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 在路上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61341193
作者:红尘
页数:259页

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打动了我

这不是一本去美国选大学选课之类的实用手册,我在书中读到的是真实有趣的美国人的现代生活,而不是好莱坞式的戏剧生活,作者那些像泥土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叙述打动了我。

精典书店红尘来袭 和红尘一起品味“在路上”

精典书店红尘来袭 和红尘一起品味“在路上” 新华网重庆频道6月29日电 (万冬冬) 6月28日下午两点半,在飘着清新香气的咖啡和浓浓的书香的包围之中,"美国路上与红尘式写作"作品讨论会暨读者见面会在解放碑精典书店举行,旅美女作家红尘带着自己的新书《在路上:美国大学生活图本》在精典书店十周年店庆之际与她的朋友们,读者们一起品味"在路上"的欢乐与忧伤。 《在路上:美国大学生活图本》,是一本关于美国、关于北美的校园生活、关于她在陌生的国度与陌生城市的艳遇、与不同人种之间对话的奇遇与故事。    风来红尘就来 "哈哈哈……"放肆的大笑,总是让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颇有些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味道,永远洋溢着阳光般笑容的脸总是能让人被感染,连空气都是欢乐的。记者见到红尘时 ,她正戴着一顶枚红色镶黑边的牛仔帽,披着自己齐腰的头发,胸前一串印第安味道的项链,脚上一双带花木屐,在精典书店的一块高台上,几乎一眼就可以认出她就是红尘。身边围坐着她的朋友们,台下则是她的读者,包括她的学生们,作为一名大学新闻学的教授,无论是现在的学生还是以前的学生,都不再仅仅是她的学生,而且是她的读者。 见面会两点半正式开始, "我只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阅读?为什么我要写这本书?"红尘的开场白简单而又直接。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座不读书的城市城市,是一个堕落的城市",红尘对她的朋友们和读者们说,每次在精典书店看到这句话,她就在想,我有多久没有安静地看过一本书了?我有多久没有和一种思想、一个灵魂交流?阅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与灵魂和思想的交流,使自己的交流中得到启发。 而精典书店似乎就是她心中与灵魂和思想交流的圣地。每当她像风一样满世界跑,满身疲惫地回来,就会特别珍惜在精典书店买书的时光,"一半时间在路上一半时间在书房"是红尘的生活写照。对于她来说,精典书店所承载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一家文化人的书店的了,而是这座不读书城市的一面旗帜、一个坐标、一种寄托和一种浪漫的享受。 说到自己的书,在美国一年的经历中,痛苦与欢乐是相互陪伴的,将自己放逐到美国的过程,孤独的感觉是强烈和如影随形的。全书中有66个故事大部分都是她在混居的青年旅馆或者寄居在陌生的美国朋友的家中完成的。"你可以想象一个住在地下室的中国女子,在放着英语的音乐里,在放着英语的电视里,披头散发、奋笔疾书的样子。"红尘告诉她说道。 "我将自己的写作归为流散文学。它就是一种漂泊的文学、在路上的文学,或者流浪汉文学、流亡文学。"