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2006年6月号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06
ISBN:SH1005-5541
作者:书城杂志社
页数:112页

内容概要

引发“人文杂志遭遇寒冬”大讨论的《书城》杂志将于本月正式复刊。本月5日,新《书城》将以网络销售和地面发行两种方式上市。据称,复刊后,《书城》将在保持海派传统的同时,对编辑理念、内容风格、版式形态以及发行模式做新的尝试。余秋雨任名誉主编。

作者简介

复刊后《书城》由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上海九久读书人公司协办。余秋雨任名誉主编。

除了邮局征订和书店销售的常规手段之外,新《书城》将在99网上书城进行独家网络销售。对于《书城》曾一度面临的财政困境,九久读书人公司董事长、《书城》执行主编黄育海认为:“《书城》杂志的经营问题主要出现在发行上。其实这样的人文杂志,在中国并不缺乏读者。缺的是有效的渠道。所以我希望通过渠道的改善来打破《书城》发行的瓶颈。”

12年来,各时期的《书城》被认为风格各有千秋,倪墨炎时代的“名家风范”,陈保平时代的“清新小资”,沈灏时代的“翻版纽约客”,无论这些定位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但都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期刊界鲜明张扬的样本。

复刊后,《书城》的内容风格也将有一定的变化。第一期的卷首语有这样的字样:“将我们心目中的好文字大致描绘出来,那就是有知识而不空疏、有趣味而不枯涩、有见解而不平庸,再加上知识不分东西、趣味不分土洋、见解不分左右。”

做人文,不等于“做文人”

内容风格变化的背后,是编辑理念的调整。黄育海表示,复刊后《书城》的文章除了话题好看,也追求文字本身的质感,要更接近大众。对于读者就复刊前的《书城》是“北大后院”,“太圈子化”的批评意见,执行编委彭伦表示:“‘做人文’,不等于‘做文人’,新《书城》力图更开阔的视野。”他举例说,刚收到旅居伦敦的电影人郭小橹撰写的当代英国电影的评论,“像郭小橹这样身在海外的年轻作者,带给国内的是对海外文化生态最直接最新鲜的观察与思考,文笔清新而不失分量。”

彭伦表示:“也许可以说,在目前《万象》低迷,《读书》平稳的情况下,《书城》复出是一个好时机。”

《书城》岁月

1993年创刊,由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倪墨炎主持,舒芜、萧乾、金性尧等老一辈文人出没其上。“资料比较丰富,写手多为名家”成为当时《书城》的特色。

1998年,《书城》划给上海三联书店,进入了陈保平时代,走的是轻松锐气的路线。张爱玲、村上春树、伍尔芙等名字,取代了鲁迅、周作人,开始有人用“小资”来概括它的风格。

2001年11月复刊的《书城》,由上海三联书店及《21世纪经济报道》合办,大量借鉴诞生于1925年的美国老牌人文杂志《纽约客》编辑手法,走上了“城市阅读”的轨道,倡导“发现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

2005年12月《书城》再度休刊,2006年年初,《书城》由上海三联书店的主管部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接手,于2006年6月复刊。


 书城2006年6月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想说几句鼓励的话:就从文章排版说来,新书城文章排版错落有致,工整且精巧,每一页都用巧妙的暗格线将几块文章分开,一眼看上去整齐、美观、精致,且不失活泼。而旧版书城在这方面,我认为,做得很不到位。文章观点独到与否、文笔是否老辣尚且不论,单单拿起书,深邃高妙且轻灵俊秀之作以密密麻麻、浩浩荡荡、一望无涯之势呈现出来后,似乎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作者文风也不为过了。形式的美感尚不具备,终究难成典范。新书城在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结合上,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     《书城》总喜欢玩失踪,这是件悲哀的事。去年年底十二月刊上,吴士余先生又跟大家告了回别,已不像再上一次朱朱写的那么伤感,但很坚决。果然,今年六月份复刊的时候吴士余的名字已经不见了,很多老名字都不见了,多了很多新的。六月、七月,我已经认真看了两期新《书城》,每每看着看着就容易想起老《书城》来。我真是不喜欢现在《书城》的样子,原来人们批评老《书城》过于小资,但原来的《书城》好歹很有思想,很有见地,有的文章甚至很尖锐,但新《书城》却更多的沉浸在旧人旧事、怀想钩沉之中,更多的仅仅关注“书与人”,完全淡化了老《书城》中对当下的思考。感觉新《书城》更像《万象》,但《万象》我看的不多,也不能过多说什么,但一本杂志太像另一本已经很成熟的杂志,总不是什么好事。七月的《书城》已经比六月的活泼了一些,也在“书间道”一栏更加贴近时下——但这种贴近仅限于对于热点出版物与文化界成果的关注,而不是思想——在别的栏目里也没有涉及,我不满足。比如,老《书城》在社会上讨论大学与教育制度的时候,它会选发一些张鸣关于私塾、李零陈平原等人关于大学的文章,还有其他一系列关于社会制度、经济与政治的讨论,不但好读,而且于我有关,真正让我觉得天下兴亡,我这个匹夫也有责;但新《书城》太多时候在让我听它讲那过去的事情,其中涉及的很多人——恕我寡闻——我都没听说过,这个怀念父亲,那个怀念老师……诚然,这些人值得被您怀念,也都是各领域的学者,但假如只沉湎于过去,说实话,这些人于我何干?老《书城》真正无愧于它的口号,让人认识“思想的美”;但新《书城》给我的感觉就是“坐拥书城”而已。我不想像朱朱在那次告别的时刻写下的那些伤感的文字那样:只能“找出以前的每一期《书城》,细细的翻读。”尤其在《书城》复刊后更不愿这样,这似乎更加伤感。过去有些朋友们问我为什么每期《书城》都要买、都要看,我开玩笑似的说:只有看《书城》的时候我还觉得我能深刻一点。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对《书城》有感情。在可以预见的一个时期内,我还会看《书城》。
  •     99-2000年的时候,在书摊上看到一本16开的杂志,里面是报纸质地的,封面也设计地很怀旧,给人感觉很特别.在很多精美地杂志中显得很显眼.再看看内容,一下子就给吸引住了.当时的总编是陈保平.很喜欢杂志的风格.一发而不可收拾,总盼着杂志的到来.后来突然停刊了.等到再复刊时,已是人改物非.很是失望.现在基本不看了.偶尔还把以前的杂志翻出来,有时能找到当时读书的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受不了
  •     没有原来的吸引人了。不准备再次购买。
  •     一本附庸风雅蛮成功的杂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