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全二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62
ISBN:SH10018-328
作者:林汉达

内容概要

林汉达 (1900-1972) 笔名林迭肯、林涛,镇海龙场乡林家村(今属慈溪)人。早年就读于宁波崇信小学,1924年毕业于之江大学,执教宁波四明中学。1928年入上海世界书局,历任英文编辑、编辑部主任、出版部主任。1937年留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院。两年后获博士学位回国,历任华东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等职。1941年,学校内迁,留上海从事拉丁文字研究,编写中国历史通俗故事。1945年底,与马叙伦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次年遭国民党政府密令通缉,转移至东北解放区,历任关东文协理事长、大连新文字协会主任、辽北省教育厅厅长、辽北学院副院长等职。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中央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等。逝于北京。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纠错,恢复名誉。毕生致力中国文字改革和文化教育,著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汉语拼音自修课本》、《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上下五千年》等。

书籍目录

001 逮妖精002 烽火戏诸侯003 黄泉相见004 太子做抵押005 乱臣贼子006 奉天讨罪007 放冷箭008 打算养老009 传位给兄弟010 射伤了肩膀011 过河拆桥012 哥儿俩坐船013 救谁好呐?014 害死妹夫015 压服人心016 吃瓜换班017 管鲍分金018 一鼓作气019 北杏大会020 一个看牛的021 老马识途022 平定鲁国023 仙鹤坐车024 造城025 进贡包茅026 三个大会027 蜜蜂计028 唇亡齿寒029 五张羊皮百里奚030 立了个坏的031 荒年买粮032 送块土疙瘩033 五公子抢位034 欺软怕硬035 泓水之战和仁义之师036 桑树林子037 饱不忘饥038 放火和寒食节的由来039 前季隗,后季隗040 信用第一041 有怨报怨042 赏罚分明043 退避三舍044 跟国君打官司045 东道主046 牛贩子劳军047 崤山之耻048 放虎归山049 西方霸主050 夏天的太阳051 一根马鞭子 052 谋君篡位 053 桃园打鸟 054 任劳任怨 055 一鸣惊人 056 食指跳动 057 上株林干么 058 稻田夺牛 059 肉袒牵羊 060 邲之战 061 我不骗你 062 结草报恩 063 嬉笑怒骂 064 戏弄使臣 065 赵氏孤儿 066 忍辱偷生 067 建造虎牢关 068 师徒的情分 069 烧丹书 070 不怕死的太史 071 挂名的国君 072 息兵会议 073 “好朋友”和“心腹人” 074 细腰宫 075 卖国求荣 076 七十卫士 077 恢复家邦 078 君王末路 079 画影图形 080 伍子胥过昭关 081 吹箫要饭 082 兄弟让位侄儿抢 083 鱼肠剑 084 两头使坏 085 勇士和暴徒 086 孙子练兵 087 贪污勒索 088 掘墓鞭尸 089 哭秦庭 090 二桃杀三士 091 整顿纪律 092 有文有武 093 拆城头 094 周游列国 095 不敢忘 096 石屋看马 097 卧薪尝胆 098 全凭一张嘴 099 皱眉捧心 100 黄池大会 101 帽缨系好 102 三不死 103 攻城和守城 104 狡兔死,走狗烹 105 三家灭智 106 豫让漆身吞炭 107 三家分晋 