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钟摆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01
ISBN:9787561738733
作者:格非
页数:267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悠悠历史文化长河中,积淀着众多滋养后辈的伟人名著,成功的作家、小说家在读什么?格非,用小说家的敏悟与教授的理性引领我们走近大师。格非与经典作家的对话,构成了钟摆的运动。托尔斯泰、福楼拜、卡夫卡、马尔克斯是种摆起趟的那一端,而格非则是钟摆开始回旋的这一端。钟摆在黑暗中的运行昭示了小说家存在的尘世背景、写作的困难以有在各种性之间的艰辛探索。格非与经典作家的对话,也是纹枰论道,是谜面迭出的精妙而幽深的复盘。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其中的门道通向婚床之际,我们面临的却是灵魂出窍的审讯,有如钟摆的突然沉默。——李洱一定是类似偶像崇拜的情绪造成了先锋小说家们辍笔以及改行的原因:他们自觉地降低了自己的海拔以便于为大师们垫脚。 它对大师的尊重消耗在字号上:放大引文即经典作品中的句子的字号,从而遮蔽了作者更加重要的职责。解释一下垫脚:首先,当室内的家具企图在肢体上模仿哺乳动物,而不幸模仿了瘸腿、蹩脚或者谓之跷脚的哺乳动物时,我们就要帮助它在地面上保持相对静止与稳重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用到一些有厚度的物体,比如小木块、硬币、折叠起来的纸,还有……书。垫脚也可以是这样一种情况:当书与书之间并不保持如我们在书架上所见到的站立关系,而是高下相叠,垂直相压,就像小学课堂里交上去的一摞子作业本那样,那么最下面的那一本当然就不幸而是垫脚之书了。《卡夫卡的钟摆》当然是后一种。压在它身上的,是书中所提及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罪与罚》、《包法利夫人》、《白鲸》、《都柏林人》等等。前先锋派著名小说家格非的这本书,其内容即是关于这些在世界文学史上被认为是不朽之书的评论与介绍。在纯粹的年代学上,这本书按理应该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肩膀之上”,即放在以上所说的那些书的顶端,那么,为何它成为一本垫脚之书呢?这本书意欲成为一本诱人读其他书的书,一把开启厚书的钥匙,一道开胃酒。这可以从散布于书内的众多书影,以及书末所开列的“格非喜爱的书籍”看出(令人奇怪的是,这份荐书目录有点语无伦次。该书第16页格非分明说了《安娜·卡列尼娜》是他“最喜爱读的长篇小说”,但老托尔斯泰的这部、以及任何一部作品均未能跻身于书末格非排行榜的前十名)。格非也屡屡露出大学教授、他现在的职业口吻,一种读本与教材的腔调。从散布于书中的中国特色的学院语言,以及浅尝辄止或者说点到为止的作品分析中,读者会经常得到提醒:这不是一位普通读者的读后感,而是教授的导读。“前先锋小说家”身份当然也成为第二重的权威资源。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先锋小说家们的“欧阳锋式”命运使得事实与出版者以及作者的善良愿望有所偏差:除了少数例外,先锋小说家们首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作者,再是经典文学与文学史的读者。也就是说,他们把文学的《九阴真经》逆着练,先是把自己模仿成一个当代文学中的作家之后,再开始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者。余华即是个中典型,他的履历也足以胜任先锋小说家的代表人物:当他们成为一个鉴赏者之后,他们失语了,放弃了小说写作。尽管他们也写音乐评论或者文学评论,但无法与他们当年的小说相颉颃,更不要说与他们所言说的对象相比了。我想,一定是类似偶像崇拜的情绪造成了先锋小说家们辍笔以及改行的原因:他们自觉地降低了自己的海拔以便于为大师们垫脚。因此,“垫脚”大概也是类似《卡夫卡的钟摆》之类“书的书”的作者都乐意看到的一个词,它表达的其实还有一种因与大师(的名字)为伍而顾盼自雄的姿态。但正如那个成语故事的结局所警示的,这种不平等姿态的危险性在于:它最终可能突破修辞的边界,造成与大师间真实的落差。《卡夫卡的钟摆》就充分表现出了这种令人担忧的可能。它对大师的尊重消耗在字号上:放大引文即经典作品中的句子的字号,从而遮蔽了作者更加重要的职责:他面对的是汉语读者,而那些大师,除了最后的废名,都不曾用汉字写过他们引以自傲的作品。作者自以为他在娴熟地与大师们对话,但实际上只是面对着大师的影像喃喃自语。自言自语中,他不曾向读者交代书中引述的《包法利夫人》是李健吾的译本,《玫瑰之名》是谢瑶玲的转手(那位谢女士因为翻译艾柯的文字而饱受指责)……更不曾说《玫瑰之名》有质量参差不齐的4个中译本,《包法利夫人》有不下6个译本,而《百年孤独》则有近10个。因为无视外国作品的中译版本问题,这样的钥匙并不能打开通往经典的门径,而这样的书也只好用来压箱底――等到读过它上面的那些书再读它吧。

