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奔金牌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2
ISBN:9787501233212
作者:[美] 大卫·麦卡斯蓝
页数:304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在华北的孩提时代,1902-1907年  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经过321公里的旅程,詹姆斯·利迪尔牧师(Rev.James D.Liddell)及家人乘坐着窄长的覆篷船,从天津市沿着大运河蜿蜒南行,终于停靠在山东省德州市。接下来他们要面对的,是另一段难挨的陆路旅程:他们要坐两轮的覆篷马车,一路颠簸到河北省萧张县的宣教站。利迪尔抬眼望了一下11月的天空,暗自庆幸:看来不像要下雪的样子。  他们从甲板上看到留着传统发辫的中国男人在岸上走来走去,抬着用粗麻布和绳子捆扎起来的笨重行李。沿着码头,到处聚集的苦力在那里推挤、叫骂,争抢着去拿最笨重的行李,指望以此换取几个铜板。附近街头小贩叫卖吃的、喝的,旁边坐着一些磨剃头刀的妇女和为人理发的男人。在初来乍到的西方人眼里,这简直是一团混乱,但老练的宣教士知道,这在中国只是一个很普遍的景象。  利迪尔用汉语叫来了人,一下子就交代好行李的摆放,也讲好了价钱。两部黄包车把利迪尔一家连同家当带离嘈杂的码头,沿着拥挤的街道,拉到一家简陋的中国客栈,让他们在那里过夜。两岁的罗伯特叽里咕噜地讲着汉语,10个月大的埃里克在妈妈的怀里酣睡,31岁的玛丽疲惫地环视着现在已经习惯了的中国城市。比起天津市,德州这个小城给人的感觉像偏远地区。它虽然是个重要的贸易中心,除了住在城里和邻近平原的人,几乎没有人会来这里。它绝对不会作为观光景点列在旅游指南上。  玛丽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前,利迪尔已经把他们的家当仔细地装在两辆木制的两轮马车上。他认为一开始就要把每个行李摆在适当的位置,免得一路上还要重新整理好几次。由于两轮马车没有减震装置,他们要走的路又是羊肠小道,非得把行李绑紧不可。从这里到萧张县有64公里路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大概需要花整整两天的时间——如果车轴断了或是遇到土匪,则又另当别论了。利迪尔在一大清早就把马车最后检查了一遍,然后在车夫使劲拉骡的一刹那,替他们拍了张照片。离开之前,他小心地把照相机密藏在玛丽在马车上所坐的那包衣服里面,土匪要翻半天才会找到那个宝物。  匆匆用过早餐和热茶之后,利迪尔把玛丽和两个男孩抱上一辆马车,然后跟在旁边一路走到大运河渡口。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1930公里,是一条重要的贸易航线。舢板慢慢地把他们渡到对面去。安全上岸后,马车便带着利迪尔一家,在布满灰尘的小径上,朝西往萧张县颠簸前行。  一位经验老到的宣教士曾经说,乘坐中国的马车旅行,最舒服的办法就是:座位底下铺着许多条厚棉被,背后和身边塞着一大堆枕头,再预备几条厚毛毯盖在身上,可惜,即使这样,仍然会觉得颠簸不平,所以,还不如下来走路,安步当车呢!玛丽觉得这真是一条冗长、艰苦的路程;小罗伯特却认为是个很棒的冒险之旅;小埃里克只有在要吃东西的时候,才让人知道他的想法。玛丽没事就掀开盖在埃里克小脸上的毯子,注视着他那稀疏的金发和两颊上的小酒窝。她非常爱这两个小男孩,无法想象没有他们的日子会是怎么样。  尽管车轮扬起的尘沙让人不舒服,但在华北的平原上,这仍然是一个绝美的冬日。利迪尔为温暖的阳光感恩,他知道令人瑟缩的严寒就要来临。淡褐色的平原上风景迷人,布满了已经可以秋收的小麦、玉米。庄稼中的一大半是用来喂牲畜的五谷杂粮。大地原本年年都可以丰收,但在中国,却常常因为干旱、水患、虫灾或是军阀的部队来袭,而无法实现。  华北平原,从北京以南到黄河以北这片地区,有13000平方公里,是一片平坦、没有森林的地方。人口密集,精工细作,这片土地几乎供应了人们所需的每样东西,从做衣服的棉花到造房子的泥砖,样样都有。沧州市和萧张县就是在这个平原上(如果在伦敦,会称之为乡下或“乡村工场”),有一万多村民。  利迪尔放眼扫过那既无树木又无山丘的平坦大地,还是想不通这些车夫怎么找得到要去的地方。那里既没有街道又没有路标,他们经过的每个村庄看起来都和前一个村庄一模一样。一个早上过去了,他回想起过去这几年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利迪尔牧师起初自愿到伦敦会服务时说:“我很喜欢从事那种真要去开荒的工作。”伦敦会必须把他送到位于蒙古地区的朝阳县(北京东北,相距400公里)去受训。他离开了在苏格兰的未婚妻玛丽·雷丁(Mary Reddin),知道必须用一年的时间在宣教工场上证明他有资格做宣教士,而且,必须在玛丽获准许和他会合之前先通过汉语考试。