独自一人在美国的红尘就像一个流浪者,几乎走遍了美国,边走边写。她说,这样的写作既充满了流浪儿而故土的眷恋,同时又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光。 在开场白结束的时候,她用了博尔赫斯《宁静的自得》的诗句作为结语:"我款款而行,有如来自远方而不曾到达希望的人。"    和红尘一起品味"在路上" "从书中,我看到了美中文化的差异,可是这本书所表现的生活状态更接近真实,所传达的生活更质朴。"红尘的朋友,也是到场的嘉宾之一的重庆时代信报总编傅小瑜对于这本书做出了自己的评价。面对红尘和她的读者们,傅小瑜说,这本书无疑是普通的,并无宏大的构架,可是却是生机勃勃的。因为从土壤中生长的东西才是最吸引人的。红尘用她自己的美国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在美国,真实的生活究竟是何种形态。 "大凡写作的人都是书房里的自虐者,而那种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在自虐之上,还带有自我放逐的动机--将红尘划入这一异类,并不夸张"有着《女人三十》的多部作品的重庆著名剧作家漆园子在见面会上说。"但是我今天主要谈的是红尘式写作。"红尘在之前出版的《红油纸伞》、《红绢灯笼》等作品以其私人化的写作在文学上引起很大的争议,漆园子认为,极其私人化的写作与红尘新闻学教授的职业是非常矛盾的。诗人是不关心实事的,但是新闻学教授必须关心。而在这本书中她看到了两者完美的结合。"红尘,在美国像疯子一样奔走,但是却穿着绣花鞋"漆园子用非常戏谑却富有深意的话对红尘作除了自己的评价。 重庆晚报主任编辑苏瑗在见面会上说,这个很自我,自顾埋头于自己兴趣爱好的女人喜欢为所欲为,不过只是在自己事业和经济范围内追求自己的东西。"穿了一双破皮鞋,脱了臭了众人。"她永远都是这么积极乐观。"红尘很狡猾,尤其是在这本书中,好像生怕你读懂了这本书,然后在暗中取笑你。" "读完这本书,你可以不用去美国了。"有着《白沙码头》等多部作品的重庆著名作家莫怀戚说。这是一本美国神会生活,家庭生活的百科全书,文字虽简洁、随意,可是信息量很大。每个故事都没有鲜明的主题,"按照中小学语文阅读的标准来看,这本书的故事是没有主题的。"但是,每个人都看懂了里面的情感,思绪。 "感谢,是我要对红尘说的。"中国当红网编辑部主任殷恕在见面会上说。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咨询方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焦虑。由于咨询量的巨大导致我们无从选择。在今天,"读书"依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物质生活丰裕的今天,我们的精神生活应该怎样?"最难忘的是那些能够触动人的灵魂,写他们所感动的事情的作家。" 重庆新华网总监刘刚在见面会上对于现在的写作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的社会非常需要有质感的写作" ,并希望大家"写有质感的文章,读愉快的书" 。作为红尘在美国的朋友,英领馆文化处教育经理陈兵说"将来希望邀请红尘去英国,也写一本英国大学生活图本"现场涌起一阵阵的笑声。作为一名读者,他对红尘的评价是"我不知道自己走向何方,但我依旧在走。" 对于台下的读者,红尘又是以一句话结束了今天的见面会。 她说:"只要怀揣梦想,就会春暖花开。" "我的下一站应该是去到喜马拉雅山麓的神秘佛国尼泊尔了"。在满世界疯了一圈又一圈之后,这个像风一样得女人又决定再次出发。她似乎永远只在路上。

