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人信札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08036939
作者:陈嘉映
页数:141页

书籍目录

第1封 3月17日-18日 娘子关-骊山-西安第2封 3月19日-20日 半坡/碑林-成都第3封 3月21日-23日 杜甫草堂/武侯祠-青城山第4封 3月24日-26日 乐山大佛/青衣亭-峨嵋山脚衣家/峨嵋山腰息心所/华严顶/、峨嵋绝顶云雾里第5封 3月26日-29日 峨嵋车站-成昆线隧道-昆明车站第6封 3月31日-4月1日 昆明温泉/西山/石林-贵阳花溪第7封 4月2日-3日 贵阳流山-桂林伏波山/七里山/家鼻山/流江第8封 4月3日-5日 桂林南溪山月岸/叠彩峰/隐山-阳朔第9封 4月5日-7日 漓江-阳朔-梧州第10封 4月7日-8日 梧州西江种种第11封 4月8日-9日 肇庆天柱阁第12封 4月9日-11日 广州中山大学/白云山第13封 4月13日-14日 汕头看海第14封 4月15日-16日 云霄-漳浦-漳州-厦门-福州-鼓流屿第15封 4月17日-19日 泉州-福州西湖/戚公寺/乌龙江大桥/涌泉寺第16封 4月20日-22日 福安交溪-福鼎灵溪-南雁荡/会文书院-北雁荡第17封 4月23日-25日 温州北雁荡由浅入深第18封 4月28日 朝辞雁荡暮至余杭 第19封 4月28日-5月2日 千古如斯的余杭第20封 5月4日-5日 黄山天者峰排云亭第21封 5月6日-8日 青阳九华山/安庆小孤山第22封 5月8日-11日 鄱阳五老峰/三叠瀑第23封 5月11日-14日南京中山陵/玄武湖-苏州园林第24封 5月15日-17日 苏州天平山沧浪亭-上海第25封 5月18日-23日 沪青海航-青岛崂山-返京

作者简介

这些是1981年旅行时寄给北京亲友的信。我哥哥嘉曜极喜欢这些信,说要发表。他不是出版家,说说罢了。1993年回国,住在嘉曜留给我的房子里,收拾房间时发现了这些旧信,用心捆扎在一个盒子里。有朋友读了些片断,愿帮我出版,于是我请妹输入电脑,作了些修整,删除了纯属家务事的部分,给了这位朋友。不知怎么就搁下了。此后几年,有朋友约稿时,曾把其中的一些段落裁下来充数。


 旅行人信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我是最反旅行的人,反对亦反感,追求别样生活的热情和矛盾在旅行的过程中达到了高度统一,且处女座吹毛求疵的特质也在这种冲突中发挥到极致。一位好友,曾经一顶草帽、一把雨伞,仅着长袖+黑布鞋走南闯北,游历四方,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吾非鱼,当不知鱼之乐:吃得上热饭么?喝的上热水么?洗的了热澡么?.............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在家翻翻旅行杂志得了。这本书或许改变了我的想法?《旅行人信札》是作者1981年旅行,过西安、成都、昆明、广州、杭州、南京等地,途中寄给北京亲友的信件集。从陈嘉映老师的《说理》开始,我很喜欢他的语言风格,不说教、讲解深入浅出,甚至有些可爱;虽然这些信件写就之时,他尚未及而立之年,但文格已现:“文章之道,不过达意而已。