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不古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209046602
作者:陈辉
页数:243页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弱势群体年老体衰,靠人供养,看人脸色,衣食住行愈发不能自理,故老人多为弱者。生活中遭遇困境不能摆脱,或遭遇苦痛不能自拔,无人能助,以死解脱,故自杀者多为弱者。男子不能组成家庭以享家庭之乐,不能娶妻生子以传宗接代,至老不能有人供养,故光棍者亦可归人弱势群体之列。笔者把老人、自杀者和光棍这三类人放在“弱势”的语境中来理解。老人的弱势表面上看是体力、经济和精神上的弱,但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社会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正是因为代际关系的不平衡和兄弟关系的紧张,老人的生存状况才会糟糕,才会变得弱势。所以,关于老人弱势的解读实际是对血亲关系的再分析。自杀现象也应该放在社会关系中来理解。绝大多数自杀者都是社会关系中的弱者,一些人无法理解或无法摆脱这种“弱”的处境,自杀就成为了走出困境的一种方法。婆媳矛盾引发自杀,日常纠纷引发自杀,儿子不孝老人自杀,等等,这些都反映着社会关系的紧张程度和异常状况。光棍弱势地位的成因很多,村庄舆论、传统婚姻圈的松动,都可以算做一些人讨不到老婆的原因,但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的弱势,它使男性在婚姻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不能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成为村庄中的边缘群体。一、老人谈弱势群体先谈老人,似乎是依据我们的常识。人到老年,体力、精力越来越衰弱,经济状况也大多不如从前。在这一点上,农村比城市更明显。城里的老人有养老金,到老了即使整天溜达养鱼养鸟仍可以有钱拿。自己有钱,腰杆儿硬,所以不用太依靠儿女。农村的老人却没有这样的福分,他们没有退休之说——生命不息,劳动不止,到老了更要依靠儿子。儿子不管,极有可能要受苦。因此跟城里的老人比,农村老人就是弱势的。古村位于浙西,经济和生活水平虽然不及杭州、义乌发达,但比我国中西部许多农村地区要好得多。但实际调查证明,老人的生活状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相关。老人赡养,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受到代际关系、家庭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老人赡养,也不只是一个伦理问题,“孝道”二字背后还有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一)口粮不是问题,就是缺钱花。看病更难古村的老人,口粮基本能得到保障。按村里目前的标准,每位老人一年750斤稻谷,其中包括50斤:糯稻,用于老人做“清明果”等黏米食物。(按规矩,还要为老人提供12斤烧菜油,但现在有些儿子为了方便,将油钱直接计算在零花钱里,至于给不给、给多少,外人不会知晓。)老人如果有三个儿子,那么每个儿子承担250斤口粮。稻谷一定要晒干,否则就会分量不足。极个别儿子稻谷没有晒干,或分量明显不足,老人就会找村干部,让其出面帮助自己“讨公道”。村干部说:老人的稻谷一般不是问题,儿子都能给;极个别的分量不给足或干脆不给,我们就会出面讲一下。有些老人与子女关系比较紧张,口粮出了问题,老人也不会自己去找儿子,找了也没有用,只有干部出面才行。“三番五次,这样的家庭总出问题——但毕竟是少数。”老人得到的一般是尚未脱壳的稻谷,还要自己去加工厂脱壳。加工厂女老板有些气愤地说:“我看很多老人都是自己来(脱壳),很少有儿子来帮忙,女儿倒是有一些,养儿子有什么用?”我在加工厂也经常看见70多岁的老人摇摇晃晃自己推车,弓着背在加工厂里撑口袋,他们的儿子极有可能在附近的小店里面打麻将正酣。古村的老人并不认为自己舂米有什么不妥,无非是慢一点,有的吃就行,只是缺钱花才是生活中的一个难题。在分家协议中,老人的零用钱如此规定:生活零用钱,老人无自留橘树,全年每位老人200~500元(如果老人自留橘树,儿子生活费少付)。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老人每年可以得到多少零用钱”是一件“讲不清楚”的事情。给不给,给多少,这要看老人与儿子的关系是否和睦,关系和睦的,给300元不算多,关系不好的,给了100元就不错了。现在,女儿给老人零用钱的现象比较多。女儿回家,一般都会给一些,100元或200元,每年回来几次,老人的手头就不会紧张。许多老人就是因为这一点,对生了女儿略感欣慰;有些纯女户也这样安慰自己,说“女儿更疼老人,更孝顺”。笔者调查中已经感觉到,老人的贫富差距是很明显的,这主要参照他们手里的零花钱。有的老人儿子多、女儿多,给钱多,每年手里都很宽裕,有时老人还能给小孩子零花钱,家庭温馨;有的老人买点日用品还要算计。兜里有钱的老人,偶尔还可以打几圈麻将,缺钱的老人则只能在边上看热闹。因为涉及零花钱的问题,个别老人留了心眼,自己留橘树。橘树的好处是,自然生长,不用太费力就可以有些收入。但问题是老人管理橘树能力不足,不会像中年人那样精心照料,不可能及时防冻、施肥、抗旱和防虫。大多老人是任其自然生长。我看了一些老人种的柑橘,因为没有及时防虫,橘子皮都被虫子咬出了疤痕,有的又小又不光亮,味道也不好。正是因为橘子卖不上价格,老人种柑橘也不太划算。60多岁的老人还可以慢手慢脚地干,70多岁的老人身体吃不消了,就不得不把橘树分给了儿子,让儿子每年给点钱就行。至于儿子给多少,给不给,就由不得自己了。有些老年妇女,零用钱不足,就到山上采摘野菊花卖些小钱。我2006年秋去古村正是野菊花盛开的时候,许多老人提着袋子去山上采摘。野菊花的价格是5~7元/斤,采摘期不到一个月。一般的老人可以采个十几斤,卖百元左右;有的则多一些,将近两百元。以下是小店老板讲述的情况。

