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弥留之际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532733019
作者:福克纳 (FaulknerWilliam)
页数:225页

书籍目录

“他们在苦熬”(代序) 李文俊人物表达尔科拉达尔朱厄乐达尔科拉 

作者简介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以及“约福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小说之一。讲述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维历程”。整整十天的行程灾难重重:是大水差点把棺材冲走,后来拉车的骡子被淹死,大火几乎遗体焚化。结果长子失去了一条脚,老二发了疯,三子失去心爱在马,女儿打胎不成,反被药房伙计奸污,小儿子也没得到相望的小火车,而本德伦却装上了假牙并娶回了一位新太太。小说完全本伦一家、众邻居及相关人员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是作者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法的又一杰作。


 我弥留之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对所谓的意识流等等理论知识一无所知,但是很喜欢这种利用内心独白构成的写法,至少读的时候感觉角度很丰富。副作用是读的很累。我还很喜欢作者关于词语本身缺点的观点,即每个词语都不是与身俱来,它由需要它的人们创造,具有经验的预定性(?)。然而多数写作者的表达却被词语束缚,要努力地跳进它的圈套。读者也是同样。可是这好像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没有看豆瓣评论之前,我甚至一直认为达尔进的是监狱。。。这说明了我对内容的细节理解上似乎有偏差。小说的结构线索是一次远赴异地的入葬,而这次旅程的起因却多少是死者的有意捉弄,慌诞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嘿嘿,不知艾迪夫人如知道旅途中他丈夫又找到了新任夫人会作何感想。有人认为,福克纳写这小说是为了反应美国那个年代乡村的境况,这显然也是荒谬的。我认为他主要想表达的是:面对生活的困境或信仰时,人类在艰苦的努力着,即使可能只是瞎折腾。关于此,其他评论很多都作过精辟的总结了。无论怎么说,这无疑是一部杰出的作品,用流行的一个词,这应是一部在金线之上的作品。以后想到的时候,需要在重新读几遍!
  •     福克纳写《我弥留之际》时,三十三岁,这部被外国评论家誉为福克纳最好的小说,分娩过程相当顺利,福克纳轻描淡写说:“那时我一天干十二小时的力气活儿,下班以后才能写作,只写了六个星期左右就写好了。”于是,与荷马《奥德赛》、乔伊斯《尤利西斯》、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相提并论的又一部史诗降临人世。相比福克纳上一部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的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我弥留之际》起码有了故事主线,晦涩的意识流独白比前者也大为减少,前者是四个人意识的无序流动,后者是十五人内心的有序喧哗——本德伦一家、医生、牧师、邻人旁观者轮番登场,故事被这十五人的独白瓜分为五十九小节,他们在同一舞台上自言自语不管不顾,叙述的视点于他们时而平静时而狂乱的内心世界里不停转换游刃有余,这种自命不凡的叙述方式让我彻底傻了眼,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返回去看前边几章的独白,并被几个关键人物相互矛盾不知所云的独白折腾得死去活来,这种写法也只有不合时宜的作家才玩得起,福克纳花的这六个星期,将是所有自找苦吃人的煎熬与福音。故事围绕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一家六口人展开,农民安斯的妻子艾迪劳累一生病入膏肓,在其弥留之际,要求家人将自己的遗体运回城市杰弗生埋葬,于是苦难启程。作为一家之主的安斯懦弱自私,他不理解自己的妻子,也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妻子重病在床,他却舍不得花钱请大夫,妻子死后他没有感到任何悲伤,反而想的是“上帝的意旨要实现了,现在我可以装假牙了。”