108 收服中山 109 河伯娶妇 110 镇守西河 111 姐姐和兄弟 112 吴起养兵 113 邹忌论琴 114 实地调查 115 霸道 116 卫鞅变法 117 孙膑下山 118 装疯忍辱 119 马陵道上 120 迁都大梁 121 五牛分尸 122 合纵抗秦 123 蝴蝶梦 124 和氏璧 125 激将法 126 纵约长 127 拆散纵约 128 六百里和六里 129 连横亲秦 130 “曾参杀人” 131 举鼎 132 绑架 133 向胡人学习 134 侦察 135 端午节的由来 136 收养门客 137 鸡鸣狗盗 138 收账烧债券 139 狡兔三窟 140 相思树 141 十大罪状 142 黄金台 143 大王的架子 144 右袒 145 落难公子 146 有始有终 147 火牛阵 148 完璧归赵 149 渑池会 150 将相和 151 一张破苇席 152 搜查车厢 153 远交近攻 154 赠绨袍 155 患难之交 156 鹞鹰和斑鸠 157 活埋赵兵 158 牢骚 159 毛遂自荐 160 奇货可居 161 宁可跳东海 162 讨厌的老头子 163 盗兵符 164 避债台 165 王室完了 166 卖酒开赌场 167 回光返照 168 移花接木 169 不中用的小子 170 天才儿童 171 驳逐客令 172 一斗米、十斤肉 173 北方名将 174 借头 175 荆轲刺秦王 176 兼并列国 177 松柏歌 178 统一中原 179 划一制度 180 焚书坑儒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全二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我的家庭,并非书香门第,只是小康市民之家。我的启蒙之路也并未得到严格规划。不过回想由泰初鸿蒙到心智初开,却有不少愉快的回忆。幼年在爷爷身边长大。爷爷十余岁就进入邮电局当学徒,并非文人。他对子女的教育,似乎更重在人格的养成,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上山下乡中断了父亲和二叔求学之路,天资聪颖的大姑为尽快工作放弃了学业,只有三叔四叔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在不利的环境和“粗放”的教养下,父亲对书法,二叔对绘画,三叔之于音乐的兴趣仍得以养成和持续。爷爷最多的心思,反而放在我这个长孙女身上。似乎开始学说话,他就教我背诗,到入学之前,约略也背了上百。他并不怎么对我讲解诗句的含义,我当时囫囵背下,不过增加了一种能在亲戚面前炫耀的技能,一如其余小朋友唱歌跳舞罢了。只是我对诗歌天然的亲近,却由此种下。自幼心思繁杂,爷爷必得每夜讲故事哄我入睡。他讲的并非白雪公主之类“宜于”小女孩听的童话,而是《西游》《水浒》。小学三年级开始尝试读第一部“名著”,就是《西游》,并且十分困惑,我听了又听的三打白骨精,为何和书里不同。后来才知道爷爷所讲的,倒是解放后那个绍剧版本。我猜想我对古典小说的喜爱,也是从这里开始。不过爷爷给我提供的最好滋养,却是个破破的书架。当时一大家子租住在一所解放前建的老房子里,房子旧了,屋顶时常漏雨,条件既简陋,空间复狭小,书柜被放在最里面那间屋子——屋子先后充当过二叔、三叔和四叔婚房——塞在床与墙的缝隙间。知道吧?就是那种带有顶架、三面有床板环绕的旧式大床。必得爬到床上,揭起蚊帐,才能仰着头在上面找一本书抽出来看。因为存放条件太差,书大抵破旧,书页黄脆,还散发霉味,里面的书也很杂。爷爷从来不要求、但也从不禁止我自己找书看。在求知欲最为旺盛的年岁,在那里爬上爬下,是莫大的乐趣。接下来我要描述的,大概发生在我7、8岁~14、5岁期间。我对时间坐标素来迷糊,但推想起来,7、8岁之前,应该还没什么阅读能力;几间小屋已然无法容纳家族增加的人口,姑姑叔叔结婚后先后搬离,上初二那年爷爷去世,后来我们和奶奶搬到医院宿舍,等于事实上的分家了。爷爷的书,全部被四叔搬到他的新居,我和那个书架的缘分也就到此为止。所以可以约略定在这个时段。说起这种粗放自由阅读的影响,首先是养成了我“众书平等”之心。很长时间以来,书对我无非两种:有趣的和无趣的,而不在于门类和作者。