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逗秋雨

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7
ISBN:9787805505114
作者:金文明
页数:292页

章节摘录

三国魏末的名士嵇康,是“竹林七贤”中唯一惨遭司马氏杀害的人。跟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个《广陵散》的传奇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不少喜好历史的文人,只要提到他,就会把这个故事牵出来,满怀感慨地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我们的余秋雨先生也不例外。《广陵散》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又名《广陵止息》,也省称《止息》。据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主编的《中国音乐词典》“广陵散”条介绍: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说,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此外还有《西麓堂琴统》等传谱。各谱分段小标题均有“取韩”、“投剑”等目。近人因此认为它是源于《琴操》(东汉蔡邕撰)所载《聂政刺韩王曲》。这里所说的《神奇秘谱》,刊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它的作者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关于《广陵散》曲的起源和传承,朱权说得很简略,只说“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那么隋朝以前呢?他就不得而知了。近人根据各种传谱“分段小标题均有‘取韩’、‘投剑’等目”,推测它就是蔡邕《琴操》所载的《聂政刺韩王曲》。如果这种说法可以成立,那么《广陵散》的起源就被提早到了东汉末年的蔡邕(132-192)以前。然而,从蔡邕以后直到隋朝的约400年间,这首《广陵散》曲的传承情况,却仍然是一片空白。为了填补这段空白,余秋雨先生对此作了一定的努力。他在《山居笔记-遥远的绝响》中写道:他(嵇康)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夜半时分,突然有客人来访,自称是古人,与嵇康共谈音律。谈着谈着来了兴致,向嵇康要过琴去,弹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绝伦,弹完便把这个曲子传授给了嵇康,并且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再传给别人了。这个人飘然而去,没有留下姓名。(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接着,余先生在叙述了嵇康被司马昭判处死刑,临终前请求行刑官让他再弹一曲《广陵散》之后写道:琴很快取来了,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嵇康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过去阮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于今绝矣!”那曲《广陵散》被嵇康临终弹奏之后,淼不可寻。(同上,第281、283页)通过以上几段具体而生动的描述,余先生向当代的读者阐明了他自己的观点:(一)《广陵散》的起源已无可考见。只知道在三国魏末,有一位神秘的不速之客,在洛水之西的华阳,将这首古曲单线一脉地传授给了嵇康;(二)嵇康生前从未将《广陵散》再传给别人;在他被杀以后,这首古曲便“淼不可寻”地绝响了。余先生讲述的这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悲剧故事,是那样地富有诗意,洋溢着“秋雨散文”的动人魅力。然而,它是否真实可信呢?余先生所依据的文献资料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验证呢?这是每一个严肃的学者,尤其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者都十分关心的。我们就先来谈谈这个问题。据我所知,关于嵇康学得《广陵散》曲的故事起源较早,始见于东晋荀氏的志怪小说《灵鬼志》,其书久已亡佚,现据《太平广记》卷三一七转录如下:[嵇康]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杀人。中散(嵇康官拜中散大夫,故称)心神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挈其头日:“闻君奏琴,不觉心开神悟,恍若暂生。”遂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辩,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得教人。

前言

余秋雨先生是当代的散文大家。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那些情文并茂、雍容大气的历史散文在《收获》杂志上连载以来,很快赢得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后来,这些作品结集成《文化苦旅》出版,又立即走红全国,并远销港、台和海外的华人地区,长期高居畅销书榜首。一时好评如潮,倾动士林,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这种大好形势的鼓舞下,余先生再接再厉,笔耕不辍,又相继推出《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新作,进一步奠定了自己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我长期在出版社工作,是秋雨散文的一个热心的读者。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癖好,特别爱读他那些被不少学者誉称为“历史大散文”的作品。这类文章绝大多数集中在《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它们充分展现出余秋雨先生超人的文笔和才情,以及别树一帜的行文风格。在对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拷问中,他所提出的一些见解,也往往能发人深省,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后记