内容概要

格非,男,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讲写作、小说叙事学、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等课程。格非于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格非文集》(三卷)、《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等。有英、法、日、意等语种的单行本在国外出版。
格非与经典作家的对话,构成了钟摆的运动。托尔斯泰、福楼拜、卡夫卡、马尔克斯是钟摆起步的那一端,而格非则是钟摆的开始回旋的这一端,而格非则是钟摆开始回旋的这一端。钟摆在黑暗中的运行昭示了小说家存在的尘世背景、写作的困难以及在各种可能性之间的艰辛探索。
目录:
点击大师
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罪与罚》叙事分析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麦尔维尔:《白鲸》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昂贝托·埃柯:《玫瑰之名》
卡夫卡的钟摆
《城堡》的诗学
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归种子的道路
博尔赫斯的面孔
英玛·伯格曼的微笑
布努艾尔与超现实主义运动
废名小说的时间与空间
非常看点
经验、真实和想象力——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学写作
相关链接
耕耘榜
格非国内发表的主要著作
格非国外发表的主要作品
荐书屋
格非喜爱的书籍

编辑推荐

悠悠历史文化长河中,积淀着众多滋养后辈伟人的名著,那些人类星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的中国当代文化界名人,各自都受到过哪些先贤思想的影响呢?他们眼里的名著又是怎样的面目?著名作家格非的这本读书随笔选评了他印象最深的书与作家,行文中时时闪现着教授小说家的理性思索。他对中外名著的评述,体现了其阅读的趣味与取向,能让读者知晓,怎样在生命的局限中选取最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好书来读。他在书中还阐述了自己对阅读的体验与领悟,使我们看到了阅读对其创作的影响。其创作展现了他在中外文坛上的地位。

作者简介

格非与经典作家的对话,构成了钟摆的运动。托尔斯泰、福楼拜、卡夫卡、马尔克斯是钟摆起步的那一端,而格非则是钟摆的开始回旋的这一端,而格非则是钟摆开始回旋的这一端。钟摆在黑暗中的运行昭示了小说家存在的尘世背景、写作的困难以及在各种可能性之间的艰辛探索。
目录:
点击大师
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罪与罚》叙事分析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麦尔维尔:《白鲸》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昂贝托·埃柯:《玫瑰之名》
卡夫卡的钟摆
《城堡》的诗学
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归种子的道路
博尔赫斯的面孔
英玛·伯格曼的微笑
布努艾尔与超现实主义运动
废名小说的时间与空间
非常看点
经验、真实和想象力——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学写作
相关链接
耕耘榜
格非国内发表的主要著作
格非国外发表的主要作品
荐书屋
格非喜爱的书籍


 卡夫卡的钟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全书介绍得最妙的就是"阿拉比".《阿拉比》写于1904年,后收入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小说以20世纪初的都柏林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初涉人世、陷入情网的少年的心路历程。小说揭示了一种“由于意识到价值观念的破灭而产生的失望”的主题(乔伊斯语)。"只在幻想中看见她那穿着棕色衣服的身影,街灯的光朦胧地照亮呈曲线的脖子、搁在栏杆上的手以及裙子下的镶边。"~~~冬天的薄暮,房子阴森,天空是变幻的紫罗兰色~~邻居的姐姐~~阿拉比集市,是一个异域风情的失真的梦~~当时,我看了就忍不住跑下寝室去师大图书馆借"都柏林人".有趣的是,我翻开扉页就有陈年墨迹:"格非已去,此书复何用 ..."可见格非曾经如何在课堂上如何推崇这个故事了 ...
