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1/2卷人的历史》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2
ISBN:9787806574300
作者:朱利安・巴恩斯
页数:297页

和历史开个玩笑

对每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来说,历史都是个头疼的问题。头疼在于你无法确认历史的真相,你读到的历史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记述;很多时候,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述,——正史、野史、稗史,官修的、私人记录或者解读的,纷繁复杂地一股脑儿涌过来,令人目不暇给。当然,你可以简单化处理,选择自己相信的种类,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不满足的人,最好还是互读,——个人以为,历史需要互读,只有这样,才能在比较和分析中尽最大可能地接近真相。不过话又说回来,又有谁愿意这么较真呢?历史这东西,有趣之处就在于记录的不确定性,——这可以让你获得很多意外的发现,而且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还可以享受当侦探的乐趣。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你可以构筑属于自己的历史,形成自己对历史的一套看法,——这其实是读历史所能得到的最大乐趣。英国人朱利安·巴恩斯写了一本小说,叫做《10 1/2卷人的历史》。在这部小说里,巴恩斯和历史开了个玩笑;译者之一林本椿先生用这样一个标题来为这本小说作序——《史非史实,心非心形》,这八个字其实不仅概括了小说,也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从严格意义上讲,《10 1/2卷人的历史》既不能算是历史,也不能算是历史小说,甚至不具备传统意义的小说形式。它由十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和一篇随笔构成,而那十个故事又选择不同的叙事方式,文本形式也不相同。文学和历史,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表达或记录系统。当巴恩斯以历史的名义来建构他的小说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玩笑。只是,玩笑与玩笑之间也并不相同,有些玩笑只是玩笑,而有一些玩笑则是严肃思考之后选择的表达方式。巴恩斯开的这个玩笑,属于后者。全书的十又二分之一卷,彼此之间并不相关,各自独立。这给阅读带来某种乐趣和可能性:你可以从任何一章读起,不必从头开始。我一直都希望读这样一本书,现在我读到了。然而,所有的这十又二分之一卷,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所以这么说,盖因书中有一条主线或者说一个基本意象,亦即挪亚方舟和它的变体。挪亚方舟,是西方文学中一个经常使用而且重要的意象,它体现或者说隐喻着西方文学中一个普遍的主题——救赎。巴恩斯在这部书里使用这个明显的隐喻,实际上说明了挪亚方舟的根本意义,即挪亚方舟在大洪水中拯救人类和动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那次救赎,还在于对后来的人类或者世界历史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巴恩斯的写法很具颠覆性,他并没有正面描述挪亚方舟的“伟大意义”,他只是利用了这个出自《圣经·创世纪》的线索,一开篇就以木蠹这种“偷渡客”的身份和角度颠覆了看似神圣的挪亚及其方舟。自此,在每一个故事里,巴恩斯都在不停地怀疑、揭露、颠覆以及解构,从而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历史是不可靠的。在历史记述的选材上,任何一种历史,哪怕是正史,也存在着不完整和偏差;在历史记述的过程中,因此还存在着信息的增减,记录历史的人从自己的角度增添了一些信息(譬如皇帝或圣人出生时的异相),或者删减了一些他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譬如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在关于梅杜萨之筏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场海难从事实变成名画的过程中究竟丧失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是怎么被记述得面目全非的。由此证明了那个简单的道理,即人们所看的历史不是历史本身,而是经过了加工的历史。除了历史记述本身所存在的这些缺失之外,巴恩斯还描述了历史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和人们对历史的曲解与误读。而凡此种种,都让我们越来越远离历史的真相,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历史——哪怕是官修正史——的不可靠。老话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娼妓;巴恩斯说,历史并不是发生了的事情,历史只是历史学家对我们说的一套。的确如此。无疑,巴恩斯处理历史的手法是非传统的。通过这部书,巴恩斯告诉我们,不能相信官家或者权威们讲述的历史,也不能相信官修正史和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历史,不能相信宣传。那么,对于历史,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这似乎有点儿堕入虚无主义。但是,巴恩斯又这样说,——历史只是打个嗝。我们又尝到它多少个世纪前咽下的生洋葱三明治的味道。于是,巴恩斯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也解构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不管我们怎么拚命涂改我们早先的思想,历史总有办法解决。耐人寻味的是,巴恩斯在书中插入了一个“插曲”,也就是那1/2卷。这篇“插曲”出人意料地讨论了爱以及爱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这个爱的主题实际上是救赎主题衍生出来的一个副部主题,也是西方文学中拯救人类于各种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巴恩斯把“爱”看得十分重要,他说,即使爱情令我们失望,尽管爱情令我们失望,因为爱情令我们失望,爱情仍是我们的惟一希望。而巴恩斯之所以把“爱”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在他看来“爱”与“真”相连,“这是最必不可少的结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巴恩斯无情地解构和颠覆了历史,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通往真相的途径。实际上,他是在跟历史开玩笑。最后说两句题外话。评论家们说巴恩斯的这部小说具有后现代文学的显著特征,但我不这么看,我一直以为,所谓后现代,如同其它的这个主义那个流派一样,不过是评论家、文学家们玩的把戏,图的是一个论述或者批评上的方便,亦即标签。有了这样的标签,文学家也好,评论家也罢,都可以方便行事。有意思的是,巴恩斯本人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在运用后现代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写小说。这同样说明一个问题:形式固然重要,但只要能够表达,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的一贯看法。