利迪尔于l898年11月10日抵达中国,一个月之后就写了封信给在伦敦的伦敦会外事秘书,说他已经开始学习汉语,打算在来年5月参加考试,然后说:“我预计你在收到我通过考试的电报时,就会把玛丽小姐送来和我相会。”  他说自己在到达的第一年期间,效果“很差”,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在6个月之内就去探访边远的村庄,向村民传福音,并且和中国的基督徒会面。他天性所欠缺的,就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来弥补。因为渴望更多地认识这个国家和人民,他甚至旅行到伦敦会在中国最北的宣教站北祠府(音译),即使有人警告他那条路上有成群的强盗出没,他也勇往直前。  他在朝阳县的宣教士同事科克伦博士(Dr.Thomas Cochrane),对伦敦会在蒙古地区所作的努力愈来愈悲观,觉得应该放弃这个宣教地点,让给爱尔兰长老会差会(Irish Presbyterian Mission)去做。他主张说:“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在那些愿意听的人(渴望听福音的人)身上。”利迪尔虽然绝对没有意思要接受那样的看法,但在7月,他和科克伦博士却因为土匪威胁要接管朝阳县,而被迫离开了几个月。  在中国,这是个几近无政府状态的时代,武装的游击队和军阀争着来统治城镇和村庄。无法无天的歹徒绑架他们认为有钱的中国男人,然后割下那人的眼皮或耳朵,写张纸一同送给家属,进行勒索。如果不赶快付赎金,另外一张纸和那人身上的其他部分便会送到,让人质饱受可怕的酷刑。土匪失去耐性时,通常就会把人质涂上一层油,带到公共场所焚烧,来警告其他人。妇女经常被抓。有位宣教士说:“没有人敢讲那些可怜的妇女受到什么残酷至极的凌辱。”  玛丽于1899年9月11日启航到中国的时候,对这些事几乎一无所知。她只知道利迪尔通过了汉语考试,她爱他,而且,他们已经订婚6年了,她渴望成为他的妻子。不管前面如何,他们都会一起去面对的16个星期之后,她在上海下船,投入利迪尔的怀抱。他们10月23日在上海大教堂结婚时,玛丽还对那些陌生的景象和声音感到头昏眼花。第二天他们就回到利迪尔在蒙古朝阳县的宣教站。  1900年5月,从天津来了几封信,警告说,号称“义和团”的一些人,在那里制造严重的扰乱和威胁。在朝阳县,愈来愈多的义和团开始公开演练,背诵那些他们认为会让子弹不进、刀枪不入的咒语。  利迪尔经过几个月颇有效果的工作之后,却发现民众如今在心态上对外国宣教士和本地信徒有明显的反感。6月初的一个星期天,他和几位中国基督徒一起前往礼拜堂的时候,有一群义和团开始推挤、恫吓那些中国基督徒。几天之内,情况变得很危急,迫使利迪尔和科克伦博士收拾起简单的行囊,在几位富有同情心的中国朋友帮忙下离开朝阳县。科克伦博士的妻子和子女坐一辆马车,怀了7个月身孕的玛丽由6位冒死帮他们的本地基督徒用轿子抬着走。科克伦博士和利迪尔排除万难,到沿海的城市沿水路坐船到上海。  玛丽在上海伦敦会大院(LMS Compound)相当安全的环境下,于1900年8月27日生下罗伯特(Robert Victor Liddell)。但他安全诞生的喜悦却被留在朝阳县那些中国朋友遭遇的危难所冲淡。利迪尔写道:“我将分散的羊群交托给群羊的大牧人,祈求他、也相信他会在他们有需要时眷顾,供应他们所需。”  利迪尔一家于11月从上海搬到天津,这是一个在北京以南128公里的繁华港市和商业中心。他们在那里等待伦敦会的进一步分派。但在这段过渡期间,利迪尔并没有闲着。  1901年初,许多中国的基督徒开始偷偷回到他们的村庄。利迪尔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取得政府的补助,来重建被义和团毁坏的家园和教堂。由于很可能自己终生都要在中国做这样的侍奉,他决定把玛丽和小孩留在天津安全的地方,自己前往蒙古。义和团事变之后,混乱的状态造成联络上的困难,玛丽好几个星期无从得知丈夫是在和朋友喝茶聊天呢,还是落在土匪手中。利迪尔在锦州耽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先回到天津,然后再想办法出去,终于在7月抵达朝阳县。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帮助留在那里的中国信徒,再回到天津和玛丽及小罗伯特相聚。  1902年1月16日,利迪尔的第二个孩子在天津出生,他们给他取的英文名字是“Henry Eric Liddell”——在伦敦发行的伦敦会杂志《大事记》(The Chronicle)如此记载。几个星期之后,利迪尔走到天津的大英工部局大楼去为小孩办出生登记时,宣教士同事皮尔大夫(Dr.Ernest Peill)问他:“利迪尔啊,你给小家伙取什么名字?”利迪尔告诉他要取名“Henry Eric Liddell”。皮尔大夫说:“他要是以后上学用H.E.L.作为缩写的话,会有麻烦喔!”利迪尔立刻回家和玛丽商量,便把名字改为“Eric Henry Liddell”(埃里克)。  