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星期天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020094776
作者:(荷兰)卡德尔·阿卜杜拉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卡德尔•阿卜杜拉,1954年出生于伊朗阿拉克,荷籍伊朗作家,1988年定居荷兰。
受其祖父影响,阿卜杜拉从12岁开始钻研西方文学,由此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在德黑兰的大学学习物理学。1988年来到荷兰后,阿卜杜拉很快熟练地掌握了荷兰语,并开始用荷兰语创作。他的首部荷兰语作品为《鹰》,此书获得了荷兰的“金驴耳”奖,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1995年,阿卜杜拉发表了短篇故事集《姑娘们和游击队》。1997年,小说《空瓶之旅》问世。2000年,《天书•我父亲的笔记本》荣获荷兰E•杜贝荣奖。
2006年,阿卜杜拉成为荷兰莱顿大学的客座作家。

书籍目录

蚂蚁/1
清真寺之家 /4
诺鲁孜节/12
卡尔卡尔/19
婚礼/30
鱼儿36
伊朗长袍/41
家庭/46
布道/55
电影院/62
鸟儿/79
詹尼什/84
济纳特/90
天房/98
请读!/105
藏宝室/111
影子/118
哈吉/122
回家/129
游击队/133
“蜥蜴”/143
鸦片/150
平静岁月/160
电视/165
蝗虫/168
时间/174
巴黎/182
德黑兰/188
法官/195
驴/203
《奶牛》/211
战争/221
群山/235
至睿/242
“圣战者”
飞机/252
摄影师/256
第一个来者 /263
极乐园/270
他是光,光上之光/284
致谢/287

作者简介

欢迎来到清真寺之家……
伊朗,1950年,春天已经到来。当女人们为庆祝活动做准备时,萨迪克正等待求婚者敲门。他的叔叔努斯拉特带着一个妖艳女人从德黑兰归来,此时,在屋顶上,沙保只渴望能有一台电视机,观看人类的首次登月。但就连亲爱的祖母们都无法预见,在未来的岁月中,何事将会 发生……
在这部令人振奋的畅销书中,卡德尔•阿卜杜拉记述了一个家庭在革命边缘的悲欢。
凭借此书,作者终将步入纳博科夫、米兰•昆德拉、约瑟夫•布罗茨基等用母语之外写作的大师行列。
“卡德尔•阿卜杜拉文笔优美、极具可读性的《大巴扎》弥漫着记忆、地域感与亲情。”
——英国《每日邮报》
“卡德尔•阿卜杜拉发自心灵地讲述了这个故事。也正是在人们的心灵之上,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英国《苏格兰人报》
“令人着迷且独具特色——‘抵抗文学’审慎、迷人且有力的范例。”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八月的星期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http://www.bookdao.com/article/90761/【百道专稿】这部小说的出版,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对于职业出版人而言,就是看到自己所钟爱的作品能够以图书的形式与读者见面,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阅读带来的精神收获。正是这种初衷促使我去克服种种困难,寻找同道中人,共同去做好这件事。卡德尔-阿卜杜拉《大巴扎》的作者卡德尔-阿卜杜拉是伊朗裔荷兰作家,就象纳博科夫、库切、米兰-昆德拉,中国的哈金一样,他们移居西方国家,以非母语写作,但他们写作的题材及表达的主题更多与故国原乡息息相关。而阿卜杜拉更为特殊的是,他来自于一个伊斯兰国家,以难民的身份逃离伊朗,定居荷兰。然后他开始学习荷兰语,并成功地用荷兰语进行创作。我从2005年开始与荷兰文学基金会及许多荷兰出版商有工作联系及出版合作。他们向我推荐了阿卜杜拉的小说《天书:我父亲的笔记本》,因为它刚被评为二十世纪荷兰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我对阿卜杜拉的写作身份感到好奇。文化背景、宗教背景的变化会给作家带来什么创作灵感?带来什么精神及情感的冲击?他会以何种表达方式叙述往事?历史与虚构是如何呼应的?他的立场、情感、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所以,我首先为我工作的花城出版社引进了《天书》,并于2010年出版。