可读性比较强的后现代小说

我对那些写得特别怪的小说有着特别的热情。早就听说过英国后现代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那天当我在一堆旧书中发现这本《10 1/2卷人的历史》(林本椿、宋东升合译,译林出版社,2002),当即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后现代小说虽然古怪有趣,但很多可读性不强。《10 1/2卷人的历史》(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 ½ Chapters)这本书我倒是在不头疼的情况下顺利地读完了。这本书又让我回想起去年读过的大卫•米切尔的《幽灵代笔》(Ghostwritten),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整本小说更像是几篇独立的中篇小说的合集,但这些故事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相比之下,《幽灵代笔》更接近通俗小说,而《10 1/2卷人的历史》体裁更严肃一些(《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贯穿整本小说)。此外,朱利安•巴恩斯在不同的章节中变换了不同的文字风格,读起来让人佩服。 这本书由两名译者合译,我似乎可以看出两个译者文字风格上的差异。可以说,其中一个译者翻译得顺畅、老道,而另一个则略显生涩。不过总起来说,这本书的翻译还是说得过去的。(相比之下,朱利安•巴恩斯的另一本小说《福楼拜的鹦鹉》则翻译得一塌糊涂)。

学习流水账(061204)-10.1/2卷人的历史

这两天又一口气读完...真不错.到了最后似乎有点顺势了,不过还是很耐读.十个暗自相连的短篇,一节对于爱的想象和评说.巴恩斯从对挪亚方舟的嘲弄开始,讲述了十个人的历史断片。正如巴恩斯所坚持的,他并不是在用什么后现代的方法写作,他只是仿照古老的圣经来讲述一些事情。

精神病人思路广,弱智儿童快乐多

方舟就是孤岛,信仰就是质疑,我们就是他们。躲在虚幻中的现实莫非上帝的骰子?驯鹿和木蠹分开,良民和罪人分开,洁净和不洁分开。藏在历史中的真相如同薛定谔的猫。作者用五卷揭示了啥叫弱智儿童快乐多,用五卷描绘了怎样精神病人思路广。最后的1/2,像道契约的彩虹,搭建5-5的联系,说明只有爱情永恒,因为TA存在于符号当中。PS:作者好讨厌的,他总是故意地在看似不经意间置入重复词语,然后我的思考方向就自然而然陷入到这些圈套里面去。不过,好吧,我承认,咏叹调胜利了!整本书就像涨潮时节,浪花渐行渐勇,我身跨驯鹿,手握被木蠹蚕食的哥斐木,在海上浮浮沉沉。这个形象仿若丑角一般,让我回到了《纸牌的秘密》。PPS:不要看序,那是退潮的泡沫。

