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撞车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ISBN:9787020050673
作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页数:149页

内容概要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法国作家。生于巴黎,父亲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亲是比利时艺术家。1968年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后创作的《夜间巡逻》(1969)、《环城林荫大道》(1972)均获得法国文坛上的重要奖项。1978年发表的《暗店街》获得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1996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奖。《夜半撞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具有典型的“新寓言派”特征,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2003年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在读者中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夜半撞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对哦,唯一的缺点就是他总让人觉得他一直在写一本书:P
  •     好适合改编的故事
  •     对,风格一直没变
  •       
      译自法国《读书》杂志
      原采访很长,这里只节译了有关《夜半撞车》的部分
      采访者:Laurence Liban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写《夜半撞车》(Accident nocturne)的?在上一部小说《小首饰》(La petite bijou)之后马上就开始写了吗?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不,在上一部小说结束和这本开始之间,有两年的时间间隔。这很复杂,因为总是与主题有关——但是“主题”这个词并不确切——有关一些事,它们沉睡了二十年,或三十年,然后苏醒过来。在《夜半撞车》的开头,一个人被一辆车撞倒。这,这三十年来一直萦绕在我脑中。
      
      您能知道何时该开始一本新的小说吗?
      P.M.: 不,都得靠摸索。就象一个拿着摆进行测试摸索的人。我记笔记,列清单。15年后,我在笔记里找到这些东西……
      
       “一天深夜,在那遥远的日子里……”您的小说这样开头。您总是在第一句便开始整个故事吗?
      P.M.:是这句句子定下了小说的基调,就像钢琴曲的第一个小节。海明威曾说,当人们找不到第一句句子时,应该删除开头十行直达核心。我,习惯上,更喜欢立刻找到它。但偶尔,人们也用略为含糊的方式开头……可以跳上一辆开动的列车。不幸的是,为了给予一种自然的印象……这种自然,它从不自然而然地来。
      
      在《夜半撞车》里,那决定性的事件,恰好发生在这一时刻:一个年轻人,在遥远日子里的一个深夜,被一辆汽车撞倒。
      P.M.:对,这是个打击。这打击,将他从某种梦游症中唤醒,从整个青少年生活中唤醒。这打击,我将它置于成年;因为成年,是理智之年。这些简单的词,与一个准确却有象征性的年龄相对应。
      
      “大多数人”是由个人组成的,从法律上说,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成人。
      P.M.:对,因为在21岁之前,那就象一种地下生活,人们有什么都不做的权力。有某种距离存在于……
      
      您说“人们”。但是,这地下的感觉,是您个人在这个时代重新感觉到的。
      P.M.:对……那是在阿尔及利亚战争结束的时候,实行宵禁至少已有16年。去国外需要父母的批准,除了去比利时。
      
      根据您的想法,什么是《夜半撞车》的主题呢?
      P.M.:这很难说。人们并非总是很清楚自己所写的东西。这是一种冲击,将主人公从昏睡中唤醒。是他略显模糊的一段生活的终结。他渴望生活。生活中的这些时刻具有象征性,事情突然转向好的或坏的一边。一种过渡时期。他自己也说:“要是没有这事故……”可以说,这是某个正在逐渐转变的人的苏醒……如同人们受毒品控制时……但这,适合于生活的一段特定时期……
      
      您的生活?
      P.M.:对。也许这发生在无根的人们身上。这些人不在轨道上,被框在一个中间地带,家庭的或学生的。这是我曾经体验到不确定性的时期……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小伙的故事,由他所成为的成熟男人讲述。
      P.M.:对。一个隔开一段时间距离讲述的故事。
      
      为什么总有这距离?为什么总是过去时?
      P.M.:很少能在当时讲述故事,因为总需要有一定判断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感觉流淌而过的时间。促使我写作的,是重新找到痕迹。不以直接的方式讲述故事,而是令这些故事有一点谜样的晦涩。宁愿重新找回故事的痕迹,而不是故事本身。当我们正面接触故事时尤应如此。就像一个多面的雕塑……我们倾向于重构它。启发会更大。
      