前言

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套丛书试图通过对全国十多个省不同村庄的调查,来描画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治理之变2000年前后,农民负担沉重,村级债务剧增,干群关系紧张,农村治理陷入困境。李昌平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来描述当时的状况。在农民负担持续加重,农村治理逐步陷入危机的同时,农村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8年试行,1998年正式实施,它强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日渐严重的农村治理形势来看,村级民主对于解决三农困境作用甚微。2003年,中央开始大规模推进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了针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取消农业税,意味着持续两千年的农业税历史的终结,意味着以农养工、以农养政时代的终结。不仅如此,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开始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从而实现了由从农村提取资源到向农村输入资源的战略转变。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干群关系。之前因收取税费而造成的治理困境不复存在,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取消农业税及附着在农业税上的各种农民负担,使得乡村组织的收入大为减少。乡村组织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难以维持运转。

后记

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笔者先后三次入住古村调研,累计三个多月。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曾经和老农在田间地头畅快地聊天:生产、生活、生命,天地辽阔;曾经扛着镰刀兴冲冲地去割稻谷,累得腰酸背痛;曾经硬撑着喝下一大碗黄酒以示真情,害得自己拉肚子不得不去向赤脚医生求助;曾经“好奇”地去参加老人的葬礼,却触景生情,潸然泪下……生活体验是农村调研的重要内容,有些东西,不一定能从面对面的正式访谈中获得,却有可能在“漫不经心”的闲聊中灵光一现。在调研中融人农民的生活,分享和体验他们的情感,只有这样,经验才不会冷冰冰、硬邦邦。在破碎的经验背后,有一张关乎情感和价值观的“意义之网”,农民基于此来表达经验,我们也应基于此来揣摩和理解,这是“深度访谈”的基础。经验本身的主观属性不能忽视,而其客观属性更为重要。虽然通过调研获得的信息是一些经验碎片,但它们是逻辑性地关联在一起并彼此作用,例如农村老人的处境与代际关系、兄弟关系、村庄舆论等命题紧密相关,村庄治理与宗族、派性、选举和乡村关系等主题高度关联。我们只有理解了村庄经验本身的逻辑和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把握农村经验的内容和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华中乡土学者才一直强调村庄基础性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农村政治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照,经验就有可能生长出本土理论。本书的主题是“古村不古”,意在通过调查经验呈现古村近些年乡土社会性质的变化。笔者并不是对分家制度、代际关系、兄弟关系、人情、纠纷、宗族、选举和派性等某一方面的关注,而是试图将这些经验放在一起来关照和理解,进而揣摩古村社会性质的变化,这也正是笔者所说的村庄经验的“总体性意义”。笔者对这样的学术进路充满信心。