在路上

出门走的路变了,世界和胸怀也因此变了。喜欢这种流浪,充满新鲜的感觉。作者是幸福的,可以用自己打拼来的资本,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去心里想去的地方。美国是一个吸引人的国度,适合旅游和短期居住,给人以异i国他乡的美好。身体和心灵,必须要有一个在路上。我要旅行。

风来红尘就来

风来红尘就来Wind Comes, Reddust Comes文:康宇 No.1你的周围有青涩的草味和啤酒的淡甜的气息。下午的时侯,风和阳光,以及一只叫花斑马的小型斑点狗,以及你灿烂的披肩,以及你脸上的爱尔兰式的斑点,都难免有一些蓄势欲发的兴奋。我听到你以一个30多岁高龄女人怙恶不悛的声音在说:“我们这种人,到底还要为所欲为到何时?嗯?”你点上烟,狠狠地吸一口,然后大笑几声,很野蛮地说:“管他的这么多。猛烈的写,猛烈地玩,直到世界末日。”作家、资深编辑、大学教授、东游西荡的无聊分子、难以归类的享乐主义者、派对动物兼自我囚徒。今天是学府庙堂摇唇鼓舌的授道者,明天是青天白云中夜班飞机的红眼乘客。江上卧波,山中品茗,大漠逐日......这就是红尘,尚未申报的非典型性自然文化遗产之一。这个有点印第安人特征的,长得像三毛的人眼下盘踞在自己位于重庆的一座绿郁的大山里面。那是她住了多年的家她的根据地大本营。山上有寺庙、有风景、有别墅、有大学、有一种半疯半慧、雅俗共赏的奇怪气质。令人感到奇异的也许还在于,这里是三毛出生的地方,一百米开外的重庆黄桷桠镇,五十多年前,我们永远怀念的三毛同志在那里玩耍、呀呀学语。No.2这时你说,其实有的人的生活乃至生命,是以写作来显现意义的。那种生存与情爱的执着与困惑,一直像一道美丽的光线一样,一直在你的心里翻云覆雨地猎猎胶着……唉,事实上,每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都会渴望那种生死不畏的情爱的,因此都会深蓄起自己一生的爱意能为彼此能好好地活着的。你要让人们看到生活的单纯明净,你有意忽略掉当代都市乱糟糟臭哄哄的背景,你就这样简单地活着、写着,疯疯癫癫地上路,为与你有着一样的爱情童话和生活理念的女人们寻找着野趣与灵感。所以你说,在精神上和写作上,你永远属于三毛的部队。 在现实生活中的出走与围困,一样是你人生的两大主题。你说你有很多时候都是一个辛辛苦苦的自残者。你像一块从来不洗脸的石头一样岿然不动地写,关着门、披散着头发。那是种寂寞投阁的滋味。你像热恋中的刺猬,在爱的怀抱中遍体鳞伤。而当你脸青面黑地从洞穴里走出来,你会穿上牛仔裤、战斗靴,戴上各式各样的帽子,背起大包,在大家的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你说你的旅行和出走都是自私的行为,没有什么公益性质,你说那是私奔,为自己而出走。而这种走走停停的生活方式可以追溯到你与“哥哥”谈恋爱的时候,这对“难兄难弟”的旅行总是充满着刺激、惊险和未知。在旅行逐渐成为生活时尚的今天,你与你“哥哥”风雨无阻的旅行故事不传奇也不另类,但是我们却每每被你们嘴里的风景迷惑,被你们携手走天涯的姿态而感动着——2006年,你应美国大学的邀请,去美国做大众传媒的高级访问学者。你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像嬉皮士的祖宗凯鲁雅克一样,边走边写,不知疲倦地流浪在美国的大路上。交流和考察你认为也是出走、私奔吗?我不由问你。你说当然是,那是你自己花钱,自己安排的。“主要是,我不能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变成腐败分子。我要补充新鲜空气。到处走,以各种方式走、高兴就走、有钱就走。我突然想起从前的一个叫“七郎”的哥们。他在儿童剧院当演员。有时候演一棵树、电线杆,或者一块石头。有时候又会演青蛙、鱼、小白兔这样的动物。也不觉得累,奔四的人也不见老。遇到内向的人他一律叫人家“死水”,而对活泼的人则都授予“跳棋”的荣誉称号。有人问:那你该叫什么?他说:“简单,死水跳棋郎。”“七郎”的名字由此诞生。我的意思是说,红尘其实也可以叫叫“七娘”之类的名字。No.3我们谈话的地方是一个你种满了桂花、黄桷兰和梅花的小花园。或许是下午的缘故吧,我们喝茶、吃着青青的橄榄。到后来,你的嘴里开始有了风暴的味道。比如,你提到三毛怎样给我们那一代人施与了独特的影响,又比如,像你这样的人,意气风发地独来独往好多年,却发现自己最终也像块烤红薯那样,外面依然是很硬很厚,里面却真的变得软了、甜了、熟了。墙上有一幅伊凡.克利玛的摄影作品,一个人站在一叠高耸入云的书的上面,比周围的大厦还高。很孤独、很无助的样子。旁边有一句话:“书,既是朋友,也是敌人。”你从你自己的经历中看出:你一直是唯美的、思辩的、理想主义的。这么多尖锐的东西搁在一起,难免要四分五裂。你一方面是野生动物,横行无忌,我走我的路。另一面却是“压力肥胖症”患者,在广州杂志流水线上一长就是十几斤。有时候你花钱只图个心情愉快,高举“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主义大旗,深深地蔑视广大白领群众乐此不疲的存钱活动。有时候,你坐在某位20多岁小姑娘价值百万的花园洋房的草皮上,又惊艳得流下悔恨的口水。过了这么多年,你当然还是要被归为中产阶级的队伍。虽然你走走停停、挣扎叫嚣,甚至不惜威胁学生,不准他们叫你老师,只能叫姐姐。虽然你自由如风,不肯承认你今天被派定的角色。但是你终于说:比起从前,我觉得自己更温和了,更有责任感了,更能体会至爱亲情,更宽容、也更随和。你在精神上依然属于三毛的部队,但你真的改变了很多。你把这种改变居然称之为“进步”。你的确很不好意思地说:“我起码进步了十倍以上。”我不由得笑了起来。于是你说,看起来,我们这些人都变成了自己从前的、年轻时的敌人。