  •     同一系列的还看了马原的《新阅读大师》,显然这本层次更高。个人认为,这本书和《新》的主要区别是:1.前者纯评论性文章,后者夹杂了大量的作者对原作品的长篇情节梗概。2.前者评论的作品如果读者没有较深的理解会感觉作品读之无味略显艰深,夹杂大量专业文学名词;后者文章大部分充斥着原作的情节梗概,几乎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的再叙述。3.前者评论作品多为巨著,后者夹杂了部分通俗现代著名小说。4.前者建议买一本收藏,后者借来看一遍就够了...PS.本书的最后收录了一篇作者对于现代商品社会与文学发展矛盾的个人看法,非常值得一看。
  •     合上《卡夫卡的钟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于这本评论集,可以说是一口气看完的,其中有一些作品以前是接触过的,看的过程中,心中感觉那样熟悉与亲切,再次回到作品中,随着作者的叙述重温以前的感触,而对于那些曾经只听过而没有细读的作品,不免就带有一些断隔,然而在格非的叙述中,却又一种细读作品的渴望,恨不得马上到图书馆将其借来一一读完,总之,不管是看过的还是没有看过的,看完这些之后,还是感觉丰富了很多,对一些作品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领悟,沉迷在那些经典的作品当中,沉迷在格非的精彩叙述当中。关于托尔斯泰的作品,有人曾说:杰作就如大动物,它们通常都有平静的外貌。而此正适合于托尔斯泰,在他的叙述当中,感受到的永远是一种平静安稳,无刻意地去制造悬念,制造叙事的圈套,但会让你永远有一种紧张感,在平静的叙述下制造一种波涛汹涌的强烈。对于其作品,我读的可以说数量有限,但在格非的笔下,你能感受到托尔斯泰那份写作真诚,感受到其作品所包含的张力和蕴含的博大。“上帝给予了十字架,也就给予了我们忍受它的力量”对于上帝与人生的思考一直在他的作品中凸显,这是对于上帝、人生、命运、死亡、意义等一些列难题的关照,是一种透彻心灵的的发问,在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宽广的内心包容下,我们能发现很多真实,很多生活的真相,正如马丁.杜伽尔所言:“托尔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锐利,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在其中的真实。”而维特根斯坦在看完《哈泽.穆拉特》后说:他(托尔斯泰)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或许对于托尔斯泰,这些言语只能是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走进他的作品与内心。在《卡夫卡的钟摆》中,格非直言他最喜欢的美国作家是霍桑,而他认为最伟大的美国长篇小说应该是麦尔维尔的《白鲸》,在《白鲸》的叙述中,格非把我们带进了那片辽阔的海域,带到了充满诗情、挑战、浪漫与幻想的广阔海洋中,带到了“裴廓德“号航船上,在那里续写着一段又一段的传奇和故事,有关挑战,有关生命,有关精神的壮大。在那里,我们永远感受到挑战一切的存在,拒绝宿命,寻求挑战,永远在诉说着不能被打倒的传说,不管是死神的降临,还是漫无边际的忧郁,都无法阻隔塞壬的美妙歌声,那一种不熄灭的信念,在孱弱的心灵的塔希提岛上,我们依然看到的是义无反顾的“裴廓德”号航船和船上执着的水手,一直在向前方张望。对于昂贝托.埃科的《玫瑰之名》早已听说,遗憾的是没有读过,其实很早以前,对于这样一位叙事学大师的作品,一直都很期望,或许在格非的叙述中,我们能找到一些少许的信息,从而让我们对其更加熟悉一些。