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之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020086115
作者:[美] 保罗·奥斯特
页数:165页

章节摘录

  这些是最后仅存的事物,她写道。它们一个个消失,从此了无痕迹。我可以把看到的事物告诉你,已消逝无踪的事物,可是我的时间恐怕是不够了。眼下,一切发生得太快,快得让我跟不上脚步。  我不指望你会了解,这里的事你一件也没见过,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想象。这些是最后仅存的事物。一幢房子前一天还在那里,第二天就不见了;你昨天行经的一条马路,今天已不在原地。即便是天气,也千变万化,令人捉摸不定。一天出大太阳,紧接着一天却下大雨;一日下雪,次日起雾;一日暖和,一日凉爽;一日大风,一日平静无风。这阵子以来寒风刺骨,然而就在这隆冬时节,今天下午却阳光普照,温煦得让人几乎只需要套件毛衣就可以。住在这个城市,你得学会不把任何事物视为理所当然。闭上眼睛一会儿,转过头去看看别的,本来在你面前的那样事物便倏地不见了。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无法持续,就连你脑子里的念头也不例外。你千万别浪费时间去寻找它们,一样事物一旦消失,便是终局。  我就是这样地活着,她在信中继续写道,我吃得不多,足供我走完一步还能再走下一步,这样也就够了。有时,我虚弱至极,感觉自己无论如何跨不出下一步,但还是勉力撑了下去。尽管不免踏错脚步,我依然一步步地走着。你真该看看我应付得有多好。  这城市到处是街道,没有两条路是相同的。我一脚踩在另一脚的前面,另一脚再踩在第一只脚的前面,心里只希望自己还能再做一遍同样的事,我别无希冀,仅此而已。你一定要了解我目前的状况,我走一步是一步,空气里有什么就呼吸什么,我尽量少吃。不论别人怎么说,唯一重要的就是,双脚站好别倒下。  你记得,我离开前你是怎么跟我说的。威廉失踪了,你说,我再怎么努力寻找,都绝对找不着他,你是这么讲的。我对你说,你讲什么我都不在乎,我要去找我哥哥。于是我搭上那艘可怕的船,离开了你。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我再也记不得了。我想,有许多许多年了,然而这不过是我的猜测而已,这我可不能瞒你。我已经糊涂了,没有什么可以让我再把光阴的长短弄个分明。  有件事倒是确切可靠的,要不是我感到饥饿,我根本没办法撑下去。你非得习惯尽量少吃一点不可,你要求的越少、需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日子也过得越好。这便是这城市对你产生的影响,它让你的想法整个颠倒过来,它让你想要活着,可是在这同时,它也设法夺走你的生命。谁也逃不过,生或死只能二选一。即使你活了下来,也无法肯定下一回还能不能存活;如果活不下来,一切就宣告结束。  我说不上来为什么要写信给你,老实说,我来到这里后几乎没想起过你。可是过了这么久以后,我突然觉得有话要说,倘若不赶快把心里的话写下来,我的脑袋会爆炸。你能不能读到这封信无所谓,就连我会不会把它寄出去也无所谓——就姑且假定我会寄吧。说不定,归根结底不过就这么回事,我写信给你是因为你一无所知,因为你远在他方,一无所知。  有些人好瘦,她写道,瘦到有时候会被风刮跑。这城市的风强劲凶猛,总是从河上吹来,在你耳边呼呼作响,总是将你吹得东倒西歪,总是将路上的废纸和垃圾刮起,在空中打转。常可见到瘦骨嶙峋的人三两成群,用绳索和链条将彼此的身体捆绑连结起来,并排前进,以便对抗狂风,稳定步伐。  有时是一家人统统绑在一起。有些人索性不再设法走到室外,他们紧守在门口和壁龛。即便天空万里无云,他们也不放心出门。他们想,最好待在角落里静静等待,可别出门去挨石头。自我锻炼尽量不吃东西,到末了,什么都不必吃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那些想用吃来消除饥饿的人情况更糟,老想着食物只会惹来麻烦,这些人太执迷不悟,不肯接受事实。