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廢品》书评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11-14
ISBN:9789571343891
作者:哈金
页数:376页

舊文重貼

三年前看完此書後的感受:「一部近乎完美的小說」是《紐約時報》的書評,引用作為標題是因為我實在激動無語得想不出有甚麼好形容它;而世上所有近乎完美的東西,都應該是書寫人生在世的不完美。本來想說是一部史詩,可是覺得「史詩」二字,違背了此書作者想要表述「一場被遺忘的戰爭,一群被遺忘的人」的目的與苦心。兩年前看了哈金以八九民運為主題的作品《瘋狂》,以一個養尊處優的無知大學生的視角及他的覺醒過程去看民運的悲劇,並側寫城鄉民生以及那個意識型態塌縮的悲哀的年代,十分震撼。《戰廢品》再下一城,以極為寫實的手法,融合嚴謹的歷史素材考究,以一名中國戰俘的經歷與苦難為小說重心,透視戰爭、人性、生存等不朽的命題,回塑主角的一生由歷煉到反思、由恐懼和怨憤到回歸個體靈魂的純淨,呈現出細膩及超越時代的悲劇層次。哈金在書的頁首處,聲明此書「獻給我的父親,一個朝鮮戰爭的老兵」,彷彿一翻書便感受得到某種令人非嚴肅起來不可的力量。小說的故事已在連結裡有詳細討論,不贅。作為一篇不稱職的書評我只希望說我自己對作品的感受,但我在寫下面的文字之前,我有一種預感,一定有人覺得我所描述的命題太過陳腐、令人厭倦;如果所言如是,我會坦白的告訴你:你看得廉價的荷里活戰爭片,太多。旁觀他人的痛苦令人量化或比較別人的苦難,實在是不道德。事實上,倘若撇除這類原則性的哲學問題不談,此書對於理解韓戰----一段因其複雜政治性而從來只有官方表述及簡單化地流落在教科書裡的戰爭史實----也是一個很好的契合,韓戰的「戰」絕對有多重意義,包括美國與朝鮮、中國與南韓的敵對支援,也包括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家仇國恨,是侵略也是意識型態的鬥爭也是特定歷史背景而觸發的,一場戰爭。小說的前半刻劃韓戰實況及戰俘的各種生活,以帶出可怕的戰災苦難、人命的卑賤、人性的殘酷和戰爭的荒謬;到後來隨著主角在忠誠及出賣之中的逐漸覺醒(故事特意設定他不是共產黨員,而是受訓的知識型軍人,提供一個很好的視角),及美國軍隊文化的對比,帶出對獨裁共產政權(中國與朝鮮)的去人性化及教條式壓迫的反思及批判。小說裡有一段略有趣味的小插曲,是原屬黨員的戰俘們在營裡組成藝術小組消磨時光並壯大士氣,主角卻有這樣的體會:「--他們對藝術的態度是功利主義的,所以才會有這種粗糙,他們的所有創作講求的僅僅是實用,藝術就像是一件武器:每個作品都是為了達到喚醒人們、激發鬥志的目的。--」這段話我相信亦是哈金,作為一個華人作家的自身體會。後來主角曾被迫投靠國民黨,參與譴責共產黨的「伸冤」大會,主角雖不願將個人苦處誇大以穿鑿附會,卻很真誠地說:「--我說得最多的,是共產黨覺得機器比人命寶貴得多。這類無休無止的譴責,和共產黨的政治教育相比,可就顯得拙劣了,共產黨總是把每個人的苦難,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聯繫起來,這樣就增強了人們對那三座大山的仇恨。--」主角寫到一群戰俘終能回國,卻仍然一世未能過平靜日子,令人哀傷。在共產黨的思維裡,「戰俘」是可恥的,因為戰士必須要奮勇殺敵、寧死不屈做個烈士;能說這樣的話的人,也很明顯沒有體驗過戰場上各種可怕的滋味及人性深處的恐懼和軟弱。貫穿故事的其中一個元素,是主角身上的刺青,原先被強行刺上的「FUCK COMMUNISM」,到回國後為了自保而轉成的「FUCK ****U**S*」,到結局主角在美國選擇現代激光手術把整個烙印抹去,一個「刺青」背後隱藏的深意,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故事裡,一群終生忠誠為黨的戰俘,經過美國和國民黨軍方的種種殘酷壓迫仍然堅持回國,回國後卻被共產黨及社會所唾棄,在文革時代又慘被批鬥,終其一生顛沛流離。他們就成了書名的「戰廢品」。故事寫當年因軟弱而轉投國民黨到了台灣的戰俘,到享著清福,過上平靜而安好的下半生:「--我認識的幾個昔日戰俘也看到了這條新聞,經常談起那些拒絕遣返回家的人們。他們私下裡歎氣和後悔,當年九死一生地回到了祖國,結果追求和實現的是一個虛幻的忠誠。--」就這個意義來說,這本書實在是偉大的,因為他把被遺忘、被壓迫的失語的一群的苦難,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荒謬及不公,真實而痛切地以富感染力的文本表述出來。全書以主角的一生為敘事時間,引子和末章都是已屆風燭殘年的主角的自白,因此看至結尾,我被這樣的結語感動了:「到這裡我要結束這本回憶錄了,這是我頭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想寫的東西。我快七十四歲了,身患痛風和青光眼,再也寫不動了。但是,可不要把這部回憶錄看成『我們的故事』。在我內心深處,我從來就不是他們中的一個(按:指那批忠誠老實的黨員戰俘)。我只是寫下了自己的親身經歷。」這句平淡而謙卑的「只是寫下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久久無語,具永恆高度的文學作品就是取決於這種態度啊,高行健那著名的說法,「冷的文學」、回歸個人、「恢復本性的文學」,突然在我腦海裡共鳴久久不去。另外,故事中末段有關主角對戰爭參與者的體會,和這句結語有互相呼應的感覺:「--誰能承受戰爭的份量?對目擊者來說,是要讓真相公諸於眾,但我們得記住,大多數受難者是發不出自己的聲音的,為他們的經歷作證,是肯定不適當的。--」另外有一點令我非常感動的地方,網上很多讀者沒有提及到的,是主角在後來作為戰俘對於「為誰而戰」的反思,及對朝鮮人民的同情理解。由始至終,在主角的視角裡,朝鮮人(無論是平民還是軍人)都是以他者來處理的,主角在後來的反思,戳穿了充滿情義的「抗美援朝」口號背後的真象:「--現在我理解了,為甚麼有時候有些朝鮮老百姓對我們抱有敵意了,在他們看來,我們上這兒來,只是為了保衛中國的利益----這樣做就不能不毀壞他們的家園、莊稼,還有生計。站在他們的立場,要是中國軍隊不打過鴨綠江,數以百萬計的老百紅和戰士的生命就不會失去了。〔.....〕像目前這樣的,朝鮮就首當其衝,遭受了戰火的破壞,而我們中國人到這裡來,主要是為了讓戰火不至於燒到自己的國土上。或者說,我們是給蘇聯人當了炮灰,很多戰俘就是這麼認為的。不錯,戰爭是朝鮮人自己挑起來的,可是像他們這樣的小國,最後只能淪為各個大國的戰場,不管誰打贏了這場戰爭,朝鮮都輸定了。〔..............〕我們以為自己大老遠地跑來是幫助朝鮮人的,可我們也自覺不自覺地當了破壞者。」說得太多了,我想我還是在這裡推薦路過的人們有機會看一看這本書。我已無法再寫下任何關於對這本書的崇敬和熱愛。


 戰廢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