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茶随笔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543443549
作者:周作人
页数:196页

书籍目录

小引
关于苦茶
骨董小记
论语小记
洗斋病学革
厂甸之二
食味杂咏注
东京散策记
科学小品
猫头鹰
古槐梦遇序
重刊袁中郎集序
现代散文选序
长之文学论文集跋
墨憨斋编山歌跋
儿童故事序
古音系研究序
希腊的神与英雄与人
画廊集序
现代作家笔名录序
半农纪念
隅卿纪念
与谢野先生纪念
关于命运
关于命运之二
弃文就武
杨柳
关于孟母
保定定县之游
日本管窥
关于十九篇
小引
一关于宫刑
二关于林琴南
三关于读圣书
四关于分娩
五关于捉同性恋爱
六关于“王顾左右”
七蔼理斯的时代
八阿Q的旧账
九关于耆老行乞
十关于写文章
十一关于写文章二
十二岳飞与秦桧
十三关于讲道理
十四关于扫墓
十五关于英雄崇拜
十六蛙的教训
十七关于考试
十八关于割股
十九情理
后记

作者简介

收录随笔《关于苦茶》《骨董小记》《论语小记》《厂甸之二》《科学小品》《现代散文小序》等约50篇。


 苦茶随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小引》   苦茶并不是好吃的,平常的茶小孩也是要到十几岁才肯喝,咽一口酽茶觉得爽快,这是大人们的可怜处。      二、《论语小记》   我把《论语》白文重读一遍,所得的印象只是平淡无奇四字。这四个字好像是一个盾,有他的两面,一面凸的是切实,一面凹的是空虚。我觉得在《论语》里孔子压根儿只是个哲人,不是全知全能的教主,虽然后世的儒教徒要奉他做祖师,我总以为他不是耶稣而是梭格拉底之流亚。《论语》二十篇所说多是做人处世的道理,不谈鬼神,不谈灵魂,不谈性与天道,所以是切实,但是这里有好思想也是属于持身接物的,可以供后人的取法,却不能定作天经地义的教条,更没有什么政治哲学的精义,可以治国平天下,假如从这边去看,那么正是空虚了。平淡无奇,我凭了这个觉得《论语》仍可一读,足供常识完具的青年之参考。至于以为圣书则可不必,太阳底下本无圣书,非我之单看不起《论语》也。   (按:此处私以为可与张爱玲《中国人的宗教》文中“就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因此《金瓶梅》、《红楼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一段对照读之,对中国人既务实又虚无之精神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最能说出自家的态度。晨门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最能说出孔子的态度。说到底,二者还是一个源流,因为都知道不可,不过一个还要为,一个不想再为罢了。……中国的隐逸都是社会或政治的,他有一肚子理想,却看得社会浑浊无可实施,便只安分去做个农工,不再来多管,见了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却是所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想了方法要留住他,看上面各人的言动虽然冷然不同,全都是好意,毫没有“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意味,孔子的应付也是如此,这是颇有意思的事。外国的隐逸是宗教的,这与中国的截不相同,他们独居沙漠中,绝食苦祷,或牛皮裹身,或革带鞭背,但其目的在于救济灵魂,得遂永生,故其热狂实在与都市中指挥君民焚烧异端之大主教无异也。   (按:私以为此处论桀溺、晨门之分歧处实暗合周氏兄弟之同途殊归,树人系“还要为”,作人系“不想再为”,然观其后文,举孔明陶潜为此二种人物之代表,又与周氏兄弟大不相类也,而树人亦究竟未至于“都知道不可”之完全绝望,作人亦未至于完全不作为,姑存一说。)      三、《厂甸之二》   我对于韩退之整个的觉得不喜欢,器识文章都无可取,他可以算是古今读书人的模型,而中国的事情有许多却就坏在这班读书人手里。他们只会做文章,谈道统,虚骄顽固,而又鄙陋势利,虽然不能成大奸雄闹大乱子,而营营扰扰最是害事。