他率领全家为妻子送葬也是出于一个无知人的虚荣,不停在旁人面前喋喋不休重复着自己对妻子许下的承诺。当别人提出善意的帮助时,他以“不愿欠别人的情分”加以回绝,将全家一步步推向毁灭的边缘。当其子女在这趟荒唐的送葬途中付出惨痛代价时,他自己却毫发无伤,置身事外袖手旁观,最后不但为自己打造了一副假牙,还娶回一位新太太。用大儿子卡什的话“一副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的丑陋嘴脸。安迪的大儿子卡什憨直少语,在母亲卧床不起期间,日夜不息风雨无阻,在母亲能够看到的窗口“以一个珠宝工匠那种精细得让人厌烦和到了烦琐程度的态度”打造棺材,这是他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像朱厄尔讽刺的“她说要是她有一些肥料她就要试着种点花儿,于是他就拿了只烤面包的平底锅到马棚去装了满满一锅马粪回来”。在之后的途中,为保护被大水冲翻的大车他被马踩断一条腿,后又因安斯的吝啬,用建筑石灰固定断腿导致其腿部严重灼伤。在苦难面前,卡什表现出了惊人的忍耐力,明明对父亲用石灰固定断腿的愚蠢主意表示怀疑,却任由其拿自己当牲口治,明明疼痛钻心,却反复说着“不碍事”、“我觉得好些了”、“太谢谢你们了”。正是由于这种忍让愚钝的性格,对待全家把老二达尔送进精神病院的决定,他也听之任之,虽然隐约觉得达尔放火烧毁母亲棺材的行为是对的,却“除了同意大多数人的看法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当达尔质问他“我从来没有想到你居然一声不吭”,他只能用“这样对你比较好”为自己开脱。结尾,当卡什脑海中幻想着自己“坐在屋子里(外边是大冬天)听着音乐”,对达尔不能跟自己一起享受表示一丝惋惜后,立刻自我辩解道:“不过这样对他也许更好些,这个世界不是他的;这种生活不是他该过的。”老二达尔精神异常,对事物具有常人所没有的未卜先知的洞察力,被旁人视为异类。全书以达尔独白次数最多,共19次,在其他人的段落中,人们几乎全在主观地谈论自己或别人,唯有达尔的视角是客观的,游离于自己内心之外,用摄影机般的眼睛记录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包括他自己。他的视角可以超越本身,进入别人内心,可以穿越空间,他知道杜威德尔未婚先孕的丑事“你盼她死,这样你就可以进城了,对不对?”他也知道朱厄尔是母亲跟别人偷情所生反复问他“你爹是谁?”他甚至对自己本身已充满怀疑“我并不知道我是什么。我并不知道我是还是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在任何一个人的回忆中都有一些他不能公诸于众、而只能向朋友坦述的东西。还有一些东西对朋友也不能说。他只能对自己讲,并且要严守秘密。然而,最终还有一些东西他甚至对自己也不敢讲。”当达尔把人内心深处最不堪的东西展露出给他们看时,引起的只能是愤怒与怨恨。达尔从一开就领悟到此次送葬行动的荒谬,在刚出发时就兀自大笑不停;当母亲的尸体一日日腐烂发臭,他试图采用放火的过激举动结束一切,结果被自己的妹妹告发,强制送进疯人院。卡什看待达尔时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好像有另一个自我,这另一个自我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全书唯一一次第三人称视角出现在达尔的最后一段独白中,这时他的内心已经疯了,于是另一个自我灵魂出窍,站在高处“怀着同情的恐惧与惊愕”审视自己审视旁人——“我们的兄弟达尔被关在杰克逊的一个笼子里,在那里他那双污黑的手轻轻地放在静静的格缝里,他往外观看,嘴里吐着白沫。”老三朱厄尔是安迪与本地牧师偷情生下的孩子,性格冷傲暴躁,与家人格格不入,他私生子的身份让他高傲的内心倍受煎熬,正是这种冲突使他的内心走向极端,对身边人的所作所为充满不屑与怨恨“就让我和她俩人在一座高山坡上我来推动石块让它们滚下山去砸他们的脸”;为了摆脱自卑的阴影,他曾天天深更半夜背着家人跑去替邻居开荒,用赚来的钱买了一匹马,和马在一起时他的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在送葬途中,家人都坐在拉着棺材的大车里,唯有他孤零零骑着马走在前方。