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304061371
作者:赵楠
页数:228页

内容概要

赵楠  曾担任洪恩教育集团儿童教育产品的项目负责人,是畅销全国的《洪恩宝宝看世界》、《洪恩巴迪英文童谣》等产品的主要策划者。曾侨居加拿大,现定居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市,从事中文教育、创立中文图书馆并进行儿童阅读推广活动。

书籍目录

第一章德国教育,不可不知的几个重要特点
一、德国教育:先松后紧 / 001
二、 平均主义 / 004
三、不停地“变” / 007
第二章德国孩子怎样上小学
一、孩子上小学,德国家长操心的事不多 / 009
二、给孩子“择校”,越来越操心 / 014
三、上学要购买的“家当” / 019
四、昂贵、沉重的小学生书包 / 025
五、看重文具的“德国制造” / 028
六、上小学也要通过“入学测试” / 030
七、早上学还是晚上学 / 032
第三章上学了,好好玩耶
一、甜甜美美的开学 / 035
二、德国小学的“模样” / 038
三、“爱恨交织”的半日制小学 / 042
四、 德国学校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团队合作 / 048
五、德国课堂——在游戏中上课 / 050
第四章德国小学生学些什么
一、数学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 054
二、语文课,不会咬文嚼字 / 064
三、德国式阅读培养方法 / 073
四、德国特色课——森林课 / 079
五、常识课,讲究一个“杂” / 082
第五章过于勤奋,学得太多也是错
一、过于勤奋的小学生受“排挤” / 088
二、勤奋也不是万能的 / 089
三、成绩不好,不是因为孩子不努力 / 094
四、学得太多是否有必要 / 096
第六章德国小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假期安排
一、作业量很少,作业内容因人而异 / 099
二、家长辅导作业,No! / 100
三、假期多多,没有作业 / 102
第七章德国学校,没有“榜样、标兵和官衔”
一、德国学生,不必向“谁”学习 / 105
二、德国学校没有“官衔” / 107
三、奖励方式是吃“大锅饭” / 108
第八章德国小学的考试、评分、排名
一、考试不紧张 / 111
二、德国评分“人为”因素大 / 115
三、“排名”这事离学生比较远 / 117
四、成绩也是“隐私” / 118
第九章小学毕业,就“分流”
一、三种主要的学校 / 122
二、不上大学,日子也还行 / 128
三、褒贬不一的“分流制度” / 130
四、面对分流,德国家长的态度 / 132
第十章让孩子一生热爱运动
一、德国人的运动情结 / 136
二、运动,从怀孕开始 / 138
三、最爱学校运动课 / 141
四、成家后,继续创造条件运动 / 145
五、增强全国人民体质靠运动协会 / 147
第十一章音乐——德国人的面包
一、爱音乐的德国人 / 153
二、德国家长如何看待孩子学音乐 / 155
三、德国音乐老师怎么教孩子学音乐 / 157
四、德国孩子何时何地学音乐 / 160
第十二章让孩子爱上劳动,喜欢科技创造
一、德国人喜欢造东西 / 166
二、博物馆的大门为孩子们敞开 / 168
三、科技活动,全民总动员 / 171
第十三章德国式安全教育——令人捉摸不透
一、幼儿园里的“不安全” / 175
二、德国式的探险,中国家长受不了 / 177
三、摔摔打打无所谓,德国人有些“冷” / 178
四、交通安全,德国家长很放手 / 180
五、保证“安全骑自行车”,不怕麻烦 / 182
六、德国“性”教育,很难理解 / 184
七、德国学校是否安全 / 186
第十四章德国老师那些事
一、德国老师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特点 / 189
二、老师两年一换岗 / 191
三、缺老师,政府也没有办法 / 193
四、当德国老师生气的时候 / 196
五、老师没有权威,总替学生说话 / 198
第十五章德国家长,各式人物都有
一、重视教育型 / 203
二、自由放养型 / 205
三、把孩子当宠物型 / 206
四、不管不问型 / 207
五、德国家长的整体特点 / 208
六、家长委员会作用大 / 211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以移民至德国的中国妈妈的视角介绍了德国教育方方面面的具体做法和特点。对想送孩子去德国留学的中国家长,以及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教育的中国家长很有助益。