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街上四处觅食,搜寻零碎的残羹剩菜,为了再细小不过的食物碎屑冒极大的危险。无论他们能找到多少吃的,也都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怎么也填不饱肚皮,吃起东西来像禽兽似的,又急又猛。瘦得见骨的手指头不断扒呀挖的,抖动的嘴从来没合拢过。  大部分食物沿着下巴滴落,他们勉力吞下去的东西,通常过了几分钟后又统统呕出。这是一种缓慢的死亡,食物犹如一把火、一种疯狂,自体内燃起,将他们燃烧殆尽。他们以为自己吃是为了活下去,可是到头来被吃掉的却是他们自己。  原来,食物是很复杂的一回事。你要是没学会有什么就吃什么,内心就永远不会平静。食物短缺是常有的现象,某天让你吃个尽兴的食物,很可能第二天就不见影迹。市营菜市场或许是最安全可靠的购物场所,可是那里价钱既贵,选择又贫乏,这天除了萝卜以外什么都没有,另一天则是只有不新鲜的巧克力蛋糕。像这样常常剧烈改变饮食内容,很是折腾肠胃。不过市营菜市场有个优点,就是现场有警力戒备,你知道自己买的东西好歹会进人自己而非别人的肚子里。食物窃盗屡见不鲜,已不再被视为犯罪行为。此外,市营菜市场也是法律唯一认可的食物销售场所,城里有不少私营食物商家,可是他们的货品随时可能遭到查扣。有些商家为了做生意,不得不贿赂警察,但即便是有能力行贿的商家,还是有货品失窃之虞。小偷也不放过私营市场的顾客,统计数字证明,每两项购得的货品就有一项遭到抢劫。为了享受一个柳橙带来的短暂欢愉或尝尝煮火腿的滋味,而甘冒如此大的风险,在我看来,根本就划不来。然而人是贪得无厌的,饥饿是每天都会降临的祸害,胃是无底洞,那洞就跟整个世界一般巨大。因此,尽管障碍重重,私营市集依旧毕意兴隆、纷纷林立,不断从一地流动到另一地,在某处出现一两个小时,随即消失无踪。不过,我得警告你,倘若你非到私营市集买食物不可,也务必避开奸商宵小之徒,因为欺诈现象猖獗。不少人为了谋利什么都卖,好比里头塞了木屑的鸡蛋和柳橙,以尿液鱼目混珠的假啤酒。这些人不择手段,什么都做得出来,你越是及早认识到这点,对你就越好。  当你步行过街时,她继续写道,一定要记住,一次只能踏出一步,不然的话,铁定会失足跌倒。你随时得睁大眼睛,往上看、往下看、往前看、往后看,留意其他人的身体,防范不可预知之事。不小心撞到别人可能会要了你的命,两人互撞后,随即对彼此拳打脚踢,再不然就是两人摔倒在地,不再努力设法站起来。迟早会有一刻,你再也不想站起来。要知道,肉体是会疼痛的,这种痛无药可治,在此地,肉体疼痛之剧烈,更甚于其他地方。  ……

内容概要

保罗·奥斯特,一九四七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
保罗·奥斯特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纽约三部曲》、《幻影书》、《神谕之夜》、《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等。他曾获法国美第奇最佳外国小说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储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他编剧的电影《烟》于一九九六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末世之城》是其1987年的作品。
保罗·奥斯特现定居纽约布鲁克林区。

编辑推荐

  村上春树最喜爱并亲笔翻译其作品的美国当代大师! 保罗·奥斯特版的《一九八四》! 比世界末日更深沉,比冷酷异境更死寂! 《末世之城》是保罗·奥斯特用文字演奏的命运交响曲,故事的主角安娜被困在一个宛如绝境的孤城,在机缘巧合下,经历了一连串关于希望与绝望、乐观与悲观、失去与存在的生命难题,也在这段最幽暗的时光中,认识了最勇敢、最真实的自己……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最喜爱并亲笔翻译其作品的美国当代大师!
