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五十年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1997、6
ISBN:9787806271636
作者:曹聚仁
页数:386页

章节摘录

书摘  1922年,我这个毛头小伙子,从武昌回到了上海,就那么定居下来了。那时候,我很年轻,卜海也很年轻。年轻的人,不知道天之高,地之厚,不考虑上海居不易的问题;也想不到一脚踹进去便是一个文坛。茫茫人海中,我这样一个乡下人,当然渺不足道的了!  当时,上海有三个半大好佬(上海土语,便是滑头码子)。一个是中法药房大老板黄楚九。他那家药房,出了一种无铁质良药,“艾罗补脑汁”。因为用脑朱“思维”是外来的新道理,上海人已经知道补脑的重要了。外来的自来血这一类补品,都是挂着铁质招牌,和东方文化是不十分合脾胃的;他特地标出了无铁的特征。这张药方是黄楚几的一位老朋友留德的医生开的,含有一般性安神健胃的作用,而且加点糖浆,颇为可口。“艾罗”便是“黄”字的英译,看起来像个洋人:瓶上印的是一位犹人人的照片。这样补脑汁瘟虻行销一时,黄老板的财就这么发起来的。他的最后杰作,便是有意想不到之妙的“百龄机”,他自已却等不及造百岁坊便死去了!  第二位人好佬便足冼冠生。他的母亲,当时只是替中法药房的职员缝洗衣服,兼做点小生意。那时,中法药房已经开始制造牛肉汁了,他就包下了那大量的牛肉渣,加点酱油、“味之素”重煮一回,用花花绿绿的方纸包起来,这就开始“结汁牛肉”的大买卖了。(有人看着他们发了大财。也仿着用牛肉来做结汁牛肉,结果成本重,味儿轻,反而亏了本了。)从结汁牛肉到大规大模的“冠生园”,雄视南京路,先后不过十多年的事,也真不容易。  第三位大好佬,是一个犹人人哈同。他只是替人看门起家的,娶了一个“咸水妹”(国际性的阻街女郎)。到了清未,已经是地皮大王,静安寺东的哈同花园,豪华奢侈与皇宫相埒。他办了一所仓圣明智大学,叫学生们见他下跪。养了许多遗老,印了许多古文字的专册,附庸风雅,名声大得很。那位咸水妹,也在西湖上造一所私家花呀园,叫做罗苑(今国立艺术院)。哈同花园养了许多清室的太监,关起大门来,他俩是过着帝王的生活的。算起来,他该有八九千万财产,坐上那时富翁的首席。(那时孔祥熙、宋子文都还未露面呢!)  还有半个大好佬,就是住在南京路虹庙对面的吴鉴光,一个瞎子。他老先生闭眼睛替人谈财气,每天总有沦盯做投机的朋友向他问财爻。他是逢单叫他们买进,逢双就叫他们实出的(所渭“多头”、“空头”),百人之中,每天总有一半灵验的。输了财钱的,自认晦气;赢了钱的,便替他做宣传,因此,他的瞎运一直亨通,有如对面的虹庙。P7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文坛五十年》是一部回忆录性质的书,和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相仿佛。我以四周师友的生活为中心,只是以史人的地位,在文坛的一角作一孤立的看客而已。    胡适之成为新文化运动导师,对于这一运动是有利的,因为他一直诉之于理性,而不诉之于激越的情感的。……和胡适一样,诉之于冷静理性的,则有鲁迅在文艺上的造诣。比胡适高,对青年人的影响,也比胡适广,但鲁迅的文体,比胡适不容易学,周、胡两人,并不如有些人所想象的,水火不相容,他们都是《新青年》的前驱战士,而且在学问上是彼此相推重的。

书籍目录

曹聚仁《文坛五十年》序
上 篇
引言
年轻时代的上海
一个刘姥姥的话
桐城派义法
启蒙
报章文学
江西诗派
新体诗
《人境庐诗草》
译诗与诗境
新小说
新戏曲
梁启超
晚清
民初
“五四”的前夜
《新青年》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学运动
真假王敬轩
《尝试集》
新诗
小说的兴起
小品散文
《觉悟》与《学灯》
《北晨》与《京报》
《语丝》与《现代评论》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胡适与鲁迅
王国维与郭沫若
章太炎与周作人
杜威与泰戈尔
下 篇
前记:我在上海的日子
革命的浪花
《学衡》与后《甲寅》
鲁迅在上海
话剧之成长
新诗的进步
写实主义的小说(上)
写实主义的小说(下)
言志派的兴起
《人间世》与《太白》・《芒种》
“大众语”运动
报告文学
戏剧的新阶段
战争来了
战场上的文学
抗战与诗歌
几个诗人与作品
离乱中的小说
抗战戏剧与新歌剧(上)
抗战戏剧与新歌剧(下)
小品散文的新气息
文艺批评之新光
史料述评