骑着中国的月色放逐美国

骑着中国的月色放逐美国《在路上:美国大学生活图本》书评文:漆园子大凡写作的人都是书房里的自虐者,而那种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在自虐之上,还带有自我放逐的动机--将红尘划入这一异类,并不夸张。她的新书《在路上:美国大学生活图本》,是一本关于美国、关于北美的校园生活、关于她在陌生的国度与陌生城市的艳遇、与不同人种之间对话的奇遇。作为一位在写作中极具私人化的作家、在授课中又极具公共性的新闻学教授,她的识见与观察,都向我们证明:这个对药物有着执著依赖的人,却以自虐的方式将自己放逐美国,在忍受心灵的孤独和身体的疼痛之时,边走边哭、边哭边写,让我们的书架上有了一本与众不同的、如何更经济有效地浪迹天涯的趣味读本。 古罗马作家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对月亮的诗意形容是"用来对抗黑暗的药方"。而红尘在美国的星空下仰望中国的月色,大概可算是她的精神鸦片。这个一向神色飞扬身体疲惫的女子,独自一人行走在美国路上,"中国的月色",正是她用来对抗异国生活的"药方"。所以,她在美国的游学生活,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你如果把心情调整到散漫的状态而放弃朝圣般的期待,阅读此书,除了收获经验,还有不可多得的享受。 这是一个自我放逐者的野性叙述。我们在文字中追随她散漫的游荡和细心的观察,你就是打着领带在会议室偷偷读上两三页,也会有绝对的放松甚至有片刻的狂野。这些文字散发着致命诱拐,令人欲罢不能地希望立即订一张机票腾空而起,步她的后尘,透过那些煽动性的段落,寻找太平洋彼岸那些清新的笑容、遥远的面孔,在那个大国里的细小卑微的事件中,做一个见证者。 这个怀揣药丸、头插鲜花、身穿旗袍,像野马一样在异国他乡狂奔的女子--当然这只是一种隐喻--有野马一样的性情却无钢铁般的意志。她那孱弱的身体与脆弱的灵魂,常常让她面对异乡的繁花,像林黛玉那样哭泣。这样一个神经质的女人居然能够走遍美国,我想,那是因为她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借中国的月色壮胆,在别人的星空下把自己想象成印第安女人、西部牛仔、沙漠中的匪徒、以及所有乌合之众当中那个一呼百应的妖艳女人。这个在美国男孩眼里只有21岁的女子,当她穿着绣花鞋像牛马一样奔走时,她的举止做派跟她的文字一样风情,足以让任何一个山姆大叔目光炯炯,心动发飙--中国的月色照亮了美国大地,就让这个在路上边哭边走的女人,一路绚丽地招摇而去,泪水肥沃了帝国主义的版图。 读这本书,就像她在那帕河边品尝美酒一样,只需闻香,轻吮,徐徐咽下,再慢慢品味,你就可以跟随她在那个我们即熟悉又陌生的国度里,体验到愉悦、忧伤和哀愁。为了打入美国人民的内部,她曾是印第安保留地的自愿者、图书馆里的好学生、旧金山大桥上的思考者,灰狗上从北到南的长途乘客。