本书的撰写,动笔于2002年6月中旬,写定于9月末,历时近100天。批评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余秋雨先生的两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当时所用的版本是:《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4月第2版第1次印刷本,累计印数为472000册;《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2002年5月第5次印刷本,累计印数为50600册。今年4月下旬,我在通读本书校样时,发现余先生的两本散文集又出了最新的版本:《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1月第2版第13次印刷本,累计印数为874000册;《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4次印刷本,累计印数为181600册。经过逐页认真核对,可以肯定这两本散文集的最新版本,是完全按照原本重印的,内容未作任何改动。因此,本书批评的文史差错依然全部存在。金文明2003年5月1日

内容概要

金文明
金文明,编审。上海市人。1936年生。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双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工作。曾任汉语大词典编委、主要撰稿人、第一编辑室副主任,上海辞书学会首届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总编辑。1996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一。三十余年来,曾应国内十多家出版社之约,审读文、史、哲、政、军以及宗教、文物、地志、音韵、训诂、古建筑、古服饰等社科类著作及学术刊物文稿约八千万字,为提高图书质且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任复旦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咬文嚼字》月刊编委。
主要著作:
《博异志、集界记注译》(12万字。1984年,浙江古籍出版社》
《金石录校证》(28万字。1985年,上海书画出版社)
《汉英综合辞典》(396万字。副主编。1991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华古汉语字典》(192万字。主编。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语林拾得――咬文嚼字精选100篇》《30.8万字。200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书籍目录

前言:石破天惊逗秋雨
一 人物史事考辨
1 林逋究竟有没有妻儿?――关于“梅妻鹤子”传说的考辨
2 此曲何止一脉传,嵇康死后未绝响――《广陵散》琴曲传承小考
3 《岳阳楼记》传千古,写者不在岳阳楼
4 是天缘巧合,还是牵强附会?……谈李白、苏轼和天柱山“奇缘”
5 王安石特别能识别和防范“小人”吗?
……
二 时、地、书、名考辨
1 “差不离”和“一刀切”――余秋雨散文人事纪年差错十例
2 阴阳混杂,不伦不类――余秋雨散文月日记时差错举例
3 朱熹之死不在1199年
4 不合章法的古地今译
5 沈万三生前有沈厅吗?
……
三 职官旧制考辨
1 尚书吏部郎是“很大的官职”吗?
2 没做皇帝怎能称“陛下”?
3 关于中国历史纪年中的“年”和“载”
四 文词音韵考辨
1 献给文章高手的一束蔷薇――余秋雨散文词病八例
2 责人的大师何以不严于律已?――余秋雨散文引书差错27例
3 又碰到了一个“乎于”
4 不明词语意义,怎能胡乱发挥?――“撑起炎洲”和“数中原”试释
5 一味标新立异不等于创造――关于七例词语新用法的商榷
……
附录一:两个索引
附录二:主要征引书目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编辑推荐

2003年6月,金文明在上海、江苏、浙江多次投稿无门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一书由书海出版社出版,书中指出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中126处文史差错,引起海内外媒体和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并引发文坛新争。近年来,关于余秋雨的声音大大小小从未断过,多次的“口水战”和名誉官司之后,在这个夏天,从山西书坛又爆出新一轮的“大战余秋雨”,打擂的是上海辞书界鼎鼎有名的金文明,提供擂台的是山西书海出版社。

作者简介

《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的主要内容包括:唐代的吕洞宾,成了道家的始祖;明初的沈万三,住进了后人筑造的沈厅;未曾结婚的林和靖,有了妻子和孩子;感佩清帝的金圣叹,成了大明的忠臣…… 上述文史知识差错均出自著名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类似这样的文史差错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中竟有一百多处。《咬文嚼字》资深编委金文明先生,深感“石破天惊”,于是就有了这部书。


