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
ISBN:9787503310942
作者:钟晶晶
页数:420页页

内容概要

钟晶晶,女,1960年生,满族。辽宁海城人。曾赴陕西插队,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目前已出版的图书有:长篇小说《昆阳血骑》、《李陵》、《黄羊堡故事》,中短篇小说集《战争童谣》。在全国刊物发表中篇小说30多万字。

作者简介

这是一篇关于“叛徒”的诔文。汉代名将李陵,由于那场惊心动魄的汉匈之战而令人敬重,但也因最后的投降而遭人唾弃,作者用细腻生动的描写,针对“叛徒”这一文学和历史上长期被回避的“话语禁地”,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李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很久没有为对一个历史人物感兴趣了。想起这个人也让我想起十万匹敌军的战马在身边围走宏伟,想起三千士兵在山谷下,被无数滚石,弓箭围攻的凄惨,想起五千被国家所弃之士所拥有的超强战斗力,这是我在两千年历史里所找不到的奇迹。他失败了,这也让他的故事更让人惋惜,更让人可怜他的遭遇。这个人的名字叫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带着李氏家族的荣耀,却成为李家历史的终结。悲壮的投降,让后人不断有称其“汉奸”。这个生前的耻辱,生后也难以承受的羞辱。但在我心里却实在是一份沉重的惋惜和敬重。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遣派其宠妃之兄,李广利,带骑兵三万,攻打匈奴,派李陵为其护监辎重,李陵是坚决辞谢,说愿率所部直面匈奴单于主力。当然此言,很是让汉武帝不高兴。汉武帝同意李陵的部队作战的情求,却回了李陵要马的请求,理由是“无马可用”,同样也没有援军可用。就这样,一路荆楚勇士,五千士卒,在没有马,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出发了。他们的敌人是,骑马游走,奔散于广阔草原的民族,是秦始皇以举国之力修长城以防的民族,是围困大汉开国皇帝五十万之师于白帝山七天七夜的民族。李陵的这一路前行带着一种远久的悲惊与无奈,也带着五千甘愿效死的勇士。前行数日,遇匈奴单于三万精兵,5000步兵VS30000铁骑,结果是“汉军追击,杀之数千”,然后单于急调八万的左右部队,十一万的骑兵攻打陵的数千军,陵且战且退,南行数日于一山谷之中,士卒多有负伤,而次日再战,又斩匈奴三千余骑,后退至一树林,与匈奴骑兵战于林中,“复杀数千人”,并发连驽攻击单于,单于败走,此时单于已经极其恐慌,十万骑兵攻数千步兵于本土,数日不能克,已经快疯掉了,而且此时距离汉边境已经越来越近了,万一汉有伏兵,只怕全军性命不保。历史总是有很多偶然的事件不断的发生,正当单于准备撤退的时候,李陵军中,一个军候被其校尉所辱,投于单于军中,说“陵军无援,射矢且尽,猛独将军麾下及。。。。。。”单于大喜,又率部合围攻之,汉军被困谷中,天空中的箭如雨下,身边的滚石像流水,仅有的三千士兵,便在此地又死去大半。天黑了,李陵便衣独自出营,良久而还,长叹说“兵败,死矣!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夜半,李陵率十数壮士突围,而匈奴有数千骑追击。想往年,霸王项羽的骑兵尚不能逃出后军的追击,李陵的十数步兵又何以与马相争。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之。李陵没有达成先前所言:吾不死非壮士也。可汉武帝又有何以对他。就在这种情况,李陵部下还有四百余人逃回了汉境。我常想,这四百人真的能逃过匈奴的骑兵吗?李陵没死,降了。汉武帝愤怒了。他大概惊奇李陵还活着,当然整个朝廷官员皆言李陵不是。唯此时司马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国士之风,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话语真实让人激动,却让汉武帝甚为没面子,伟大的司马迁,由此下狱,也开始了司马迁悲剧的下半生。李陵降于匈奴一年后,汉武帝派公孙敖率部入匈奴,无功而还,说:李陵教匈奴为兵,故臣无所得。武帝闻之,不加思索,诛李陵母弟妻子。而事实上教匈奴兵的人是另一汉将,李绪。后来李陵派人刺杀了李绪。匈奴大阙氏要杀李陵,而单于护着李陵于北方,直到大阙氏死。单于与李陵交战,非常敬重李陵的英勇,并且嫁女儿于李陵,以为重用。但李陵终身未为单于作战,成为一个在匈奴的孤独行者,他最好的朋友便是囚于匈奴的苏武。至汉武帝死后,昭帝继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此二人和李陵交情很好,便派故人往匈奴招降,言: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汉书·李广苏建传》)想以此言打动李陵。但李陵说:“吾已胡服矣!”“归易耳,恐再辱,奈何!”其言甚悲,最后他说:“丈夫不能再辱。”李广当年自杀前说:且广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大概也是不能再辱。何比沉痛。留在匈奴二十余年,于前74年死。春秋有楚人,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自已往吴国,举尽平生之力,率吴攻下楚国,掘楚平王墓以鞭尸,复仇之事可谓快哉。然李陵被汉武帝迫入虎口,其后更甚,被武帝灭族。为何在匈奴二十余年,无为而终。这个可以提不满五千步卒,抑数万之师的国士,“虽古名将不过也”的将军,在一身胡服之下的一颗民族之心一定很疼,很疼。历史已经过去,变成一个个纸上的文字,却让数千年后的人读后,仍旧感到震憾。“丈夫不能再辱”,我只是凡人,不懂将军之苦,只能心底里敬重了。唉!明天早起,又要重复铅笔之事,重复的辱与被辱着,重复的吃碗热干面!素有小市民之风!
