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圯埔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
ISBN:9787208033085
作者:庄英章
页数:231 页页

书籍目录

序论  [1]
第一编环境与背景[7]
1生态环境[9]
一、地形与聚落的分布 [9]
二、气候与作物[1 L]
三、交通 [15]
四、人口的成长过程与组合 [18]
2历史背景 [27]
一、林圯奠基[27]
二、清朝前期之经营(1683--1795)[28]
三、清朝中叶的发展(1796--1850) [33]
四、清朝末期的开山“抚番”与文教发展(1851--1894) [37]
五、日本人的殖民统治(1895--1945)[42]
六、光复后的发展(1945一) [48]
第二编经济变迁[57]
3明郑与清代的经济发展[59]
一、明郑时代的粗放农耕[59]
二、清代的传统农业经济[60]
三、结语[72]
4 日据时期的殖民经济[74]
一、前言[74]
二、品种改良与化学肥料的使用 [75]
三、主要产业及其发展[79]
四、结语[106]
5光复后的计划经济[108]
一、前言 [108]
二、主要产业的消长[109]
三、稻作的现代化经营[118]
四、其他特种经济作物的发展[126]
五、结语[134]
第三编社会发展[139]
6寺庙与地缘组织[141]
一、前言 [141]
二、超村际的宗教活动[142]
三、村内的宗教活动 [159]
四、祭祀圈与地域组织[168]
五、结语[175]
7宗族的发展[179]
一、祖籍来源[179]
二、宗族组织[180]
三、宗族的发展[190]
结 论[197]
参考书目[206]
附 录[220]

作者简介

本书包括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三大部分。主要研究汉人在林圯埔的开拓过程,尤其是强调汉人在林圯埔的拓垦过程中,如何适应内在的生态环境与外在的文化环境。


 林圯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43年出生的庄英章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在学术生命上算是上升期。序言中,他是“希望透过此一个案研究,以提供一个研究台湾社会文化史的范例”。但通观全书,这本书的主体只是地方志,理论阐释很稀少,所以恐怕还算不上“社会文化史的范例”吧。但也算一种探索,毕竟成书年代早(70年代),定位为民族学、社区研究,也算一个先驱者了。总体来看这书是比较枯燥的,但涉及面比较宽泛。虽不见人,但能见到一种结构。看过目录即可知,该论著的框架无疑是很清晰的。本来,想看“小镇变迁”的史学+人类学の写作方法,但该书的叙述实在一般,类似资料编篡,所以看其结论价值的话,作用会更大一些。这本书主要采用地方资料,做了一个类似地方志的调研(70年代美台合作的产物)重点是“长时间内生态的、经济的及社会文化的因素互相影响”。书分三章,第一章所谓“环境与背景”,就是地理、聚落、历史分期介绍。第二部分“经济变迁”做的是农业研究,还涉及土地利用、企业园区之类的问题。可以发现资料在帝国时期之后就丰富多了。第三部分“社会发展”关注的祭祀圈、宗族。序言与结语值得看看。二、推动庄英章展开这项研究的,恐怕不是对当地物产、风貌的浓厚兴趣与炙热的情感,而是一项“国家计划”。这一切在序言里交代地蛮清楚的:【 1971年暑假,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暨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张光直先生筹划“台湾省浊水、大肚两溪流域自然与文化史科际研究计划”(简称浊大流域人地研究计划)。整个研究计划包括地形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土壤分析、考古学及民族学等七个学科。在获得资助之后,于1972年7月正式展开研究工作。其中民族学部门的研究重点,在于描述与分析浊水、大肚两溪流域汉人之拓展史、土著之迁徙与汉化的过程,以及各族群对于各种自然资源之利用的差异与变迁。本研究即属于民族学部门的一部分。】既然是国家计划,那么学者的负担会少很多,兴奋点与问题意识也会减少很多吧。当时“美丽岛事件”还没发生,时代空气应该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属于一类。换言之,现代化之路、工业化之路、民主化之路,福利化之路,都还在萌芽阶段。那确实是一个适合人类学考察的黄金年代!三、林圯埔是台湾地区的小镇,有300多年历史,以汉人移民为主。当代人口估计不比高桥,文化程度更不比浦东。可是,林圯埔赶上了做人类学考察的年代。而80年代以来的高桥,却赶上了浦东“三年大变样”的圈养改造计划。现在,莫名其妙把南汇并掉后,浦东新区的面积由532.75平方公里扩展为1210.41平方公里,而高桥的面积也略有发展,老街的没落与外地化,伴随着荷兰新城的崛起与一种新的“隔离”。而我的众多羁绊,就在其中啊!老爸说,高桥娱乐总汇又死人了,据说是斗殴。中学的时候,一家常偷偷跑去的网吧,也出现过用枪打死人的案子。前几天,带闸北、普陀的两个朋友路过高桥,给他们介绍我的家乡,感觉很莫名。我已离开高桥四年有余。奶奶爷爷还住在这里。我喜欢的人也住在还没拆迁的自然村里,尽管说那村原来算高行镇的一部分。反正高桥就是这么个地方,人口算上流动的,估计有10万多。政府官网有个【人口分布】图蛮不错的:http://www.pudongrkjs.com/people_info.aspx?Item_Id=44从没有人对高桥的人、物有过精细的体察,没有文化化、娱乐化。这就是林圯埔的幸福,高桥的悲哀?是台湾的隆兴,是大陆的没落。。。。PS.去台湾旅游的话,林圯埔不知有啥好玩的没?现在,别来高桥旅游!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将林圯埔的命运放入大历史的脉络中考察,细细道来,还是蛮有意思的。第六章“结语”部分和前面的有点重复……
  •     居然读还是台湾版的,传统的民族志,叙述太一般了。
  •     还好,有时代特色
  •     有日本学者的感觉。
  •     恰好看到一本台版的,就拿来读了一下,大概200页多一些的容量。本来预期看到一本详细入微的地方史,但作者的处理却比较宏观,把“发展”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部分。前者也基本分为两段,从明郑到满清的半民间化的垦殖,到日据和光复以后政府完全主导的市场与作物,人类学的味道不大。而后者则分了宗教与宗族两部分,并引入了Freemen等人的讨论,但任然是大尺度的地方史,而且对细节点到而止。本书的结论渐渐变得人类学范儿起来,将历史背景贯穿进来,从一个市镇的发展史联系到整个台湾的遭遇,但依然有“根据”宏观历史脉络讲述小地方的历史的痕迹。不过,作者对所谓先有庙还是先有宗族的讨论非常有趣,也就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群之间的纽带究竟是血缘还是地缘的问题,已经历史发展与本土化的联系。
  •     林圯埔是台湾地区的小镇,当代人口估计不比高桥。有300多年历史,以汉人移民为主。这本书主要采用地方资料,做了一个类似地方志的调研(70年代美台合作的产物)。书分三章,第一章所谓“环境与背景”,就是地理、聚落、历史分期介绍。第二部分“经济变迁”做的是农业研究,还涉及土地利用、企业园区之类的问题。可以发现资料在帝国时期之后就丰富多了。第三部分“社会发展”关注的祭祀圈、宗族。序言与结语值得看看。本来想看写作方法,但叙述实在一般类似资料编篡,所以结论价值会大一些。总体来看这书是比较枯燥的,但涉及面比较宽泛。虽不见人,但能见到一种结构。PS.去台湾旅游的话,林圯埔不知有啥好玩的没?
  •     经典的著作
  •     一部很不错的社区研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