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宏儒-季羡林传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5
ISBN:9787536027169
作者:于青
页数:259页

章节摘录

书摘    除了这日常生活的小烦恼,总的情况还是使人愉快的。六位留学生常常挤在一间车厢里,从以前并不熟悉的同学,变成同在江湖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家都是二十三四岁的青年,虽然阅世未深,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见解。每一个人的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这世界堆满了玫瑰花,闪耀着彩虹。他们说起话来一无顾忌,二无隔阂,小小的车厢里,充满了友好亲密的气氛。谈够了天,他们就轮番下象棋。其中的物理学家王竹溪是象棋的高手。其他五个人,都轮番跟他下棋。只要是跟他下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输,几盘都是输。后来大家又联合起来跟他下,依然是输。大家公认的哲学家乔冠华的哲学也帮不了他的忙,仍旧是输。在车上的八九天时间里,大家就没有赢过一盘。    季羡林在这种场合,经常是和大家一起玩,但不是主要角色。更多的时候是看着窗外浮想联翩。万里旅途,虽然车窗外的变化不大,除了森林还是森林,但每个车站的站台却是大不相同。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风景,这使季羡林看了饶有兴趣。有一次,他在一个森林深处的车站下了车,到站台上走走。便看着一个苏联农民提着一篮子大松果来兜售,松果大得令人吃惊又喜爱,季羡林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而饱满的果实,便抵抗不住诱惑,便拿出了五角美元,买了一个。这是季羡林在西伯利亚旅途中买的唯一的东西,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却带给季羡林心灵上的安慰。这西伯利亚的果实,是这样的饱满,让人联想到松柏越是严寒志越坚的高尚品格。季羡林握着手中的坚果,思绪已飞向遥远的东欧。    除了大森林,给季羡林印象最深的是贝加尔湖。这是个很大的湖,火车绕着湖走了近半天的时间,却只走了湖的一半。这期间,山洞一个接一个,不知道究竟钻过几个山洞。而山上是丛林遍野,满山翠绿;湖水又是碧波连天,一望无边。而湖心深处,又是绿得发黑。这美丽的景色真是天下奇观,令人过目而不能忘。就这样,在饱览了美丽的景色之后,于9月14日,他们到了莫斯科。    莫斯科是当时全世界惟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对任何一位知识青年都具有神秘的色彩,是大家都十分向往的地方。于是,每当火车路过莫斯科,总是用种种借口停上一天。这是列车的规定,大约是苏联当局想让一切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人,领略一下社会主义的风采,沾一点社会主义的甘露,给旅客洗一洗脑筋,让大家在大吃一惊之余,转变一下自己的世界观,在灰色的思绪里涂上一点红彩。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赤都还是有一些吸引力的。尽管当时的季羡林,自以为已不是热血青年,能够保持清醒地看待赤都。比如:他对外蒙古的“独立”问题,就很不理解。但能亲眼看一看赤都莫斯科的风情,他也愿意看一看。    火车一到莫斯科,铁路局便宣布停车一天,以便修理车辆。乘客们都知道,其实这一天是为他们准备的。因为,马上就来了一位女导游员,年轻貌美,白肤高身,衣着非常华贵时髦。还涂着口红,染着指甲,一身珠光宝气。这使从来没有见过”洋派“的季羡林大吃一惊,因为在他的脑海中,“普罗”小姐的形象绝不是这机关报。他感到大惑不解,眼前的这位赤都小姐与资产阶级的贵小姐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也许,她的内心是红色的,但那又有谁能看得见的呢 ?季羡林只有惘惘然地看这位搔首弄姿的俄国女郎。    也正是这位摩登女郎带着这一群外国旅客上了一辆大轿车上,要到莫斯科市内去观光。导游小姐用英文给大家解说。车子每到一处.只要有破旧的大楼.导游小蛆就说:在第几个五年计划,这座楼将被拆掉,盖上新楼。这很好。车子到了另一个地方,导游又用冷漠的语气说:在第几个五年计划,这座楼将被拆掉,盖上新楼。这仍然很好。但是到了第三个、第四个地方,导游说得仍然是那一套,但表情却是越来越冷,毫无表情。其结果是一座新楼也没有看到,只是不断地听导游小姐用冰冷的声音重复苏联的五年计划。搞得游客满腹疑问,好像苏联的五年计划也是冰冷的。    最后,这位导游小姐终于把他们带到了一幢非常富丽堂皇的大楼里面。据小姐介绍,这是十月革命前一位沙皇大臣的官邸.现在是苏联国家旅游总局的招待所。那里面是大理石铺。大理石砌墙,大理石柱子,五光十色,金碧辉煌,天花板上悬挂的玻璃大吊灯,几乎垂到参观者的头顶上。人们感到好像置身于一个神话世界。对季羡林来说,更令他吃惊的是这里的服务小姐个个珠光宝气,气度非凡。这与剐剐还留在脑海里的西伯利亚森林、贝加尔湖的大自然风光相比,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甚至都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到了太虚幻境了。    吃午饭的时候,他们几个中国留学生,应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一位清华同学的邀请,到一家餐馆去吃饭。这家饭店也十分豪华,季羡林生平第一次品尝到俄国名贵的鱼子酱。其他菜也都非常精美。因为,他们毕竟是在火车上吃了八天的“大裂巴”。这顿饭,是季蓑林记忆中最精美、最难忘的一顿饭。    晚上,分手了一天的旅客又回到了车站上,那一位在火车上索要“开开水”的老太太,还有那一位在满洲里海关上劝季羡林要忍耐的老头,都回到车上来了。季羡林友好地问老人.在哪里吃的午饭,老人狡猾地向季羡林挤了挤眼睛,告诉他,说他们吃了一顿非常精美又非常便宜的饭。他见季羡林不能明白,就悄悄地对他说,原来他们是利用了哈尔滨与莫斯科美元与卢布的差价而仅花了 8美元即吃了一顿盛宴。季羡林这才恍然大悟,他们都是一些旅行老油条了。    在进人波兰境内行驶时,上下车的都是波兰人。渡兰人与苏联人便有r很大的区别。他的生活水准显然要高一些.因为着装都比较华丽,态度也活泼近人,而且还都有相当高的外语水平.多数人除了本国话以外,能讲俄语和德语。少数人还能讲一点英语。这样一来,留学生们就仿佛眼前的世界一下扩大了,因为能交流了,于是,霎时间,车厢里就热闹了起来。波兰人显然对中国人也感兴趣了。大家便七嘴八舌用德语和英语交流起来。不知是在哪一个站上,一个年纪很轻的波兰女孩子悄没声地走进了车厢:她长着一张圆圆的脸庞,圆圆的眼睛,看人常坦诚纯洁,天真无邪。她看看四周,找了一个座位就坦坦然地坐下来。留学生们自然对她很有兴趣,便都与她试着用英语交谈。这位波兰女孩非常大方,她竟用英语回答留学生的提问,一点扭捏的态度也没有。问她的名字,她说,叫“Wala”。发音有些近似中文的“哇啦”。留学生中的谢家泽一听便大笑起来,他嘴里不停地叫着“哇啦,哇啦”。倒使这波兰女孩有点摸不着头脑,她瞪着晶莹澄澈的大眼,瞪着小谢,满脸上都是疑问。    这位“Wala”女孩的到来,是他们旅途上最愉快的一段。……