歪喻、刻薄,懂得爱

  最欣赏的是那1/2卷历史中的一个“插曲”,如果要给它一个名字,应该是“爱情”。  爱情总是历史中的插曲,意外的情形。  有人用两个词归纳钱钟书的小说:歪喻和刻薄。  本书的作者也当得起这两个字了。  且看——  我们两个夜里睡觉是不一样的。她像是随着温馨的潮汐轻柔摇曳而安然入睡,又满怀信心地漂游到明天。我可不那么甘愿睡着,而是奋力劈波斩浪,要不是为舍不得一个好日子离我而去,就是为一个倒霉的日子耿耿于怀。  她睡眠被打断的次数较少,有时会尖叫起来,“一只很大的甲虫!”好像要不是那么大,她就不会找我的麻烦;或者“台阶很滑”;或者“很坏的东西”(这在我听来莫名其妙,说了等于没说。)然后,因为赶走了这只湿漉漉的癞蛤蟆,从她的系统内清掉了这污泥浊水,她叹口气,又回到洁净的睡眠。我躺在那里,手里抓着那只粘乎乎的两栖动物,一把烂泥渣在两手上翻来倒去,又惊吓又佩服。(顺便说一句,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做得梦更了不起。睡眠使恐惧大众化。在这里,丢一只鞋或没赶上火车的恐怖和游击队进攻或核战争的恐怖在分量上是一样的。)  我佩服她,是因为我们所有的人每天夜里都要睡觉,没完没了,一直到死,而这件事儿她处理得比我强多了。她搞得好像是个老练的旅行家,一个新的机场对她来说全然不在话下。而我却像一个拿着过期护照的人,推着一辆轮子咯吱作响的行李车走向错误的行李转盘。  所有的小说家都知道,他们的艺术讲究婉转而忌讳直露,作家应该像一个潇洒的船长注视着眼前的风暴,忙着操作镶有金边的把手转轮上的一个个仪器,顺着传声筒往下发出简练的命令。不但船长自己相信,就连一些乘客也信以为真。但是,他们漂浮的世界能否脱险不取决于他,而是取决于狂风怒涛、冰山暗礁。  爱情是许诺之地,是一条两人借以逃脱的洪水的方舟。但这又是一条流行互相残杀的方舟,一条由某个花胡子昏老头掌管的方舟,这老头用哥斐木手杖敲你的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你扔下船去。  女权主义者在动物王国里寻找无私行为的范例,看到此处彼处雄性动物做着被人类社会视为“女性”的工作。想想大企鹅吧,孵蛋的是公企鹅,把蛋放在脚上带着走,用自己的肚子包裹好几个月……但像我这样了解自己这一性别的人,我倾向于对公企鹅的动机持怀疑态度。公企鹅可能是这样盘算的,如果你要在南极呆上好几年,那么,最聪明的做法莫过于在家里孵蛋,而把母企鹅派出去到冰冷的水里逮鱼。  围绕着性正统与行使权力,展开着一场断断续续的争论。如果总统连自己的裤子拉链都锁不紧,他还有权来统治我们吗?如果社会公仆有外遇而瞒着老婆,他是不是更有可能欺骗选民。以我自己来说,我宁可由一个奸夫,某个好色的流氓来统治,也不愿意由一个正经八百的光棍或裤子拉链紧锁的男人来统治。  把大脑和心脏并排放在一起,看看有什么不同。大脑干净利索、条条块块,分成两半,看上去通情达理,你可以和它打交道,而心脏,人的心脏,看起来恐怕是他妈的乱成一团,这个器官沉甸甸、血淋淋、紧凑密实、像个凶猛的拳头。这东西可不像教科书里的地铁图,而是秘而不宣、藏而不露。把心的两半分开并不像我所异想天开的那样轻易,而是像快要淹死的恋人拼命抱成一团。  爱与真,这是必不可少的结合。你有没有像第一次恋爱时那样讲过那么多真话?你有没有更清楚地看这个世界?不要转开眼珠,不要发出讨好的呻吟,不要假装性高潮。用你的身体讲真话,即使这真话平淡无奇。性爱不是表演(不管我们多欣赏自己的脚本),性爱讲究的是真实。你在黑暗中怎样拥抱,决定了你怎样看待世界历史。就这么简单。  历史不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是历史学家对我们说的那一套,有程式、有计划、有运动、有扩张,有民主的进程,是织锦挂毯,一个好故事接着一个好故事。