是个平常的女人就好了,偏又让她是上海三小姐,偏又让她聪颖善解人意,偏又给了一个似乎华丽的登场,让人以为后面会有怎样的精彩,不料就此冷冷清清草草收场。那仔细绣了花的粉红缎旗袍还没穿几次就搁箱底了;美丽的光阴在平安里那间小屋里,在冬日懒样洋的日光和围坐的闲谈里倏忽地划过去了;王琦瑶竟然没有尝试伸手遮挽。大时代在变化,人在时代变更面前毕竟只是大海里的扁舟,作不了主。偏我呆傻,认真为王琦瑶惋惜。哈哈,小说是不能再看了。

一个上海女人的一生——一个世纪的变迁

很细很腻的小说,从别人处借来,因为书名如雷贯耳,上海的弄堂九曲十八弯,它小却俨然是个独立的世界,像上海女人的小世界,它是那般复杂,没有她愿意带领你进去,人很快就会迷失在那里,弄堂里的女人像要高飞,像高贵洁白的鸽子那样,俯视地下的一切,向往高处,高处的浮云是那般千变万化、虚无缥缈又高不可攀,鸽子是不屑于地下啄食的麻雀为伍的,她工于心计,擅于利用一切的优势和隐藏,却又像是风筝无论飞得再高,却也离不开这里,迟早会掉下来,然后被弄堂里的黑暗吞噬掉。有人的一辈子活得很别人,总在追赶着潮流,做作中忘了自己,蒋丽雅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一辈子都活得很假很累,或许只有她对王的友情那段带有真诚;有人活得很自我,有独立的思想,也很自私,世界在变,她却没有变,她一直走在时尚的前沿,因为外面的世界总是在反复地变幻着,激进、倒退又复古,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抗战后的和平没能维持不久,天空浮躁异常,预示着后来的巨大变革;解放后的隐居和平稳的生活;文革后,天空再次变得异常活跃,人人都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复古风兴起,此时王已经老了。昨天天一直阴雨绵绵,书里的世界就像是外面的雨,细密,又让人有些阴郁,潮湿天压得不分白昼让人烦躁,雨滴滴嗒嗒地下个没停,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坏,因为原本就不是那么好心情,如果好心情的人会觉得雨在奏着春夏的乐章,没想到我居然能看完这本小说,原来以为女人间的勾心斗角和暧昧关系会是我这种原只爱看侠义和恩仇的人所腻味的,虽然是草草地看,不过还是看完了,上帝创造了世界,却又创造了比世界更复杂的女人,呵呵。

处处王琦瑶

一个女人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女人代表了一个城市,一个女人代表了一代人的思想。即使这样,她依然平静如水 展示着最平素的美——王琦瑶

一个可怜的上海小女人

在图书馆的外置书柜上看到了这本书,也是缘于在现当代文学课上老师有提到过这本书,当下就借来看了。如果说张爱玲是把上海女人写到了极致,那么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人则是另有一番风味,典型代表就是《长恨歌》里的王琦瑶,可能这就是一个真正的上海女人吧,心比天高,拥有美丽的容貌。刚开始看这本书,前几节都是极富渲染力的环境描写,各种辞藻的堆砌,让我看得有些疲累,看了一上午也就看了几十页的样子。当主人公王琦瑶出场的那章,我觉得味道渐渐出来了,故事的精彩之处慢慢呈现出来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俺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她的美不是那种艳丽的,惊心动魄的美,却是一种于平凡之中不经意显现的小家碧玉式的美。这种美,让她被发掘去参选上海小姐,还得了个第三名;这种美,让她被位高权重的李主任看中,住进了金丝鸟笼般的爱丽丝公寓;这种美,让她即使在中年、老年之时,都不乏有相谈甚欢的“友人”。但这种美,也让她的眼光高于普通的上海女人,对于一心追求她,甚至为她守身如玉的程先生,一直只抱以感激的态度,而毫无情爱的情分;这种美,让她即使与自己的亲生女儿也要因这美而暗自较劲,生出嫉妒之心。王琦瑶一生真正爱过的男人,不过只有三人——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一个是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上海军官,她可以说是王琦瑶的第一个男人,是他给了她最美好的一切,体验了最奢侈最繁华的上流社会的女人的生活,以及得以支持她日后生活的一盒金块。康明逊,一个与她同病相怜的人,同是在孤独中处境中艰难求生,生出的惺惺相惜之感,让他们走到一起,但始终是一个敢做不敢为的无担当的懦弱的男人,抛下一个可怜的怀着身孕的王琦瑶独自过活。老克腊,虽比王琦瑶小四十多岁,但出于一种怀旧的情结,也与王琦瑶渐渐走到一起,最后的结局也是不欢而散。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王琦瑶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女人,一生没嫁过人,还带着一个私生女,无疑会成为街头巷尾人们指指点点的目标,但她确实也做到了一辈子为自己而活,从这一点看,王琦瑶又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女性了。