埃里克出生6个星期之后,利迪尔又离开天津,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朝阳县——顶风冒雪而来。他坐了3天的火车到达锦州之后,和两位从爱尔兰长老会差会来的人碰面。有12位骑马的中国护卫,把他们从那里护送到当时仍然没有法纪,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地区。利迪尔形容这趟旅程“艰难又危险”,他成功地监督了伦敦会把财产转给爱尔兰长老会差会的这件事情。  他和家人于1902年底旅行到萧张县。在他抵达中国这4年之间,竟然会发生这么多事,实在不可思议。他想:“我像是活了四辈子似的!”他在旅途休息时,坐在马车和骡子之间的车辕上,用一块布盖在脸上遮挡呛人的灰尘。埃里克肚子饿的哭声,使他不禁抬眼望向即将落入地平线的夕阳。  他对玛丽说:“离客栈不远了!”心想,玛丽真是个勇敢的女人。所有准宣教士的妻子都需要通过身体检查,玛丽的表格上写着“约一米六,五十公斤”。医生在有关她“一般情况”和“忍受力”的表格上,简单写着:“健康、发育良好,但不够强壮”。如果说什么国家需要宣教士的妻子既要有体力又要有精力,那就是中国!  第二天下午,马车到达萧张县伦敦会大院时,利迪尔指着一栋刚刚盖好的三层楼房,以及旁边两栋尚未完工的同样建筑物,笑着说:“那就是你们的新家!”玛丽还没来得及参观,就被一群欢迎他们的宣教士和微笑的中国人包围。利迪尔把罗伯特放到地上,把埃里克交给一位站在旁边的女士,然后搀扶玛丽下车。玛丽的脚一碰到地面,就难以置信地看到一团一团的尘土,从她的衣服上纷纷掉落。  利迪尔即将开始工作的乡间,在义和团事变时有八十间教堂被毁,几百个中国基督徒被杀。在萧张县的伦敦会大院也整个被拆毁。宣教士的住所、诊疗所、学校,以及有着五百个座位的教堂,都被拆为残墙碎瓦。过去几个月,利迪尔和麦克法兰博士(Dr.Sewell McFadane)一起,帮忙监督重建工程。  1902年12月6日,利迪尔写信给在伦敦的伦敦会总部同工卡津斯(George Cousins)说:“我们(我、我太太和孩子们)都在萧张县了。我们现在住的房子要到春天才会全部弄好,因为里头有各种细节还要花时间处理。另一栋房子已经接近完工,第三栋房子到1903年3月就会盖好。监督的工作很不容易,必须盯得很紧,才能够减少那些‘生手’犯的错误。麦克法兰博士和我都认为这几栋房子是伦敦会的光荣,应当可以经得起长年的风吹雨打。”  在萧张县,利迪尔一家住在砖墙围绕的伦敦会大院里面。他们占了三大问西式房屋中的一间,第四间较小的屋子供单身女士居住。玛丽的中国用人替他们买东西、煮饭、洗衣服、清理房子,而“阿嬷”齐奶奶帮忙照顾孩子。玛丽原来做护士,她希望能够在医疗方面协助宣教的工作,或是参与对妇女的教育工作。她也的确暂时工作了一阵子,但因为虚弱的体质加上家里又要添孩子,负担加重,使她多数时间都很累,常常有病恹恹的感觉。  1903年10月,玛丽生下了昵称珍妮(Janet Lillian Liddell)的小女儿。她在珍妮出生之后三天感染腹膜炎,萧张县的女宣教士日夜看护着她。皮尔大夫用尽医术,她还是没有起色。有一天晚上,玛丽毫无生气地躺在那里,皮尔大夫对利迪尔说:“我已经爱莫能助了!”两个男人滑下坐椅,双膝跪在地上,为玛丽向上帝倾心吐意地祈祷。第二天,她竟然恢复元气,开始慢慢好转起来。  利迪尔在写给伦敦会外事秘书年度报告中说:“请原谅我要私下跟你讲一点关于我太太的事。尽管有这么多阻挠和令人灰心的事情,她仍然很卖力地在学汉语,想办法去完成上帝交在她手中的工作,但因为家庭的责任加一k母亲的死讯(1903年)所带来的伤痛,令她力不能胜。除了别人归功于她的事情之外,她还默默地做了许多其他事情,很多时候,她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否则,她一定会做出一番大事来。”  孩子渐渐长大,齐奶奶陪伴在罗伯特、埃里克和珍妮身边,在萧张县的伦敦会大院里面照顾他们。起初,他们只被准许在楼下的三面游廊玩耍,后来,他们进一步尝试着溜进那些向中国孩童开放的大石头教堂、诊疗所和学校。齐奶奶起先还跟得上他们,后来随着他们活动量增加,她倍感挫折。以她裹了足的三寸金莲,怎么可能追得上他们呢?六岁的罗伯特、四岁的埃里克和两岁的珍妮,各跑各的,她只能在后头喊着:“Lobbie(Robert)!”“Yellie(Eric)!”“Jei—nee(Jenny)!”通常他们会乖乖地回来,因为他们爱她,就像她爱他们一样。  每到晚间做家庭礼拜时,埃里克常常会不合时宜地咯咯大笑起来,每次他就会因此被罚离开房间。

前言

