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新论

出版社:商务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100067140
作者:罗荣渠
页数:546页

章节摘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思潮开始出现新的转向。这一转向的时代背景是:(1)由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世界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系统地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引起生产力的飞跃性发展;(2)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包括日本)出现20世纪上半叶所未有过的持续经济增长局面,经济相应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3)在旧殖民主义体系的废墟上新兴的第三世界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并努力探求自己的新的发展道路;(4)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两者的相互斗争与渗透。这样,在战后的新形势下,曾经被“冻结”的进步历史观又恢复了自己的活力。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进化的思潮在西欧和北美找到自己生长的土壤,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就使新的社会进化的思潮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复活。正如美国学者库马在《社会的剧变》一书中所指出:“由于战后经济的持续繁荣以及拥抱工业主义的全球性狂热,在50年代里,工业主义与进步理念的重新结合,几乎达到了百年之前的程度。后期工业繁荣与闲暇社会的理念,乃开始得到阐述,并且获得接受。”①谈到战后西方的社会新思潮的特点,库马写道:“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未来基本上是根据西方工业发展模型拟想的;西方工业文明乃是它的终点。‘发展’,加布雷思宣称,‘乃是对已发展的史实模仿’。”②战后西方出现的这一社会思潮,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

前言

环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浪潮掀起于东亚之滨,浪拍亚非拉三洲之岸,其势锐不可当,而中国沿海沿江正洪波涌起,大潮滂滂!一提起“现代化”,人们就认为是近年才从西方输入中国的新名词,颇有点舶来品的时髦味。其实,这是错误的,是对中国历史的健忘。100年前康梁领导的维新运动,按其本来的意义就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时曾指出这一点:“30年前,主张‘维新’的人,即是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①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比较明确地讨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只是当时的讨论大都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层次上兜圈子,很少涉及到经济发展的中心主题。到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经常出现在报刊上,成为议论的热门话题。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全民族的注意力转向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现代化这个大课题一时似乎销声匿迹了。一直中断了几十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国家全力转向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内容的新的发展轨道之后,现代化才重新成为热门话题。曾经被拒于国门之外的西方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也被陆续介绍进来,不胫而走。

后记

作为罗荣渠文集之一的《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以同名著作《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新论》)为基础,增补《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以下简称《续篇》)中部分篇章编辑而成的。《新论》凝结了罗荣渠先生十年的心血,是我国现代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他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阶段性成果曾发表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上,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后由作者整理成书出版。与《新论》不同,《续篇》是在罗先生不幸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编辑而成的。《新论》问世,得到了学界好评。但是,罗先生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他说,《新论》对于正在中国开展的现代化研究只是开了个头,打下点基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做深入和具体的研究。因此,《新论》出版后,他把时间安排得更紧凑,工作更勤奋。他在这一时期写的文章也更精辟独到,更凝重成熟了。在他生命的最后六个月里,他以冲刺的姿态工作,要求自己每月拿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按月编号,印发同人征求意见,新成果接连问世。他满怀信心地说,再加一把力,补上几个问题,《新论》就可以出续篇了。可是,正当大家企盼新著问世时,他积劳成疾,超负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永远离开了我们。