保罗·奥斯特版的《一九八四》!
比世界末日更深沉,比冷酷异境更死寂!
令我感到怪异的,
并不是一切都逐渐分崩瓦解,
而是还有那么多事物
依旧存在。
已经有多久了?我来到这里,已经有多久了呢?
为了找寻失踪的哥哥,我搭上一艘船,告别了你,来到这个绝望的所在。时间在这里就像一缕触摸不着的幽魂,我什么也感受不到,除了虚无和哀伤。
我怎么也找不到哥哥,却遇见了哥哥的同事山姆,我们一同追忆往日的时光,也慢慢地爱上了彼此。山姆说有天要带着我逃离此地,重返记忆中的美丽世界……我想那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承诺,也是我所愿意相信的一切。
你知道吗?我可以感受到周遭的事物正逐渐分崩瓦解,同时又确信还有什么依旧存在。所以我必须写这封信给你,当此城不复存在,当记忆消逝无踪,我相信你永远都会保留我的只字片语——关于我这么努力存活的具体证据……
《末世之城》是保罗·奥斯特用文字演奏的命运交响曲,故事的主角安娜被困在一个宛如绝境的孤城,在机缘巧合下,经历了一连串关于希望与绝望、乐观与悲观、失去与存在的生命难题,也在这段最幽暗的时光中,认识了最勇敢、最真实的自己……

图书封面


 末世之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这些是最后仅存的事物。一幢房子前一天还在那里,第二天就不见了;你昨天行经的一条马路,今天已不在原地。《末世之城》《末世之城》讲述的是少女安娜为了找寻哥哥踏入死城,也称“末世之城”,这里灾劫遍地,食物短缺、衣物短缺、楼塌屋陷、强盗遍地。在这座城市上演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政府、人与强盗、人与人、人与天气、人与饥饿的交战。死亡是必然的,生反而是奇迹。在这座城池,安娜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哥哥,然而却遇到了老妇人伊贝莎、记者山姆、犹太神父、医生家族……他们一起在死城中找寻生路,他们或是靠着自己在绝境中被激发的天赋和勇气而存活、或是靠着信仰而在废墟中依旧保持了一份高贵。面对屠杀、苦役、病魔肆虐、饥寒交迫,人性中的光辉和贪婪交相辉映,共同在这座末世的城池上轮番上演着。这是一本讲述希望与绝望、悲伤与温馨、勇敢与怯懦交战的书,似乎每一步都落在了虚无中,然而每一步又都踩在了实处,并不难读,但是要彻底理解作者在其中寄予的含义却远没那么容易。保罗•奥斯特将末世之城悬置封闭,这座城的唯一出口,唯一生的希望被一把大锁给锁老,被堵住了后路的人们只能绝地反击。在这座城市中,随时随地要适应的是事物的消失,“这些是最后仅存的事物”,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会觉得存在是常态,但是在“末世之城”里,消失才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码。无论是房子、马路、食物还是城市的居民。死亡成为消失的另一个代名词。当消失成为主旨,希望变成了虚妄,在这废墟之上,生存之下,绝境中剩下的才足够让人回味。保罗•奥斯特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他设置了一种绝境,在绝境中考验人性,卑劣或是高贵,一夕得现。然而又不仅仅是为了考验人性,同时又是一种展示,展示人性中的疯狂因子如何在末日之下喧嚣乱舞,人与自身的斗争格外惨烈。有人说《末世之城》暗喻了二战期间犹太人被屠杀的情形,“末世之城”也以二战时犹太人隔离区为原型,保罗•奥斯特作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借“末世之城”再现了二战时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保持了对历史和民族身份的记忆。