我们很容易把历史当作一系列沙龙绘画,一段段谈话录,但历史自始至终更像是多媒体的拼贴画,涂油彩用的是滚筒粉刷,而不是鸵毛笔。  同时,他的文字又很美。  曾经和两个同样写东西的朋友讨论过文字的美感。我们最后都同意那必须有一种声音上的感觉在里面,一种韵律,一种遣词造句的错落摇曳。其中一个朋友甚至坚持这是作者必须具备的天赋,对文字韵律的感觉只能来自天赋,后天无法获得。  我则认为我们可以更宽容一点,我觉得重要的应该是一种通感才华,因不同的东西而得到的感受翻译成文字的能力,所有人都有感受能力,但并不是每个都能够翻译出来。  那么,本书的作者就有非凡的这样的天赋或能力——  听听这几个词:“I love you”。主语、动词、宾语,朴实无华,意蕴无穷。  主语是一个短小的词,喻示爱者的自谦。动词较长些,但不带歧义,在言传心声的瞬间,舌尖急促从颚部弹开以发出元音。宾语和主语一样,没有辅音,发音时嘴唇撅起,好像要接吻。“I love you”,听起来多么认真,多么厚重,多么意味深长。  我想象世界上各种语言在发音方面有某种巧合,它们共同决议,这句话必须永远听上去让人甘愿为之奋斗、为之努力,受之无愧。  Ichliebe dich:深夜,嘴里含着烟斗,悄声说话,主语和宾语正巧押韵,悦耳、缠绵。  Jet'aime:另一种程式,把主语和宾语先放到一边,这样就可以充分体味表现爱慕之心的长元音。  Ys tebya lyublyu:宾语又一次放在令人宽慰的第二位置,但是这一次,虽然主语和宾语有押韵的意思,喻示着有困难,有障碍要克服。  Ti amo:也许听起来有点像开胃酒,但结构上却充满了说服力,主语和动词、执行者和行为,都包含在同一个词里。  那么,让我来补充关于中文的部分吧——  “我爱你”,简洁、匀称,开始于最平淡无奇的发音“wo”,像是一个语气词,带点游移,带点含糊,似乎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确定,或者在爱里“我”并不重要;然后是“爱”,叹息的声音,“ai”,温柔,而又非常清晰,这种清晰是一种蔓延开的,绽放般的清晰,仿佛一小片花朵,捧到“你”的面前,“ni”,三个字里读起来最确定不移的那一个,同样又温柔又清晰,但这种清晰是线性的,直指人心的,确定无移,我爱你。连续两个上声的字眼后一个落定的入声,我爱你,一切不用再说,一切都成定局。  然而,所有这些之外,作者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他是真正懂得、真正爱过的人。  人们是否真正爱过,在文字上是绝无法撒谎的。  我一向认为,只有真正地、刻骨铭心地爱过的人,才会了解爱情中一切残忍可悲和无助之处,同时仍然坚持爱情、信仰爱情。  爱情使你幸福?不对。爱情使你所爱的人幸福?不对。爱情使一切变得更好?完全不对。当然,我们曾经相信这一切。谁又不曾相信(谁在内心深处不是一直还在相信)?我们所有的书和电影里都是这样,千千万万的故事都是这样美好的结局。爱情如果不能解决一切,还要它干什么?  我一生已爱过两次(这在我看来够多的了),一次幸福,一次不幸福。正是那次不幸福的爱给了我最多有关爱情实质的启示——但不是在当时,而是在很多年之后。  爱情可能带来或者可能不会带来幸福,不管结果是否能带来幸福,其首要作用是提供活力。你是不是还是像初恋那样能说会道,不贪睡,急切地再度做爱?(我的插话:绝了!说得好!)贫血者开始容光焕发,而正常健康的人则变得精力过剩。  这么说,爱情是从哪里来的?严格讲来,爱情并不是必须的,对不对?没有爱情,我们仍然可以像水獭一样筑坝;没有爱情,我们还是可以像蜜蜂一样组织复杂的社会;没有爱情,我们可以像信天翁一样长途跋涉;没有爱情,我们可以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堆里。