其次几本特别的读物,养成了我人生最初和最基本的一些观念。先把时间拨回现在。有一天教英语的同事在办公室询问:什么叫“茂比乌斯曲面”?阅读文段里出现了这个词汇。应者寥寥,我随手抽了一张纸条,立即为她做了示范。那个单元可巧教到科技文,提到加藤道雄,顺口一问学生,他们真的完成习题后仍不知道什么是“茂比乌斯”,我颇为诧异:我比他们小得多的时候,已然从书架上学到,并且兴高采烈绞了一堆纸圈来玩。这要归功于一套(4本?)科普读物。我早就忘了书名和出版社,但是后来回想起来,应该是翻译作品。书大约只有半个指节厚度,但涵盖了很多物理学基本原理。最让我着迷的,是讲时间与空间的那本。最先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就是在这里了。解说时空相对性的时候,用了两首打油诗,迄今还隐约记得:“杰克小伙剑术精……(中间两句大约是说挥剑快于闪电)长剑变成小短钉。”另一首则以旅行作比,说玛丽走得比光还快,“今日出行昨日回”。当时把我乐得在床上扭。书中还配了很多有趣的插图,比如茂比乌斯带,二维空间的小人在上面排队;一个奇形怪状“内外不分”的瓶子;两个人神情惊讶的围着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下面的注释是:四维空间物体在三维空间的投影;有人手里拿着一个密布黑点的膨胀的气球,来解释宇宙扩张和星体远离。那套书在我脑海中开启了一个无比绚烂的世界,让我沉湎于神秘美好的想象。四叔是我同行,可他对那架子书一点都不珍惜,去他新家时,发现所有的书都被他乱糟糟塞进床底,又痛惜又气愤,却作声不得。遗憾的是我真的完全不记得书名与作者,将来要是能在书店看到,定要买来珍藏,并作为给孩子的礼物。我对物理学的喜爱由此奠定。幼年对科学的热情远超人文,后来格于智商,不得不垂头丧气选择了文科,实属平生憾事。迄今我对科普文章仍有说不出的爱好,而那点残存的理念,也始终影响着我对世界的认知。所以一应“民科”及其伪科学杂说很难耸动我。科技推动人类进步,文艺平衡人类精神,一个现代人,不能不具备起码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深入浅出的科普著作,对整个社会意义重大。如今看到书店里种种拼拼凑凑胡言乱语的“科普”读物,或者是故作神秘的“探索”节目时,常忍不住要生气。另外一套对我影响深远的书却是记得的,那就是林汉达先生的《东周列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记得在德化上小学时,邻居家那个我自幼崇拜的读书甚好的哥哥已然上了初中,我好奇的翻看他的课本,第一次见到文言文的时候,差点吓哭了,因为觉得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文,非得逐字逐句加以记认,可怕程度超越外语。事实上等自己上了中学,课本很快不能喂饱我,从浅易的《聊斋》始,后来就把《史记》《左传》等当小说看。这一步迈得很容易,文言对我忽然就不成为障碍,想来大部分不是老师的功劳,而是这套书的影响。印象中,他并不着意于树立“一家之言”,而基本采撷《史记》《汉书》《后汉书》,老老实实照时间先后讲述,遇到表章之类,还非常忠实的翻译出来。然则将史料精心梳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小故事,以娓娓而谈的风格,把错综复杂的史事,讲述得平静宛转,一个朝代的面目,很快就在我心里成型。所以后来阅读正史时没遇到太大困难,顺带降低了文言的初始门槛。这套书,同时影响了我对史学和文学的观感,书中《五羊皮》之歌,他是怎么翻译的,我已经忘记了。后来在《古诗源》找到原作: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舂黄齑,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那个“百里奚,五羊皮”就像一个简单动人的调子,重新回到舌根底下,让人忍不住想哼哼。还有一本《古希腊神话故事》,作者又忘了。长大后读过多个版本希腊神话,似乎都不如这位“最初的朋友”俊朗。