小说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真实

很多人不喜欢王安忆的作品,觉得她笔下的女人是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的市井女人,不够大气。可是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为人们树立杰出典型,塑造完美的形象吗?那倒不如去看人物传记。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觉得小说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真实,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绝不脱离生活,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生活中最真实的东西。王安忆的长恨歌则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用只有女性作家才有的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旧上海一个普通女人一生最真切的人情冷暖展现得淋漓尽致。王琦瑶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簇都透露着一个南方女子最典型的特质——精细而敏感。她选择得体的衣服去严师母家吃饭,既表现自己的端庄淑美又无攀比之嫌;她请客做的家常菜不“压过严师母”却好吃实在;她对女儿薇薇既有母亲的关怀却又视她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作为一个在北方生活过的南方女孩,我对南北方人们,尤其是女人性格的差异有着深切的体会。北方的女孩豪爽大方,不拘小节;而南方的女孩则分外敏感而注意细节。因此王琦瑶的种种做法和思维在很多读者,尤其是北方人看来可能完全难以理解更不用说欣赏了,但这却是一个最真实的上海女人。小说的意义就在于艺术地表现真实的人物和生活,就这一点来说,长恨歌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你可以不欣赏书中的人物,却无法否认书的价值。

此恨绵绵无绝期

王琦瑶的上海是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东方不夜城。而上海的弄堂,则是背景一样的东西,将空白填满。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街道和楼房都有光,弄堂就是那大片大片的暗。灯光打下,人影绰约,那是王琦瑶的影。人言,影是一个人的魂,风雨飘摇半个世纪,到处是流离失所的魄。王琦瑶的故事,就像弄堂里背阴处的绿苔,伤口上结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浮萍的痛处。王琦瑶的苦衷,是那个时代里无数爱丽丝公寓里王琦瑶的苦,即便是悲,也是悲在肚子里,说不上戏台去供人观赏,也编不成词曲供人唱,来去只有自己知道,苦来苦去只苦自己。王琦瑶的流言,说到底是痛的,是那个时代的痛,钻心钻肺的;这痛也是各人痛个人的,没有什么共鸣,也引不起同情,是很孤单的痛。她的此生她的光景,终应了她的话,男人终薄幸。程先生对她,是付出了全心的,是丢了全心的。她就像影,像风,流落世界每个角落,却匆匆在指缝穿过,捉她不住。少女的她,把他视为了自尊的底线,仅有的资产,骄傲的将头别向了繁华错落。有的不要,要的没有,对人对己都是无故的折磨。爱一个人,用尽一生的力气,或许程先生最后在屋顶飞起然后坠落的时刻是轻松的,他爱的太执着太认真,人生如戏,何苦苦了自己。李主任也是真心爱她的,是可怜她,也是可怜自己。他有力量,有能力,有权势,它能给王琦瑶带来安全感,或许那种物质的真实感才给她平静。四十岁的人,哪个是心上无痕?单单时间就是左一道右一道的刻画。王琦瑶是依赖他的,不知道那是不是爱,但她致死捍卫和珍惜的,却是他给她放有五块金条的西班牙雕木盒子,和那段旖旎光华一去不返的岁月。