没有爱情,我们可以像渡渡鸟一样作为一个物种而灭绝。  爱情是不是一种有助于种族生存的有益突变?我看不出来。譬如,是不是因为注入了爱情,勇士们就会为了活命而更加勇猛地作战,内心铭刻着对烛光、壁炉、温暖家室的回忆?不见得:世界历史使我们认识到,战争的决定因素是新式的箭头、精明的将军、吃饱的肚子、掠夺的期盼,而不是多愁善感、思乡恋家。  那么,爱情是不是一种和平年代冒出来的奢侈品,如同无缝棉被,舒心惬意,精工细作,而又无关紧要?一种偶然突变,通过文化而得以加强,正巧摊上爱情。  我们是不是就该这样来想爱情?爱情并不是来帮助我们生存。但它赋予我们个性,赋予我们目的。但我们的种族繁衍并不需要它,实际上,它对有序的文明起妨碍作用。如果我们不用为爱情操心,性欲就会简单得多,婚姻会更加直截了当——说不定还更加持久。如果我们不为爱情而折腾,不为其来临而狂喜,不为其离去而恐惧。  奥尔图良讲到基督教信仰时,说,正因为其不可能才见真。也许正是因为爱情并非不可缺少,它才变得至关重要。  我可以告诉你我们为什么要爱,因为世界历史没有爱便荒诞无稽,这样的世界历史只会停留在刚建造一半的爱的房屋面前,将它夷为碎石瓦砾。世界历史若没有爱就会变得自高自大、野蛮残忍。(我的插话: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诗句,“他们牺牲了自己,却挽救了历史,因为他们,历史才没有成为一条肮脏的河,历史才成为一首永久的歌。”)我们的随机突变因为并非不可缺少而至关重要。爱情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有关克莉奥佩特拉鼻子的那些胡扯地地道道是感情论者的一套),但可以做一些重要得多的事情:教我们勇敢地面对历史,不理会它的神气活现、高视阔步。我不买你的帐,爱情说,对不起,你没什么了不起的。  爱还能做什么?你要爱某个人就不能没有想象力,不能不富于同情心,就不能不学着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没有这种能力,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恋人,也不能成为好的艺术家或政治家(顶多蒙混过关)。举出几个很懂得爱的暴君给我听听——我说的很懂得爱不是指大色鬼。  爱情是反机械的、反物质论的:这就是为什么痛苦的爱情仍不失为美好的爱情。它可能使我们不幸福,但它坚持不需要机械类的和物质类的来掌管。爱情赋予我们人性,赋予我们神秘,爱情给予我们许多超出我们自身的东西。  我不是说爱情会使你幸福——这点最为重要。我完全不是这个意思。真说起来,我倾向于认为,爱情会使你不幸福:要么马上不幸福,要么日后不幸福。但是,你可以既这么认为,而又仍然坚持爱情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即使爱情令我们失望,尽管爱情令我们失望,因为爱情令我们失望,爱情仍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我们必须信奉它,否则我们就完了。我们可能得不到它,或者我们可能得到它而发现它使得我们不幸福,我们还是必须信奉它。  从来没有看到什么人如此清晰明白而振聋发聩地说出我对爱情的两个基本看法——  一、爱情是另一种东西,与生活、与世界无关的另一种东西,属于另外一个世界,所以不要用我们这个世界的标准是非、得失对错去衡量它、评判它。爱情开口的时候,一切都要噤声,因为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  二、真正懂得爱情的人,就是懂得爱情也许将带给你麻烦、苦难、悲哀、伤痕但仍然不能不去爱的人。  就像我喜欢的《NANA》里的两句——    总是为男人心碎的你    无论重新来过多少遍都能保持笑容