  早在《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这部影片获得1981年奥斯卡金像奖、银幕上的主人公引起举世瞩目之前,埃里克?利迪尔(EricLiddell)多年来已经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曾一同被拘留在山东潍坊的日军集中营,我和其他男孩子一起围着这位埃里克叔叔,着了迷似的听他讲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打破了400米世界纪录的故事。他也提到在1923年的一次比赛中,他被一名参赛者绊倒了,结果爬起来,继续全力以赴地向前赶,追回了所损失的时间,在最后一刻越过跑在最前面的人,赢得了冠军。我们也很爱听他讲另一个故事:1928年在大连参加一次田径比赛,赢得400米冠军后,他差一点赶不上当天回天津的船。当他来到码头,船只已经解缆,正在离岸,这时一个大浪袭来,正好将那已经离岸的船只推回岸边、靠近码头。这可帮了他的忙。他将行囊往船上一扔,纵身一跳,飞身跃上了甲板。  2008年奥运将在北京举行,《直奔金牌》(Pure Gold)会是运动爱好者们爱看的一本好书,他们将从中感受到国际田径赛的各种兴奋激动:友好竞争、团队协作、体育精神、未圆的梦、打破纪录,还有以铜色、银色、金色铸成的一幕幕历史性场景。  不仅如此,《直奔金牌》更是关于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人:埃里克·利迪尔的生平故事。本书作者从主人公的出生开始追溯其时代背景,埃里克在义和团庚子事变两年后来到世上;在20世纪上半叶的扰攘不安中成长于中国、苏格兰、英格兰;与其家人一起目睹了日本军国主义不断高涨的侵略野心与威胁;经受了民国建立时的动乱年代,也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危险和分离。  埃里克·利迪尔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运动员,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科举制度刚结束20年后,他回到中国,在天津新学书院(TientsinAnglo ChineseCollege)教数学和自然科学。从巴黎赢得奥运金牌后,在母校爱丁堡大学受到盛大欢迎、处在荣耀的顶峰时,埃里克·利迪尔宣告了他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后来在天津、在潍坊也都没有改变。他说:“体育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由身、心、灵三部分组成的,唯有教育学生每部分都平衡发展,才能为大学培养最优秀、最扎实的人才。我们应当意识到,既要为自己的头脑储存知识,也要为奋进的人生培养强健的身体,更要牢记我们也是有灵性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能够差派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训练有素的毕业生。”  埃里克·利迪尔不但指出这样一种均衡的发展,更以此塑造了自己的生命。一方面在大学里全情投入田径、橄榄球运动,同时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上与其他同学并列第一,而且是他所属教会里的一名青少年活动领袖,又在贫民窟的穷孩子中教主日学。  这样独特的人有哪些特点?他为什么可以如此卓越?  首先,埃里克-利迪尔活得真实磊落。他是一个正直、坚定、有原则的人,为坚守信念不惜牺牲自我和地位。在青年学生关注贪污腐败和社会道德的今天,埃里克·利迪尔真是值得效法的典范。公众范畴中应持守的原则,于个人生活中也同样重要。埃里克,利迪尔在运动、工作、生活任何方面,都绝不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当年在潍坊集中营他常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其价值观:有一回他坐在看台上,观看来自英国、美国的运动员进行跨栏赛跑。只见领先的一位参赛者撞倒了一个栏架,另一名跑在他后面内圈跑道的运动员其实可以捞个现成的便宜,趁机冲过留下的缺口。但是那位运动员却突然转向一边,越过一个栏架,然后再转回内圈跑道。埃里克·利迪尔永远忘不了当时的激动兴奋,以及观众席上的一片欢呼。他对我们说:“那是当天最漂亮、最棒的一件事!”  爱丁堡的桑迪斯男爵如此概括了埃里克·利迪尔的人生哲学:“这位年轻人以平常心来看待他的赛跑生涯。与持守真理的原则相比,他视赛跑的成就为尘土。在生命中有比运动更重大的事情,最要紧的,是忠于灵性的伟大法则。”  第二,埃里克·利迪尔坚持不懈。他为自己树立的理想和标准,不仅为了一时,乃为终生持守。这一坚持追求卓越的特点贯穿于其有关体育、教育、为民服务、宗教信仰各方面。1923年在“三国国际竞赛”的400米赛跑中,当埃里克·利迪尔被另一名参赛者绊倒时,他没有让这一挫折注定这场比赛的结果,而是坚忍不拔地跃起再跑,以超人的毅力与决心继续争取,并且夺标。  在抗日战争的动乱年月里,无论在天津教学或到农村服务,即使没有直接的性命危险,也都危机四伏。当其他人为了安全而选择离开时,埃里克·利迪尔仍坚守自己的岗位。后来到了日军集中营,要教孩子们化学而手边没有教科书,他便凭着记忆自编教材。  埃里克·利迪尔婚前与芙萝之间的爱情长跑,也是他这种坚持精神的美丽写照。一旦知道“就是她了”,他可以耐心等待。  第三,埃里克·利迪尔谦逊虚己。