毛毛娘舅,我不喜欢这个男人。跟他一起,他们一样的孤独无聊没前途,相互间不乏吸引,还有着些许同情,是为着长远利益而隔开,但姑且了,抓住眼前的欢爱,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攥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没什么千秋万载一说。可是,他们以为这样不看远只看近便把时间揉碎,却不晓得,眼前的快乐其实要以将来作抵押的,将来又要过去做抵押,人生就是连成一串的锁链,想独取一环谈何容易。聪慧如她,明知道眼前的他不值得托付,为什么还要……或许世上真有爱情一说。什么至死不渝,不过是男人骗女人的把戏。到头来薇薇都没见过自己爹,而他竟然能狠心的置骨肉于不顾。王琦瑶又是愚蠢的。怪只怪王安忆太无情,但血肉之躯,谁人又能超脱,自私的嘴脸,是与生俱来。只是那个时代女人是弱者,男人就不得不总落骂名。老腊客,比她小有二十岁吧。怀的是四十年前的旧,心却是四十年后的心。他只是把王琦瑶看做来自四十年前的遗失的优雅,如同雕木盒子烤瓷单碟,如同古老针式唱片中传出的周璇的四季歌。但当他看到她头发上颜色的脱落,松弛的眼角,颓然的卧在床边,四十年的怀旧情结顿时崩塌。胭脂粉都是白搭,描画的恰是沧桑,每一笔都是欲盖弥彰。对她无数次吃饭的邀请此刻竟成了转身而去。平安里39号下绰约的光影,送走了最后的叹息。总觉得她本是不愿与他的,他的纠缠他的执着让她再一次相信,甚至拿出了一生的信念做赌注,但男人从来便是,心不在了,纵是那样精致的雕木盒子又有何用。碧落黄泉两不见。女人都有着好的年华,可极好的年华都是经不得数的。当幼稚的以为花常好月常圆时,你还在时代里,但时代已不是你的时代。王琦瑶,也不例外,却是个特例。她在最好的年岁里错了路,却在错的路里安安静静错落有致的过完艰辛却光华的人生。她是个有爱且现实的女人,因此她的悲剧才更身不由己。女人的梦女人的命,虽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但结局却是生生灭灭永远不息。女人,不易。

上海女人的爱情浮世绘

怎么说呢,只是了解上海女人的爱情观吧。为了爱情而爱情,为了虚荣而爱情,为了灯红酒绿而爱情,为了夜夜笙歌而爱情,结局也只能如此了。

什么是真正的作家?她是

。屋顶上空着的鸽笼,是一颗空着的心。。绣花棚上的针脚,书页上的字,都是细细密密,一行复一行,写的都是心事。。早晨的揭开的花窗帘后面的半扇窗户,有一股等待的表情,似乎是酝酿了一夜的等待。等待也是无名无由的等待,到头总是空的样子。。午后的明丽总是那么不详,玩着什么花招似的,风是撩人的,影也是撩人的,人是没有提防的。。霓虹灯翻江倒海,橱窗也是千变万化。。天空有鸽群惊飞而起,盘旋不去,猝然望去,就像是太阳下骤然举起的雨云,还有太阳里的斑点。。下午三点钟的马路,室友疲惫感的,心里都在准备着结束和换班了。。弄堂里的一盏电灯洒下的不是亮,而是夜色。。那条黄浦江,茫茫地来,又茫茫地去,两头都断在天涯,仅是一个路过而已。。女人的诡计全是从爱出发,越是挚爱,越是诡计多端。。女人的美绝不是女人自己觉得的那一点,恰恰是她不觉得,甚至会以为是丑的那一点。。六月的栀子花一开,铺天盖地的香,是起雾一般。。什么都是经过一遍,留下了痕迹,怎么打散了重来,终究是个继续。。聪敏和坚定全来自孤立无援的处境,是自我保护和争取,其实是更绝望的。。一次次恋爱说是过去,其实都留在了脸上。人是怎么老的?就是这么老的。。没有他在场,再是聚也是散。——————————————————————————————————————看到王安忆的文字,总是有惊喜的感觉。作家,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肯定。她的文字可以惊醒你的所有感觉,能触发人心灵深处的想象。她的文字有一种魔力,把你拉入故事中的场景,身临其境走一遭。她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呼。许多所谓的美女作家,所谓的畅销书在这个女人和这本书面前都黯然失色,变成了垃圾。经典永远不会随着时间褪色,因为它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每个字都有着鲜明的符号,是属于王安忆的腔调。

