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与中国文化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
ISBN:9787806130346
作者:余英时
页数:315页

内容概要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书籍目录

自序
犹记风吹水上麟——敬悼钱宾四师
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
钱穆与新儒家
《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
《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论文集》弁言
寿钱宾四师九十
论文化超越
文化评论的回顾与展望
美国华侨与中国文化
民主与文化重建
“创新”与“保守”
关于“新教伦理”与儒学研究——致《九州学刊》编者
“士魂商才”——《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译本自序
怎样读中国书

作者简介

余英时教授纪念乃师钱穆钱宾四先生的集子,其中有“犹记风吹水上鳞”、“一生为故国招魂”等篇,洋洋洒洒,真切动人;亦有“钱穆与新儒家”、“论文化超越”等篇更是研究和思考了一个大问题——中西文化问题;《寿钱宾四师九十》一篇还附录有钱先生书信两札,从中可见钱先生谈及论学之文、评述他人语言风格者,颇多令人遐思。


 钱穆与中国文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S按:前阵子读罢列文森的大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很是兴奋,忽而兴起,又将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了一遍,此书刚出的时候,读过一遍,很受启发,尤其佩服余先生收集史料之勤、处理史料之妙,此次再读,依旧是佩服,依旧有启发。大概好书都如此。在这一兴奋之情驱使下,接着把《戴震与章学诚》、《方以智晚节考》也一并读了,同时也再次看了王汎森教授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此书之前也是多次经手,却没有坚持读完,这回算是一气读完,获益良多,通书论证严谨,层次丰富而有序,行文精洁,论见道地,最后附录中写道的傅斯年与陈寅恪之谊,则叙述了两位学者之间的一段情谊,论及陈先生终生颠沛却始终执一事,令人动容,自也难忘。忽然对余先生何以让王教授以傅斯年为题作博士论文有所悟,于是借来那本英文书,准备得空细读。自然也读了余英时的《钱穆与中国文化》,是余先生写先师钱宾四的几篇文章及一些相关文字的结集,也有一篇写美国研究生阶段导师杨联升的文章,余先生的文章自不必说,启发很多,但不敢随便下笔评论,他对钱先生、杨先生的评析,公允与否,我不敢妄下结论,但确实深有见地,令读者每每读其文心能有所思,思能有所进。有趣的是,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收录了几封钱先生写给已在美国读书的余先生的书简,其中一封是回应余先生所写《汉晋之际士的新自觉与新思潮》初稿的,除了论及文章本身的问题外,钱先生还说到了怎样写作学术文章,对先哲与时贤之为文特点都有所点评,很有生趣,在今天同样不失参考意义,另外,这原本是学生写老师的书,我们却通过此信,看到了老师眼中的那个学生,很有意思,特抄出,存档。——————此信写于1960年5月12日,其时钱先生正尽力写作《论语新解》初稿,这里所引,截头——专门就余先生所寄文章的回应,去尾——相对私人间的问候与惦念,所剩即为学与为文的内容:关于撰写论文之体例方面,穆别有几项意见,供弟采择:一、在撰写论文前,须提挈纲领,有成竹在胸之准备,一气下笔,自然成章。弟之原文,似嫌冗碎软弱,未能使读者一开卷有郎然在目之感,此似弟临文前太注意在材料收集,未于主要论点可以沉潜反复,有甚自得之趣,于下笔时,枝节处胜过了大木大干,此事最当注意。二、弟文一开始即有近人言之已详可不待再论云云,此下如此语例,几乎屡见不一见,鄙意此项辞句,宜一并删去。三、附注牵引别人著作有一零七条之多,此亦是一种时代风尚。鄙意凡无价值者不必多引,亦不必多辨,论文价值在正面不在反面,其必须称引或必须辩白者自不宜缺,然似大可删省,芜累去面精华见,即附注亦然,断不以争多尚博为胜。四、正文中有许多枝节,转归入附注,则正文清通一气,而附注亦见精华,必使人读每一条注语,若条条有所得,则爱不释手,而对正文弥有其胜无穷之感,万不宜使人读到附注,觉得索然少味,则专减却其先读正文之影响。何者宜从附注转归正文,何者宜从正文转归附注,何者宜直截割爱,何者宜加意收罗,当知正文附注只是一片文字,不宜有所轻重。……鄙意论学文字极宜着意修饰,近人论学,专就文辞论,章太炎最有轨辙,言无虚发,绝不枝蔓,但坦然直下,不故意曲折摇曳,除其多用僻字古字外,章氏文体最当效法,可为论学文之正宗。其次是梁任公,梁任公于论学内容固多疏忽,然其文字则长江大河,一气而下,有生意、有浩气,似效太炎各有胜场,即如清代学术概论,不论内容,专就其书制言,实大可取法。近人对梁氏书似多失持平之论,实则在“五四”运动后梁氏论学各书各文均有一读之价值也。其次陈援庵,其文朴质无华,语语必在题上,不矜才,不使气,亦是论学文之正轨。