当年报章上以醒目的头条宣扬他的胜利,人们热烈地向他欢呼喝彩,大卫·麦卡斯蓝(DavidMcCasland)如此描述他所面临的挑战:“22岁的埃里克需要极其成熟的灵性和悟性,来应付这种自古以来就蛊惑人心、令人失足的成功。”他并未被这一切冲昏了头脑。  奥运结束后,在圣寨尔斯主教座堂里,当一太伙人再三要求埃里克·利迪尔即席演讲时,他安静地说:“我在这样的场合真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其实这里有许多人像我一样,都配得上这一荣耀。”  他非常感谢父母、老师、教练、同事在他一生的各个阶段给予他巨大的影响与帮助。他丝毫没有那种“上帝必让我得胜”的自负感,并不觉得因为自己拒绝在星期天参赛,所以上帝要祝福他。上主满有恩慈,但是并不见得非要在任何一场国际比赛中将金牌赐给那遵行他旨意的人。  日军占领天津期间,埃里克·利迪尔自告奋勇,为那些有小孩、不能及早上市场的人代劳,帮他们买面包。一次沙尘暴来袭,屋里的地上、家具都蒙上一层从戈壁刮来的尘土,埃里克。利迪尔寄宿的那家主人发现,他清晨4点30分已经起身,默默地洒扫。埃里克·利迪尔有一颗真实谦卑的为仆之心。  第四,埃里克·利迪尔由衷地关怀人。1924年奥运获胜后,在一片赞扬阿谀声中,以及日后许多类似的场合,他溢于言表的由衷关切,温暖了那些没有赢得比赛的人。埃里克·利迪尔喜欢引用他在宾州大学运动场入口见到’的警句来鼓励人:“或因失败受辱,或因胜利得冠;若是尽力而为,就配得到荣耀。”  埃里克·利迪尔关心天津新学书院的学生,视如自家的子弟。他总是花时间与他们谈心,在功课、体育或其他家庭问题上帮助他们,备受学生们的爱戴。  在潍坊集中营,埃里克·利迪尔在我们这些与父母远离的孩子眼里,就像一个叔叔似的。虽然他自己曾经坚持不在星期日参加比赛,却愿意在我们周日下午的比赛中当裁判。当他知道有些年纪较大的青少年(主要是来自天津、北京商人家庭的子弟)在举行“性开放”舞会,他就利用个人空余时间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组织有益的康乐活动。  1945年在埃里克·利迪尔的追悼会上,我们校长透露了一个秘密:他听说埃里克叔叔曾打算将当年爱丁堡市赠送给他的金表卖掉,为集中营的康乐部添置一套垒球设备。埃里克·利迪尔对别人的关怀与同情简直没有止境。  第五,埃里克·利迪尔是一个大有信心的人。虽然生于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家庭,自幼就上教会,然而一直到21岁他才决定愿意侍奉神。他第一次答应去公开作见证,向一群苏格兰矿工说话,就确定了这样的身份。埃里克·利迪尔从此亲自遇见了上主,开始了他个人的信仰之旅。此前,耶稣基督只是一个可供景仰的历史人物,而今,成了他个人的救主、向导和良友。  此后20年中,借着经常读圣经、默想、祷告、与基督徒团契,这一关系不断深化。他从“牛津团契运动”(Oxford Group)受益良多,特别强调对于圣经必须准确地研读、忠实地解释、严格地实行。严格实行意味着每天要以四个绝对标准来生活:绝对诚实,绝对圣洁,绝对无私,绝对的爱。这就是埃里克-利迪尔为自己设立的新标准。他知道凭着个人力量根本无法达到这一标准,因此更意识到要追求圣灵的洁净、充满,不断从圣灵得力。  在集中营里,他最爱讲主耶稣的“登山宝训”,讲圣灵的恩赐。我们这些男孩子感受到,这一切并不是与日常生活无关的空洞口号或虚无缥缈的理念,而是埃里克叔叔展现在我们眼前有血有肉的品质,并且体现于他的生活、精神中。  第六,埃里克·利迪尔是一个怀着中国心的苏格兰人。他生于中国,葬于中国,他的躯体融入了中国土地。就如本书作者所说,23岁的埃里克·利迪尔“在运动生涯的巅峰,天地在脚下任他奔跑的当儿,却转换了跑道,跑向中国”。  1937年他在河北的农村写道:“中国百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苦难。在这样的时刻,我从城市被差派到萧张县来,让我能够在乡下与他们(老百姓)休戚与共,直到‘他们的忧患成为我的忧患’。”埃里克,利迪尔投身于救灾赈饥,救助受伤的农民,将他们送去基督教医院治疗。  1941年,为了保护怀着身孕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免遭日本占领军随时可能的侵犯,埃里克·利迪尔送她们上船回加拿大。他自己留下来继续教学、为民服务。他知道所要冒的危险,也明白其中的责任。真金不怕火烧。他用以激励他人、作为一生目标的诗歌,也正是他本人心志的写照:  我要真诚,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洁净,因为有人关心,我要刚强,人间痛苦才能当,我要胆壮,奋斗才能得胜。  埃里克,利迪尔从未在“内地会芝罘学校”做过学生或教师,然而当他的人生道路与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起交会于潍坊日军集中营时,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简直难以估量。