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501948147
作者:伯格
页数:586页

内容概要

Jerr M.Burger is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Santa Clara University.He is the author of dozens of journal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and the 1992 book Desire forControl;Personality,Social and th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and hal Ser

书籍目录

第1章 什么是人格第2章 人格研究方法第3章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及评价第4章 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第5章 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及评价第6章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第7章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第8章 特质流派:相关研究第9章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第10章 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第11章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第12章 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第13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第14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相关研究第15章 认知流派:理论、应用和评价第16章 认知流派:相关研究第17章 几点结论术语参考文献人名索引主题索引

编辑推荐

  《人格心理学》(影印版)作者Jerry M.Burger教授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很有建树,他笔下的这本《人格心理学》是美国最畅销的心理学教材之一。

作者简介

《人格心理学》(影印版)从理论、应用、评价三个角度出发,对精神分析理论、物质理论、生物学流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理论等六种主人的人格理论流派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作者行文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并融入了丰富的生活案例,凸显了《人格心理学》(影印版)的实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图书封面


 人格心理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了一个学期,一直以为作者是女的,直到昨天看到“my wife”。哦,想起来了,生理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作者好像才是女的。这学期三门专业课都是用外国的教材。其实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如果不用考试的话。
  •     渴望有意义的独处时间绝不是神经症;相反、没有能力创造独处时间其本旁就是一种神经症的征兆。凯伦·霍尼南奥米有许多地方与众不同。尽管在公司的自助餐厅里她能很融洽地和同事相处,但南奥米还是常常会选择独进午餐。她会在附近的公园里吃一个三明治,或者有时会在午餐的时间里独自在附近散散步。当朋友邀请她周末去作客或下班后跟他们一起去玩的时候,她常常会拒绝别人,尽管她也没有什么别的计划。上周六,她决定不去参加朋友举办的一个聚会,而要安安静静地修整花园。很奇怪的是、大部分认识南奥米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热情的并积极参与的人。而且,南奥米很喜欢她与朋友和同事共同渡过的时光。不过与大多数人相比,南奥米在很大一部分时间里还是会选择独处。人格心理学家会怎样看待南奥米?有研究表明,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快乐的最重要来源之一(Myers, 1992)。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经常放弃社交的机会呢?在本书的前几章里可以找到几个答案。也许南奥米是个内向的人(第十章)。独处可能只是她的天性,因为她对社会性情境中的刺激很敏感。另一方面,南奥米躲避人群可能是由于她有社交恐惧(第八章)。也许她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因此在可能的时候她会逃避社会接触以减轻焦虑.对南奥米的描述在某些方面很像凯伦·霍尼所称的“脱离人群”的神经类型(第五章)。根据这一分析,南奥米可能在童年时期就采用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如今在她的成人的人际交往中、她仍使用若同样的应对策略。但是另一种可能性是,南奥米是个孤独型的人,正如本章在前面所描述的,她缺乏一些墓本的社会技巧,并且由于与人交往和发展人际关系困难而因此喜欢独处。尽管这些解释中的每一种都可以说明为什么一个人会渴望独处,但是至少还有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斌予了南奥米的独处要求以不同的意义。当亚伯拉罕.·马斯洛对他的心理健康者进行研究时,他发现在这一杰出人群里的成员间有一种奇特的相似性。尽管这些自我实现的人拥有许多特点使得他们对朋友极其热情,但他们也会花掉令人吃惊的大量时间来独处。