      或许是现实太过琐碎以至于您无法从正面接触它?
      P.M.:并非如此。是因为现实总是片段式的。偶尔,我们讲述着某个人,接着便失去了视野。我们会忘记一些特定的事,自愿地或非自愿地。我们对自己说谎。所有这些构成了碎片的全部。也许警察卷宗是个例外。然而就算在那里面,也会有错误。
      
      您说了对自己说谎。您的大作中有这情况吗?
      P.M.:我的写作并非为了试着认识自己,也不是为了自省。我宁可以一点可怜的偶然元素:我的父母、我于战后的出生……来找到这些元素中的一点磁性,而这些元素本身不具有重要性;来折射某种想象。自传性的情节在我看来总象某种圈套,除非它有诗意的一面,如同纳博科夫的《彼岸》。自传性的语调有某种人工的东西,因为它总是暗示有一个导演(une mise en scène)。对于我,我宁愿写艺术化的东西,将微不足道的元素加工成型。
      
      您说想赋予事物磁性?您如何理解磁性?
      P.M.:就是找到平凡的事物和背景的超现实性。就像一条街,客观上,它没有任何新奇之处。
      
      为何要寻找这种超现实性?
      P.M.:因为我有一种印象:事物的真正现实存在于这种超现实性中。有一种磷光,并不一定由我而来,而是来自事情本身。
      
      您写小说的方式就是如此:赋予事物、人和他们存在之重以“磁性”或“磷光”。
      P.M.:对,经常地,在写作之前,有一些胡思乱想,但这幻想只对于特定的事物:地点或人物。我需要特别真实的事物,才能表达这个时代梦游般的一面。
      
      所以可以这样总结:《夜半撞车》,是一个年轻男子在巴黎的故事……
      P.M.:我曾尝试将他生活的环境翻译成一个特定的年龄。一种陌生的、无结构的环境。父母们被视为幽灵和幻想的空间。对于此年轻男人的医学解释,是他曾使用了麻醉药品。但是在这儿,他并不需要。在这青涩岁月,他就处于这状态。这很难解释。这是我愿意翻译的东西,因为我也曾体味过那个时期。
      
      这小伙感觉上和您很接近。他期待幸福却生活在巨大的焦虑的重压下。
      P.M.:他的焦虑来自外部环境,并非他本身。我总感觉我是困境时代的孩子,战争的孩子。人们总在谈论德国对法国的占领(l'Occupation),但对我而言并非无须付出代价。
      
      《夜半撞车》是您最接近自传的书吗?
      P.M.:在一个忧伤的城市,我以我认识的环境作为背景。但这儿,对,有一些主要元素并非出于虚构。被车撞倒那件事……
      
      或者那个小伙的精神状况?
      P.M.:小伙的精神状况,以太,还有女人的名字:雅克琳娜•博塞尔让。伊莲娜•纳瓦希。我使用真实存在的名字。所有合适的名字,我父亲的形象,恶梦的情景……这些都是曾发生在我生活中的事情。
      
      是什么使《夜半撞车》成为一本现在写而不是10年或20年前写的书?是什么使您成为一个今天的而非昨天的作家?
      P.M.:无论如何,就算我们写中世纪的故事,我们也是现代的作家。
      
      
      《夜半撞车》(Accident nocturne)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
      Gallimard
      中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1月第一版
      