  •     高中时借到这本书,读罢觉得这是人物传记中很成功的一本,对于没有买到书也一直感到很遗憾。李陵是彻底的悲剧英雄,扩大到李陵,李广他们一家,都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并不知到,司马迁是为了谁,才忍受这样的疼痛与耻辱,写下千古名书。而此人,就是李陵。我们见了太多有关汉武帝功过的评说,但是当这一看问题的立场出自李陵,那会是多么的悲愤与无奈?可以说,是武帝将李陵逼至背叛祖国的。因为怎能想象一个灭你满门的皇帝统治的国土,还是你最终能回去的故土?因此即便心中仍然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即便永远不能习惯匈奴人的帐篷,羊奶和女人,即便永世背负着背叛故国的恶名,他也已经不能回头了。钟晶晶用女人的敏锐与充满敬佩、同情的心,塑造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我不想评价这个人物,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的确体验到了激烈而不安定的情感波动,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作者的伟大之处
  •     李陵将军智勇双全。敢以五千步卒犯匈奴重地。对抗十万大军。杀敌人数超过自己的兵士几倍。失败是有原因的。弹尽粮绝无后救。被叛徒出卖而后敌军摧攻。夜刺单于而不得。唉,投降亦是有原因的吧。虽然后来无法再证明。但当时,李陵一定不是个贪生怕死之徒。可惜一腔热血,汉武帝不识货。轻信谣言,杀其老母诛其族。“大丈夫不可再辱”,所以,李陵不再归汉。纵此,李陵亦不曾做对不起汉朝之事,唯一一次打仗,兵多粮足有地利,却败给汉军。以李陵的智谋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打败仗,可能吗?是非功过,但凭后人说。然而,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不理解李陵,包括一些名家,认为胜王败寇。降者永远耻辱。我为此而悲伤。
  •     我是初中看的 当时就觉得从几个人的角度 不同的视角审视李陵 手法在以前看得传记中不多 很细腻
  •     楼主武汉人?
  •     我是湖北人,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早食热干面,现在常在外,很久没吃过了。你是武汉人?
  •       高中时借到这本书,读罢觉得这是人物传记中很成功的一本,对于没有买到书也一直感到很遗憾。
      李陵是彻底的悲剧英雄,扩大到李陵,李广他们一家,都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并不知到,司马迁是为了谁,才忍受这样的疼痛与耻辱,写下千古名书。而此人,就是李陵。
      我们见了太多有关汉武帝功过的评说,但是当这一看问题的立场出自李陵,那会是多么的悲愤与无奈?可以说,是武帝将李陵逼至背叛祖国的。因为怎能想象一个灭你满门的皇帝统治的国土,还是你最终能回去的故土?因此即便心中仍然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即便永远不能习惯匈奴人的帐篷,羊奶和女人,即便永世背负着背叛故国的恶名,他也已经不能回头了。
      钟晶晶用女人的敏锐与充满敬佩、同情的心,塑造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     读了不下10遍了,文笔隽永精炼,叙述深沉而流畅,尤其是人物刻画,肿么能那么精美~~每个人都个性那么独立鲜明有木有~~~尖叫~~~初中时看的,借给了很多人,除了一个整天看网络小说毁脑子的傻叉说还行之外,其他人一致的评价是:好书啊亲!