断断续续读完的这本书

王安忆笔下描写的情,的景,的物竟然熠熠生辉的感觉,就简单到一个屋檐都活了过来,你仿佛就可以触及。触及就可以知晓原来它不是物,它是魂。上海的魂,江南水乡似的魂,王琦瑶背景时代的魂。这本书看了又放,放了又看,总是被其中的景物描写吸引得专心致志,导致有时忘了这是一本叙事的小说。看到结尾,王琦瑶死于非命,心理面却突然觉得有点空乏。空乏的是这样的结尾似乎和大多数小说不一样。太过于意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这本书看完了,却有太多的回味,本来以为这样的书会给人留下一幅江南水乡的泼墨画,黑白色,深浅层次感,清淡幽怨,却发现留下最多的却是王琦瑶的那种感觉,那些故事。

长恨不息,惟愿不醒

傍晚时分,当天色一个维度一个维度地黑下去的时候,城市的灯火亮起来,灯光背后大片大片的暗就是上海的弄堂。而这个城市星点般、流线般的明亮,全是靠这暗托住的,一托就是几十年。一个女人穿梭在这半个世纪中间,携带着这个城市最可着人心的美貌与灵气,变成了别人一个个惟愿不醒的幻梦,而她自己却从未得到过相应的幸福——这是长痛不息的王琦瑶。沧海桑田,繁华泡影,当一个人成为了一个城市的史诗,最初热望爱情的那一点谨慎的心跳声,在死亡骤临之时却来不及再细听。在王琦瑶的一生中,真正与她发生过密切关系的有三个男人:李主任、康明逊和老克腊。他们都是懂她的,懂她的美丽和聪慧,只是各自懂得的是不同年纪不同心性的王琦瑶。在爱丽丝公寓里的王琦瑶是李主任的真爱,他给了她所谓的“婚姻关系”,“但爱不是李主任的人生大业,连附丽都谈不上的,有点奢侈的意味”。年轻的王琦瑶用力地像弄堂里的鸽子一样飞出少女时代的闺阁,却不知道,像爱丽丝公寓那样的一套套的房间里,盛满的全是各色各样的等待。直到她最后的等待被战争截断,王琦瑶交付在李主任身上的所有心情也一点点坠落。平安里的康明逊懂的却是她的聪明和坚决。“康明逊知道,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可是明知道是泡影,两个人还是在一起了,见不得光地、昙花一现地。他也懂得王琦瑶的绝望,他知道她全部的聪敏和坚定都来自于孤立无援的处境,她有她不得不维持的自我保护和争取。而这些感情都在王琦瑶分娩薇薇的那一刻彻底了断了。最后是小了她四十多岁的老克腊。王琦瑶像一个没有年纪的女人,不知道在这个城市里看遍了多少个过去,又看透了多少未来。而这种灵性却是和时间相关的,要靠时间积累的,天生的聪明也超越不了时间。但是面对老克腊,“就此,王琦瑶向他敞开了几十年的秘史”。就当她将过去和未来一并交托给他的时候,他却承受不起。当黎明再次降临之时,弄堂又重新亮了起来,鸽子从这里飞出去,它们是在城市上空俯瞰着的眼睛,看遍了上海角角落落里的真心和数不清的私情。“这热望是无果的花,而其他的全是无花的果。”王琦瑶的美丽、聪明似乎全都白费了,每一次关于爱的热望都落了空而从无结果。王安忆借一个王琦瑶写了一部关于城市的史诗。在整个城市纯白的明亮之下,一片浑厚的黑暗默默地支撑着,一种莫名的力量,一种沉重却谈不上忧伤的情绪,是来自这个城市的复杂的真心的。“然而这城市里的真心,却唯有到流言里去找的。”