如果将“末世之城”剥去民族身份和历史记忆的外衣,在象征的意义上来理解也一样富有启迪。当我们面临末世,废墟上盛开的花儿到底是希望还是虚妄?在生存真理的前提下,美和艺术是否还值得存在?“美好”将往何方?这些生存之思显然是保罗•奥斯特更想跟我们探讨的,他通过主人公安娜的笔触一一道来,这个城市中早已习惯弱肉强食,然而安娜还是救了寻物的老妇人伊莎贝,并且与她分享了彼此的关爱,尽管这接近一座死亡的城市,但是依然有费迪南在做着他的帆船模型,这些东西既不可以充饥也不可以换钱,仅仅只是艺术性的存在,然而它们的存在意义等同于费迪南自己的生命。这座城市早就没有新生的婴儿,只有死亡气息笼罩着的空气中却渗入了安娜和山姆的爱情,他们在“末世之城”遇见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并且安娜怀了孕。虽然这个婴儿最后在逃出危险中夭折,但至少向我们展现出来美好是有能力结出果实的。“末世之城”是在讲述我们行将面对绝境时的情态,也在拷问每个人的灵魂,在最原初的层面上询问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反思秩序的虚伪性,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自己内心的回答。
  •     首发于技术宅社区 http://www.gn00.com/thread-243189-1-1.html次发是微博。==============================================【跳,不存在的鞋子,跳】忽然想起安娜跳楼的样子,不是自杀,而是求生,尖叫着破窗而出。后来她活下来了。而她曾以为已经死掉的恋人,居然也活了下来。然后她就这样拿起了笔,写满了那个蓝色封面的本子。开头几页的字并不是她的,而是伊莎贝临终前写下的,硕大的字,歪歪扭扭的字,我努力想象油墨怎样小心地抓住纸面,才不至于从颤抖的笔尖滑落。或许那不是油墨而是铅笔。安娜有没有提,我不记得。看完书的时候想把书紫色封套去掉,让它裸着。内里的黑色封面封底很性感,也很荒芜。人性。神性。兽性。好像其实并没有多少区别,区别只在于猜疑、病痛、伤害和呼吸,还有懒惰和欲望,无休无止地在大地上打着滚。埋葬尸体是非法的,不是因为浪费地面,而是因为浪费燃料。大罪。要坐牢。抢劫是合法的。甚至杀人也是合法的。杀手公司生意兴隆,而最重要的业务是助人自杀。闯私宅不但合法,而且将人从住处赶出去也是合法的,因为房子的产权永远是一个迷。书。图书馆。读完的时候静静地烧掉,好温暖一个冬夜。肚子里的宝宝一定也很怀念。虽然后来都不见了,但只有那一刻,安娜和肚子里的宝宝依靠在山姆的肩头,似乎还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安娜说,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愚蠢,也许就不必用写信的方式告诉你我这个故事,她可以站在你我面前,带着她的孩子。愚蠢是一双鞋子。一个图书馆里看似热情的,看似好人的人。一个新的看不到承诺的承诺。陌生人的亲戚多出来的鞋子。交易了一半的交易。我们这些精明的读者也会随着她的脚步前进,去确认一个我们想要的交易,仿佛能够保证我们和她真正的权益似的,全然不知在书中的和在我们心底里这个一致的自我的脆弱的真面目。而这世上总有些恐怖传说,只有当亲眼见证甚至为时已晚时我们才刚刚相信。安娜转身,在他们的抓捕中跳出窗口,以一条半的性命为代价逃离了人肉屠宰场。【跑,或者慢慢走,在强盗中拾荒】我看书看得很快,但有些印象还是能留下来。她对我们说似乎维多利亚允许她爱上她。爱恋或者情欲,或者只是互相依靠的可能。她们应该都是美人,维多利亚必然是的——无论安娜是否强调这一点,单凭故事本身我们就能知道。而安娜,虽然在安娜的笔下从未提及,仅仅是偶尔转述了一些话语和状况。比如伊莎贝的丈夫的谩骂和侮辱。