在埃科那种“封闭式作案”的模式中,在对生活的交替推进中,我试图寻找更深的阐释,然而依然无从找到准确的入口,其中涉及的埃科的文学创作、文学的见解、关于叙述的方式、埃科对于20世纪的好感以及在这个世纪所产生的大量问题,这些正面或反面的问题症结,在《玫瑰之名》中或许都能找到答案,而只有在认真细读这部著作之后,我们才能领悟的更多,对此,我很期待。博尔赫斯这位曾在80年代后期让众多作家为此着迷的文学大师,我们过多的时候对他是一种误解,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面,却没有认识到其丰富的多面孔,他的多重身份就决定了他丰富的多角度,一个阿根廷人、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一个家禽市场检验员、一个图书馆馆长、一位冥想者,这些都暗示着一个博大和广阔的博尔赫斯,而在写作抒情诗、哲理随笔、叙事诗小说、文学论文的博尔赫斯也分别具有不同的面孔,所有这些面孔糅合、叠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博尔赫斯形象。在博尔赫斯激情的背后,我们同样能感受其冷静与成熟,其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总结与回顾,以达到更成熟的圆满,他曾对自己先前的伤感忧郁以及雕饰进行反思和回顾:那时候,我寻求日落,城市外围的陋巷和忧伤,如今,我寻求黎明,都市和安静。在一种敬仰与感动之中,仿佛之间,我们看到了那个一直在六角形空间中俯首默默工作的伟大而真实的博尔赫斯。谈到乔伊斯,更多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灵》,而在此,格非谈到的却是《都柏林人》,在这部由十五个短篇故事组成的合集当中,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那十五个故事,还有乔伊斯对于整个爱尔兰的一个全方位的关照,这十五个故事并不是十五个没有关联的故事汇聚,在其主题和叙述的形式上都有作者自己精心的涉及的,乔伊斯试图通过“童年、少年、成年以及社会生活”这样一个顺序来全方位的展示爱尔兰社会的精神症结,为爱尔兰写一部“精神史”。在众多的故事当中,有让人感动的,有让人伤感的,也有让人沉思的。《一朵浮云》中,那个忏悔的、敏感、文弱、悒郁的青年小钱德勒,让我突然对曾逝去的记忆和理想有一种真实的怀想,八年岁月的痕迹与印记在《一朵浮云》中成为我们永远逃避的精神状态。《阿拉比》中那个少年所谓的爱情让我心中慢慢升起了忧伤,少年青春的萌动在美妙的、淡淡的忧伤中让那个少年久久不能忘怀,青春的音节在静谧中隐隐回响,直达许久以后的岁月。卢卡奇说:只有当主体从封存于记忆的过往生命流程中,窥探出他整个人生的总体和和谐,才能克服内心生活与外部世界的双重对立。《都柏林人》就是这样一部“往事追溯”的作品,是对乔伊斯前20岁在柏林生活的总结和检视,也是对人与外部世界的严重对立加以整合的尝试。在《卡夫卡的钟摆》中,从用该名字作为本书的主题就可以看出,格非对卡夫卡的重视以及深入的解读。关于卡夫卡,先前就已经有过一些了解,而这里格非再一次通过一种全方位剖析式的解析,让我们对卡夫卡有了更新的认识。卡夫卡永远让我们身处一种痛苦、黑暗、心理的挣扎当中,面对这样的一个痛苦的精灵,犹如在漫无边际的黑屋当中四处徘徊,之后便是晕眩,给予我们的似乎永远是那样的绝望、虚妄甚至是毫无结果,但在其内心中,一直在引导者我们,“他的故事仿佛就是一个不发展的故事,从起点回到起点,或者说在被各种因素的纠缠中陷入了泥沼,剩下的就是一只秋千的钟摆,如果对幅度加以严格限制,它更像是一只钟摆。”这便是卡夫卡难以表达经验中传统社会的记忆与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构建的两个极端之间的摆幅。