 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更深层次认识德国人,虽然他们的教育随着社会进程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欣赏德国人充分给孩子自由,基础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孩子保持对世界好奇,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图书馆、博物馆、大自然、全社会都为培养孩子而设计,这样的学生该多幸福!
  •     《没有边界的教室》的作者沈佳慧是台湾人,随丈夫迁居德国,在德国生活了三年多。她的孩子小K也随着父母在德国上幼儿园和小学。文中提到小K回到台湾的时候,按年龄读三年级。因为德国、台湾和大陆一样,小学是满6岁入学,所以三年级就是9岁。也就是说,小K在德国读了一年多幼儿园,两年小学。德国的小学大多是四年制,而且是半日制,尽管近年来也开始推行全日制,但整体而言,孩子们在学业上需要投入的时间还是非常少的,尤其一二年级基本上就是在玩耍中度过的。但是,四年级是一个分水岭,四年级的学习情况将决定孩子将来升学的方向。德国的中学分成三类:文理中学(Gymnasium 学制8年)、实科中学(Realschule 学制6年)和主干学校(Hauptschule 学制5年)。进入文理中学意味着将来准备考综合性大学,培养学术性人才。实科中学则类似国内的大专和中专,是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而主干学校则是培养普通劳动者,相当于国内的中专和职业学校。其中,文理中学的8年,相当于国内小学五六年级加上初中和高中。如果就读文理中学,那么学习的压力也非常大。德国大学的特点是宽进严出,读了很多年还不能毕业的现象也是非常普遍,一些大学生干脆中途辍学去念职业培训,然后,直接找工作去了。另一方面,小学毕业后没有进入文理中学的学生,并没有在求学的路上受到限制。如果学生后来的成绩优秀突出,仍有机会转入文理中学。那些参加了工作的、没有高中毕业证的年轻人,如果想进入高校学习,可以通过专门的考试后,进入应用技术大学。这和国内的自考类似。和那些综合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比起来,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在德国公司不会受到歧视,反而因为他们拥有更多专业方面的实践经验,往往会更受企业欢迎。可见,德国教育的重头戏是在中学之后。这些内容在《没有边界的教室》中完全没有涉及到。小学阶段非常关键的三四年级在书中也只是略微提及。因此,即使对于德国的启蒙教育,在短短的三年中,作者还有语言等方面的障碍,恐怕这样的了解是难以全面和深入的。尽管如此,作者和她的孩子的经历,尤其是对关注儿童早期教育的读者,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这本书的作者赵楠原是洪恩集团的儿童教育产品项目负责人,现在定居德国。这本书里她主要介绍学龄段也是小学,虽然她的文笔不及沈佳慧,但是,这种流水账式的叙述方式也许更能细致地展现出德国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提到大量教育程度低的移民和难民的涌入给德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书完稿于2013年。如今,恐怕这些问题更为突出了)。赵楠在序言中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对任何一个国家里的任何一对父母来说都是一件“耗费心血”的事情。中国父母累,德国父母也不轻松。很多中国人最初移民到德国的时候,看到德国教育的自由、轻松,暗自庆幸脱离了中国教育的“水深火热”。但随着了解的内容越来越多,人们就不像最初那么乐观了。尤其是对国外教育抱有很高期待值的家长,也许落差会更大。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远在异国他乡,竞争仍然是那么的激烈,父母的肩膀上也还扛着无尽的压力。这番话很值得我们思考。我很认同德国教育前松后紧的设计,所谓的松,在德国人的观念里,并不认为孩子的学业越早起跑越好,但他们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则是早早地就开始了。其实,重视教育的德国家长也和中国家长一样,在阅读、音乐、运动、社会化等方面投入巨大,而且他们显得更有远见,更有策略。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玩耍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玩耍。德国人深谙此道。确实,过早加大学习压力是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是揠苗助长。有个别早慧的孩子,确实他有意愿去提前他的学习进度,在德国,允许跳级。但我相信国内这些每个周末在学而思这样的机构里上课的孩子,大多并不是属于这种情况。在学校的作业之外增加的这些课外辅导和作业,很有可能是在透支孩子的学习热情,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厌学。德国这种宽松的早期教育,可以看成是海选。孩子们的天赋和各自家庭的影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日渐突显,要不然,德国的孩子们到四年级是怎么被分流的?原本一起在森林里快乐玩耍的小伙伴,为什么长大后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没有边界的教室,不过是一种浪漫的想法。虽然人可以往来于国内国外,但家长的观念和行为,既守护着,也制约着孩子的成长。这难道不是边界吗?正如王楠在书中提到,有中国移民说:“有中国人的地方,故事都一样,出了国,好像和没出国是一样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适合每个教育者和父母阅读!
  •     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互为因果;对分化落差的应对是一个重要且艰难的方面;
  •     我准备去德国读研,所以想从各个角度来了解德国。这本书对我是有用的,因为它告诉了我德国人教育小孩的观点,德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优势和劣势,不错。
  •     一篇流水账,算是客观的展现了德国的教育的状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