在一次访谈中王安忆提到了《长恨歌》,她说:“在那里面我写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而这个城市就是上海,这部小说便是旧时上海的一曲时代挽歌。小说用琐碎的小人物、小故事、小细节堆砌出来一个仿佛背对着历史的生活图景。它似乎有意地避免着洪流般的历史和宏大的叙事,似乎只是一心一意地钟情于内部的、细碎的流言蜚语和真心私情。而读完作品会发现,一个庞大的、行云流水般流畅的历史正藏在小故事的背后。时光回放到“沪上淑媛”的时代。在上海小姐选美的第三轮出场中,王琦瑶穿上了此生唯一一次的白色婚纱。可惜对于她,这只是一身戏服,是只说梦境不说现实的。“看着穿了婚服的王琦瑶,程先生的眼泪都要涌上来的。这是他朝思暮想的一幕,是惟愿不醒的梦。”这一刻,台上台下,程先生、王琦瑶、蒋丽莉眼泪相向,却是各流各人的眼泪,各是各的情怀。着上婚服的王琦瑶变成了一个女人最理想的梦境,而在她自己,眼泪却只是来自于一种抱负实现后的感动。王琦瑶是心高的,她用她的漫不经心做一层防卫的壳,而壳里藏着的是她的自尊心。在她挑剔着这些衣带钗环的时候,她是有些委屈的,“难道这就是她的人生吗?那么微乎其微的,又是角角落落的心思都用尽的样子。”而从邬桥回来之后的王琦瑶住进了平安里。严家师母对她说,“你说我们做女人是为谁做?还不是为男人!”王琦瑶却负气一般地说:“我偏是为自己做的。”严家师母说:“那就更吃力了,为了男人做,还就是最省心。”这是王琦瑶告别爱丽丝公寓之后的改变,若说以前的“沪上淑媛”的好看和乖觉讨喜是可着人心去剪裁的,现在在平安里,她却决定为了自己而美。长恨之恨正在于此。“王琦瑶给薇薇准备嫁妆,就好像给自己准备嫁妆。这一样样、一件件,是来搭一个锦绣前程。”一个相貌平平的女人做起新娘来,都会焕发出光彩。“所有的美都偃旗息鼓,为它让道的。这是将女人做足了的一刻,以前的日子是酝酿,然后就要结果。”连薇薇这样平庸的女子都有了一份好归宿,偏偏王琦瑶这样的却没有。虽然美了一世,但既没有酝酿出一个黄金般的时刻,更谈不上什么结果。就好像白美了一场,所有的聪明和优雅全都浪费了。张永红是另一个王琦瑶。王安忆说起这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的心,一颗是不会老的,另一颗是生来就有知的,总之,都是那种没有年纪的心,是真正的女人的心。”所以王琦瑶从张永红身上看到的是另一个自己,她对于张永红的所有温柔的劝说和叹息也完全是惺惺惜惺惺的意思。而故事走到结局,谋财害命杀死王琦瑶的也正是张永红信任的男友。《长恨歌》的恨不是王琦瑶一个人的恨。当年婚服加身,台上台下的三个人已经各自错失了各自的归宿和幸福;而现在的张永红也所托非人,要成就另一段长长的恨意和遗憾了。就在王琦瑶死亡之时,故事被拨回到了最初的原点,她看见了几十年前那个电影片场中躺在床上的女人。她突然认出来,明白过来,那个人就是她自己,“死于他杀,然后灭了,堕入黑暗”。王安忆一直说王琦瑶的好看,“好看是温和,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而到了这生命的尽头,作者却借了长脚之口说出了王琦瑶的丑陋。再不着痕迹的美又哪里抵得过岁月的变迁呢?面对着永不停歇的欲望之心,谁会理解王琦瑶的长痛不息,谁又会有耐心去保护她惟愿不醒的梦境?