但正是这个被旁人认为冷漠不孝的朱厄尔,俩次——一次大水一次大火——奋不顾身把母亲的遗体从毁灭性的灾难前抢救回来;大水冲翻大车,卡什最珍贵的木匠工具沉入水底,朱厄尔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潜入水中打捞;大水淹死了拉车的骡子,于是安斯用朱厄尔的马从别人手里又换了两头骡子,朱厄尔虽然愤怒至极,但最后还是做出了牺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对兄弟的爱,也用实际行动发泄自己对他们的恨,他和别人共同制服放火的达尔把他送进疯人院,嘴里大喊“杀死他,杀死这个狗娘养的。”四女杜威德尔自私胆怯,继承了母亲的孤独,在她的意识中不停重复对自己说“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帮我大忙的。”这种不自觉地自欺欺人并没有给她带来安慰,反而令自己陷入到更深的精神危机中,甚至在潜意识中盼望着母亲的死,以便自己可以进城去偷偷堕胎;在第一次进药店买药失败后,她选择了牺牲色相“她现在穿的是她星期天穿的好衣服,珠链、皮鞋、长袜,都一应俱全。”却受骗被药店伙计奸污,最后连情人给的堕胎钱也被父亲安斯无耻地要走了。她听天由命,结果不幸接踵而至,导致其内心矛盾困惑,既希望被理解又恐惧被理解,是她告密把唯一知道自己秘密的达尔送进疯人院,“像只野猫似的对着达尔又是抓又是撕”以此发泄自己对命运的不满。安迪最小的儿子瓦达曼懵懂无知,他的独白带有儿童特有的零乱无序异想天开,说自己的母亲是一条鱼。福克纳让瓦达曼的独白在整个叙述过程中仅次于达尔,如果说达尔的视点是平行或从高往下的,那么瓦达曼的视点相反是从下往上,在他眼中,这个世界充满未知,他的疑惑不同于达尔的疑惑,文中达尔的问句通常是反问句,而瓦达曼则全是疑问句,福克纳有意安排瓦达曼制造对立,一种先知与无知的对立——与达尔语无伦次的提问回答;一种麻木与真情的对立——母亲死后,唯有瓦达曼大声痛哭,达尔被送进疯人院,唯有瓦达曼内心不停喊着达尔的名字。作为整个故事围绕的中心,艾迪的独白仅有一次,出现时她已经死去,采用倒叙回顾自己不幸的一生。艾迪自幼父母双亡,一个人在杰弗生靠做一名小学教师生活,偶然认识了同样无父无母的农民安斯,并嫁给了他。婚后,她不仅没有得到幸福,反而更加沉溺于自己的孤独不能自拔;她憎恶生活,憎恶丈夫,憎恶生子,“每天的生活就是没完没了的认罪和赎罪”,对生活的绝望导致她跟牧师私通生下的三子朱厄尔,并把自己唯一的爱全给了他,甚至产生了不正常的精神依恋;为了抵消自己的罪,她给自己的丈夫又生下俩个孩子杜威德尔和瓦达曼;她不相信宗教,也不相信爱情,最终接受了父亲所说的“活在世上的理由仅仅是为长久的安眠作准备”,坚信唯有死亡才能令自己解脱,为了永远远离家人也为了报复他们侵扰了“她的孤独”,她立下誓言要求家人在其死后一定要把她的尸体运回城里安葬。 艾迪死后,小儿子瓦达曼在棺材盖上钻眼,以为可以让死去的母亲呼吸,却损毁了她的脸;为了不弄褶衣服,家人把艾迪的遗体颠倒放进棺材;在长达十天的送葬途中,她经历了大水与大火的“洗礼”,身体发臭腐烂,遭世人啐弃;在自己与全家经历了这种种磨难后,她最终如愿以偿,沉睡于杰弗生的土壤里。福克纳自己说“《我弥留之际》一书中的本德伦一家,也是和自己的命运极力搏斗的。”正是这一家人,他们愚昧、暴躁、残忍、吝啬,自私狭隘,互不理解彼此怨恨,“不爱任何人,不关心任何事”,无时不是生活在悲哀之中,精神和肉体同时承受着来自现实的重压,然而也正是这“丑陋的一家人”,面对命运,他们毅然决然选择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竭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我们体内流着腥红的血,身上继承着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在面对命运时惶恐困惑,我们得过且过混吃等死,彼此伤害相互折磨,福克纳说:他们在苦熬。而当命运展露其狰狞的一面时,我们又坦然面对,勇敢无畏,相互扶持艰难前行。福克纳清楚地看到了人身上这种亦正亦邪的双重性格,也看到了现世的混沌与命运的无常,于是他站在一旁,让位于自己笔下的人物,让他们自己站出来自说自话,在生命的荒野上与苦难相伴而行,而自己则用笔记录下这些人的一言一行,记录下人类曾经、现在与未来的苦难与命运。福克纳曾说“作家不需要经济自由,他需要的只是纸和笔。”于是这位多次英语不及格被迫退学、在发电厂一边烧锅炉一边抽空写作的年轻人,开始用一生来描述与虚构他“一张邮票大小”的南方小镇,用他那双讥讽矛盾、宽容悲悯的眼洞察着丑陋卑劣的人群,一次次唤醒他们身上的正值与善良,为此他将永垂不朽。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别理我,我读的是新版的精装本,不过既然是同一个出版社和同一个译者,就收藏来充数吧~~
  •     传奇故事
  •     这是一种硬撑着去使自己做难以置信的事情一般的心情
  •     显然我看不懂...