洁净和不洁净——历史从分类开始

自从有了人,就开始给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类,也正是因为分类的存在,人类一边制造历史,一边又涂抹、掩盖历史。而在所有的分类中,洁净与不洁净的划分,最为歇斯底里、不可理喻,却最具推动历史、改变人心的力量。巴恩斯在《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1/2 Chapters》中对历史极尽调侃之能事,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巴恩斯并非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怀疑的是历史线性前进的理性主义思想,却没有放弃对历史内在动因的思考,其思考的成果就是“分类”。分类——显眼得以洁净和不洁净的方式——是贯穿整本小说的线索。第一卷:“挪亚——或者说是挪亚的上帝——宣布动物分为两个等级:洁净的和不洁净的。”虽然这个分类本身毫无道理,更荒唐的是,一些怪异的动物——狮身鹰头兽、狮身人面兽、独角兽——被蓄意消灭,因为“我们认为是闪——但说不定是挪亚本人——热衷于纯种之说”。挪亚是人类的老祖宗,可是从老祖宗开始,人类就象恣意妄为的混蛋,子孙们就更好不到哪里去。从这里开始,因为人类的私心、莽撞和卑怯,正式的历史已经不可信了。第二卷中,中东恐怖分子把手中的人质按国籍分开,并且以此作为处决的顺序,人象动物那样“把洁净的和不洁净的分开”。第三卷讲的是人起诉木蠹虫的故事,却冠以《宗教战争》之名,很大程度是因为木蠹是不洁的动物。第四卷中凯思所躲避的是不洁的核污染,在逃亡海上的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的界线逐渐混乱。第五卷《海难》说了“梅杜萨之筏”事件和画作的故事,关于“分类”做了一个中段的归纳性思考。在筏子上“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分开,就像把洁净的和不洁净的分开一样”。关于季立柯的画作,“有人认为,流传下来的叛乱草图很象传统版本的最后的审判,无辜者和罪人分开…木筏上并不是美德取胜,而是力量…上帝是站在军官一边的。挪亚是军官阶级吗?”。一语道破历史的天机。第六卷中,弗格森小姐内心固执坚持自己的基督教正统思想,眼睛里揉不进一点沙子,既鄙薄持科学进化论观点的父亲,对亚美尼亚教会的做法视为不洁净。当她和罗根小姐目睹阿勒山脚的地震时,残忍地没有一点同情心,说“小罪恶在这个地方就是大罪恶”,仿佛那是索多玛和蛾摩拉。连“罗根小姐听了这番话内心都非常不安”,纳闷为什么“一个朝圣者变成了狂热份子”。第七卷里讲了三个故事,尤其是第三个装满犹太人的圣路易斯号的故事最惹人注目。船上无辜的犹太人成了不洁净的象征,我们都知道这是纳粹造的谣,可是没有一个国家让船客入境,好像“都拒绝独自承担全世界的耻辱”,更可笑的是船上的犹太人还被分了类,作者也按捺不住问道“谁来分开洁净的和不洁净的?是用抽签的办法吗?”第八卷剑走偏锋,从人类大历史跨进了根本就没有“历史”的亚马逊丛林,原始部落的人“连个名字都没有!!!”。在这里,现实和历史开始变得模糊,只有男女间的关系依然清晰、清醒。第八卷看似横溢斜出,其实为小说的收束打下了伏笔。第九卷中的泰格勒,虽然已经进入了人类科技快速发展的20世纪下半叶,身为宇航员却依然夹在科学的宇宙和宗教的信仰中。最终他在寻找挪亚方舟的大阿勒计划中找到了第六卷里弗格森小姐的遗骸。科学和宗教,如此宏大的分类下,历史露出的却是一张讪笑的脸。第十卷描绘了人类梦中天堂的模样。那里除了一小撮老派的家伙还坚守传统的天堂,觉得人有洁净和不洁净的区分,“他们对天堂的期望当中,有一部分好像是别人都该下地狱”。剩下的人都活在各自的私人天堂里,愿望得到满足,过着自己的生活。当分类已经不重要,象尘埃那样无足轻重时,历史似乎终结了,“一直要什么就有什么,跟一直要什么就没什么二者相差无几”,于是乎大家只能等死了。幸好这只是一个梦。巴恩斯满嘴插科打诨,他的笑话都是后现代的黑色幽默。但在悲观之下,隐藏着一线生机,这就是全书的《插曲》部分。在这里巴恩斯举出了一个不能被分类的特别之物——爱。作者说:“我不是在举荐一种形式的爱,贬低另一种形式的爱”。各种各样的爱都是美好的,所以“爱与真,这是最必不可少的结合,爱情与真实。”“你黑暗中怎样偎依拥抱决定了你怎样看待世界历史。就这么简单。”