如王静庵则为文有大可议者,当知义理考据文章,义各有当。静庵之文专就文论,不在章梁之下,而精洁胜于梁,显朗胜于章,然其病在不尽不实。考据文字不宜如此一清如水,繁重处质以轻灵出之,骤读极易领略,细究实多罅漏。近人宜此讥任公,不以此评静庵,实则如言义理,可效王氏,若言考据,不如依梁较合。又如陈寅恪,则文不如王,冗沓而多枝节,每一篇若能删去其十至三四始为可诵,且多临深为高,故作摇曳,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穆前读弟讨论陈氏所作关于《再生缘》一文,甚为欣赏,当时即觉弟不仅能发表陈氏之内心,即弟之行文,亦大有陈氏回环往覆之情味。然此种文字,施于讨论《再生缘》、《红楼梦》一类,不失为绝妙之文,而移以为严正之学术论文,则体各有当,殊觉不适。弟此一论文就穆直感观之,似受陈君行文之影响实大,此或穆一时觉其如此,弟或不在下辈前有此意想,然弟文之芜累枝节,牵缠反覆,颇近陈君,穆亦有意为弟下笔删去十之三四,而弟文所欲表达者,可以全部保留,不受削减,并益见光采,此层大可留意,不知弟以为如何也。胡适之文本极清朗,又精劲有力,亦无芜词,只多尖刻处,则是其病。穆此条只论文字,不论内容,弟谅不致误会,然文字亦大须注意。上所论者乃大体,此一条乃论文之字句章节,与文体略有辨。穆平常持论,为学须从源头处循流而下,则事半功倍,此次读弟文时时感到弟之工夫,尚在源头处未能有立脚基础,故下语时时有病。只要说到儒家道家云云,所讨论者虽是东汉魏晋,但若对先秦本源处留有未见到处,则不知不觉间,下语自然见病,陈援庵、王静庵长处,只是可以不牵涉,没有所谓源头,故少病也。弟今有意治学术思想史,则断当从源头处用力,自不宜截取一节为之,当较静庵援庵更艰苦始得耳。陈寅恪亦可截断源头不问,胡适之则无从将源头截去,此胡之所以多病,陈之所以少病,以两人论学立场不同之故。弟今采取之立场,则万不可截去源头者,此层盼试细思自可得其意。弟之才性,为文似近欧阳,不近韩柳,盼多读欧阳公文字,穆于欧阳公,常所深契,然韩柳境界万不宜忽,欧阳不从韩公入门,绝不能成欧阳也。清代文字,最盼能读《碑传集》。弟之文路,多看《鲒奇亭集》为近,自全祖望上参黄宗羲《明儒学案》各家之序,此是绝大文字,以黄全为宗,再参以清代各家碑传,于弟此后治学术思想史行文,必有绝大帮助。治学当就自己性近,又须识得学术门路,穆前举叶水心、王船山两家乃参考其意见,至于行文,弟似不宜学此两家耳。弟之行文,似是近于清深喜往覆之一路。弟近洪,不近龚,此两家亦多妙文,未有深于学而不长于文者,盼弟能勿忽之。——————下面一封信根据书中说没有具体日期,推测当写于1950年5月底6月初,余先生自言这两封信对自己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可见其中意见多么值得细思量,以下依旧是节选:细思弟文缺点还是行文方面,作考据文字较易,作阐述文字较难,专从一点说之易,而兼综并包者难,有芜累处,亦有阐发未尽处,有轻重详略斟酌不尽,有头绪条贯组织未善,此皆在作文工夫上。昔崔东壁有意作考信录,因从头专读韩文三年,此事大可思。关于附注体例,盼仍再看前书,鄙意并非不要有附注也。治学必求有所入,先有了根基,由此逐步扩大融化。弟在此大部时间治西史,尤注意思想史方面,此亦一基址,断不会工夫白化。此后唯须宽其程限,紧着工夫,却不宜先有顾虑。《庄子》一书必须诵郭注,郭注虽非《庄子》之正解,然其书实宜精读也。经学亦不必畏难,《试经》可先看朱子,《易经》兼看伊川,《左传》与《小戴礼》必读,唯《尚书》《仪礼》不妨搁下不看。清人治经须读乾嘉以前,虽有未精,然元气淋漓,乾嘉以后便趋琐碎,不妨先看阎百诗《古文尚书疏证》,胡朏明《禹贡锥指》,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读过此等书始有气魄写大部专著,否则总是零碎文字,不能成大著作。古人精神,必能兼顾到全书,决不草草,多读自见。总之勿心慌,须以安闲沉着之心情读之,读一书自可得一书之益,只积三五年工夫,便可确立基础矣。拙著《近三百年学术史》,盼细读。又《龠篇》诸篇,虽篇幅不多,亦须精读,为学门径与读书方法,穆之所知,已尽此两书中。以弟明快之姿,上了道路,即可深造自得,不烦常有人指示也。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这本书仅以钱穆为引子,讲述了教授余英时的师长的思想以及余英时本人对于文化的理解。书中前部分涉及文言文的内容阅读令人费解,后面更加浅显易懂。本书体现了余英时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其中的思想令人深思。
  •     对现代思想史条分缕析,清楚兼复杂。
  •     第三篇“钱穆与新儒家”将是我以后教书的重要的现当代思想史的文献。
  •     对于大师,只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其生平思想,才能勉强理解其学术要义。
  •     装订不好,多读几次都散页了。
  •     “猶記風吹水上鱗”,有名字寫在水上的達觀。
  •     集的文章太杂,去题太远
  •     忍不住想起了文理全才的方舟子
  •     《钱穆与新儒家》,真是大手笔!
  •     读的电子版
  •     前面两个还有点意思
  •     新儒家,国家乃至世界之希望。
  •     : B26/8964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