媒体关注与评论

高山仰止(后记)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会写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传记。就是在现在,当我在进行了几年的学术宫殿的徜徉与漫步后,我仍不敢相信,我会不自量力地来写这样一本传记《东方宏儒——季羡林》。    高山仰止。读季羡林先生的文和见季羡林先生的人,每每跳到我眼前的,就是这样自然的4个字。以前,没有见过季羡林,仅是听起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种崇敬心情,因为知道他是东方文化的学者,是一代宏儒。后来,有了幸运的机会,能够和季先生近距离接触后,这种崇敬之情更是有增无减。当然,那时并没有产生过要叙写季先生的想法,虽然我知道,季先生也是山东人,而且又是那样的温良厚朴,平易近人。    那一次,季先生的形象第一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的,是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评奖的时候。季先生是文学组的负责人,我是工作人员,为评委们服务。那一年的工作很紧张,评委们只能将就着在小饭店里吃饭。吃饭的时候,只见季先生在拥挤的座位里举手向我“请示”,我忙问什么事情,季先生微笑着说:“可不可以喝一杯啤酒?”我们所有的人都被先生的幽默和纯朴给逗笑了。那一年,季先生已是82岁的高龄了,但他给我们的印象却是那样的健康、幽默、热情,几天的紧张工作下来,他已成为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老朋友。他自己也常说,非常愿意和我们年轻人交朋友。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见到季先生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便一有空就往季先生的屋子里钻,与先生聊天、照相,没完没了,其乐融融。没有几天,先生就把我们工作人员的名字都记熟了,还知道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好和特点,当先生得知我在工作之余还坚持写作时,就要我送他一本,并鼓励我最好再读一个博士。我当然不好意思把自己的雕虫小技拿去打扰先生。但事隔两年,到第二届图书评奖时,季先生见了我,第一句话就是问我要那本小书。此时,季先生已成了我们的大朋友,我们有什么话甚至各个学科的疑问,都愿意找季先生解答。季先生对我们工作人员也熟稔如一家人,经常会问我们:“怎么没有见到小W呢?”    先生的知识当然是渊博的,学问是深厚的,与先生在一起工作的日子,是我们精神生活最为丰富的日子。面对全国几年来出版的精美的图书,我们经常围坐在先生的身边,听他给我们解答各种疑问。从美术、历史,到考古、文学,季先生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一样,总能使我们的各种疑问和难点一一得到解答。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尤其是一些珍贵的史料性的佳话,都是在书本上所不能得到的。而同时,与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也是我们在心情上最放松的日子。在先生面前,我们就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们面前总有一个耐心的老师为我们亲切地解答各种疑难问题,而且,这位老师又是那样的慈祥、善良和幽默。     后来,应家乡一家出版社的邀请,约我写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传记。凭着一股热情和对季先生的崇敬心情,我不假思索应承下来。但当我稍微浏览了先生的学术宫殿后,我有点想退却了。高山仰止,这是我唯一的感叹。我认为,我只能在这座巨大的学术宫殿门前流连忘返敬而仰之,却没有走进去的勇气和能力。我去见先生,对他说,我没有能力来完成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先生却笑了。他平淡地对我说,你是个作家,作家写传记不是从学术的角度。先生只一句话,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书籍目录