但真正让这个哭泣着行走的人破颜一笑的,是阿拉伯美伦美奂的玻璃烟具、旧金山嘻皮士大本营里那些印度香、骷髅头、向日葵和印第安人巨大的捕梦网。而嬉皮士的箴言"do your own things"正是她在国内生活的座右铭。所以,当她到达西部最著名的牛仔小镇时,仰望星空放肆狂笑;在一间沙漠小店里,企图剥下店员那身迷人的牛仔装;在夜色如水的晚上,想象自己跟随骑马而来的牛仔,去那帕河畔品尝美酒,听密西西比河解冻的声音,在春风中用河水濯足。 美国的摩门青年在25岁之前,必须自己凑足路费去世界各地传道解惑,为人民服务。而她在与摩门青年相遇之前,在尚未知晓摩门人有着这种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之前,她的行为方式竟然与他们一拍即合:自己凑足路费,飞越万水千山,为的是将他国的文化精神带回自己的讲台,为学生传道解惑。 然而,对于她来说,生活在别处,他乡即天堂,不管这天堂让她多么疲惫。所以她心甘情愿在青年旅馆为别人的失恋故事而伤感,在阿拉伯人的婚礼上胃痛,在芝加哥的大风中与萍水相逢的人告别,唱李白的"不及汪伦送我情"。每一次短暂相逢和停留,她都可以用她天性中的亲和力、她那甜心一样的性情,她那仿佛施了妖术一样的笑容,在三分钟内获得他人的好感,获得比一般旅行者更多的见闻。所以在这些故事里,除了故事本身,还有她四处流溢的魅力。 在芝加哥,这只长途飞行的倦鸟,终于倒在一位叙利亚神学家为流浪者准备的地铺上。当那位神学家收留了她,为她熬鸡汤软饭,安抚她那疲惫的心、饥饿的胃时,我们既为她的幸运而高兴,也为叙利亚人的慈悲而感动。这位来自大马士革的神学家,动员她留在美国时,她拒绝了。书中,她向我们复述了一个故事:神圣的穆罕默德爬山涉水终于走到大马士革的时候,惊讶于城内的美景,觉得自己来到了人间天堂。但穆罕默德没有进城,而是原路返回。他说,他看见了人间天堂,如果进去了,他担心死后进不了真正的天堂。 红尘最终是怀揣药丸返身而回,离开了美国;仍然是骑着中国的月色,离开了那个人间天堂。 因为她的担心与穆罕默德相似。

换一种心情,在路上

闲来逛书店,无意中拿起了 这本书。一口气站在那看了一大半。看过后让我还是有点蠢蠢欲动了 ,很是向往作者的 -路程。

洋插队

作者充满激情的生活让人为之振奋,跟着她的足迹,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感受最深的就是,美国确实是一个大熔炉,许许多多的各个国家的后裔在那里演绎最新版的故事,她用自己的心慢慢感受和品味。一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对于每一个热爱的生活的来说,在哪里都可以活得有滋有味,作者就是这样笑称自己是去洋插队的。

适合旅行时看的一本书

早在一本杂志上看过推荐这本书,只是记下以后要看看。最近因为发生了点事,心情很是郁闷,需要一些精神食粮来指导,就去当当买了这本书。书中,随着作者在美国生活的所见所闻,就好像自己也随着和作者经历同样的感觉。很棒的一本书,感受到不同的生活方式。让我对眼前的事物有了新的见解