事至平实,无需感慨万端;热情洋溢,不必巧弄含蓄。就我个人而言,只望得建安盛唐之万一,直率朴直,少弄花头,自然就有刚健在其中了。”这番开头,来自第二封信,当知全书基调,不求错综玄深或奇思妙构,只愿远避烂漫芜杂,做到质直准确与干净。我以为书简是极具私密性的写作,个人情感因投递、运送的时间差得到发酵,也因这一庇护之所能够与时代潮流拉开警惕的距离;然而在《旅行人信札》中,这种“藏私”式的概念并未得到体现,相反,陈嘉映老师是萧萧于天地间的洒脱,叙事周到,略带风流,偶发议论,有古风而无捉襟见肘之感。极感兴趣的是他安步当车的阔达:邻座的农村妇人,用脚抵着他的臀部,不敢交涉,好男不跟女斗,徒呼奈何,16小时权且挺着吧;蹬五十里自行车回城,旁边有辆拖拉机,也不管司机有意甩掉他,硬是手勾着车帮,一路风溜回来;与恶汉讲理不通,自己干脆也耍起蛮横,那人才老实,难怪孔夫子说礼不下庶人;将火车货架上的行李拾掇出块空地,缩在上面也能勉强睡一觉,最后被警察礼貌地请下来;............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陈嘉映老师另辟蹊径,独上七星山,身悬崖壁,神浮云中,虽只能辨认十步内景色,也是朱碧交错,令人神往;却不想瞥见岩缝中有具成人尸骨,恶臭阵阵,进退间风雨大作,叮咬的蚊虫轰然扑面,把一个大男人吓得跌跌撞撞,几乎跳崖。山途艰险,他连摸带爬摔下山,幸亏提着胆,两手被岩刃割得鲜血淋漓,但起码缓住落势,没成第二具白骨等待下一名游客的发现;.........................仿佛有些灰头土脸的狼狈样,实在与我们心中的思想家形象相距甚远。这一路显然未必全程顺当,但陈嘉映老师有希腊人的哲学智慧,那是因生存而充溢着欢欣感激之情:峨眉山巅,看云海将彼处与尘世隔断,目追落日,眼望京华;也转头记得赶紧购七两米饭,炒盘肉丝,一扫而光,只可惜独自不饮酒,山、友、书、酒,叹仅得其一。填饱肚子,夜登金顶,山脊似一艘巨舰,立于舰艏,四方一目尽收,人间也许是阴天,这里却晴朗。看繁星被点亮,云海起伏,这种自然的动态,让他明白了自己崇拜的信仰是什么:“顶峰之上,仰睇俯察,绝无人迹,惟此身对大慈大悲的佛心,不禁瞠目长啸、如痴如狂。”陈嘉映老师是怀着一颗柔软的心,体贴到那无际绵延的爱,因为还活着,总对世界有所留恋;知晓那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却对人之情并无所谓,所以怀抱对世界的爱就总有一种失恋的感受。“但在那种饱满的伤感中也不是没有欢欣,那种隐秘的对生之欣喜,为能爱而欣喜。而那就是生本身了,那一切欢欣与烦恼的泉源。贴近这生的本身,我们就爱又何妨,可笑又何妨,哭又何妨呢!”若说旅行真要体验到些什么,文字也说不出。“好像是要说,万里游行,深感穷好富好,只要人好;水长山长,终须情长。”
  •       我想,如果能把这信继续写下去该多好,这样就不只看到一个几近行者的日记了.  仅仅当成本旅游向导书来看又过时,当成哲学家的书来看又幼稚了些,远不如去读他的"不可还原的象",里面有些关于哲学浅显的入门知识,易读易懂,能讲明白基础的知识不容易,更有大家的风范.  看到四川那段很兴奋,但是关于成都姑娘评论的确有失偏颇,不知那个年代是不是那样.至于蓉城有腐化的气息,呵呵,而今流行的说法应该叫休闲吧.  写的不少地方我都去过,但尚年少,无法细细将景的好处慢慢品尝一一道来.