第一章:灰黄的童年  1.贫困的官庄  2.依稀慈母梦  3.兔子朋友第二章:泉城求学记    1.小学天地    2.“六个甲等第一”    3.“随便写来”  第三章:水木清华园    1.考入清华    2.挥斥方遒    3.“安静”教书    4.在路上第四章:留德十年    1.征途万里    2.寻找道路    3.游子吟    4.在大轰炸的日子里    5.归途第五章:燕园春秋    1.“一周副教授”    2.北大新生活    3.风起云涌    4.“抄家”与“自杀”    5.牛棚生活第六章:晚睛霞满天    1.辉煌译著:《罗摩衍那》    2.治学三境界    3.“纵浪大化中”    4.仁者的风范高山仰止(后记)附录(一)季羡林访谈录(二)季羡林教授大事年表(三)季羡林教授译著目录(1957年一1996年)(四)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季羡林,作为东方文化的使者,作为一代宏儒,是那样的温良厚扑,平易近人。季羡林先生的知识当然是渊博的,学问当然是深厚的,但在平日里与人交谈的季羡林先生却又从不会摆出一副学者的架子,他是那样的慈祥,善良和幽默。他的健康,热情,淳朴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先生对事业的一丝不苟,对人生的不喜不忧,对国事家事的厚扑,豁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东方宏儒-季羡林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爹爹电话来的时候傻了眼,关在奶奶家禁闭,信息社会资讯接收这么慢呐,不然QQ窗口不是应该一早就跳出来了么。茫然的问:“任继愈从小听你念到大,我又忘了是哪个。”“啐,中国哲学史呐”“噢,噢,噢……”七八上十岁的时候读过一本东方宏儒-季羡林传,里头描述他们火车坐去俄罗斯。忘了是去俄罗斯还是再从俄罗斯坐去西欧,反正车上要耗去大半个月不止。书上详细地讲说那车上卖的俄国长面包,足有米多长,扎实够吃。想来我小时就是好吃的,觉得这旅程再美妙也没有了,将来定要走上这一路,就为了那根扎实的长面包。一度这老头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一个火车上啃着长面包的英俊少年,嗐,我觉得坐上个巴月的火车,流浪一样的啃面包酷毙了。其实那本传记的封皮上有着跟他其他许多书一样的老公公照片,我忘记这回事儿,直到某次爹跟我说起他八九十岁了。童言无忌嘛,古言人到七十古来稀,我便口无遮拦的问:“死了没?”你得知道,要不是早夭的少年,通常许多人都是死了才有传的。爹当以不以为意,随口应,没死。啊?还没死?嗯,还没死。于是隔那么久可以听见我们家就有这种白痴对话:季老死了没?没死。还没死?还没死。有时间隔几个月,有时间隔几年。当然我们无任何恶意,像家里某位住得远老人一样,偶尔提起来,只是亲切,无任何疏远跟距离感,那种距离指的并非间隔空间上的。十数年后,在朋友新房的架上看到一本季羡林谈圣经佛经道教故事,印得并无甚美感可言,看到的人确是亲切,摩挲了半晌封皮,我开口道:“这书我借去了。”翻看的时候跟爹爹提起,这些话说出来这样平易,其他任何人讲起来都觉得矫饰做作。只有他这样人品学问的人,说出来才让人信服钦佩。爹道:“是。”这时我们已经许久没有白痴对话了。在我这里仿佛他的影像从一个意气风发流浪气质的英俊少年到一个我们常年问起的年老体弱的远房亲友,最后变成了一个永远都在那里的好老头。放下电话后数次湿了眼眶,又总觉得,他还在那里,温柔又慈祥,淳弱又坚毅的一直在那里,守候着我们,亦为我们所守候。想起来扯句题外话,当年问爹,“他学什么的?”爹说:“梵文。”我大惊:“这东西什么好学的。”爹爹叹气道:“是啊,可是总要有人学啊。”是啊,有些事纵使艰难冷僻,总有人不畏前进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您走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