此岸或彼岸:不一样的人生景致

38岁的红尘就这么上路了,带着她对世界无休止的好奇心,一个人拖着行囊,搭上了转道东京飞赴北美大陆的航班。两年后的今天,红尘把她的又一本新书放在了你的书案前:《在路上:美国大学生活读本》。这是一个中国大学的访问学者、旅美作家在美国大学校园内外留下的印记,它既是私密的,也是公共的。说它“私密”,是因为这本书中描述的每一个章节,包括那些由她自己拍摄的光怪陆离的照片,都生动无比地飞扬着红尘个人生命的记忆碎片——仿佛一个在清晨时分走进邻家玻璃花房的漂流者:她在伸腰新奇地打量着外边那个刚刚醒来的世界,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道裸露的风景?说它“公共”,是因为红尘对新大陆的“嵌入式”体验和感悟,作为一种公共经验,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分享;而其中有些内容,甚至可以被视为美国大学校园生活的“实用指南”。这也许就是它被叫作“读本”的原因。打开这本书,美洲新大陆的气息扑面而来!红尘观察世界的方式是女性的、审美的、开放的,甚至是反现实的;在东西方文化的版图中穿梭,她几乎没有任何心理的障碍。这个善感的、孤身上路的女人,瞪大一双近视但又不戴眼镜的大眼睛,在飞越太平洋的国际航班上,居然顺风顺水地就使出她前言不搭后语的“中式英语”,与邻座的美籍混血帅哥十分投入地侃起了金庸的武侠片《神雕侠女》(《国际过境旅客》)。从此岸到彼岸,没有任何过渡,红尘的新大陆造访之旅便由此拉开了帷幕。北美之北,明尼苏达州,红尘观察新大陆的第一扇窗户,是从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的半地下室公寓起步的,红尘一脚一脚地融入了美国社会。她惊讶地发现,在这里,校园内外,“到处都是做小时工的学生,都是你的同班同学,你隔壁班的阿猫阿狗”(《不打工的小孩是可耻的》)。大学里的一个韩国同学失踪了,红尘告诉我们,在一座冰天雪地的北美城市里,为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整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是怎样被动员起来的。当你推开任何一幢公共建筑的玻璃门:“银行,图书馆、超市、邮局、咖啡吧、教室、游泳馆、剧场,你都可以看见失踪的韩国学生在对你微笑。尤其是在晚上下课的时候,你推开玻璃门看见她,然后关上你身后的玻璃门,他就孤独地留在了黑暗里(《韩国男孩失踪之谜》)。”与此前国内出版的那些描写美国的书不同,譬如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或者陈燕妮的《告诉你一个真美国》。林达与陈燕妮,作为美国移民,因为远离文化母体的忧患,他们的书更急于对中西方文化作理性比较。为了表达思考,他们不得不抛弃了那些生气勃勃的生活印象、那些浮动在新大陆空气中自由自在的阳光气息。从那样的书里,你看不到美国普通百姓后花园里每月一次犹如乡村嘉年华的家庭拍卖会;看不到一个坚强的非洲肯尼亚女孩是如何手持一张单程机票便孤身踏上了美国土地,又如何在校园周末成为帮助盲人同学的自愿者;更看不到在印第安保留区内,一个牧师的是怎样与他的上帝、以及他心爱的狗一起,在土著居民的帐篷与篝火陪伴下终老一生的。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数百张作者自拍的照片,优美的叙述,淡淡的乡愁,可以触摸到一个国家文明肌肤的鲜活故事……这些,构成了红尘这本新书的灵魂,构成了它独特的阅读魅力。从此岸到彼岸,红尘说,去美国,是你一生中一定要有一次的经历——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正准备踏上新大陆之旅,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在筹备他自己的新大陆之旅,那么不妨读读这本书。跟随红尘的故事上路,你会享受到一次堪称惊艳的梦幻旅程。然后,在某一个春天或者冬天的晚上,你没准也会笑着对你的朋友与家人说——明天,我就要上路了。


 在路上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