记得那本书被藏在架子最顶上一层,书很厚,破旧不堪,书脊几乎散开,书皮裹着一层锡纸,书页又黄又潮,字迹都有点模糊了,用的是繁体。恐怕是解放初甚至解放前出版了。我“不知不觉”又越过了繁体字门槛。史书的文字美好的,但中国的历史是格外阴郁的。有一段时间,慢慢沉溺到这种阴郁中去,让我非常不适。它开启了另外一扇门,门里的世界的逻辑,与这个世界截然不同。阳光照耀,海浪吹拂,纵使残忍也依然美丽,可以神游和憩息。这些启蒙类读物带给我的,不止于知识,更是情趣与理念。我的资质普通,长到三十岁也是庸人,它们是开启我心智的最初几把钥匙。至今对于作者,仍然尊敬和感激莫名。我知道他们必然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虽然未必够得上“大师”级别,却严谨而谦恭,不矜才学,不惮繁琐,为我这样的庸众,提供成长的奠基。好比宫廷大厨,乐意放下身段,到食堂为学童掌勺,送出一份营养可口的食粮;一饭一菜之间,却又透得出深厚的功力。一如金刚经所说:菩萨的庄严佛土,本来就不是自外于众生。当年五四先贤,都曾以这样情怀,在一个文盲居多的国度里,热情地投入启蒙的事业——无论他们借助的媒介是书本、报纸、歌谣、戏剧、电影还是木版画。有些理念和做法,在今天看来甚至有点怪异,也不会改变他们所从事事业的伟大性质。而当时很多的学术讲章,也能深入浅出,风致嫣然,让一般读者不怀畏惧之心,乐生亲近之意。今日启蒙的条件,按说已远超当年。浩劫中断的民族文化传承亟待修补,全球化压力也迫使我们必得不断提升,启蒙的需要,按说依旧迫切,然而“启蒙”却完全变了味道。一面是自以为是的“精英”,开始傲视群氓;一面是浑水摸鱼的二道贩子,开始高踞讲坛。诚然,学术与文艺的高端领域,从来就不属于大众,然则某些精英研究的范畴,本来就息息于民生,既以启蒙者自命,却关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谁耍的新名词更多,谁玩的概念越空洞,耍得群氓晕头转向,就越是高等的标志。他们和群氓,还不知道是谁先抛弃了谁。另一股力量更是惊人,顶着专家学者作家头衔,高筑“学术大众化”牌坊,依托媒体炒作,脂头粉面,奋袖出臂,以哗众取宠危言耸听为意,以烙烧饼为能——这面烙熟了,翻过来烙另一面,越焦越特别。我从来不以为这是慈悲平等喜舍之心,也绝不以为是文化传播之福。造成的后果,只能是谬种流传。当我看到学生沉迷于某某之讲史,研读起某某之论红楼,热爱起某某之“诗话”时,有点难受。基于自身的理念:“众书平等”,读书当随其性情,我不想干涉。只是但愿他们的肠胃足够强健,能够从这些变质的食物里提取可怜的一点养分而不至于拉肚子。希望他们将来有机会逐步修正那些糟糕的初始之印象。但是我又怀疑大部分人不具备这样的机遇和自觉。所以我只好更徒然的希望那些“学术”明星保留一点起码的良知:一个好的启蒙者,应充当读者与你所传播文化间的渡船,当读者抵达彼岸时,无妨即时舍你而去,更不必再扛在肩上走;而不是充当一个可耻的二道贩子,让读者以为你塞给他的花花绿绿的盒子,就是珍宝的全部,失去了亲手打开盒子看一看的动力和欲望。
  •     父亲的藏书,十来岁以此书启蒙,影响一生。因此书激发了对文史的兴趣,成为终身爱好;也因此书里的繁体字,使得正处于识文学字阶段之时从中学到不少繁体字,以至于至今写字时仍不可避免出现繁体,有些简体甚至不会书写
  •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小学大概4年级。那时正好放寒假在家,住在表哥家,小孩子,闲不住,就在书架里到处翻。看到了这本印有“故事”字样的书,便取了下来。当时完全是当成小儿书来看的,但也看的津津有味,里面那些故事写的浅显易懂。长那么大还没见过除字典以外这么厚的书啊!前前后后看了大概4,5次。后来开学后,去姥爷家玩,姥爷看我在看书,跟我说,这本书是他年轻时买的。难以想象,过了四十多年还这么新,至少新过我的小学课本…这本书算是我的启蒙书。即使现在到了高中,很多语文,历史的知识都是来自于这本书。虽然我只是停留在看的阶段,但这本书已算是我第一本书,也是最喜欢的书。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从小爱看的书
  •     我的历史启蒙书籍之一啊..