又比如伊莎贝担忧着街上的暴徒而特地将安娜打扮成男孩。黑夜,白昼,我原以为这个城市应该是腐臭的,但读过之后,我想还不至于。虽然尸体随处可见,但尸体也是值钱的。安娜和伊莎贝从顶楼推下那个男人之后,第二天,街上依旧是干干净净的。安娜确定是伊莎贝掐死了他,虽然是自己先动的手。而一个女孩在住处遭遇强暴未遂的夜里逃到街上游荡,这世界究竟哪里是危险的也许都不重要了,哪里都是危险的。关键是如何走下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很重要。走步的方式,呼吸。不会有人修路了,只有拾荒业是最热门的。收尸者都是公务员。对,杀手们收入很高,但是要成为杀手并不容易。这里的笑话我就留给安娜讲好了。安乐死公司也不错。年轻的女孩往往是为购买高级服务的安乐死客户准备的享乐项目,当然这种死法一定很贵,能赚多少就不知道了。安娜没说。她提过其他的死亡方式,但很显然安娜没有那个兴趣,她只提过跑死族。跑死族都吃得太少。他们就是这样的,不停的奔跑,同时吃得太少。不如此则无法达到目的。这是他们自杀的方式——一直跑,直到体力消耗殆尽而死。他们说他们的灵魂会继续奔跑下去。于是他们也成了这座城市活力的风景,如同一两疯狂的电车,哪怕碾过路人也不必刹车,反正天堂里还会再见面的。于是差点被撞飞的伊莎贝被安娜救了下来。而后这一份情谊一直保留到她生命结束。“亲爱的安娜”,“我的天使”,她这样呼唤她,而当她越来越衰老,老到无法开口时,在那本蓝色封面的笔记本上,写下的依旧是这几句。越是简单的话语越真诚,也越叫人难过。我几乎可以看见安娜痛哭的脸。【说,谎言,还有谎言改变的真实】我不知道在某个我不知道的未来,在某个我不知道的国度的角落里会不会遇到他们,一个简单的四人组流浪魔术团。我相信他们能这样活下去,诚如我相信包利施的谎言。我相信他的帽子他的茶具他的伯爵夫人,我也相信一切的魔法表演。因为真正的魔术师从不会真正的抱怨,他所做的就是用一个又一个谎言来创造财富和生存的可能,他怎么有功夫去抱怨呢?这是一个最奇特的结论,我原以为爱说谎的人都像那个喜欢喊“狼来了”的孩子,我太天真了,真正的谎言竟然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使无辜者免于厄运,使善行得以维持,使魔鬼露出笑容而松开手中的杀手锏,使伊莎贝的天使不至于太饥饿而无法写下结局。也许也并没有结局。真正的结局总在书本之外,诚如古老的哈姆雷特在无数读者的脑内次元中种种奇特的面目一样,我无法想象更多的想象,我只能想象我所想象的那些。或许他们去了外星球。或许他们夜半就被吃掉。安娜并没有写下第二天的故事,所以我们也不会有机会知道威廉的结局。安娜本来要去找威廉的,所以她带着山姆的相片。而另一个迷是,安娜的读者又是谁,不是指我,当她说“你”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她是在与我们对话,但实际上不是。会是安娜的另一个亲人么?那么如果我就是那个人呢?又有何不可?既然故事是编出来的,安娜并不是保罗·奥斯特,那么她在保罗·奥斯特的笔下也以“我”来自称,那么由我来成为安娜笔下的“你”又有何不可?故事本来不就是假的么?所以我完全有这个理由告诉安娜:我知道威廉在哪里。比如威廉回到了太空重建了塞伯坦:实际上安娜你是一个硅基人,失去了家园,还被碳基人洗了脑,CPU被关在一具尸体里,研究所的白袍巫师们欣喜若狂。或者威廉其实就在你身上:安娜,你就是威廉,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以为自己是安娜,你不记得自己写信给谁,实际上你是在写给安娜,却误以为自己就是安娜,作为一个失忆的入侵灵魂的病毒,威廉是你来这里的一切目的,所以威廉就是你。又或者——威廉,安娜你的哥哥其实我也认识,威廉也是我的朋友,不,准确地说,现在他是我的情人:我比你更早收到了威廉写来的信,他很早以前离开了末世之城去了另一个地方,他让我找你,带着你一起去找他,而当我兴冲冲地去你家找你时候你却不知去向。我知道你爱他如同我爱你一样,而我也知道我爱他如同你爱山姆一样。安娜,现在威廉就在我的身边,无论你、山姆、包利施和维多利亚在哪里,无论如何请活下去。我们会找遍这颗星球所有的街头,打听所有关于魔术表演的传说。无论如何,请等着我们。见信如面。20130304