“确实是这样,我所有的被试都能独处,独处对他们自己毫无伤害并且也不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马斯洛评论说,“而且,也确实可以看到他们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比一般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更肯定自己喜欢隐居和独处”(Maslaw,1970).因此,马斯洛的评论为南奥米对独处较高的需求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很可能她不是一个内向者,没有社会性焦虑,或者也不是一个孤独型的人。或许南奥米对独处的渴望既反应了她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为其成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马斯洛很快就指出,心理健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倾向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也会跟亲密朋友有特别亲近的关系。因此,对独处的需求并不一定是要逃避人际关系。而且,花大量时间独处的人很可能是认识到了独处的好处。1.独处时间尽管我们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社会性的世界里,但实际上我们每天也会花大量的时间独处。为了确定人们用多少时间来独处是正常的,多少时间是不正常的,一组研究人员制定了一种叫做“经验取样法"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的研究程序(Sarson & Csikszentmihalyi,1980; Larson, Csikszentmihalyi, & Graef, 1982; Larson&Richards,I991; Larson, Zuzanek, & Mannell, 1985 }。在这一研究中的被试要在一周的时间里24小时地随身配戴寻呼机。在一天中的随机间隔时间里,研究人员会寻呼他们,就表示他们该填写一张关于他们正在做什么和他们此刻的感觉如何的快速报告表了。研究结果如图12-5所示,可以肯定美国人每天有相当多的清醒时间是独处的。而且,研究者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处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常有的体验。一些人发现独处时寂寞而痛苦,但对另一些人来说,独处时间是最珍贵的。人们对独处时间的反应怎样?根据传统观念,多数人认为,独处不如眼别人在一起更愉快(Larson, 1990)。独处时,人们会抱怨孤独和无聊。当没有其他人在场时,情绪上的困难会加重。容易抑郁的人会发现,独处时自己变得更抑郁了。有研究发现。贪食症息者在独处时特别易产生消极反应(Larson & Johnson, 1985)。研究者推侧,独处时贪食症患者所体验的寂寞和棍乱可能会导致进食障碍。显然,对许多人来说,独处时间是令人不快的和不满意的。但是,有的研究者观察到,离开其他人独处也会是有益处的(Bates, 1964;Burger, 1995; Larson, 1990; Storr,1988;Suedfeld, 1982 )。例如,我们常常需要时间来处理个人问题和做重要决定。尽管与别人协商颇有裨益,但是很多时候人们还是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来完成这些工作。这种沉思所必需的时间对青少年来说特别有价值,因为他们要思考一些关干宗教、价值观、自我同一性、和人生目标的个人问题。与这一推理相一致的是,有一项研究发现,那些独处时间适量(而不是很多)的十几岁的青少年比那些只花很少的时间独处的同龄人适应得更好(Larsan, 1990)。甚至在一天中短时间的独处就能促进身心健康的感觉。有时我们只是需要从持续的社会活动中解脱出来,组织一下我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来为将来的活动做准备。有些作家把这称作“自我修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分离开常常呈现给别人的社会自我,重新建立我们的自我感觉(Altman, 1975)。另有人把这一独处时刻描述为一种情绪更新。例如,在寻呼研究中的成人和青少年说,经过了短时间的独处之后,他们感到自己更振奋、更灵活(Larson等,1982)。承受着很大压力的人最通常的抱怨就是他们的时间太少了,没有时间独处(Webb, 1978)。最后,有些人会在长期的离群索居中受益。长期隐居—几天或者也许甚至是几星期的隐居—能提供精神上、智力上、和创造力上的发展机会。斯托尔(Storr, 1988)以几个有影响的人物为例,这些人的贡献能够追溯到他们长期隐居和内省的日子。像波特和卡普林这样的著名作家,他们的著作就是在长期隐居时产生了灵感而写就的。同样,斯托尔认为,有许多伟大的宗教领袖,包括耶稣和释加牟尼,据说他们的许多洞察都是在长期隐居时产生的。甚至心理学家也从长期隐居中受益。你可能还记得在第五章中提及的荣格,他就是有意地将自己与他人隔绝开来,渡过了他较好的七年。在那七年里,他发掘了自己潜意识的内容。最后,与他人隔绝甚至还被用作心理治疗的一部分(Suedfeld, 1980, 1982)。经历了长期的与社会隔离和感觉限制的志愿者描途说,这一体验是愉快的和受益的。2.独处偏好的个体整异似乎很显然,花时间独处既有积极结果又有消极结果。独处可以是乏味的和寂寞的,或者它也能带来洞察和修复感。不喜欢独处的人和喜欢独处的人之间的差异可能源于个人对独处需要的不同,或者是源于研究者所称的独处偏好。和其它的人格变量一样,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寻求和享受独处时间的程度上表现出相当稳定的类型(Burger, 1995)。在这一个体差异维度的一端,是那些只要有可能就逃避独处的人、那些当被迫独处哪怕几个小时也会由于孤独沮丧而大吃东西的人。