内容概要

罗荣渠(1927~1996),四川荣县人。历史学家。曾为北京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上篇  现代化新论  序言  第一编  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一  “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      二  “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三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      一  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      二  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      三  20世纪70年代——批判与反思      四  20世纪80年代——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      五  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启示    第三章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      一  是一元单线,还是一元多线?      二  单因素论还是多因素论?      三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宏观架构的设想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      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二  围绕现代化的若干理论问题      三  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基本任务: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第二编  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    第五章  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一  社会变迁的几种形式      二  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进程      三  “原初现代化”——大转变的前提条件的形成      四  推进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      五  现代化进程的总趋势      六  现代化几种基本类型和发展模式    第六章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探      一  何谓“第三世界”?      二  第三世界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三  第三世界现代化浪潮推进的大趋势      四  国家在现代变革中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五  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趋势      六  论“迟发展效应”      七  展望21世纪    第七章  东亚崛起的新经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世界面临东亚的巨大挑战      三  对东亚现代化的文化因素的新探索:三个重新估价      四  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互动关系的变化  第三编  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    第八章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1860年代~1940年代)      一  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二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运动形式      三  近世世界发展大趋势与中国选择时机的自误      四  清王朝的盛极而衰与鸦片战争的悲剧性      五  “中国中心”观的时代性错误:阻碍现代化的思想因素      六  自强运动——现代化延误的制度分析      七  向制度性变革转换的失败      八  共和时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趋向与挫折      九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经济的依附性增长趋势      十  跨世纪的沉思    第九章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      一  现代化意识的最初萌芽——从“御夷图强”到“中体西用”      二  现代化意识的明确显示——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      三  现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从“中国本位”、“全盘西化”到“现代化”      四  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的争论      五  对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反思下篇  现代化新论补编  第四编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东亚的崛起    第十章  “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      一  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二  从“西化”到“现代化”      三  “现代”——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四  现代化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  跨世纪的大变革与21世纪现代化前瞻      一  20世纪的三大特征      二  当代世界变革的主旋律      三  21世纪:现代化的第三世纪      四  戒骄戒躁,探索走向新世纪之路    第十二章  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一  对东亚历史转型期应进行再认识      二  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种基本演变形式      三  对日本前期现代化“成功”应持两点论      四  战后东亚发展的内外因素的辩证关系      五  东亚“发展型国家”的重要功能      六  东亚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七  东亚发展的前景  第五编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第十三章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一  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视角      二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四重奏”      三  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脉络:三次模式大转换      四  关于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趋向问题    第十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1949~1989年)      一  大折腾式的经济突进      二  “发展病”的政治历史根源      三  重新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四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第十五章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一  方法论问题      二  中国历史传统的基本特色      三  东亚应付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四  “中体西用”——现代化启动的东亚方式      五  转型期传统因素的转化      六  面向21世纪:会通中西,创新传统编后记

编辑推荐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中国文库·史学类

作者简介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以宏观史学视野,将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的重要主题和内在逻辑,从整体上论述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和近世中国的社会巨变,并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作了专题考察。《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首次提出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并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理论与历史研究为一体,力图突破传统与西方的窠臼。《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使用的是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本。

图书封面


 现代化新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罗荣渠先生在国内学界的现代化研究方面,是首屈一指、极重要的一个人物。这本书除了他原始出版的《现代化新论》的内容外,还收集了其学生对于他后期观点的陈述和发展,形成了这本新版的书。要知道钱乘旦先生在他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就有对罗先生这本《现代化新论》(老版)的引用,可见罗先生在国内的现代化研究方面的地位之重要了。
  •     发人深省
  •     书不错,感觉还好,关键要看才行
  •     明白晓畅。
  •     这本书的包装挺不错,价格也比较实惠,超值哦
  •     理论性挺强的,对中国的近代发展有很深的见地!
  •     厚厚的一本书,啃是啃完了,中间有一部分内容很枯燥,其他的部分会找到很多感兴趣而有没有看到过的新理论视界
  •     它比我想象的厚太多了。。
  •     书籍纸张和印刷质量都一般,且内容和其它版本有细微出入。总体来说还是一本好书。
  •     再二。
  •     书本质量不错,我非常喜欢。
  •     这是中国历史学术界研究现代化理论的领头人之一。了解现代化理论必不可少的基础书籍之一!
  •     直觉+马克思主义的框架 算是国内学界对现代化研究的起点,至于局限,问时代吧
  •     现代化这一概念在历史学科引入较晚,但现代化研究在各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罗荣渠先生的这本现代化新论先区分了现代化的含义,整理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接着总结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最后对中国近百年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可以说这本书在出版后填补了学术上的空白,其高度的理论性叙述读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很多总结性言论细细想来都是很有道理的。好书!
  •     第一编+第二编+第三编第八章 后面实在啃不下去了 老师说罗老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从这本书就看出来了。其做学术的态度令人钦佩。这本书先对现代化概念的内涵进行整理总结,提出本书站在一个新的世界历史范畴讨论现代化;然后总结西方现代化理论研究,接着结合国情提出一元多线的研究视角和现代化研究的中国理论;后面是对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总结;到第三编回到中国,总结中国现代化进程。虽然过于理论性的叙事的确有些枯燥,但其逻辑体系清晰,理论阐述得很明白,非常值得读的一本书。
  •     书太厚 不易阅读 内容充实。。
  •     罗荣渠先生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大师。这本书适合我们这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看。书中内容高屋建瓴,很多的理论知识,用一种大视野来分析世界各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很厚实,而且很便宜,物流很快,3天就到了。亚马逊,购书,划算,实惠!
  •     晦涩难懂啊。但是作者在序里写1927年出生,1937,1947,1957,那些平凡的字时,我还是感慨那一代人的命运多舛啊。(可惜没写完作者就去世了。所以后面的内容就没前面的good了)
  •     发货、快递都很给力,书也很不错。很满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