10足恶搞,加上1/2的严肃

看了第一章偷渡客还不到一半,我就喜欢上了这本小书.因为它流露出一种恶搞到底的气势,同时是带着严肃的黑边眼镜,许多狡黠而认真的英国作家都是如此的黑色幽默,比如我很喜欢的幽默幻想小说<碟型世界>和<银河系漫游指南>,还有<两杆大烟枪>等盖.瑞奇的鬼才电影,都奇怪的出自英国.我不是基督徒,没有好好研究过圣经,但看了一点相关书,如房龙的圣经故事以及部分圣经原文之后,我确认我不会成为基督徒.相反的,我挺爱看别人写的埋汰基督以及耶和华的书,当然不是攻击,而是调侃,挑刺,解构...比如<刀锋>里关于通过基督寻找救赎而未果那一段,以及这本以独立口吻进行解说和小许反思的<圣经比喻>(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24877/).还有反映宗教争端的<异端的权利>(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45056/)因为我也觉得,耶和华这老头太苛刻,太易怒,太草菅人命,同时在一部分例子里,他的信徒太愚忠到不合情理的失却人性的地步(尤其是旧约部分)--诚挚的基督徒请WS.回到<10 1/2卷人的历史>,作者在<偷渡客>里,就方舟事件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月亮背面式的描述,怎么糟糕怎么写,但又显得比理想中的圣迹看起来更符合现实和情理,大概许多在历史上留下光辉背影的崇高事件,其操作过程其实就是这么龌龊,带着汗臭,体味和血腥,充满了卑劣的手段,强硬的手腕,以及蒙昧懦弱的服从,盲目无力的抗争,诸如此类....你可以说现实就是如此不可救赎的糟糕,也可以说上帝也有挣只眼闭只眼的时候,总而言之,看起来就有那么一种深刻的有趣,痛快的反讽--恩,虽然有那么一点点为了文学效果而进行的无中生有式的人身攻击--如果耶和华和诺亚真的有人身的话.有部好来钨商业电影<冒牌天神2>,从另一个角度和口吻拿诺亚方舟玩儿,这个电影本身倒并不是很优秀,适合休闲一下看,只是题材有点相关,故一提.接着看,看完再补充.--看完了,有点严肃,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搞,严肃地搞,搞得严肃


 10 1/2卷人的历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