阅读卡夫卡,可能让你的心灵受到伤害,但在其脆弱的故事背后,更多的是韧强和透彻,那样的字句昭示给我们的是永久的坚毅,“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用卡尔维诺的话来说,“检测黑暗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意味着检测光明和欢乐缺到了什么程度”。在普遍异化了的现实境况之中,个人只有通过充满警觉的洞察,复活心中被遮蔽的人的理想,获救才会成为可能。或许,不管对于卡夫卡还是我们而言,希望不在黑暗的虚拟的对立面,而存在黑暗之中的某处。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格非的文字。
  •     特别棒的一本作品评论集。相比博尔赫斯的简短甚至主观,这本书循循善诱,试图将严谨的学术和亲切的对谈结合在一起,非常值得一读。
  •     卡夫卡的钟摆
  •     不讨厌,入门
  •     格非果然名不虚传,期待《人面桃花》~~~
  •     不咋样不接受没意思好好好没意思
  •     比较艰深。。。。。。牙慧而已
  •     像流水一样的文字,像潭泽一样的记忆。
  •     无聊 消遣
  •     了解大师的捷径。
  •     类似讲稿般通俗又不乏深度。但是一定要看完原著再来读本书
  •     开阔眼界,语言质朴而有力。爱上了这个作者
  •     这个时候,看着看着就觉得比较冗杂。
  •     大学的图书馆看的
  •     重新认识了格非
  •     摸索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     上一届奥运会刚开幕不久,当时光合作用还很牛叉,这本书拿来一看:哇擦25块钱一本书还让不让人活!此后的四年里,这几乎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文论。看了不知多少遍,格非如果是个专职学者,每年都写一两本这种书的话,我会非常非常非常开心和满足和别无所求。
  •     陈离先生藏书
  •     小说家的格非读小说一定是这样的不同于常人。他理解托尔斯泰,也理解安娜。书中插图养眼,思想养心。
  •     小盆友的读物,不过格非的解毒有点像纳博科夫
  •     文学院里的陈词滥调
  •     走近大师
  •     一本很好的外国文学读书笔记
  •     变化,从这开始。
  •     通俗读物
  •     烂,既没小说家的第一手敏感,又没学者的理论创新,呵呵,偏偏格非顶着这两顶帽子游得如鱼得水。
  •     马原被打了。
  •     当年在高中图书馆里借的,半懂不懂,却对理论很入迷
  •     格菲的作品,记得是个暑假看的,当时颇有些如坠云雾之感。
  •     看格非侃。
  •     从这本书可见格非的文学观。对读者换个角度理解文艺多有启发。
  •     又读了你的另外一版本,你知道我有多爱学论吗,在写下上面半句时我哭了;格非的批评是清晰的耐人寻味的,无疑,最重要的是,他和经典作家和经典文本站在了一起。
  •     文字抠出来,书册扔回给编辑
  •     格非一身学者气。
  •     通俗易懂又确乎卓有收获
  •     前一部分是旧的攒起来的
  •     适合阅读原著后再看。
  •     马原更游戏一些,格非很厚重又有些学术的东西,并没有全部看懂。
  •     有些评论一语中红心~
  •     颇值一读。分析屡有见地,即使对自己已熟悉的作家亦是另一种角度的重温。不过这不是单纯的文论集,还包含了两篇人物影评。
  •     凑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