  •     他的小说有股魔力。
  •     护这本小说的时候有二逼暴走族在楼下肆意玩弄他的机车,我真想把书扔下去为民除害。就是这样烦躁还是护完了,大晚上的,不容易。文青弗兰科真是不自量力,贾爷拍过《离魂异客》估计也够呛。
  •     走在天路歷程上,卻忽略了太多的真摯!“我們在苦熬!”
  •     #兄弟# #弱智儿童欢乐多# 无句读徘徊往复缠绵不尽格外惬意
  •     与 "The Sound and the Fury "死磕不成却快被原著磕死这本好些。他们愚昧暴躁残忍吝啬自私狭隘,互不理解彼此怨恨不爱任何人不关心任何事,无时不是生活在悲哀之中,精神和肉体同时承受着现实的重压,然而也正是这丑陋的一家人从未放弃挣扎苦苦坚持,在老福这里人类命运就是个没有指望的悲剧。三观尽同
  •     诸多看不懂的描述。。。将来可以再看看~
  •     他们在苦熬
  •     没看懂。本来以为是安土重迁,后来看着觉得是对家族史的反讽,最后感觉是对秩序的赶尸。勉强读下去1个多小时。
  •     无原则读书法,把自己抛进书籍的海洋。淹不死,就锻造成游泳高手
  •     呈现的语义学意义上的二项对立,体现了角色分配和功能分配的主体性,对死的序列的有向运作蕴涵了伦理道德评判和意识形态倾向。各功能间的关系性质可纳入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形式,如喜剧悲剧,存在非存在,现实幻觉,清醒疯狂,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存与死亡的对立,结构意义复杂,对话性质和戏谑反讽的风格,辅助者和反对者两种力量之间的争斗,反映两种矛盾的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提供的现存秩序是一种苦境,在显得紧张的生存状态下,本德仑一家人人都有些被异化,个个性情古怪行为诡秘。整个故事既是的意识形态结构对本德仑家为代表的一方社会利益进行的合理化安排,也是叙事主体尝试对动机不明的态度,观念,感觉等做出符合逻辑或者伦理的解释的一种程序和过程。
  •     最写实的寓言,最寓言的写实。堂吉诃德风格。人物形象很丰满!!!而且不重合。渺小,平庸与荒谬之中的英雄主义。
  •     我明白了,福克纳的小说就是拼图游戏
  •     小说的结构设置很牛逼,不同人的视角讲完一个故事,因为视点、叙述方式、语言均不同,所以显得摇曳生姿。小说讲述的是一次“奥赛德”之旅,然而已没有英雄,只有溃败的个体。
  •     多重视角的叙事置换,意识流的婀娜跳跃,精心布置的深刻情节,独有的福克纳式叙事,无法复制!佳作!
  •     十五个第一人称叙述杂乱无章地相互矛盾,却又井井有条地组成有序的逻辑。依旧晦涩,但文字节奏感分明,看得出福克纳是个任性妄为却又小心谨慎的人。
  •     天空横卧在山坡上,横卧在静谧的树林。对“二”的执着
  •     单曲循环着solitude读完的这本书,感觉是在看一部电影。读完心中是说不出的凄惶。人间失格。
  •     3
  •     生命是在低谷里形成的,它随着古老的恐惧,古老的欲念,古老的绝望升到山顶上。因此我必须一步步走上山,这样才可以坐在车上下山。
  •     我想到的是,大概有时候,亲情也是一种束缚
  •     我们在苦熬。
  •     很久以前读的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