  •     曾有个有心做音乐的朋友跟我聊起他对音乐的看法,认为音乐不仅需要表达冲动,还得创造一个世界。文学也如此,尤其在一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作家不像狄更斯、巴尔扎克那样直接描摹社会万象,也不常常像艾米莉•勃朗特那样创造浪漫激情、荒凉梦幻却不脱离真实人间的呼啸山庄,而是创造出一个时空独立、充满寓意的虚构世界,在此框架中表达作者的思想——大概从卡夫卡开始。当代每个有创新精神的小说家都无法抗拒写实验小说的诱惑,保罗•奥斯特也如此——对于视小说为一门艺术的作家而言,这事关尊严。就像卡夫卡从第一句抛给你“一天早上,无辜的约瑟夫•K被逮捕了”这样莫名奇妙的诡异设定,奥斯特说:“这些是最后仅存的事物,她写道。”于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她在写信,这封几乎长达全书的信牵引我们进入一个“末世之城”——奥斯特一如既往地闷骚,只在前面部分用了少量第三人称描述,让第二人称一口气说到最后一句话“一等到我们抵达我们要去的地方,我就会想办法再写信给你,我保证”,他依然不肯告诉我们女主角及其在末世之城的爱人、伙伴们最后会如何,有没有活着走出这个梦魇世界。奥斯特营造这个色调、场景皆灰暗的废墟般的末日城十分用心,但写作各类实验小说都是一场冒险,容易遇到困境:第一,故事情节会淡化,读者容易放弃;第二,艺术审美不易被多数人接受,比如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如此黑色的审美。主角絮絮叨叨一直介绍到第三十四五页才开始有剧情,但前面这段介绍又是必要的,不营造物质匮乏、人性沦丧、行尸走肉的极端生存氛围,无法解释人们迟钝化的思维、活在当下的态度、匪夷所思的情节,也无法在“末世”背景下的讨论人性底线、爱情力量、慈善事业运作等人类问题。从微观看,前面的铺垫,在后面的剧情中也有重现,比如前面触目惊心地讲,瘦弱的人为了抵御严寒,也为了维护身体健康这一尊严,在身体和衣服之间塞报纸;后来女主角与失散爱人意外重逢——“我碰到他的那一刻,听见外套底下传来报纸窸窣的摩擦声,紧接着,我哭了起来,一哭便停不下来。……”前文的铺垫,加深了辛酸而美好的戏剧感染力。再比如前面说此地已很久没有新生命,后面女主角却怀孕了——即使因恶人伤害而流产,那也是希望。当然,后面强暴、拐卖人口、凶杀、大屠杀之类想象力超凡的重口情节依然被讲故事高手奥斯特控制得当。小说内容与书信文体合拍,稍微有点次序杂乱,思维跳跃,这便是我们写信时的真实状态。从女主角压抑已久又轰然释放的倾诉中,我们看到一个勇气十足、自我意识强烈的姑娘,即使在末世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她的道德感、本真人性、自我审视、敏锐观察力、同理心,在关键时候能做出快速而明智的选择——奥斯特就是这样相信爱情相信人性,她就像加缪在《鼠疫》中塑造的那些反抗厄运、尽职尽力的医护人员,她对抗虚无的方式,就是好好守护生活,而“沃朋之家”的诸位朋友,如奥托老人、维多利亚、包利施等人同样在反抗虚无,他们维持体面、优雅、有尊严的生活,在逆境中仍有鉴赏美的能力。