2011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是荷兰,卡德尔-阿卜杜拉作为荷兰作家代表之一来到北京,并与中国作家阿来进行愉快的对话。阿来非常欣赏阿卜杜拉在《天书》中讲述故事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及诗性的语言。而据我了解的情况,还有更多的中国作家喜欢这部作品。同时,阿卜杜拉的另一部小说,就是这本《大巴扎》正在荷兰畅销,是当年荷兰最畅销的长篇小说(迄今在荷兰已经销售超过两百万册,是荷兰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阿卜杜拉的荷兰出版商也来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有多家中国出版社从他们的版权小册子上注意到《大巴扎》,但荷兰出版商在此之前已跟我有约,他们把样书、版权交易的优先权留给我,而且没有提高一分一毫的交易条件。这真让我非常感动。事实上,在引进《天书》的期间,我也已得到《大巴扎》的英文样章、简介及书评等,我当然知道它的份量。但同时,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关一个掌控清真寺和大巴扎的伊斯兰古老家族,我担心内容是否有悖我国的出版规定,是否有宗教敏感的地方。尽管荷兰出版商及荷兰文学基金会告诉我,这本书出版以来,许多读者就是穆斯林移民,阿卜杜拉对原乡的记忆、亲情、热爱、发自心灵的讲述是非常感人的。我请与我合作多年的翻译潘源博士将全书阅读后给我一个阅读报告。潘源读后激动地给我打来电话,她说这是她翻译的众多图书中最喜欢的一部,她还请她母亲,也是一位老编译把关,认为内容及主题在我国出版都是得当的。因此,我为花城引进了这部小说。选题也通过了省出版局的审批。潘源开始着手翻译,并随时与我讨论。但最终,译文尽管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审读,广东的相关部门也说不出书稿有何问题,只是出于对题材的审慎,出版的事被搁置了。另一方面,版权合同的约定出版期限接近,作家卡德尔.阿卜杜拉也即将再次应邀出席2014年南方国际文学周荷兰专题的活动。为了不耽搁出版,我毅然将书稿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译文编辑陈黎。陈黎不仅是编辑,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还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小说作者,我信任她的眼光,也坦诚告诉她此书出版的困境。果然陈黎看完书稿后非常赞赏,说这是一部类似《百年孤独》的小说。我开始与荷兰原版权方及作者联系、多次沟通、讨论(要让他们理解这种出版困境本身就是困难),终于顺利完成版权转让。在后期的编辑制作、营销推广方面,神曲(北京)文化发展公司的李江华先生做出很大贡献。陈黎曾问我版权转让出去是否觉得可惜?事实上,看到好作品能够顺利出版,与更多的读者见面,我感到的更是欣慰!阿卜杜拉在南国书香节上2014年8月卡德尔-阿卜杜拉如期出席南方国际文学周,并在南国书香节上与著名评论家谢有顺进行对话;也来到广东省作协与广东的作家们举行一次愉快的文学座谈。谢有顺认为:“只有当作家直面社会现实时,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而阿卜杜拉积极介入现实的作品会为中国作家带来有益的启示。”《大巴扎》书写伊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落入美国掌控到七十年代末霍梅尼推翻附庸美国的伊朗国王、原教旨主义在全国施行恐怖统治,直到九十年代霍梅尼死后社会回归理性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宏大叙事。但这么宏大的格局却是通过塞尼詹小城一个最古老的家族近半个世纪历经兴衰荣辱、悲欢离合的生活史展现出来的,其背后所隐含的是伊斯兰社会现代化的问题,而其问题更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是一代代人的自我革新,灵魂的嬗变及转型带来的疼痛。这种问题同样发生在有古老文化、面对现代化文明冲击的现代中国。因此,《大巴扎》除了它自身优秀的文学价值,还有作家对民族精神层面的思考,他的逃离与原乡情结,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作品那种凝重而有伊斯兰民族抒情性的笔触,营造了一种深沉厚重的史诗氛围。