读书体会

偶然间让我在断续的时间里陆续看了两部曾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俆贵祥的《历史的天空》和王安忆的《长恨歌》。我认为,前者讲了一个北方壮汉如何成长为一位共产党高级将领的故事;后者则演绎了一位上海弄堂女子一生的情事。乍看两者的内容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我却惊奇的发现了两部作品的共通之处,即它们都使用了相同的历史线索,只不过一个明亮,一个则隐秘。《历史的天空》描写了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国共联合抗日,再到内战,文革,直到拨乱反正之后这段动乱的年代的故事,着重描写了无产阶级共产党员们是如何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激流勇进的。而《长恨歌》的故事也是从1946年开始,期间涉及1958年大跃进,1960年自然灾害,还有文化大革命,笔触之处,则是一位普通的上海女子在变幻莫测的时局中的浮与沉,悲与喜,爱与怨还有那无休止的小资生活情调。前者的写作基调是轻松活泼,俨然具有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后者则不免显出几分沉郁,整部作品都弥漫着小资阶级末世之人经受变代更迭的历史沧桑之感,而主人公王琦瑶的情感希寄之不稳定性更增添了几许悲凉气氛。从历史年轮上空俯瞰这两部作品,我突然发现两段不同的人生体验,两个对立的阶级,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还有不同的语体风格,不同的处事行为,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爱情伦理观念。如果在今天看来,《历史的天空》所描绘的是倾向于正史的话,那么《长恨歌》所描绘的则倾向于野史了,前者是显性的,大家都知道的,不知道的只是其中的细节;后者则是隐性的,大家都不太知道,知道的只是大概印象。可是我在读两部作品时的心态却恰恰相反,读《历史的天空》时朗朗上口,上瘾自不必说,那是一种夹杂着阅读快感的上瘾,作品内容的严肃却带来了轻松俏皮的整体阅读体验;而读《长恨歌》时,首先便被作者景物描写细腻之功底所惊异,读的过程中还会不自觉地要揣摩作者说此番话的用意,作者对此人此事的态度,读得越多,体会越多,对于文字间极力表现的一种转世的物是人非的悲凉感的体会则更深,主人公感情流露的越自然,就越使读者感到历史的真实和荒诞,其中渗透出的严肃和悲悯是我辈读者所不敢承受之重,只做唏嘘感叹而已!