我们芝罘学校有一首校歌,其中最后一节正好总结了埃里克叔叔43载短暂的一生:轻看人的喝彩掌声。  树立更崇高目标:  但求每日劳苦忠心,荣耀上主伟大圣名。  耳边响起许多声音。  传来各种需求呼声;但求未来年日蒙恩。  只留心听神的声音。  戴绍曾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我所认识的埃里克·利迪尔序幕:请你不要走第一部:冠军的塑成 1902-1924年 第一章 在华北的孩提时代,1902-1907年 第二章 另一个世界,1907-1911年 第三章 爱尔生书院,1912-1919年 第四章 赛跑和橄榄球,1920-1923年 第五章 转折点,1923年4月 第六章 赴巴黎之路,1923-1924年 第七章 奥林匹克冠军,1924年 第八章 胜利之冠,1924年暑假 第九章 全新的跑道,1924-1925年第二部:最重大的竞赛 1925-1942年 第十章 新学书院,1925-1926年 第十一章 卷发的女孩,1926-1930年 第十二章 四年离别时光,1930-1933年 第十三章 负担是轻省的,1933-1935年 第十四章 乌云密布,1935-1937年  第十五章 萧张县和日本,1937-1940年 第十六章 动荡不安,1940-1941 第十七章 软禁,1942年第三部:终点线 1943-1945年 第十八章 潍坊集中营,1943年 第十九章 比赛到底,1944年 第二十章 冲刺终线,1944-1945年 第二十一章 继续赛跑后记埃里克·利迪尔大事年表

编辑推荐

  第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烈火战车》主角。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  他,是一位英国公民,为何要告别富饶的祖国,前往苦难的中国?他,是一位奥运冠军,为何要告别辉煌的运动生涯,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他,是一位丈夫和父亲,为何要告别深受的妻女,留在战乱的异乡直至死在集中营?  本书详尽展示埃里克·利迪尔的传奇人生,伴您走进一个伟大的心灵世界,并成为您奔跑人生赛场时的良师益友。  戴德生曾孙,戴绍曾博士评价这本书时说,埃里克·利迪尔生于中国,葬于中国,他的躯体融入了中国土地。就如本书作者所说,23岁的埃里克·利迪尔“在运动生涯的巅峰,天地在脚下任他奔跑的当儿,却转换了跑道,跑向中国。”  本书详尽讲述了运动员兼宣教士埃里克·利迪尔曲折而感人的传奇人生。他如何为了参加礼拜而放弃奥运会百米赛跑,却在不擅长的项目中夺冠并打破世界记录;他为何要在体育生涯的巅峰,来到苦难中的中国宣教和办学长达20年之久;他为何忍痛割舍家人,放弃被营救的机会而长眠异国他乡的集中营……本书将带你走进埃里克·利迪尔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信仰人生,带给你奔跑标竿人生的力量。  本书特点:  ★奥运热点:奥运传奇成为热点,为拯救灵魂而舍命的人应该比白求恩和冠军更受人景仰。  ★奥斯卡奖:利迪尔是唯一获得奥斯卡大奖的体育电影《烈火战车》的主角,有读者基础。  ★牺牲的爱:利迪尔为福音而放弃辉煌的体育生涯,为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而献上一生的心 血和生命,用牺牲的爱彰显神的荣耀。  ★深情编辑:由C.S.路易斯《卿卿如晤》的译者喻书琴编辑并撰写后记,感人至深。  ★图文并茂:本书所收集的史料全面翔实,并提供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地图,有视觉冲击力。  ★主题经文: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作者简介

《直奔金牌》讲述了伟大的基督徒运动员兼教育家埃里克•利迪尔的传奇一生。埃里克1902年出生在中国天津,中文名叫李爱锐。1907年,他随父母回到苏格兰,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大学期间他的体育天赋得以充分发挥,被誉为“苏格兰飞人”。1924年,在巴黎的第8届奥运会上,他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了400米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夺得了该项目的金牌。这位安静的苏格兰基督徒,因个人信仰在奥运会上“拒绝在星期天赛跑”,引起世人瞩目,也赢得世人钦佩。
然而在1925年,正值其体坛生涯的巅峰时刻,埃里克毅然回到出生地中国天津,任教于天津新学书院。
1942年,埃里克及众多西方侨民被日军押送到山东潍坊集中营。关押期间,埃里克身染重病,由于集中营里的条件极为恶劣,得不到及时治疗,于1945年去世,年仅43岁。