而在这一维度的另一端则是那些更象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已经学会了从独处中受益,并且很可能,他们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以使自己至少有一点独处的时间来集合自己的思想,并思考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在一项证明这些个体差异的研究中,要求大学生在连续七天内每天完成关于他们行为的自我报告(Burger, 1995)。学生们填写的24小时报告单记录了他们在一夭中的每一小时都做了什么、他们是在独处还是跟别人在一起,和他们当时是否感到愉快。研究者还测量了学生的独处偏好。减掉上课、工作、和睡觉时间后,研究者把更偏好独处的学生和更不偏好独处的学生安排业余时间的情况做了比较。如表12-1所示,实际上所有学生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与别人一起渡过的。因此,不存在喜欢独处的人是为了逃避与他人接触的问题。但是,那些更偏好独处的学生确实比一般的学生在设法寻找更多的独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与他人共处的时间很愉快,而与此不同的是,更偏好独处的学生明显地更可能报告说他们在独处的时候很快乐。有意思的是,甚至更偏好独处的学生也会说、与他人共处比独处更令人愉快。不过只要考虑一下大学生在独处时经常从事的活动(写论文、学习)、可能这种说法就不那么让人惊讶了。一个似乎很明显的结论是,更偏好独处的人并不逃避社会接触,事实上、他们十分喜欢与别人呆在一起的时间。这些研究结果与马斯洛观察心理健康的人所得出的结论相一致。所以,不仅偏爱独处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共容,而且可能在实际上,它们还在手拉着手地前进呢。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经常逃避实证性研究,但是,对这些心理学家引进和提出的课题进行研究使得我们领悟到了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自我表露:对别人渴示自己的私人信息的行为。表露的相互性:对交谈伙伴自我表璐亲密程度的匹配。孤独:由于感受到了在渴望社会交往与已有社会交往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不愉快感觉。自尊:对自我概念的评价,通常通过让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感觉做一个相对德定而广泛的评价而测得。自尊稳定性:个体自我价值感的波动程度。独处偏好:人们寻求并享受独处时间的程度。悉尼·朱拉德和其它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认为、自我表露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也应该成为心理治疗过程的一部分。对自我表露进行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遵从社会规则来决定在什么时候和在多大程度上表露自己。在这些社会规则中最重要的就是互惠性原则。在从陌生到熟悉的情境中,人们倾向于将自我表露程度与对谈伴的熟悉程度匹配起来。但是,当相互间已经非常了解的朋友在一起时,就没有必要总是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了。还有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会根据社会认可的适宜程度来约束自己的自我表露内容。适应最好的人可能就是了解自我表露适宜性的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自我表露是适宜的,什么时候是不适宜的。最后,内心有创伤性隐秘可能会导致心理不健康。孤独与孤立不同。研究者这样界定孤独:孤独是我们所渴望的社会接触数量和质量与我们实际上所接受的社会接触数量和质重之间的差异。尽管孤独受社会情境的影响、但人们还是会在相当稳定的程变上感受着孤独。对长期孤独人群的研究表明,他们在交谈中对自己和别人的评价过于刺耳、而且他们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会性技巧。由于这一倾向,他们在无意中扼杀了社会交往,并使得那些可能的朋友远离了他们。有大量研究都是针对自尊的个体差异性而开展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如何对失败作出反应的研究。这一研究发现、低自尊者在接受消极反馈时会变得泄气而失去动机、而高自尊者则会使用策略来减小失败带来的影响。研究者还发现,高自尊者跳行为动机经常来自于对自我提高的关注,而低自尊者常常更关注自我保护人们在自我价值感的波动程度上也有所不同。研究者将这一个体差异称为自尊稳定性。最近的研究发现、来自个体王义文化的自我观念和自尊观念可能不能适用于集体主义文化。亚伯拉罕·马斯洛观察到,实际上他所有的心理健康的被试对独处的需求都很高。后来的研究发现,大部分人每天都会花很大比例的时间来独处。尽管一般来讲,人们认为独处时间不令人愉快.但也有人去寻找和享受独处时间。研究者也发现了人们对独处的偏好是不同的。与马斯洛的观察相一致的是,更偏好独处的人喜欢独处时间但同时也喜欢跟别人在一起的时间。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大一的时候读累得要死。
  •     看过的最好的心理学书,最新的中文版还没看
  •     我电脑上的是2000版的,貌似这里没有
  •     我发誓我一定会把这本书给彻底读完了,现在先放一放吧。
  •     好教材。
  •     从最根本延伸的才是真正的科学。
  •     此书致我心期
  •     学好人格心理学,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
  •     教材来的!
  •     还行。。。。
  •     一本好的心理学入门指南。
  •     看的潦草,获益颇深
  •     很好。喜欢这种很专业又不枯燥的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只是书外面有点破了.
  •     浅显易懂,内容较全,顺带培养下英文阅读感觉
  •     这本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