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2
ISBN:9787307068216
作者:赵继伟
页数:26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科学内涵  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首先要解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什么的问题,这就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科学内涵。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总体框架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科学内涵无疑是支撑这一总体框架的基础,是解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之谜的认识起点。因此,它也就成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中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这一问题,学界还没有从学理的层次进行论述,所以这一问题,也属于我们必须进行探索的一个新问题。下面,我们将遵循着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路,分别研究接受、意识形态接受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科学内涵。  一、接受  接受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逻辑起点。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含义,就必须首先研究接受的含义。接受活动是一项古老的人类社会历史现象,没有接受活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就失去了必要条件,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将失去可能。尽管接受活动历史悠久,对人类的繁衍生息意义重大,但人类对接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却是现代的事情。对接受的广泛关注首先是西方人文学者,20世纪以来,“接受”、“接受者”、“受众”、“接受过程”、“接受效果”、“接受史”等术语在哲学释义学、认识论、接受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的文献之中频频出现。从此以后,关于接受问题的研究呈多向展开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学科、专业以不同的视角研究接受这一古老的新问题。

内容概要

  赵继伟,男,生于1973年9月27日,河南省南阳市人,2008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学教师、军校教员,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独著1部,参与专著6部,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4项,在《江汉论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 接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问题一、研究缘起(一)全球化历史境遇(二)人的现代转型(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现实课题二、研究视角的转换(一)思想关系(二)思想关系中的人(三)思想关系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三、研究方法(一)过程分析法.(二)比较分析法(三)现代定性研究方法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科学内涵一、接受(一)学术界对接受含义的探讨(二)接受的含义二、意识形态接受(一)意识形态(二)意识形态接受的含义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含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理论(二)人的本质理论(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四)灌输论(五)合力论(六)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论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知识借鉴(一)解释学理论(二)批判理论(三)接受美学(四)受众理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要素(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四)主导思想(五)受导思想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结构(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基本结构(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具体结构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功能(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内部功能(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外部功能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阶段(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前接受阶段(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即时接受阶段(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后接受阶段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矛盾(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具体矛盾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规律(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规律(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具体规律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特点(一)认知性与实践性(二)主导性与自主性(三)独立性与整体性(四)同时性与多端性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控制(一)满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自我需要(二)构建切实可行的目标导向系统(三)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加工系统(四)构建积极的调节系统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概述(一)机理的相关研究现状(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含义(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分析方法(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形态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因应性机理(一)动力因应机理(二)压力因应机理(三)激发力因应机理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感应性机理(一)刺激反应机理(二)认知感应机理(三)真理效应机理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思想场机理(一)思想信息吸引机理(二)“为我”机理(三)思想耦合机理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方式研究一、依从性接受(一)依从性接受的分类(二)依从性接受的条件(三)依从性接受的特点二、认同性接受(一)认同性接受的分类(二)认同性接受的条件(三)认同性接受的特点三、信仰性接受(一)信仰性接受的分类(二)信仰性接受的条件(三)信仰性接受的特点四、依从性接受、认同性接受、信仰性接受的关系(一)依从性接受是基础(二)认同性接受是依从性接受向信仰性接受发展的桥梁(三)信仰性接受是依从性接受和认同性接受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含义、作用和原则(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含义(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作用(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原则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内容(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量(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质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哲学方法(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操作方法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步骤(一)准备阶段(二)实施阶段(三)反馈阶段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之间的关系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是前提(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是前提(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是前提的具体表现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的具体表现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建设相互促进(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是国内第一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书籍,也是第一次从思想关系的视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书籍。全书系统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理论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丰富蕴含,归纳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知识借鉴,剖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划分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阶段,提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规律,解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机理,透视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方式,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之间的关系等。

图书封面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