1981年,根据埃里克·利迪尔的人生经历拍摄的电影《烈火战车》,荣获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项大奖。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奥斯卡大奖的体育片。
戴德生曾孙,戴绍曾博士评价《直奔金牌》时说,埃里克·利迪尔生于中国,葬于中国,他的躯体融入了中国土地。就如《直奔金牌》作者所说,23岁的埃里克·利迪尔“在运动生涯的巅峰,天地在脚下任他奔跑的当儿,却转换了跑道,跑向中国。”
《直奔金牌》详尽讲述了运动员兼宣教士埃里克·利迪尔曲折而感人的传奇人生。他如何为了参加礼拜而放弃奥运会百米赛跑,却在不擅长的项目中夺冠并打破世界记录;他为何要在体育生涯的巅峰,来到苦难中的中国宣教和办学长达20年之久;他为何忍痛割舍家人,放弃被营救的机会而长眠异国他乡的集中营,《直奔金牌》将带你走进埃里克·利迪尔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信仰人生,带给你奔跑标竿人生的力量。
《直奔金牌》特点:
★奥运热点:奥运传奇成为热点,为拯救灵魂而舍命的人应该比白求恩和冠军更受人景仰。
★奥斯卡奖:利迪尔是唯一获得奥斯卡大奖的体育电影《烈火战车》的主角,有读者基础。
★牺牲的爱:利迪尔为福音而放弃辉煌的体育生涯,为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而献上一生的心血和生命,用牺牲的爱彰显神的荣耀。
★深情编辑:由C.S.路易斯《卿卿如晤》的译者喻书琴编辑并撰写后记,感人至深。
★图文并茂:《直奔金牌》所收集的史料全面翔实,并提供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地图,有视觉冲击力。
★主题经文: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图书封面


 直奔金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读完了Eric Linder的传记,《直奔金牌》。之前也读过一些传记,但他的传记让我看到一个人在真实的生活里怎么样活出主的样式。也许打动我的,就在于他似乎离我很近,不是高不可攀的圣徒,而是也迷茫过未来,会羞涩,足够真诚的人。几点收获:1.尊重我的,我必尊重他。Eric拒绝参加奥运会100米的比赛,因为他认为安息日应归于上帝。他转而参加了400米,并在为数不多的日子加紧准备,刻苦训练。最终夺冠。2.身心灵的健康Eric非常推崇体育教育,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在身心灵三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其实,一个基督徒坚持锻炼,对也有助于培养节制和坚韧的品格。3.灵修的习惯在牛津团契的经历,对Eric是一个灵性上的转折点,他开始坚持每日灵修读经,与神亲密相通。这样的经验,对于大部分基督徒都是非常实用的。4.平易近人,每日舍己大家都叫他Eric叔叔。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可亲的人。他总是很有耐心,自己再忙,也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不论是在学校服侍的日子,还是在集中营的日子。他会陪男孩打球,或是教女孩网球,帮助妓女修理电灯。他也有舍己的心。会自愿四点多为大家得食物去排队。他也会在沙尘暴之后的早晨,在大家起床之前就把寄宿的家里打扫干净。5.真正的冠冕他是奥运冠军,又是爱丁堡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可谓天之骄子,前途无量。但是他却在自己得到奥运金牌之后,走上了一个新的跑道,就是永生的道路。他来到中国,致力教育,更服侍人的灵魂。他奔跑一生,得着真正的不朽冠冕。
  •     最近在教会开了一个《直奔金牌》的读书会,特别感动,大家都有好多的看见……一个弟兄说,《直奔金牌》给他带来了四点感动。他觉得操练敬虔是维持埃里克奔跑不息的保障;埃里克的价值不在于体育带来的荣誉,而在于跑的奉献与委身;爱是他战胜贫穷、疾病、恐惧、软弱等一些困难的力量;而谦卑则是他彰显基督的秘诀。一个服侍孩子的姊妹说,看完这本书,她就开始爱上了跑步,跑步时她像埃里克一样感受到了神的快乐!埃里克在中国宣教服侍的经历,也让她联系起自己的生命。以前看到世界上那么多地方需要福音时,她会祷告神差派更多的人去宣教。有一天,神问她:“你总叫我派别人去,为什么你不去呢?”那以后,她开始考虑自己要参与宣教。还有一个弟兄说一看就收不住了。凌晨三点时睡不着觉。他说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像一个圆规:一只脚深深地扎在自己的中心点,不肯移开;另一只脚则在拼命地奔跑。但跑得再多,这样的人生都只不过是一个圆圈而已。只有当人移开自己的那个中心点,抛开自己的私欲,双脚齐奔,才能够像埃里克一样跑出一路被荣耀之光充满的脚印。这个读书会很好,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以给我发邮件哦:bnusuperdoll@yahoo.com.cn
