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时代的哲学探索

出版社:北京师大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303099054
作者:任平
页数:394页

章节摘录

如果说文本表明:资本全球化成为马克思创始人哲学世界观的历史地平线;那么,文本同样表明:马克思对这一历史地平线所作的批判性分析所具有的深刻的哲学视野。资本全球化不仅作为反思对象、而且作为历史杠杆推动着马克思对之进行科学反思、深切把握,去形成一种科学的哲学视界。这种强烈的现实需要,来自资本全球化大生产的规律性趋势,来自作为“哲学心脏”的全球无产阶级日益高涨的革命实践对具有“哲学头脑”的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频繁叩问,来自对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世界历史性”的现实需要就是新哲学视野或哲学世界观诞生的基本动力和基本杠杆。生活提出问题,哲学解答问题,哲学成为生活问题的解答。然而,解答逻辑仅仅有历史地平线还不够。没有科学的哲学视野的对象是盲目的。按照解释学的原则,任何科学视野的诞生,不仅仅来自对象性存在的力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主体性理念的力量。需要一种对应生成的哲学地平线,即科学的哲学视界。任何哲学作为问答逻辑,不仅需要被凸显的时代问题谱系。而且需要有时代的哲学视界。资本全球化作为历史地平线、问题谱系提出了必要性,而哲学视界提供可能性。在哲学视界的形成方面,关键是两点:其一,马克思对资本全球化历史辩证的批判性视野;其二,马克思的批判性视野的反思性核心范畴。关于马克思对资本全球化的态度,当代学者有着多种解释,新自由主义者往往夸大马克思对全球化“积极”的历史作用方面的描述,几乎将马克思看作资本全球化的代言人;而新马克思主义者和许许多多“新左派,,则继承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传统,着重阐发马克思关于资本全球化的严重后果的论述,将马克思塑造成资本全球化的全盘否定者。在我看来,这两者都未免失之偏颇。其实,文本话语结构清晰地表明: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对于资本全球化的分析都具有历史辩证的双重维度。

前言

欣文(以下简称“欣”):任平教授,您是我国哲学界思想比较活跃和成果颇丰的中青年学者,我们经常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上拜读您的大作。前些年您在学界首先倡导的“交往实践观”研究,在《哲学研究》开辟专栏持续了一年多的讨论,《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等一系列著作在国内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近年来您在首届“中国哲学大会”上及一系列论著中又倡导“出场学视域”,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我的问题首先是,作为一个富于理论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学者,您是怎样走上哲学道路的?任平(以下简称“任”):在青少年时期接受哲学启蒙纯属时代使然,但因此成为我一生的选择。我的父母属于那种“有文化”的军人。20世纪60年代,从部队转业后,父亲曾在一所苏北农科大专院校任党委书记,母亲则任马列主义理论教员。于是,除了马、恩、列、斯、毛的选集外,家里就有了几本后来被称之为“苏联哲学红色经典”之作:《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苏联科学院哲学所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两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还有一本厚厚的苏联版《哲学辞典》,艾思奇本和孙叔平本教科书一应俱全。在那个时代,其他的精神生活是极其贫乏、无从选择的,于是就剩下两极:一是火热的政治生活,另一就是哲学思考。哲学与生活,早年就在我的人格深处结缘,成为贯穿我一生的存在方式。翻阅这些哲学书籍极大地帮助我度过了艰难的“文革”岁月。即便在1972年底高中毕业后不久成为一名农场知青,几卷马列著作、两本康氏教科书、苏联版《哲学辞典》也随身相伴。劳作之余,青灯黄卷,虽苦犹甜。进人大学,我获得了系统学习哲学的机会,几乎翻遍了当时在学校图书馆能找到的所有中外哲学书籍,至今我还保存着当年所写的五十余本哲学笔记,约七百多万字。漫游于形上世界,与古今智贤对话,可以提升境界,通晓世道,益智养心。在我看来,哲学绝不是脱离生活、一劳永逸的僵死的知识集成,而是有生命历史的在场幽灵。一种哲学就是一种精神的历史存在方式,它不断进入历史生活的底蕴,有能力不断选择新的出场形态。如果说,我的青少年时代与哲学结缘多半出于无奈,那么,与同时代许多的学者一样,受中国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催化,从变革生活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观念,不断冲刷我内心的传统哲学底色,这一变革促使我自觉地走上哲学创新之路。