  •     昆明人。
    热干面如雷贯耳
  •     
  •     很特别的视角,读罢叹息不已。
  •     李广难封、李陵无援、苏武牧羊……这些历史人物的处境遭遇让人觉得痛心。君主专制有种无理而残忍的力量,叫君心。文笔很好,会让人气急拍案、掩卷长叹,扣一星是因为不喜欢反复出现的相士巫师预言部分,太宿命论。
  •       很久没有为对一个历史人物感兴趣了。想起这个人也让我想起十万匹敌军的战马在身边围走宏伟,想起三千士兵在山谷下,被无数滚石,弓箭围攻的凄惨,想起五千被国家所弃之士所拥有的超强战斗力,这是我在两千年历史里所找不到的奇迹。他失败了,这也让他的故事更让人惋惜,更让人可怜他的遭遇。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带着李氏家族的荣耀,却成为李家历史的终结。悲壮的投降,让后人不断有称其“汉奸”。这个生前的耻辱,生后也难以承受的羞辱。但在我心里却实在是一份沉重的惋惜和敬重。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遣派其宠妃之兄,李广利,带骑兵三万,攻打匈奴,派李陵为其护监辎重,李陵是坚决辞谢,说愿率所部直面匈奴单于主力。当然此言,很是让汉武帝不高兴。汉武帝同意李陵的部队作战的情求,却回了李陵要马的请求,理由是“无马可用”,同样也没有援军可用。
      就这样,一路荆楚勇士,五千士卒,在没有马,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出发了。他们的敌人是,骑马游走,奔散于广阔草原的民族,是秦始皇以举国之力修长城以防的民族,是围困大汉开国皇帝五十万之师于白帝山七天七夜的民族。李陵的这一路前行带着一种远久的悲惊与无奈,也带着五千甘愿效死的勇士。
      前行数日,遇匈奴单于三万精兵,5000步兵VS30000铁骑,结果是“汉军追击,杀之数千”,然后单于急调八万的左右部队,十一万的骑兵攻打陵的数千军,陵且战且退,南行数日于一山谷之中,士卒多有负伤,而次日再战,又斩匈奴三千余骑,后退至一树林,与匈奴骑兵战于林中,“复杀数千人”,并发连驽攻击单于,单于败走,此时单于已经极其恐慌,十万骑兵攻数千步兵于本土,数日不能克,已经快疯掉了,而且此时距离汉边境已经越来越近了,万一汉有伏兵,只怕全军性命不保。
      历史总是有很多偶然的事件不断的发生,正当单于准备撤退的时候,李陵军中,一个军候被其校尉所辱,投于单于军中,说“陵军无援,射矢且尽,猛独将军麾下及。。。。。。”单于大喜,又率部合围攻之,汉军被困谷中,天空中的箭如雨下,身边的滚石像流水,仅有的三千士兵,便在此地又死去大半。天黑了,李陵便衣独自出营,良久而还,长叹说“兵败,死矣!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夜半,李陵率十数壮士突围,而匈奴有数千骑追击。想往年,霸王项羽的骑兵尚不能逃出后军的追击,李陵的十数步兵又何以与马相争。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之。
      李陵没有达成先前所言:吾不死非壮士也。可汉武帝又有何以对他。就在这种情况,李陵部下还有四百余人逃回了汉境。我常想,这四百人真的能逃过匈奴的骑兵吗?
      李陵没死,降了。汉武帝愤怒了。他大概惊奇李陵还活着,当然整个朝廷官员皆言李陵不是。唯此时司马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国士之风,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话语真实让人激动,却让汉武帝甚为没面子,伟大的司马迁,由此下狱,也开始了司马迁悲剧的下半生。
      李陵降于匈奴一年后,汉武帝派公孙敖率部入匈奴,无功而还,说:李陵教匈奴为兵,故臣无所得。武帝闻之,不加思索,诛李陵母弟妻子。而事实上教匈奴兵的人是另一汉将,李绪。后来李陵派人刺杀了李绪。匈奴大阙氏要杀李陵,而单于护着李陵于北方,直到大阙氏死。单于与李陵交战,非常敬重李陵的英勇,并且嫁女儿于李陵,以为重用。但李陵终身未为单于作战,成为一个在匈奴的孤独行者,他最好的朋友便是囚于匈奴的苏武。
      至汉武帝死后,昭帝继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此二人和李陵交情很好,便派故人往匈奴招降,言: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汉书·李广苏建传》)想以此言打动李陵。但李陵说:“吾已胡服矣!”“归易耳,恐再辱,奈何!”其言甚悲,最后他说:“丈夫不能再辱。”李广当年自杀前说:且广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大概也是不能再辱。何比沉痛。留在匈奴二十余年,于前74年死。
      春秋有楚人,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自已往吴国,举尽平生之力,率吴攻下楚国,掘楚平王墓以鞭尸,复仇之事可谓快哉。然李陵被汉武帝迫入虎口,其后更甚,被武帝灭族。为何在匈奴二十余年,无为而终。这个可以提不满五千步卒,抑数万之师的国士,“虽古名将不过也”的将军,在一身胡服之下的一颗民族之心一定很疼,很疼。
      历史已经过去,变成一个个纸上的文字,却让数千年后的人读后,仍旧感到震憾。“丈夫不能再辱”,我只是凡人,不懂将军之苦,只能心底里敬重了。
      唉!明天早起,又要重复铅笔之事,重复的辱与被辱着,重复的吃碗热干面!素有小市民之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