……韩文……我却但见其装腔作势,搔首弄姿而已,正是策士之文也。近来袁中郎又大为世诟病,有人以为还应读古文,中郎诚未足为文章规范,本来也并没有人提倡要做公安派文,但即使如此也胜于韩文,学袁为闲散的文士,学韩则为纵横的策士,文士不过发挥乱世之音而已,策士则能造成乱世之音者也。      四、《东京散策记》   此文所引之永井荷风之文均甚而哀美而有情致,不具录。      五、《科学小品》   (引汤木生[J.A.Thomson]《动物生活的秘密》)“最足以代表秋天的无过于落叶的悉索声了。它们生时是慈祥的,因为植物所有的财产都是它们之赐,在死时它们亦是美丽的。在死之前,它们把一切都还给植物,一切它们所仅存的而亦值得存的东西。它们正如空屋,住人已经跑走了,临走时把好些家具毁了烧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东西,除了那灶里的灰。但是自然总是那么豪爽的肯用美的,垂死的叶故有那样一个如字的所谓死灰之美。”    更多见http://www.douban.com/note/212325328/
  •     品周作人先生的《苦茶随笔》,犹如真的在品一杯真正的苦茶。茶一直以清苦为美。我想“苦茶随笔”这四个字包含了先生对于茶,对于人生的一种清醒的思考。周作人先生的文章给人以一种艺术的清新感。如茶给人的感觉亦不腻。不过这杯“茶”却是不太好“品”,让我这个不太懂“茶道”的小辈花费了一些时日才略略领会到所谓的“品茶”的意境。感受到了一些仙骨之气。记得一位智者说过品茶的时候要将自己的意识融入茶中再饮。于是我读先生的这本书时也小心地如此行。整理好了自己的心境,再投入自己的意识,一饮,再饮,回味无穷。茶禅讲究悟,恬淡清净。小品文《骨董小记》正是先生对古玩之类的物品之悟。“古玩的价值,其一是古,其二是稀,其三是贵。”这是先生对古玩价值的精辟定义。先生钟情古玩,赏古玩如品茶者,从中悟出了些什么。“宗教家派的复古家,古之所以可贵者便因其与理想的天国相近;科学派的考古家,能够在这些遗物上窥见古时生活的一瞥。”各人各有钟情古玩的原因,正如各人各有钟情于茶的原因,窥见了古时生活,看见了理想天国的轮廓,于是越发执着,执着于自己所悟,于是便能悟出更多。茶亦是论口喝的,于是品这本《苦茶随笔》也是一口一口地喝。想到中国与日本都讲究茶道,从来不轻易大口大口的喝,乃是经过多道工序以后,一赏二闻三啜。这本散文集中,先生亦有抛弃民族偏狭之见,对日本作出可观点概述的《日本管窥》。其心态淡定,沉稳,独具慧眼。“大抵在本国因为密切关系的缘故,往往多所责望,感到许多不满意处……结果将无论什么事情都看得非常奇怪……又未免过于吹毛求疵以至幸灾乐祸……”这小段话忽然让我想起了几十年来一直都存在的一群特殊的人——中国愤青。现在“愤青”二字专门被用来指对于日本有着强烈不满的人。这几年就掀起一阵阵的“拒日”狂潮。自己身边也不少抵制日货的同学。的确,日本在历史上侵略过我们,国耻我们当然不能忘,但是愤青们的举止也太过片面。正是先生说的“为个人主义,无公民的责任”“过于吹毛求疵以致幸灾乐祸”。我想先生在这里是批评一些有过于激烈行为的人。当然先生也说“日本人是单纯质直的国民,有他的好性质,但也有缺点,狭隘,暴躁。”我觉得像先生一样辨正地看问题才是最好的。中日话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个人无法说清。但“去其精华”以及“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口号还是不错的。很难想象处于当时那种XXXXX时代的周作人先生居然可以比中日和平建交几十年后的新时代的人更加平静,更加淡定。如同品茶平多了的人,性情也就在泡茶喝茶之中改变了。这种为人的清爽,颇有仙风道骨的气概。茶色人生的节奏细密而碎,看上去缓慢,但是因为是一种不间断的循环,其实是不慢的。一直很羡慕这种从容不迫。如果真的大大地“茶兴满天涯”,大家都有茶的精神,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这篇散文集中先生的睿智之见时常让人感受到共鸣的力量。比如说到先生自己中年丧友的“中年丧友事很可悲的事,有如古书,少一部就少一部”。“说起来大家都还不能忘记,但是光阴荏苒,一年年地过去,不但如此盛会于今不可复得,就是那时候大家的勇气与希望也已消灭殆尽了……”——《隅卿纪念》这让我联想到去年的高中毕业,当时不也是这种心情么。