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渔佬儿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7
ISBN:SH10019-3830
作者:李杭育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李杭育(1957.7—) 男,1957年生,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80年代专注写作,“寻根派”代表人物,全国短篇优秀小说奖获得者;90年代从事纪录片创作,大量作品发表于中国中央电视台;2000年开始研究古典音乐和电影,著有《唱片经典》&《电影语言》;2008年开始转型油画,颜色大胆跳跃,探索生命秘密,在上海与杭州等地开设个人画展。

书籍目录

葛川江上人家
最后一个渔佬儿
沙灶遗风
人间一隅
珊瑚沙的弄潮儿
船长
土地与神

作者简介

刊于《小说月报》1983年第6期,后《当代》1983年第2期转载,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杭育的代表作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崛起于当代文坛,李杭育的小说《最后一个渔佬儿》是其代表作之一。评论家从两方面赞许其成就:其一,该作以古拙、粗犷、硬朗的笔触描绘葛川江边行将消失的宁静和谐的民俗民风和文化形态;其二,作者以无限同情和感伤的笔调谱写一曲时代落伍者的“挽歌”。


 最后一个渔佬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时代在前进,时间在推移,葛江天上的太阳起起落落,葛江边上的茅草房也变成了一幢幢的砖瓦房,两岸的街灯也亮了起来。。。一切都在变化着,江上的人都陆陆续续地上了岸,渔船也都横七竖八的躺在河埠头的桩子边上,只有福奎还在葛江上,用着滚钓钓着他的鱼——可是江里的鱼也一年比一年少了。。。福奎就是这最后的渔佬儿了看福奎,再看这葛江边上的其他人的行为,我们不禁要问,孰对孰错?是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我们知道,时代是在进步的,我们都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可是我们不禁有想,这个时代的进步,让我们丢失的是什么?当所有的传统都只剩下最后一个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前进或坚守这个时代告诉我们,时间就是金钱,一瞬间会有很多的变化,每个人的时间都可以完成很多的事情,所以,不进则退。是的福奎有很好的技艺去捕鱼,可是,没有鱼了——被污染了的江里还能有多少鱼能生存呢?——再好的技术也没用了。福奎的坚守,给不了他自己吃的,穿的,住的。给不了阿七想要的幸福。从这点来说,我们都需要进步,都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个世界再也不是福奎曾经撒一个滚钓下去就能上来百八十斤鱼的年代了,这是一个我们所说的物质的时代,尽管《最后一个渔佬儿》里没有纸醉金迷的场景,没有喧哗世界的描写,但在这些朴实却真实的文字中,我们看见了这个真实的世界——没有钱的人什么都没有。福奎没有房子,没有票子,没有女人,五十多岁了仍是老光棍一个。阿七离开了福奎,我们要说阿七不好吗?她也曾尽心尽力地帮着福奎,可是,福奎的不愿改变,让她的年华日益老去,她不过是个普通的女人,不过是要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即使不是官法,总还有别人,但肯定不是住在茅草屋的福奎——或许我们要说她物质,可是她是真实的,不仅仅是小说里,更多的现实中的人也是这样的。我们要说大贵不好吗?他很狡诈不是吗?他用一副半新的滚钓从福奎那里敲诈了十条大鲤鱼。可是,我们也看见了,他是很早开始承包鱼塘开始养鱼的人,有了房买了拖拉机,最终甚至福奎也要去求他才能进工厂。他代表着的就是那批最先开始改革开始致富的人,或许他们多多少少有些贪婪,可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真实,他们的眼界,紧跟时代的步伐。是的,这就是我们进步后的社会,一个充满着浮夸,充满着物质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容不下福奎这样的人的,他只能在他自己小小的船上,一次又一次的用着传统的方法捕着鱼。