后记

作为一个人文学者,论著就是我学术人生的主要在场方式。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之一部的方式,将我“撒播”在跨世纪的30年和各个思想领域中的论文重新汇集成书,这具有双重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思想。哲学作为时代的思维方式,始终表达反映、表现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书中的哲学问题首先来自时代实践的呼唤、挑战和推动,来自“问题中的哲学”。任何思想总是时代的思想。时代的与时俱进与思想的不断出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问题在哲学中的表现和反映。哲学的变革始终是历史变革的抽象表达。因此,本著作与其说是一部个人的哲学思想史的某种汇集,不如说是以个体话语方式表达的时代,是“思想中的时代”。另一方面,哲学始终是总结历史最深刻、最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思维方式。哲学的变革总是历史的先导。30年前,正是哲学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而推动的解放思想运动,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历史。30年来,哲学批判又始终成为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推动中国历史迈进的思想力量。因此,哲学高于历史,我们的时代需要“真正的哲学”方式穿透时代的本质,把握历史的底蕴。以哲学的批判视域来反映、表现和表达历史的底蕴,其结果并非总是欢乐和喜悦,也充满某种疑惑和忧思。“密纳发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才出来飞翔”。哲学的出场往往是一个时代历史终结者的标志。哲学话语总是与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相伴。当旧全球化历史进入危机时期,作为浪潮前锋的“批判的哲学”和“超越的哲学”必然汹涌而至;当旧全球化历史衰竭、进入转型的“夹缝时期”时,“后现代、后工业文明、后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神学、后理性……”话语铺天盖地而来;而当旧全球化时代消亡已成历史、新全球化时代初露端倪之机,在批判地反思和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冠之以“历史的终结”、“哲学的终结”、“理性的终结”、“政治的终结”、“人权的终结”、“自由主义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进步的终结”等等为主题的著作则有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形成了一种“关于终结”的话语体系。它最鲜明不过地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随着一个旧全球化时代的终结,曾经构成这一时代主要内容、基本精神价值和原则或主题话语的东西都将无可挽回地面临衰落的命运。旧时代话语正在整体性消亡,其变化划过了一道与新旧全球化转换进程相平行的精神弧线。

内容概要

任平,1956年10月出生,祖籍江苏省高邮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教授,苏州科技学院副校长。兼任教育部第一和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苏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要著作有《广义认识论原理》《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多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书籍目录

上篇  反思的问题学与哲学革命的当代路向  马克思主义“反思的问题学”及其当代意义    1.“反思的问题学”: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深层指向    2.新全球化时代“反思的问题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方式  资本全球化与马克思    1.资本全球化: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    2.对资本全球化的批判反思: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视界    3.资本全球化与交往实践观:双重视野融合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    1.三次历史遮蔽: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缺场    2.核心与形态:对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反思    3.马克思之后的现代性:一种历史探索    4.在中国新现代性建构语境中重新打开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视域  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    1.马克思哲学革命发生的两大基本语境    2.马克思现代性视域与哲学革命:对应的双重变革    3.现代性基础批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出场路径.    4.哲学革命: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新起点  恩格斯对哲学革命的理解    1.恩格斯对哲学革命理解的基点是什么    2.恩格斯怎样理解哲学革命所具有的“反形而上学”意义    3.恩格斯理解哲学革命是否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形态的现代转换    4.恩格斯如何理解哲学革命“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路向    5.恩格斯对哲学革命理解的新特点是什么  恩格斯理解哲学革命的出场学视域    1.复调叙事:哲学革命的意义理解与出场学研究    2.客体向度的实践论阐释:独特的出场学视域    3.研究恩格斯出场学视域的当代意义  今日马克思主义:如何超越后现代主义地平线    1.遭遇后现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语境    2.新“后学”的马克思:解构解读的实验    3.超越后现代: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4.重读、对话、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三种方式  理解与共识:与后现代哲学对话    1.理解:现代、后现代的困境    2.交往实践的视界    3.理解与共识:交往辩证法  走向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建构    1.当年马克思的思想资源:关于资本现代性的批判    2.中国发展哲学:全球发展理论的本土转换    3.“反思的问题学”:中国发展哲学创新的主要范式  在新全球化语境中引领文明对话和思想撞击    1.新全球化与文明对话: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语境    2.走向一个创建全球文明的新轴心时代    3.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基本路径中篇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下篇  哲学研究的出场学视域

编辑推荐

《创新时代的哲学探索:出场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

作者简介

《创新时代的哲学探索:出场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简介:哲学话语总是与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相伴。当旧全球化历史进入危机时期,作为浪潮前锋的“批判的哲学”和“超越的哲学”必然汹涌而至;当旧全球化历史衰竭、进入转型的“夹缝时期”时,“后现代、后工业文明、后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神学、后理性……”话语铺天盖地而来;而当旧全球化时代消亡已成历史、新全球化时代初露端倪之机,在批判地反思和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冠之以“历史的终结”、“哲学的终结”、“理性的终结”、“政治的终结”、“人权的终结”、“自由主义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进步的终结”等等为主题的著作则有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形成了一种“关于终结”的话语体系。它最鲜明不过地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随着一个旧全球化时代的终结,曾经构成这一时代主要内容、基本精神价值和原则或主题话语的东西都将无可挽回地面临衰落的命运。旧时代话语正在整体性消亡,其变化划过了一道与新旧全球化转换进程相平行的精神弧线。

图书封面


 创新时代的哲学探索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