其内容及主题让对伊朗乃至整个伊斯兰社会的历史文化比较陌生的中国读者能更内在地了解伊斯兰世界的精神嬗变过程。编辑林宋瑜我期待《大巴扎》的内在价值能够得到更多读者的解读。( 林宋瑜,《大巴扎》版权引进者、策划编辑,现任职花城出城社)《大巴扎》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荷兰]卡德尔·阿卜杜拉译者:潘源 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     伊朗的《子夜》——评卡德尔﹒阿卜杜拉的《大巴扎》,兼论伊斯兰现代化问题及对我们的镜鉴1巴扎,是集市的意思。大巴扎,指一座城市里的大型集市中心,人们可以在这里从事商贸交易、聚会、商议公事和消闲娱乐,大巴扎实际上是伊朗伊斯兰传统社会的中心和象征。小说所描写的伊朗小城塞尼詹,大巴扎与清真寺同属一个古老的家族,叫作“清真寺之家”;三个堂兄弟分别司管大巴扎、担任清真寺阿訇以及担任清真寺的宣礼员。清真寺的作用是随阿訇个人的影响而摇摆的。阿訇阿尔萨贝里有洁癖,对现实无所作为,每天只在两名祖母(被视为家族成员的终身女佣)的伺奉下在自己的浴室(他拒绝去公共浴室)里“洗他的屌蛋”,拒绝外来新事物,他因为在冷天洗澡时被一只猫触碰到腿部失控跑到院子里而丧生,死后他的多年处于幽怨中的爱幻想的妻子受到一个来自乡下的粗俗的临时阿訇的引诱,后来加入上台的霍梅尼的极端原教旨主义队伍,成为专制暴力政府的受骗者和帮凶,最后被复仇者处死。宣礼员阿伽﹒苏查是个盲人,但内心心明眼亮,他最后在家族年轻的成员死去后搬离了清真寺之家。他的儿子沙保正直诚实,追求现代新事物,上大学后参加左翼运动,在霍梅尼当政期间逃亡,最后历经劫难回到家中,成为这个家族幸存下来的新生力量。而在动荡的风云中司管大巴扎半个世纪之久的商人阿伽﹒加安,则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善良,平和,赋有世俗生活的常识理性和才干,实际上身担这个大家族的监管人(对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辛勤付出,让妻子幸福,使子女快乐,使亲族信任),他也是塞尼詹小城最有影响力的民间人士(乡绅)之一;同时,他虔信伊斯兰教,口袋里永远揣着一本《古兰经》以求真主的庇护;他记日记,真诚地记录下家族和小城里所发生的变动,寻求答案;他是一个对生活诚实和赋有耐心、对民族宗教虔诚、观念开明的世俗化伊斯兰教徒,这个人物让我想起我国作家老舍笔下的张大哥(《离婚》)等市民英雄的形象,但《大巴扎》整部作品对伊朗当代社会格局的描写和各种人物类型的塑造,更让人想起茅盾的《子夜》。小说以一种凝重而带有伊斯兰民族抒情性的笔触,营造了与古老的伊斯兰传说遥相呼应的民族历史演变的史诗氛围。小说书写的是伊朗从五十年代落入美国掌控到七十年代末霍梅尼推翻附庸美国的伊朗国王、原教旨主义在全国施行恐怖统治直到九十年代霍梅尼死去后社会回归理性的情形。这半个世纪可谓伊朗风云变幻、天翻地覆的阶段,整个国家和民族经历了生死剧痛的扭变,亲美的西化之路,显然损害了民族利益,单纯物质主义的现代文化的肤浅糟粕也伤害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以霍梅尼为代表的反美和反国王的伊斯兰所谓原教旨主义者,多为来自穷苦伊朗乡村的极端宗教人物,他们崇尚暴力,违背世俗生活的情感和善良意志,荼毒生灵,侵犯财产,残酷打压异己势力,造成国内的政治恐怖氛围,其罪行受到作者的揭露和抨击。当霍梅尼因年老而死掉,伊朗社会从战争与所谓革命的暴力中又恢复了常态,人们不能不重新思索这条艰难的现代化路程所带来的教训,以及现代化的真谛所在。2伊朗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夹在美苏冷战的地理分界线上,先后爆发内战、两伊战争以及针对西方的恐怖主义战斗,成为局部战争的高密度地,其命运的起伏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倍受全球关注;但其背后所隐含的伊斯兰社会现代化问题,并非简单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战争利益所能够诠解殆尽。若说全球一体化是当今的大势所趋,那么,在出国旅游、跨国购物、出国留学、资本引进输出之外,深入思考其它国家的历史社会经验,尤其是研究和领会其它现代化后发外生型国家的转型历程,以及对种种问题的破解,对于我们中国的总结历史和探索未来,都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除了东亚的日本、朝鲜以及印度等,伊斯兰国家的社会情形和人民的命运也值得我们关注。