我为什么不喜欢王安忆笔下的女人

前些时候,看到网上有人写文章拿王安忆和铁凝两个人做比较,具体的内容记不得了,只是有个印象是写文章的人觉得铁凝处处的不如王安忆。下面回贴者众多,也是纷纷表示赞同的。当时我只看过铁凝的《大浴女》,心中是蛮喜欢的,看了这样的一篇文章,便有些诧异,但是王安忆的东西却是没怎么看过,于是也就不好言语,只是想,该当找来也看看。  后来就看了王安忆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很喜欢其中的那篇《我爱比尔》,这次火车回杭州,就又特地买了她的《长恨歌》来看。结果看了之后,反倒是彻底的喜欢不起来了,于是发现看小说这东西真的是没个道理,再是人说风姿绰约,再是获得了大奖,到我这里,也终究是没用的。  看王安忆的《长恨歌》,让我想起前一阵子看 那部很有名的电影《蓝》:妻子在丈夫死后发现丈夫在外面有一个相爱多年的情人,而那个情人也为丈夫身怀六甲。妻子在痛苦中挣扎,最后把那个情人接来与自己同住,帮助她顺利的生下孩子。  这个电影其实我在早些年就看过,但是那时候因为年纪小,所以对这样的一个故事十分的不理解,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这简直是圣人,根本不合乎人情。然而这一次再看,却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大师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大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技术和表达的手法,而在于他从最根本上对世界和对人性的认识,有着一种跳脱出庸俗的本领,站在高点,超乎常人。他把对这个世界的宽容和理解,溶入到他的故事里,并且向人们解释这种宽容和理解,使之成为一种合乎情理的逻辑。所谓的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大概也不过如此。  这就是我为什么无法喜欢王安忆的原因了,读王安忆的小说,处处感觉到的是一种狭隘的小女人的思维方式,一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读到过一个我喜欢的人物出来,王琦瑶也好,阿三也罢,虽然王安忆都着力刻画了她们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地方,但是终究都属于小乘的人物。她们外表上都是仪态万方,见多识广的样子,但骨子里却都是精于计算,斤斤计较,然而却无大智慧的市井女人。  王安忆笔下的女人是没有朋友的,即使有朋友似乎也是像钱钟书所说很会搞政治的那种友情,阿三也是如此,王琦瑶也是如此,她们都以一种瞧不起其他女人的优越的姿态出现在王安忆的小说中,既不懂得心疼女人,尊重他人,也不懂得珍惜友情,王安忆把所有女人之间的情谊都描写成了一种完全是互相利用,互相竞争的关系,即便是母女之间,也是如此,虽然人都是漂亮的人儿,但心却都是疏离而自私的。就算是有什么同病相怜的眼泪掉下来,那也是为了哀伤自己的不幸,虽然王安忆想赋予她们一些仪态万方的大气,然而实际上,王安忆的女人全部都是困于小我自怨自哀的小女人,没有一个在精神上走出围城,没有一个是真正称得大气的女人的。  王安忆的女人,是虚荣的女人,一生都在算计,对待爱情也是,对待亲情也是,鲜有干脆直白的真诚二字。王琦瑶最后的死,我看得不痛不痒,她本身就不是个可爱的人物,一辈子恋爱谈下来,没有一次是让人感觉这女子是美好的。她的旗袍很美,她的姿态很雅,但也是在台上做秀一般摆出来架子给人看。而即便是《我爱比尔》里的阿三,最初爱上比尔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比尔是一个外国人。是围绕着比尔的自己的梦想而已。  坦率的讲,感觉王安忆描述人和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远远要比她描述人和人之间互相相爱起来要得心应手得多,也顺畅得多,王安忆似乎总是可以很清楚得告诉你女人之间互相仇恨的原因,却从来也说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爱上另一个人。所以当她描述王琦瑶无怨无悔的给一个男人生了孩子的时候,这个人物的个性反倒显得生硬和矛盾起来,  相比之下,我可能更喜欢铁凝对女人的诠释了,在《大浴女》里,唐菲和尹小跳之间是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的相依为命着的,《永远有多远》里,白大醒和西单小六之间,相互竞争了那么多年,却也颇有一番坦荡和干脆在里面。而不是算计和龌龊的。她们有男人们认为女人所没有的那种真正的友谊,也可以像男人们一样在经历了千山万水之后,对生活有着包容和豁达的气量和胸怀。我想造成这样的不同的,是王安忆和铁凝两个人对女人的看法的根本不同,感觉上铁凝是相信女人会具备这样的优点的,所以她的角色就会被赋予这样的个性。而我喜欢这样的女人,是因为我也相信女人有这样的优点,也有这样的能力,作为一个女人,我可以真诚的去爱我的同性的朋友,而女人和女人之间,也绝对有真正的友谊,在我认识的女人里,也一样内心坦荡大气的女子。王安忆的女人,对这个世界是不宽容的,冷淡而对爱缺少悟性的。她们从来不具备真正的灵性,因为自己有心结而活得不痛快,爱也爱得不痛快。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只是猜想王安忆大概是不具备这样些的,她的女人,最少的,就是一个真字。如果是这样,我想说,王安忆是把女人看扁了。

上海姑娘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人,给我的感觉一个字,散对人散,对情散,对自己散无论是友情,亲情,爱情,似乎都是一盘沙看似密不可分,实则稀稀拉拉连指缝都逃不过王琦瑶,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上海女人她的时代里,她是长着夹竹桃、爬山虎的上海弄堂里女人的代表她清楚自己的身份身价,所以和任何人说话都会掂量着把握好分寸这样的女人也让人觉得累,一种活在秤砣上的累曾经喧嚣一时的上海小姐选秀,不过是衬托出下半辈的寂寥而已与父母没有感情,没有往来,朋友离离散散,就连孩子的亲生父亲也不知去向这样的人是多么的淡漠,对人情对世故甚至对自己所以这样的人也是注定的寂寞,无论是年轻漂亮的姑娘,还是风韵犹存的妇女作者用冗长的文字铺垫描绘着上海女人的小家子气那似乎就是一种起腻的感觉那些女人不讲政治,不讲时代,她们只关心张家李短,当下时尚夹杂着那段动乱的历史,女人们变的更加肤浅和浮躁这样的女人我是不那么喜欢,但是应该每个女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藏着那么冰山一角吧只是在王安忆笔下那么的出神入化


 长恨歌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