实验小说方便作者在营造虚构世界的过程中表达思想,如前文所提,奥斯特讨论了语言与现实、思维的哲理关系(脱离技术生活令人忘记“飞机”等物体及词汇);艺术家的才华与阴暗(费迪南的故事);学术、知识及知识分子、宗教信仰的意义(女主角在图书馆与犹太拉比的交往、与山姆的恋爱);福利慈善事业的困境(杜朋之家救死扶伤的悖论逻辑);心理医师的作用及问题(女主角对街头横尸的承受力、在杜朋之家做倾听者的压力);理想主义者的纯洁与疯狂(维多利亚维持杜朋之家的所作所为);校园暴力事件(智障儿对昔日友人的大屠杀)……这个虚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把人间的罪恶与温情集中到一个空间——正如费迪南做的放入瓶中的微缩小船——你看到似曾相识的处境,或许能会心一笑。如果五分之一的背景介绍催你入梦,那么五分之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定能让你做一场惊心动魄的梦——醒来后,上帝在天上,世界一切太平。此文发表于11月的《南方都市报》,链接找不到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知是太久没读他的书还是这本书不是那么的paul auster
  •     中间还行,开头看着比较无趣;细节少,流水账般;末世有点后现代了,说白了就是作者在YY,有些桥段看的时候相当鄙视。
  •     封底写着,"这是我写的最有希望的一本书。——保罗·奥斯特",那是1987年。
  •     呵呵~最后 还是给人们 留下1丝希望的 种子~ 反乌托邦~听起来 还蛮酷的哈~
  •     平庸,仅此一书而论比之唐德里罗多有不如
  •     绝望,却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     通篇论生死,生死映虚无。只是黑暗和绝望能算等同吗,描写不黑暗就意味着有希望吗,唉~果真是一群人的苦难反而能将苦难稀释啊,要知道对比也是一种受苦啊。保罗奥斯特真心不是暗黑系选手= =
  •     意味不明,不值一读。而且读的过程很难受。
  •     相比他其他几本书,这本弱了=。=
  •     还好,蛮怪的感觉
  •     现在看小说总是没耐心。。。
  •     给想象力点赞...
  •     打心眼里喜欢,给偏好分五分吧。如书名作者塑造一座末世之中的孤城,以书信形式叙述整个故事,可分为末世时城的基本介绍、到城的缘由和初期拾荒时期、和伊莎贝一起生活时期、图书馆时期、沃朋之家时期。一直在讨论人在那种状态下如何为人,各种世界观的打破与更替,尽管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利用甚至相食,但主人公还是在这末世中找到温情。/多处语句与这现世的状态重合,愿是我过于悲观。
  •     最不喜欢的一本
  •     《末世之城》,保罗·奥斯特从冗长琐碎而无意义的细节切入一座消解中的城,而后又用最简的笔墨讲述了那个掉落陷阱的女子最后的人生。故事的残酷在于,你知道结局终将绝望,却不知绝望将于何时、以何种方式降临。而作者的残忍则是一次次给你希望再夺走。封面说它让人联想起1984,我想到的却是奥斯维辛。最终安娜说走出末世之城的她会再写信来,而全书于此戛然而止,终于,她没有时间走到为自己捏造的目的地了。但是,也好,如果最后,是带着那一份关于魔术团的畅想轻松地”消失“,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幸福吧……
  •     已购。这本在他众多小说中没什么地位,开篇引入世界的设定,看得连连摇头,幼稚得有失水准,后来故事进入主线,慢慢好了起来。一直到女主差点被人肉贩子宰了,到高潮。后面的情节又庸常了起来。。。
  •     残酷真实
  •     1
  •     无论你怎么想,事实就是事实,不容更改。你能进来不表示就能出去,入口不会变成出口,你前一刻才穿门而入,等转过身来再找那扇门时,它不见得还在那里。这个城市就是如此运转,你每每以为自己知道了一个问题的答案,却发觉那答案根本没有意义。
  •     其实是三四年前看的真正的奥斯特第一本书。那时看不大懂也不知道作者但觉得有趣,手推车印象深刻