内容概要

陈辉
1981平生,辽宁北票人,法学硕士,先后就读于武汉工程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农村调查和乡村治理研究。

书籍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社会关联
一、分家制度
二、父子关系
三、兄弟关系、姻亲关系和朋友关系
四、人情
五、从矛盾和纠纷看交往逻辑的变化
第二章 弱势群体
一、老人
二、自杀片段分析
三、光棍与买媳妇——弱势的后果
第三章 空闲、休闲与经济分化
一、主要经济活动状况
二、农业空闲何其多
三、休闲生活与打麻将
四、盖房子与经济分化
五、关起门来过日子
六、小结
第四章 村庄政治
一、村治中的宗族
二、小组长的角色和脸谱
三、派性的历史
四、主任之争
五、选民语录
六、书记之争
七、派性后遗症
八、村政的明天
第五章 古村不古
一、宗族的衰弱
二、社会关联的再造与家庭的核心化
三、村庄的开放与经济的分化
四、私利的强大与村政的衰弱
五、小结:乡土之变与“人心不古”
结语关于“村庄治理”的拓展性讨论
一、乡村关系与村庄治理
二、积极分子与村庄治理
三、行动单位与村庄治理
四、公私关系与村庄治理
五、乡土性变迁与村庄治理
附录
附录一:乡镇干部的困惑与困境
附录二:古村生育观念对话录
附录三:我是如何被“摊派”到古村的(调研日记一)
附录四:好人的标准(调研日记二)
附录五:古村生死观念(调研日记三)
附录六:丧事中的仪式(调研日记四)
附录七:列车上的诸暨Z村调查(调研日记五)
附录八:周卸泉大儿子结婚礼单(1998年12月12日)
附录九:童志昌大儿子结婚礼单(2008年1月20日)
附录十:周生土家赡养诉讼答辩状
附录十一:古村一小组父辈子辈通婚圈比较分析表
后记

编辑推荐

《古村不古:浙西衢州古村调查》是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汇集了来自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陕西、浙江、江苏、吉林、福建11个重要农业大省15个村庄的调查研究报告,描述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展现北方农村、中部农村和南方农村的非均衡性,透视中央农村政策在不同地域村庄的实践逻辑,为关心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读者提供生动的村庄现场,为政策研究部门提供有益的观点,为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贡献微薄的力量!

作者简介

《古村不古:浙西衢州古村调查》中“古村不古”是指乡土秩序变动的趋势,其核心是“人心不古”。几十年来,浙西古村的分家制度、代际关系、兄弟关系、人情、经济生活、宗族和派性都呈现出新特征,不再是费孝通笔下的传统农村,古村已经“不古”。浙西古村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地区的农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样态。

图书封面


 古村不古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这是友人写的一本书,他调查的日程我都很了解.也希望作者会有新书继续发表,一直很欣赏作者怪异的思维...
  •     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的诚恳。作者记录下了他在农村见闻的第一手材料,略加评论。其实评论可以不怎么看,最可贵的是那些第一手材料。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几个点: ①农村人际关系的淡漠化 ②老人要为儿子盖房子、讨媳妇;老人每年从儿子那里得到750斤稻谷,外加三五百元生活费。
  •     大学的时候读过了~读完了去乡下调研,很受启发
  •     aya那边的村庄,生活和我们这边很像。
  •     一本调查纪实类的成果型专著,文字朴实,且从实际出发配合图片、照片、数据表等形象的描述了浙江西部村镇的现实状况及生成背后的原因。以小见大,将“新乡土中国”展现在读者眼前。对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