观察和理解伊斯兰世界的这一艰难而深刻的转变历程,将使我们看到自身灵魂的影子,启发为日常的喧嚣所遮蔽和忽略的深远思考。而这种转变,不只单单是政治、经济的,或社会结构的,而是一个民族深处的灵魂的嬗变,而是一代代人的自我革新,且人承受的转变之痛都是具体的。转变最终是播种和根植在精神层面的。深刻地描写伊斯兰世界的精神嬗变过程,正是伊朗作家萨曼﹒拉什迪曾在九十年代引起中国文坛的关注、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于近十年在中国走红、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在中国畅销的原因。而近十几年旅居荷兰的伊朗裔作家卡德尔﹒阿卜杜拉,现在也越来越受到国际文坛的关注。自从1991年海湾战争打响、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冲突在后冷战时代愈演愈烈,伊斯兰世界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伊斯兰现代化问题就越来越进入中国人的关注视野。盲目交织着仇恨,绝望缔造着新生,对于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期盼着化蛹为蝶的人们,都经历着同样须要最后指向自身的分裂和阵痛。3作为在上个世纪中叶依然故我的伊朗传统社会中心的象征,大巴扎不仅很快就丧失了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而且即使仅仅在市民消闲聚会的功能上,也很快就在西化的浪潮中被城市里的林荫大道取代。而电影院作为新一代瞩目的焦点,取代了清真寺。摄影师艺术家要打破陈规旧习,试图忠实地记录下不同的人所发生的一切。《大巴扎》描写了塞尼詹小城最古老的清真寺之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历经兴衰荣辱的生活史,也是全球东西两大阵营敌对所致中东局部灾难的具体写照。一个具有极端倾向的阿拉图亚(什叶派领袖)卡尔卡尔以年轻英俊、赋有才干的形象敲开了这个家族的大门,向现任阿訇待嫁闺中的女儿求婚,这个女子在当地善良的居民当中正因身份过高而成为愁嫁的大龄女子。阿伽﹒加安与阿訇作为一家之主,将阿訇的女儿嫁给了这个前来求婚的年轻有为的替补阿訇,但实际上后者只是为了达到政治野心通过联姻妄图控制这个中立派的清真寺之家,迫使其成为暴力反对国王的阵地。这是违背该清真寺之家的意志的,并使这个家族险遭危难,而且违反基本的道德,给这个女儿带来人生的不幸和痛苦。卡尔卡尔后来成为霍梅尼最近的亲信,在霍梅尼上台后担任所谓“安拉的法官”,以极端恐怖的手段杀害了很多无辜者,自己的生命也陷入枯竭,最后被清真寺之家的左翼运动者沙保除掉。一群穷苦出身的农民,掌握了宗教或某种理论知识,成为宗教以及某个思想领域的领袖之后,掀起“革命”,这其中的极端者和极权者一旦掌权,所带给这个国家的恐怖和灾难,已经成为亚洲各国在现代化历程中普遍存在的血的教训,他们有的披着宗教的外衣,如霍梅尼,有的戴着左翼的面具,如柬埔寨的波尔布特,他们的内心其实不符合任何思想文化宗教的理想,只是一副嗜血成性的独裁武夫的灵魂。而最基本的善良的美德,尊重生活规律的态度,加上现代的开明观念,以及和而不同的宽容原则,则是作者在思索民族苦难时所苦心提倡的;在动荡的乱世(不仅是战争、革命,还有人的精神和价值观所经历的动荡)坚守大巴扎的阿伽﹒加安成为作者树立的可靠人物,现代伊斯兰社会的理想人物。《大巴扎》通过这个世代主持塞尼詹清真寺的古老家族,描绘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伊朗社会转折关头社会上各种人物的面貌和精神世界。其中没受过教育、一心笃信伊斯兰教的两个老祖母(被视为家庭成员的仆佣),一生中同时接受成为这个家族的一个居住在乡下的旧体诗人亲戚的情人,她们最后在阿伽﹒加安的暗中帮助下实现了去往麦加朝圣的愿望,并死在那里的山洞里,她们是真诚者,也是未经现代开化的人,她们的命运反应出伊斯兰传统信仰的挽歌命运。她们可以生活在安宁和幸福中,但那毕竟是古老的,应该逝去的了。那个深受女人喜爱的旧体诗老诗人也在她们出发朝圣之前就死掉了。这样,古老的多妻、群婚制度其安宁、和谐的一面也就彻底消逝了。这个清真寺之家的新一代的继承者,年轻善良的阿訇阿哈莫德,因为吸食鸦片和好色而遭到国王以及后来的霍梅尼政权的先后试图利用和陷害,在经历了生死劫难被损尽了生命力之后,他选择回归乡村,成为一位健康爽朗的会开拖拉机的农夫(从而也治愈了他腐败的痼疾),这个人物的命运也喻示了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另一条出路。