  •     作者后来成了哲学学者,看他当年的文字,甚至比现在很多专司文学写作的人要好很多。比较外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问题恰恰在于思想孱弱,让人绝望。是他不屑文学,还是时代拒绝他?以前我看过他两本随笔文集,思想见解不说,也是文采斐然。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本位的叹惋。那真是旅行人的好时候,多数地方少有游人,青山碧水还有它的虎虎生气,大半历史遗迹也还没经受保护性开发的浩劫,没有旅游经济,也就是没有旅行市场的生拉硬扯坑蒙拐骗。尽管交通不便住宿有蚊虫,但我还是感慨“余生也晚”。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年轻时陈老师是地域控。。。
  •     每次烦躁忙乱心神不宁的时候,陈老师的文字总能把我拉回生活的本真。(阅读多年越来越不好意思用什么本真啊,存在啊这种海派高级词汇了啦~)
  •     刚拿到手时候读得囫囵吞枣,在一堂马哲课上渐入佳境,始知老师笔墨的独到和美,有描述令人惊奇,有思想让人叹其深刻,还有未到而立之年的老师:) 那感觉真好
  •     怎么说呢,写得应该挺好的,如果是去的地方,看起来特有感觉,没有去过的地方就差点了,恩
  •     感觉很自然,很舒服。很想那么出游一趟
  •     五十年来的中国散文,嘉映第一!
  •     颇有意味。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比起板着脸孔正襟危坐的严肃哲学著作,这本作者在1981年(29岁)北大研究生毕业旅行时致家人的书信式游记,读来好不亲切有趣。感谢朱衣点头推荐。
  •     一边行万里路一边读一卷书
  •     大约一两年前就翻开过这本书,中途又放下,近来由于机缘重新拾起,一气读完。嘉映教授文笔简洁干净准确,又处处可见古文功底,意蕴绵长,读来如饮甘泉。跟随这些文字,似乎真的游历了一次那时中国的山水,目睹了彼时的人群,感受了彼时的社会情绪。山水以外,嘉映先生还穿插对人生的见解与感受,透出对情义的珍视,所谓山长水长,终须情长。这本书页面寂寞,套用何怀宏教授一篇文章的题目叹一声:那些安静的好书!
  •     早上興起,又拿起翻了一遍最後幾章,始見餘味悠長。 “久欲參禪理,寂寥登九華。山高風不斷,松冷日初斜。亂草侵梵宇,鳴泉出紫霞。歸來心已淨,歸去種蓮花”
  •     不是简单的旅行笔记,有计划有文化内涵,文字亦庄亦谐,非常值得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且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后生们借鉴。。。。西南一段很有意思。。。
  •     很喜欢!
  •     用书信向亲人好友分享旅游杂感,真可谓幸福。
  •     中午いらいら 了一阵,就顺便快速翻了下这书。不知道是我对这纯文字的游记感觉淡了呢,还是看时的状态不佳,总之暂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
  •     可以过良好生活的人
  •     我最羡慕的一点是他那时候去的地方大多不要门票,而且人迹不多可以看到原貌
  •     一個人竟然能把日常紀事寫出這番風情,果然出手便知家學與幼功。
  •     一直希望能像陈老师一样,有那么一些的时间走遍大江南北,写一本落拓江湖的旅行札记,里面写一些生动有趣的事情,聊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每次和他见面的时候,也都是这麽说。陈老师写这本书的时候是29岁到三十岁左右,亦希望我能在这个年龄段达成心愿。
  •     有趣
  •     也算不上读完,在书店翻过,更说不上喜欢。这段时间得闲,总想着出去旅行,在网上搜索某地的旅游资源。心中就总是想起这本书来,我们这代人,还能不能写出这样的旅行人信札呢?