比如“在油画的色里有着强的意味,有着主张,能表示出制作者的精神”;比如“……因为平常人多佩服自己所缺少的那种性格……”;比如先生说“史却是一座孽镜台,他能给我们照出前因后果来”;……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风趣。如他解释痛快二字。“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这篇集子如泡茶般是为了将一种滋味最大限度地从茶叶中还原……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周作人的散文还不是非常能欣赏。。。
  •     从来都是只论作品,不论人
  •     嫁妆之一
  •     突然觉得,有很多书以后都不会有人读了。
  •     经典
  •     见解高,鉴赏力高,趣味清雅,齿颊生香
  •     断断续续的还是把它读完了
  •     喜欢这套丛书~
  •     周家老二文章以苦涩见长
  •     小周先生抄得一手好书
  •     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
  •     读着真费劲。
  •     买回这本书,翻开来的时候,惊讶于鲁迅先生还有此等闲情逸致。原来是我搞混了兄弟二人
  •     思想类文章为主,如其自言,多杂文,态度则甚积极也。好些散文,很能代表周氏特殊的中正精神,不偏不倚,讲究人情,而此等精神,则能发之于古人,则尤为难及耳。
  •     他的文笔真的~~~~~~~~~~很美
  •     一些序跋略去未读)每读先生文章总不免感叹前人阅历之广。谈时事或各种主义运动的于我毕竟疏远,还是更喜欢日常生活与草木虫鱼的“无用”篇章。
  •     好像读的不是这个版本,暂且放到这里吧。 苦茶我是喜欢的,太浓的我却受不了。淡淡的,却有点甜味。看一些书,让自己不要太亢奋总是好的。这个世界已经有好多东西不能相信,年轻人的年轻气盛总已经给太多东西给磨平,虽然自己还不是太老。唉,何必呢,干嘛老是挖空心思的去为名为利呢。罢了,还是回到我的世界吧。
  •     民国大家们喜欢你提提我,我提提你,虽然也骂骂,但总归是让今人能知道,“文人相轻”在那个时候还是被科学态度吹散了些。
  •     极度的情感自制且不乏机警语。个人觉得周作人的随笔是华语作家里最接近于西方随笔传统的。
  •     1993年6月20日。岳麓书社版。
  •     这本书看的拖沓,睡前或是陪父亲看电视的间隙。很有意思。
  •     我觉得读周作人1928年以后的散文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从“文抄公”的缝隙里找到“满口柴胡”,如“老吏断狱”般的尖刻评论。但是这一本不是太喜欢,没有非常出彩的篇目。
  •     朋友推荐的,不喜欢,文人的酸
  •     有趣且雅。总感到周作人先生比其兄长要有深度得多,看世道也更洒脱,但有时也觉得鲁迅先生或许是故意肤浅,故意热烈,好让读者容易吸收和反馈。百年过去,人心早无人知晓,仅留文字供人遐想。
  •     果然是“小处”不糊涂,见解不腐
  •     实系读1935年十月初版
  •     周作人的东西总是有淡淡的趣味。有人说他深爱俳意,大抵如此。
  •     谦逊,可爱,得体
  •     读的电子版,还得再看一次
  •     冲淡蕴藉。周作人与汪兆铭都是因政治立场而被无情掩封其文学造诣的文人。
  •     读了一天,心静不下来,书恐怕没看进去多少 :(
  •     闲淡
  •     忍过事堪喜
  •     这件事的结局是很浪漫的:这骡养的,咱老子爱得他紧,但一见他心上就爱得过不的,咱老子有些怕看见他,你们快些与我收拾了,不可教他再来见老子。
  •     古韵 需要耐心才能读下去
  •     大哥送的。
  •     有几篇,如读论语说隐士,真好
  •     喜欢周作人的文笔,虽然艰涩但是很耐读,为了研究宗教与文学的关系,我读了他这本散文集,我选取其中一篇讲饮食和宗教的关系,他并不是盲目遵从宗教的规则,而是选取其中的奥妙。。这种清高的自我认同感和他名士文人的风范相契合着。
  •     1971年香港实用书局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