编辑推荐

  曹聚仁先生与20世纪中国文坛的许多著名学者都有过交往,本书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当代文坛的一些重要的人和事,这些文坛轶事无疑是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份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文坛五十年》系我国现代已故著名记者和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回忆录性质的著述。此书最初于50年代中期由香港新文化出版社出版。由于当时的印数和发行范围有限,大陆广大读者很少有人读悉。此事距今已有40余年。今征得作者长女曹雷同意,并授权首次在大陆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曹聚仁先生写与20世纪中国文坛的许多著名学者都有这交往,本书真实而生动记述当代文坛的一些重要的人和事,这些文坛轶事无疑是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价珍贵的资料。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新出版此书的一个缘由。
整理这部著述时,我们发现原书存在不少疏漏,这次出版,我们作了认真的校勘,但有些地方,为保持原书面貌,只加注以示正误。此外,原书分“正”、“续”两集,为方便读者阅读,此次出版,将两集合并为一。兹此说明。


 文坛五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曹聚仁先生的《文坛五十年》以前做论文时大略翻过,这回是当闲书来看的。有一阵子想做五四时期《民国日报·觉悟》那一批人,似乎可以从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另一渊源,曹聚仁和他们交往甚密,自然也在关注之列。后来发现此人颇有传奇色彩,交游网络甚为广阔,和国民党人、左翼作家、旧式文人都过从甚密。他大概是站在新文坛和其他群落之间的结点上,角度眼光自然和新文学中人有所不同,而且也能由此生发出一些有意思的课题,能够跳出“新文学”之外来看新文学。这本《文坛五十年》是他晚年寓居香港时所作,不是单纯个人式的回忆录,更像是一种站在文坛之外的“观察报告”,如他自己所说,是“以四围诗友的生活为中心。我非文人,只是以史人的地位,在文坛的一角作一孤立的看客而已。” 其实与其人说是“史人”,毋宁说“报人”更能准确地界定曹聚仁的自我定位。史家所需之史识,其实并非曹聚仁所长,这本书对新文学脉络的描述和勾勒,现在看来也并无太多新意,若干重大关节,也多摭拾鲁迅、朱自清等人的成说,甚至不惜大段引用。自然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在意识形态迷雾笼罩文学史家的氛围中,能够秉持公心,以平实态度叙述历史,已属不易。这自然也与曹聚仁多少站在新文坛之外立场较为超脱有关,只是在我看来,这种平正的立场更近于新闻记者的本色,与史家要求的洞察力与判断力似乎尚隔了一层。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还是作者在一些具体问题的个人化的看法,这也正是因为他交游甚广,视野开阔,能够不拘于新文学内部,故观察所及往往有即使今日文学史家亦未能到者,如他专门为“报告文学”列一节(此“报告文学”并非我们今日熟知的概念,更近于所谓“新闻文学”),而在其中能特别注意到如徐凌霄等笔记掌故作家,且给予不低的评价。又如谈到抗战时期的文艺,专门提及于右任、卢冀野、易君左等旧诗人,并指出他们诗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还在新诗人之上。(记得以前吴宓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时,曾特别刊出旧诗人为“九一八”而作的诗歌,并慨叹如此国变,新诗人竟无人发为创作,其实就对时事世变的反应而言,旧诗或许更优于新诗,此是另一问题,不赘论)。此外如提到北伐时期广东军阀陈铭枢、李济深对话剧运动的支持,抗战时期历史剧在若干方面能够接上民初文明戏的风格,虽只是寥寥数语,却都能启发学人以新的视野角度,这本五十多年前的著作,对于当下的现代文学研究,似乎仍然有它的参考价值。
  •     前一阵子,看孙郁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现代文学史的个人著述,与那些集体的官方的毫无特点千人一面的文学史,要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多,其中他点名赞扬的就是这本曹聚仁的《文坛五十年》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两本成书的年代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处在一个相当左的统治之下,王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稿》已经完成,基本上按党史的思路来安排中国现代文学史,虽然此书成无到有,不少方面有所建树,但这种无法独立的文学史著述思路,大大影响了王瑶的才能和见识,也授人以柄,或多或少成了政治的附庸,即便如此,王瑶后来还是因此获罪,没有跟上潮流。相比较而言,曹聚仁和夏志清,一个在香港一个在美国,避开了大陆政治的种种束缚和专横,故能比较自由的发言。