  •     再看一下《烈火战车》这部电影,突然觉得现代人的信仰有很多与世界的妥协,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着,周日坚决不比赛,因为这是圣日,要做礼拜。当我们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能简单的说时代的变迁我们需要变,而是看到我们的信仰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我们是不是有想Eric一样的信仰。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他,是一位英国公民, 为何要告别富饶的祖国,前往苦难的中国? 他,是一位奥运冠军, 为何要告别辉煌的运动生涯,选择默默无闻的宣教事业? 他,是一位丈夫和父亲, 为何要告别深爱的妻女,留在堪乱的异乡直至死在集中营?
  •     感觉挺棒的。
  •     无论在赛场上还是赛场下,埃里克都是英雄!
  •     我想买100万册送人。
  •     主人公出生于天津并将他生命中的大部分的时间奉献给了中国,在听一位来自苏格兰的友人谈到Eric之前,我对此人一无所知。那次不经意谈话之后,我也没有去深究此君何许人也,直到另外一位长者颇有感慨地谈到Eric并推荐这本书来读,我才算对Eric生平及其本真的信仰有了粗浅的了解。这本书详实平实,对于了解主人公很有帮助,是值得一读的书。
  •     真诚,洁净,刚强。
  •     以前看过电影,有听过他的故事,如今拥有他的传记很高
  •     信念 信仰 信心 一颗永远爱神 敬畏神的心
  •     传教士们千里迢迢把福音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只因他们有爱主,爱人的心。凭着信心无论在何种境况,都满有喜乐,和平。今天,种子已经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愿人人心里都给这粒种子留一片良土。
  •     我灵镇静,光阴如飞过去; 那日与主,永远同在一处; 失望惊慌,那日都要消除; 重享纯爱,忘记一切愁烦; 我灵镇静,那日眼泪抹干; 将来欢聚,永享恩眷平安。
  •     这本书很赞,里面没有任何作为一个奥运会冠军的光辉,所看到的是一个传教士如何的把自己摆在上帝面前,被上帝差遣使用。
  •     本书的语气虽较平和,却不乏震撼力,令我复兴
  •     我多喜欢我们家Eric呀
  •     翻译很好,是国外那本原版的全译本,值得一读!
  •     这本书记载得很翔实,很激励人。
  •     我太喜欢eric叔叔了!!!!!!
  •     可以结合电影一起看,很好的帮助成长的书,基督徒都应该看一看。
  •     把生命献给中国的奥运冠军,生平极其感人!
  •     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指给我们真正的价值,而且能够活的出来
  •     埃里克•利迪尔是一名英国的奥运金牌获得者,他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基督徒,1944年在中国的外国人集中营里(日本人秘密关押外国人的地方)献出了生命。
  •     学习的好榜样啊。
  •     书买了快半年,上灰到现在才读完,以Eric为原型的电影Chariots of fire(烈火战车)的旋律很激励人,读完更为Eric纯粹的精神和真挚的信仰感动。
  •     好书,是神儿女的好榜样!!!
  •     很棒的一本书。更喜欢他们在潍坊集中营里的那段,很受鼓励
  •     之前也读过一些传记,但他的传记让我看到一个人在真实的生活里怎么样活出主的样式。也许打动我的,就在于他似乎离我很近,不是高不可攀的圣徒,而是也迷茫过未来,会羞涩,足够真诚的人。
  •     出奇意外的平实好读!我这种装帧癖怪阿姨能带着偏见读完并流下眼泪。。。你懂的。。。
  •     传奇的人,坚定的信仰,传奇的一生
  •     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上帝的恩典吧。。。
  •     一直想买这本书 这次有活动终于买下来了 体育界的传奇~
  •     电影看过,书看过
  •     赞。
  •     我想拍利迪尔的专题片
  •     伦敦奥运会上该书所对应的电影烈火战车的主题曲使得该书再次进入大家的眼球。是很棒有不枯燥的书。
  •     神的精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