而理性、清醒、赋有爱心和才干的阿伽﹒加安是一夫一妻制的力行者,在小说中多妻的家庭显露出的是不和睦和腐败的面目。而以霍梅尼、卡尔卡尔为代表的极权派宗教领袖们所制造的暴力灾难是发人深省的。在历史的现代嬗变中,一些貌似面貌全新、赋有才华和力量的人,其人格的生长却藏有极度排他和自我中心的极端,达到犯下破坏和杀伐罪行的程度。这种极端,并不是现代的逻辑,而是伪装成现代性的盲目和野蛮,是在现代性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逆流。一个民族也好,一个社会也好,一个人也好,其现代精神的成长需要的是坚强、隐忍、不断反思和批判自我、以开放的心态观察、理解和接纳他者从而实现自我更新的品质,这些道理是最现代的,同时也是最古老的。在小说的结尾,历经劫难、经受灾难洗礼的家族成为一个极乐园,乌鸦归巢,幸存下来的沙保回到了年迈的阿伽﹒加安的身边,回到了清真寺之家,家族的和谐,民族团结,以及国家的统一成为作者笔下的“极乐园”。一部《大巴扎》,可以让对伊朗乃至整个伊斯兰社会的当代历史不甚了解的中国读者,不仅知道其风云变幻的军事政治经济时事,还能触碰到其内在的肌理,为其把脉,这对于我们并非隔靴搔痒,而是具有同样非同小可的意义。首先,将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与伊斯兰的历程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改良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无比可贵!它正视并承担了中国人更新自身、凤凰涅磐的痛苦,以具体的历史的开放的求索,走出历史断裂的困境,开辟出精神生长的路径。而在我看来,当今的伊斯兰世界正需要这样一场在高强度的外压之下指向同样高强度的内压的新文化运动,从而从混沌的民族动态命运中缔造出新的拯救和生长路径。其次,纵观全球近二、三十年的历史,似乎有两件大事,一是西方社会从他们的角度所说的反恐,另一件就是中国这个蒸蒸日上的古老大国的反腐。这两件事,都反映出亚洲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格(人的人格,社会的“人格”)成长的艰难,并提出对于西方的应对策略问题,这两件事情的背后所隐含的关于人的救赎和成长的根本道理,难道不是同一件事吗? (朝园 2014年11月评 )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伊斯兰教 伊朗
  •     好看
  •     实在读不下去了
  •     4.5
  •     伊斯兰国家变迁的侧写。
  •     令人深思
  •     今年读过的最好看的小说
  •     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伊朗的伊斯兰大家族在国家政治宗教动荡中的起起伏伏。这本书也让我对伊朗近现代历史的几次大事件有了基本的了解,其中很多历史事件和转折点,让我想起《我在伊朗长大》。伊朗的政治变动让我总觉得能看到本国近代历史的影子,或许可能是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吧。书中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我只是无法理解,人为什么如此善变。”在历史的漩涡中,所有人都被推着前行,走到彻底不一样的道路上,甚至会彻底变成另一个模样,狂热而盲目似乎总能一次一次征服人们。看完整本书我还是无法判断作者对伊斯兰教到底持什么态度。他只是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一个由盛转衰的家族故事娓娓道来。每个人都这么真实又这么不同,越到后面越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无力感,不过最后有点乌托邦了。总之这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书。
  •     宗教也是一种政治 大部分时候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动物庄园
  •     很棒的一本小说,因为读这本书自己也仔细的了解了一下伊朗历史。
  •     充满史诗般的力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