后者的见识已经被后来的历史证明,前者的《文坛五十年》是个以回忆来完成自己的文学史著述,作者参与期间,作为过来人,故能进入历史,一定程度的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以正视听。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是个第一手的资料,但不限于此,此书对相关事件,人物,团体,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评价也显示了作者相当高明的文学眼光和史学才能与见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回忆这五十年文坛旧事,但为了把新文学运动说清楚,他追根溯源,回到了江西诗派,桐城古文。这样能让读者更好的把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把问题看清楚。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书不错,可以了解文学的过去。不足是收到的书表面发黄的地方比较多,后封面的胶脱了,不像新书,更像旧书。
  •     很有价值的个人近现代文学史,既是大部分时期的当事人,又能最少程度地不带有党派偏见,这两点难能可贵。很多资料为主流文学史所不见。
  •     民国,好!
  •     作者勾索史料,更以史人自负,自不同王瑶等人的党文学史。惜哉作者亦处其中,一些意识形态未免影响作者笔端.不过也算难能可贵了,犹其在遍地犬儒的今世。
  •     这本书写得很好.对过去时代的文坛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之前的版本,被朋友拿去了.这次在网上看到了,真是如获至宝.
  •     也许这也是文学史,个人写作式
  •     前一阵子,看孙郁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现代文学史的个人著述,与那些集体的官方的毫无特点千人一面的文学史,要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多,其中他点名赞扬的就是这本曹聚仁的《文坛五十年》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两本成书的年代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处在一个相当左的统治之下,王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稿》已经完成,基本上按党史的思路来安排中国现代文学史,虽然此书成无到有,不少方面有所建树,但这种无法独立的文学史著述思路,大大影响了王瑶的才能和见识,也授人以柄,或多或少成了政治的附庸,即便如此,王瑶后来还是因此获罪,没有跟上潮流。相比较而言,曹聚仁和夏志清,一个在香港一个在美国,避开了大陆政治的种种束缚和专横,故能比较自由的发言。后者的见识已经被后来的历史证明,前者的《文坛五十年》是个以回忆来完成自己的文学史著述,作者参与期间,作为过来人,故能进入历史,一定程度的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以正视听。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是个第一手的资料,但不限于此,此书对相关事件,人物,团体,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评价也显示了作者相当高明的文学眼光和史学才能与见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回忆这五十年文坛旧事,但为了把新文学运动说清楚,他追根溯源,回到了江西诗派,桐城古文。这样能让读者更好的把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把问题看清楚
  •     有新版了,比这个封面素雅好看。文坛八卦?我最喜欢了!
  •     老曹是个生活丰富的人。
  •       曹聚仁先生的《文坛五十年》以前做论文时大略翻过,这回是当闲书来看的。有一阵子想做五四时期《民国日报·觉悟》那一批人,似乎可以从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另一渊源,曹聚仁和他们交往甚密,自然也在关注之列。后来发现此人颇有传奇色彩,交游网络甚为广阔,和国民党人、左翼作家、旧式文人都过从甚密。他大概是站在新文坛和其他群落之间的结点上,角度眼光自然和新文学中人有所不同,而且也能由此生发出一些有意思的课题,能够跳出“新文学”之外来看新文学。这本《文坛五十年》是他晚年寓居香港时所作,不是单纯个人式的回忆录,更像是一种站在文坛之外的“观察报告”,如他自己所说,是“以四围诗友的生活为中心。我非文人,只是以史人的地位,在文坛的一角作一孤立的看客而已。”
      
      其实与其人说是“史人”,毋宁说“报人”更能准确地界定曹聚仁的自我定位。史家所需之史识,其实并非曹聚仁所长,这本书对新文学脉络的描述和勾勒,现在看来也并无太多新意,若干重大关节,也多摭拾鲁迅、朱自清等人的成说,甚至不惜大段引用。自然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在意识形态迷雾笼罩文学史家的氛围中,能够秉持公心,以平实态度叙述历史,已属不易。这自然也与曹聚仁多少站在新文坛之外立场较为超脱有关,只是在我看来,这种平正的立场更近于新闻记者的本色,与史家要求的洞察力与判断力似乎尚隔了一层。
      