或许,福奎是对的,他没有被这个物欲的社会所感染他所坚持的或许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后的传统,在多年以后,这所有的一切都会只能在博物馆中看见,所有的传统都渐渐地消失殆尽。。。。然后,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曾经拥有过的。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感慨,当下的人都只是一味的往前走,而忘了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想,是的,我们再回头的时候,怕是福奎也已经不再江里了。时间过去了,最后一个渔佬儿也会消失的福奎的象征,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象征,五四时期的批林批孔,文革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曾一度让我们失去了我们曾经的经典。现在,文化开放了,我们又可以自由的去看这些书的时候,我们,还会去看吗?或许我们中有很多人的英语很好,有人会说日语,法语,德语等等,能把这些语法说的头头是道,可是,我们还有多少人能读的懂真正的古代文学,有多少人看得懂咱们自己的诗书礼义?是的,福奎坚守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渔佬儿的做法,只打鱼不养鱼,不撒网捕小鱼。。。这都是渔佬儿的规矩,这些规矩里,我们看到了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看到的是我们祖先们的智慧,可是,就是这些规矩,有的人完全离了它,有的人再也记不得它了。。。小说的最后一句“不过,从前的很多规矩现在都不管用了”看了,让人心酸,渔人的智慧也就这么没了,这几千年来的积淀,在现代化的步伐中被遗弃了,究竟是时间是人遗忘,还是人遗忘了时间?福奎想“他情愿死在船上,死在这条像个娇媚的小荡妇似的迷住了他的大江里。死在岸上,他会很丢脸的,因为他不能像别的死鬼那样住进那种开着窗户让死鬼透气的小屋子。他会被埋到地底下去,埋他的人会用铁锹把坟堆上的土拍得很结实,叫他透不上气来。而死在江里,就跟睡在那荡妇的怀里一般,他没啥可抱屈的了”或许他的比喻是那么的粗俗,但却是他最真实的感受,在岸上死,或许他可以拥有“是一座座齐腰高的青砖小屋,盖着瓦片,还开了小窗,考究得叫活人都羡慕”的坟地,可是,那不是他自在,只叫他憋闷,而他在江上一辈子,死在江上等于死在自己的地方。他是最后一个渔佬儿了,他死了,这世上的鱼也就“死了”;他死了,再也没人会用着滚钩来钩鱼了,;他死了,这些也就失传了。。。究竟是前进还是坚守?是坚守着让自己陷入这世界的包围,还是前进这丧失自己的历史?我想,终有一天会有人来深思,来找到这一条路,在前进的路上,让人还记得自己来时的路,还记得自己曾经的方向。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专业所迫,短篇小说比较容易看下去。
  •     怎么说呢。就是很好。
  •     80年代,寻根文学开创人物,余华等都受其影响。现在投身艺术,专注油画,我最敬重的文学导师。
  •     《最后一个渔佬儿》,葛川江上最后一个渔佬儿福奎,贫穷但一直坚守着自己干了大半辈子熟悉的打渔行业,不肯转行。本有一个多年的老相好阿七,但因为无法忍受福奎的贫穷而离开了他,但阿七为福奎考虑,给福奎牵线希望他抓住机会(请吃鲥鱼)巴结大贵(社管会委员,也是福奎的表外甥)去公社味精厂顶替自己打杂的活儿,但福奎因为被大贵敲过竹杠所以宁肯将鲥鱼喂猫也不愿意给大贵吃,他仍然选择在江上打渔为生,或许直到死去。评论家从两方面赞许其成就:其一,该作以古拙、粗犷、硬朗的笔触描绘葛川江边行将消失的宁静和谐的民俗民风和文化形态;其二,作者以无限同情和感伤的笔调谱写一曲时代落伍者的“挽歌”。
  •     我太激动了。以为在豆瓣找不到呢。
  •     李杭育的第一本中短篇小说集,25-27岁作品集。虽然在《我的1984年》中作者一再强调所谓'寻根"只是“另起炉灶”,和种种被评论界和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下引导的思潮区别开来,作者对社会-变化-人性的把握,早早超出了很多老作家的理解。我还是愿意这样理解,把对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爱与忠诚,置于“根”的范畴内。
  •     喜欢,寻根文学
  •     对未来有盼望,对过去会不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