  •     哥特气息浓郁的反乌托邦小说
  •     普通的末世题材,没觉得有特别之处。
  •     反乌托邦题材 感觉没太有感染力
  •     各种寻死的人,很有意思
  •     当记忆消逝无踪,我相信你永远都会保留我的只字片语——关于我这么努力存活的具体证据
  •     奇特的风格 , 很喜欢前半部, 后面真的成了小故事发展后, 反而无趣了些。
  •     也重读了一遍(。)
  •     当你处在绝望之中,你就会拥有希望。
  •     在一座毫无头绪的城市,一个时刻在毁灭的世界里面拼凑生活即是我想要的。只要有一辆推车,就要生存下去。在我看来,孤独在世界构筑大师保罗奥斯特笔下已不是肃杀了,而是行走的动力。没有《1984》的厚重,但仍能让人迷失。
  •     台版翻译真顺畅!一口气到底!《布鲁克林荒唐事》末世AU无误……
  •     死亡不是目的,死亡意味着重生。
  •     元小说
  •     in the country of last things,在一个末世的边缘游走,一切变得不可理喻,有人求生,有人求死。各种奇异的细节处理得很好,恍惚进入一个真实存在的荒诞之地,可惜女主最后都没有找到她的哥哥,便不知所踪了。
  •     与奥斯特其他书相反,这本书越到最后越没意思,起初还挺有嚼劲
  •     描写出色,氛围营造得好,但作为小说没头没尾的。
  •     绝佳的飞机读物。书信体,末世情结,最后的一抹带血光的亮色,多么奥斯特的combo. 不知为何这本早年作品勾起我对于DW第三季的回忆,Russel T Davis用稍显仓促的最后三集传递的当是同样的讯息。
  •     推动故事最佳的手段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如果只是不停话唠作者的确很爽,读者看着会很......恶心
  •     有想法,欠章法。
  •     如果这是最后仅存的事物,请允我用文字为你留下最后一吻……这书最让我遗憾的是用情太节制,人心似乎总像穿越梦境一般遥不可及。啊,著名的毁灭之城就在那里…
  •     这本书是描写十足的存在主义,虽然我不太喜欢存在主义,但是奥斯特的描写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是的,只有在死亡每天都来敲门的时候,存在主义才是最恰当的生活。
  •     2013-03-04 某种程度上想起了[富兰克林]里的Meanwhile City. 其实不应该做这么简单的联系。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末日论,它没有建立在将来时,年代背景并不明确,它创造了一个混乱的秩序世界,迫使你相信那些荒谬行径颠倒法制的存在是有其依据,全篇基调在我的想象中是很干燥的,我并没有特别去记录里面众多际遇代表的论题,罪恶无处不在(斗殴、抢劫、拐卖、强奸、屠杀),人情如覆薄冰,感觉里面每段关系,一开始都来自原始需求,然后因相处变成亲情,但怎么也抵达不到爱。无力扭转的事情太多,身处其中,你可以努力地活下去(各种匪夷所思的职业,拾荒、收尸、倒卖)或者选择死(很多稀奇古怪的团体,狂跑、跳楼、暗杀)。 总有一套生存法则,哪怕险象环生。
  •     宣传说类似1984,实际上远不如
  •     102~103页,焚书。
  •     末世就是一切慢慢的消失。。一切美好的不再回来
  •     题目翻译的有点怪。
  •     从此两男两女过上新的生活
  •     比不过神谕之夜和纽约三部曲
  •     保罗的末世观,应景阅读。
  •     这是一种科幻?还是对现实世界的预言?这部小说总让我觉得隐喻了点什么。。。
  •     反正肯定跟1984比不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