      作品年表:
      La place de l'étoile (Gallimard, 1968),
      La ronde de nuit (Gallimard, 1970),
      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 (Gallimard, 1972),
      Scénario de Lacombe Lucien, avec Louis Malle (Gallimard, 1974),
      Villa triste (Gallimard, 1975),
      Emmanuel Berl, interrogatoire (Gallimard, 1976),
      Livret de famille (Gallimard, 1977),
      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Gallimard, 1978),
      Une jeunesse (Gallimard, 1981),
      Memory lane (Hachette Littératures, 1981),
      De si braves garçons (Gallimard, 1982),
      Poupée blonde (POL, 1983),
      Quartier perdu (Gallimard, 1984),
      Dimanches d'août (Gallimard, 1986),
      Remise de peine (Seuil, 1987),
      Paris (Fixot, 1987),
      Vestiaire de l'enfance (Gallimard, 1989),
      Voyage de noces (Gallimard, 1990),
      Fleurs de ruine (Seuil, 1991),
      Un cirque passe (Gallimard, 1992),
      Chien de printemps (Seuil, 1993),
      Du plus loin de l'oubli (Gallimard, 1996),
      Elle s'appelait Françoise..., avec Catherine Deneuve (Canal Plus, 1996),
      Dora Bruder (Gallimard, 1997),
      Des inconnues (Gallimard, 1999),
      Paris tendresse (Hoëbeke, 2000),
      La petite bijou (Gallimard, 2001),
      Éphéméride (Mercure de France, 2002)
      
      
      
  •     不解释
  •       很难进入情节..对爱情的疑问,对亲情的淡漠..还有空虚孤独和徘徊..这就是现在人的生活吗?好像每个人都无所适从的样子..没有方向也没有未来..我不喜欢这样的调调..我喜欢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呵呵..
  •     “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脚下的流沙裹着我四处漂泊,它也不淹没我,它只是时不时提醒我,你没有别的选择,否则你就被风吹走了。我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所有热血的岁月,被裹到东,被裹到西,连我曾经所鄙视的种子都不如。” 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     生活比人们想象的要简单多了
  •     有点晦涩
  •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个天才型的作家,相当的聪明
  •     薄薄一本书,只有100多页,我看了一个礼拜才搞定……
  •       这是一个循环,我从王朔那里听说了莫迪亚诺这个名字,然后就在书店里见到了他的《暗铺街》,在那条幽微的街道上,我赫然发现还有王小波缓缓孑孓而行的身影,心灵之光火花般划过街道的黑暗,一群寻找的人失去了过往和未来,这条街上堆积着邂逅的传奇,一旦涉足,你便会被传诵。
      同样是半睡半醒间的迷惘,这场发生在夜晚的撞车事件,是命运安排的起点,翻开轻而薄的《夜半撞车》我们将再次随着莫迪亚诺踏上自省自伤的追寻之旅,也许从摆脱了最初的蒙昧那一刻起,人类便开始了这种漫无目的的终极探寻,君从何处来,君往何处去,我生何为,我死亦为何,君应有语,我自无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盘根错节地纠缠于生命的每一个章节之中,因为没有答案,所以无法停止追问。
      莫迪亚诺的世界是迷失者的天堂,他轻而易举地道出了他们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隐密感受,生活是黑暗中的困兽,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只有混乱流离的徬徨,缺少了尖锐的痛楚,我们无一例外地感到了麻木。
      我们照例会落入作者的圈套,他把每一个细节无限地放大,他领着我们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无绪的穿行,让过去和现在无休无止地交汇,让时间在每一次擦肩而过的际遇之后落空,最终还是让生活梦境般永远沉没。
      他要说的只是: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挽救,是虚空,是捕风。
  •     氛围营造家。
  •     我们在世间如此渺小 回忆才会显示出价值
  •     排版比较可怕,故事还是莫迪亚诺拿手菜,顺着情绪往下走就对了。
  •     一次车祸让我重新找回我。
  •     好文,可惜了
  •     就是整本书太意识流了..跟不上作者的意识...呵呵..
  •     独白式的叙述,一个又一个没有联系的蹦出来的相似的超五个字的人名,有点闷。不过结尾有豁然之感。但就是断断续续的云里雾里,读完去看译者序,全书的各个节点也基本get了。真的只是个小故事。
  •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