  •     看在是陈嘉映的面子是就给五星吧。
  •     魏老师推荐的,哈哈,唯一能读懂的陈老师的书
  •     陈嘉映先生三十年前的游记,我辈今日仍不能及。
  •     这种长时间的云游course,多么令人期待啊。
  •     一本让我对行走有了新的认识的书。前后买过两本,都被送给友人了,因为忍不住要分享。尤其第二次,是在离开南京几载后回去看先锋书店,那时这书早已在市面上不见了,而我却还在上次的书架上惊喜地发现了几本。付款时店员还诧异地问我在哪里找到的这本书,说也有人特意来寻过而未找见。可惜当时未曾多买两本。这书真可以在随时拿来,带心儿畅游大江南北的。
  •     文字真是漂亮,真是儒雅,真是含蓄深情
  •     文字当如此,去繁除杂~
  •     所录游记除了福建一省的三篇都有幸去过,亲切。
  •     沒嚼頭。
  •     炎夏,随1981年时年29岁的陈嘉映先生青山独往。读他在车船上,在旅店街边给亲友写的25封信。 “Heidegger 说,人生存在未来中。这种人恐怕太坚强了。那么,沉湎于往事的心灵,诚是些柔弱的心灵!这段惆怅不去,就永远是个孩子。”嘉映先生好文笔。海德格尔在讲向死而生,而可以传世的游记,也不会止于写一时一地的一景一物。
  •     看到别人的推荐突然想起来,好久以前读的,薄薄一本。好喜欢作者的文字(你懂个屁的文字躲角落去吧),故事说得清楚又有意思,又不做作又不掩饰自己的风采。
  •     嘉映先生崇尚“文章之道,不过达意而已。事质平实,无须感慨万端;热情洋溢,不必巧弄含蓄。就我个人而言,只望得建安盛唐之万一,真率朴直,少弄花头,自然就有刚健在其中了”。
  •     在一周之内的两次剧社晨读中读完此书,文笔棒又有趣,跟着作者一起看到许多旅途趣闻奇景。
  •     比《杜甫的五城》差远了,估计要入选年底要扔的书之列
  •     漂亮。
  •     太好看了,跟着作者遊覽了80年代初的大半個中國,最感興趣的倒不是自然風光,而是各地風土人情以及那個時代的風貌,只恨作者寫得太少!
  •     温润、平实。大好。
  •     不为人关注的一本好书,也是偶得之,手边可以常翻。
  •     一本没有情怀的旅人笔记。上网查了下,这人还是一搞哲学的教授,让我想到了前段网上掌掴老人的北航叫兽。您这也好意思叫穷游,简直就是富二代游。在旅游还不是一个产品的八十年代末,能从书中看到一些风土民情,旅游之风景算是唯一的收获吧。
  •     随时随地随性,旅行途中的生动记述。年轻时真该有一场这般肆意的行走。
  •     “最后,我们都同意,文章之道,不过达意而已。事质平实,无须感慨万端;热情洋溢,不必弄巧含蓄。就我个人而言,只望得建安盛唐之万一,真率朴直,少弄花头,自然就有刚健在其中了。”没想到陈嘉映文笔这样好。反而读作家散文一直没太倾心的,哲人、史家、政客的倒读得对味。想来文章本就是偶尔站在生活外,回看一番、诉诸笔端,生活的质量决定了文章的品位,专心作文章的,至多精巧,难免空乏。
  •     读陈嘉映介绍维氏思想时偶遇的好书。此书所言不过旅途见闻思古悟道,可见一有传统与西学教育双重背景的人在80年代的入蜀旅行。不过但言外所显示的却有:80年代青年的政治不满、文化忧心、经济熙攘;亦有一个哲学家的思考。好的是文字如作者所崇尚的建安盛唐之风骨“事质平实,无须感慨万千;热情洋溢,不必巧弄含蓄”。最好的是读之使我开怀几笑,比如他的旅途牢骚,说华清池就一破浴坑,说幽王的石台还不如统治者的行为模式经得起三千年的风雨,说海德格尔的此在还没来锦官城栖居,说一包掉下来正中脑袋,幸好那不是黄金。
  •     很朴实的文字,看完有提起行囊一个人出游的冲动!
  •     八十年代青年穷游祖国大好河山攻略。。。陈先生妙笔生花。。。
  •     陈嘉映老师81年在全国旅行时的游记信札。正是意气风发的矫健青年,中国也还百废待兴,名山盛景还不太拥挤。一路风餐露宿,孑然一人,且行且思,好不痛快。我这种不爱动的懒人读来也不禁心驰神往。
  •     随性感怀,真挚
  •     喜欢
  •     陈老师年轻时文字功底就很强,同龄人惭愧
  •     很古雅的语言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