  •     纯粹的人吃人的历史。。。
  •     很幸运,我家有这本书,应该是上下本都有,从我不认字的时候,我就光看图画,后来看懂字了,因为是繁体字,以至于我小学时候简体繁体有时候会混······小学老师都很惊讶我竟然会写繁体············
  •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小学大概4年级。看的津津有味,长那么大还没见过除字典以外这么厚的书啊!前前后后看来大概4,5次。后来姥爷跟我说,这本书是他年轻时买的,难以想象,过了四十多年还这么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即使现在到了高中,很多语文,历史的知识都是来自于这本书。虽然我只是停留在看的阶段,但这本书已算是我第一本书,也是最喜欢的书。
  •     小时候觉得非常好看的历史通俗读本。[1993冬]
  •     小时候(90年代,小学),自己一个人放牛,基本都带本书去看。在田埂、地埂、在林场、在深山里,那时候拥有的书不多,一本书不知道反反复复看了不下多少回了,但是有些字不认识。居然豆瓣也有,真是感动。放牛,看书,历历在目,我的童年。很小时候父亲给我读书,还有那些父亲的藏书,影响我一生。
  •     唯有美国文化熏陶下又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大家,才能写出这样深入浅出的好文字。
  •     印象中是我见过最好的儿童历史书~
  •     故事有趣
  •     真爱
  •     小时候看过上册,春秋时候人的朴素价值观给我的影响很大。不过随着成长,有的价值观已经逐渐做不到了。
  •     孩童时期最爱读的书籍之一
  •     故事都翻译得很好,就是写的有些太平淡了,类似流水帐,需要多读几遍才能记得住。
  •     林先生早期经典历史普及读物
  •     旧书店里淘到的经典~!
  •     春秋战国的历史真的是纷繁浩杂,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     和我的两本一模一样的闹
  •     我的启蒙读物之2。
  •     有故事啊……
  •     小时候读的
  •     好书!从春秋到战国,战国到秦一统,通过耳熟能详的典故为主,顺带讲解东周列国的历史进程,通俗易懂。本苦于春秋战国过于混乱,无从着手阅读,看了这本书直接理清了思绪啊
  •     我的繁体字学习入门书···
  •     小时候读过的书,非常精彩,现在却不知道把书扔到哪里去了,真的可惜!!
  •     小时候读的东周列国的白话版,小时候不知道林汉达,只觉得这书怎么这么白话,现在才知道林汉达为古史白话做了很多工作,敬佩
  •     2014.7.5购买
  •     好书
  •     当年老妈在地摊上给我淘的,童年最好的回忆之一,可惜搬家弄丢了
  •     这个是怀旧版,现在买不到了。不过新版应该是保留了原版的插图。
  •     因为看大秦帝国翻出来,大概是小时候看得最爽的一套历史书
  •     在家里的书柜中翻出来的书,绝对要留给孩子启蒙读
  •     小时候从爸爸书架上翻出的书,让我惊讶历史也能如此精彩有趣。从此启蒙了我对历史的巨大兴趣,所以我爱它。
  •     说事简单明白,虽然像幼儿读物……
  •     姥爺送我的書。
  •     啊啊啊,书早不知去向,但这书影,真是太亲切了~~
  •     很不错的一部少年通俗历史读物,感谢林汉达先生!这本书应该以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为蓝本,又参考了史记、国语等书,修正小说中的一些错误,去除了封建迷信的东西,甚至还补充了一些史料。不过,这毕竟是本少年通俗读物,内容有些简单,而且林先生的时代也与我们有些距离了,一些用词用语稍显过时。我认真校对了一遍,修正了里面的一些用语,将来有机会我会仿照林先生的风格继续完善这部书,最终就给孩子们乃至大人们一部更加准确的东周故事。
  •     童年的记忆,看过那么多书,只对这本抱有无限好感。年内整理旧书重新翻阅一次,定有新的感慨。
  •     从小学到中学读了N多遍的经典书,语言古雅明快,情节活泼诙谐,可惜家里的上册找不到了呜呜
  •     最近屡跟兴文兄聊起这书,勾起了很多小时候的回忆。
  •     在姥爷的旧书架上找到的。很有意思。
  •     童年啊··看的竖排版的
  •     又是倒背如流的一本书啊!谢谢林爷爷啊!
  •     从小就读过,读过很多遍。我第一本能读完的书
  •     好书,好回忆。现在的孩子们怕是没有这种感觉了吧!
  •     小学时候最喜欢读的书
  •     现在,五星主要打给刘继卣先生的插图~
  •     真的挺好看的 就是大多都忘了 没办法 没有学历史的脑子
  •     这本书,某同学说:“我发现特别爱用呐字。”印象太深刻。
  •     上下两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