      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还是作者在一些具体问题的个人化的看法,这也正是因为他交游甚广,视野开阔,能够不拘于新文学内部,故观察所及往往有即使今日文学史家亦未能到者,如他专门为“报告文学”列一节(此“报告文学”并非我们今日熟知的概念,更近于所谓“新闻文学”),而在其中能特别注意到如徐凌霄等笔记掌故作家,且给予不低的评价。又如谈到抗战时期的文艺,专门提及于右任、卢冀野、易君左等旧诗人,并指出他们诗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还在新诗人之上。(记得以前吴宓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时,曾特别刊出旧诗人为“九一八”而作的诗歌,并慨叹如此国变,新诗人竟无人发为创作,其实就对时事世变的反应而言,旧诗或许更优于新诗,此是另一问题,不赘论)。此外如提到北伐时期广东军阀陈铭枢、李济深对话剧运动的支持,抗战时期历史剧在若干方面能够接上民初文明戏的风格,虽只是寥寥数语,却都能启发学人以新的视野角度,这本五十多年前的著作,对于当下的现代文学研究,似乎仍然有它的参考价值。
      
      
  •     也是10年读的了,有一二可采处,现在的封面换了。
  •     对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化名人经行了详细的点评,文章篇幅精悍凝练。作者亲历历史,描述具有客观性。
  •     我喜欢这样的八卦集~
  •     没事翻翻吧,琐碎的回忆文章。
  •     感受生命历程,回顾生命轨迹。
  •     民国的文人逸闻较多。总体感觉一般,记者的文笔,泛泛而谈却不够深刻。比较推崇的是曹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能深入浅出的剖析历代学术的发展沿革。
  •     余生也晚,存活在当下,却常常臆想着穿越时空,见证历史!但这毕竟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好求诸历史,访于典籍——而这一方面,我又不欲过分依赖于意识形态影响下编纂而成的史书,只得又退一步,读些稗官野史、杂家随笔,例如,我对民国文学的认知,不大愿意倾向于高校教材,而更爱读《编辑忆旧》(赵家璧著)、《文坛五十年》(曹聚仁著)这类书籍!
    曹聚仁也算是风云际会,不仅赶上了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还参与其中,“制造”了大的动静,譬如,鲁迅晚年为数不多的老友中,他便是一个!所以他对鲁迅的评价,更多的是建立在所见的基础上的!譬如,他写道:
    “我们回看新文学运动的全段历史,陈独秀的影响,不可说是不大,可时间很短。胡适的影响最切实,时间也不怎么长。最长久,而又影响大的乃是鲁迅。这和近三十年间社会不安的情绪有关:因为文艺毕竟是从社会人生的根苗上长出来的。”——这最后一句,耐人细嚼!
    “和胡适一样,诉之于冷静的理想的,则有鲁迅,鲁迅在文艺上的造诣,比胡适高,对青年人的影响,也比胡适广,但鲁迅的文体,比胡适不容易学。”——此论甚当!
    再纵观全文,作者从晚清式微的桐城派讲起,说到了晚清文学的初步革新,引出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细细钩沉各门各派的人物、作品、特色及优缺点,言简意赅,将50年往事铺陈眼前,令人读而不能忘,阅后有所思,确实值得好好欣赏!尤其是热爱现代文学的青年、喜谈民国往事的方家,更是不可错过!
    最后要提及的是,曹聚仁的作品近20年出版了不少,这不得不首先归功于东方出版中心和三联书店的编辑们!我所爱读的,是《万里行记》、《北行小语》、《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和这本!不一定能让每一位读者读完了叫好,但值得慢慢品味——品味另一种语调,感悟另一番天地!
  •     97年版本
  •     文风过于老派,读多了也是容易让人头痛的,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对于当时思潮演进以及文学发展的记录,这本书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还有豆瓣图书的价格和封面该更新了嘿,不然就不要老占着ISBN号
  •     搬家清理藏书。有兴趣的,请豆邮。不包邮,支付宝支付。10元。
  •     站在那段历史的边缘的简评,十分简洁的目击者。
  •     买给爸爸的 正版 他很喜欢~
  •     值得拥有和阅读!
  •     讲述了许多文人们的故事,不错!
  •     非正统的文学史,不仅仅写文坛,也写历史,写人生,写出许多今天看不到的细节与哀乐。
  •     写的很好,小故事的方式很容易接受,不枯燥~
  •     曹聚仁的书挺有意思的,不过封底有勒出来的痕迹,看起来很破
  •     还没看过,看过你的分析,感觉很值得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