 石破天惊逗秋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感觉作者一心想拽着余秋雨不放,但是余秋雨根本懒得理他,想到余老师一句话,我认为自己是一匹前行的快马,不免会溅一身灰尘,如果我时常停在路边清洗,那我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我的终点呢?而且常人犯一点小错可以理解吧,不至于出一本书来说明吧,直接发信指正即可,想到爱因斯坦一句话,证明我错了不需要那么多人,只要理由充分,一个人就够了。所以未免有些太过于哗众取宠。
  •     金先生的这种精神,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的确是不可多得,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敢于对权威say No,并且为了追求真理,执着的去进行一项在别人看来是无稽之谈的事情,除了敬佩,我还能说什么呢?
  •     最近看了好多书,其中有一本叫《石破天惊逗秋雨》金文明先生写的,批判余秋雨作品里面的个方面的错误。看完,其实也没有怎么看完,我也想恶搞一下,就想“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我的名字叫《云淡风清叹文明》。不妥,其实自己对这本书很不屑,甚至觉得作者没必要这样。考试答题讲究分条分段,我也分吧,我很喜欢考试的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一期《读者》上看到一句话“可以至察,但不可以深究”,承认自己也是传统国人,受古旧思想“毒害”之深,但是却执迷不悔,而且乐此不疲。余秋雨先生的书中的确有很多错误,而且作者也如我“乐此不疲”的翻阅的大量大量的书稿文献,可谓工程浩大。余先生名望不是用“颇高”所能形容,他对中国文化历史,或者对世界的都很有研究,而且退一步,他是作家,不是专搞学术的,然后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专著的,专业性的东西都有错,况且是打擦边球的。你可以找他的错误,但是没有必要去调侃而尖锐的去著书立说,是真的想警示读者,还是有其他的目的。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但是金先生从年龄上看也不太适合。2、《中庸》记载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折中主义,中庸之道。的确以前很鄙弃,很注重所谓的“个性”,飞扬跋扈也是一种自信可炫耀的资本。但是可能人老了,有时也就变了。可以有个性,这是世俗社会仅存不多的本真,但是分场合的。几千年的“中庸之道”鲜活至今,自有他旺盛的需求市场,他也的确适合了圆滑的现实。人有时候没有必要太精锐,太锋芒必露。退一步,金先生的做法也很无聊,我很纳闷,他怎么有那么多的经历,说他“鸡蛋里挑骨头”肯定不适合,说他“吃包了撑的”好象也不合适,可能是他很“执着”吧。3、嘿嘿,很主观的理由,我很喜欢余秋雨的作品,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令我深深折服。第一次读的就是他的《文化苦旅》里的《道士塔》当时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而且好多年一如既往。喜欢从文学的角度去读史,那样不会太累,而且不枯燥。愤恨他笔下的王道士,同情忠厚的老信客,从他那读到了上海人的精明,读到了江南小镇的隽永,读到了中亚的古老,读到了西亚的神秘,从《山居秋冥》《霜冷长河》之中也读出好多处世的道理。很喜欢他,所以个自我的偏袒吧!主观的想法,主观的理由主观的写下,主观的文字喜欢文字从心淌出…………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写这书的人真执着。
  •     十年後又見此書,出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打死不認錯。
  •     如此逐字逐句地考证文章里的错误,也是真爱
  •     高一或高二翻,围观口水战,见证含泪君狗急跳墙。感谢春晖图书馆
  •     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本书?不过认识了李贺《李凭箜篌引》
  •     还好。现在对余秋雨都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     我竟然会读这本书。。。不过看起来还是挺有趣味的,而且书名很妙~
  •     给我逗得……
  •     哈哈哈哈逗比
  •     余先生的书跟金先生的写的东西,都是乐子啊。
  •     与我的想像相差甚远!
  •     好书!
  •     纠错是个好事,但是没什么好傲娇的,纠错本应该。话说什么时候我还得回去捣鼓捣鼓文言文了T^T
  •     特别没劲,我觉得评评莎士比亚曹雪芹还可以,评余秋雨的散文就写几篇博客就完了,居然还出了一本书。。我还读了。。。不过老余的笔误和差错也是有点多,高中看了同桌大开本语文教材余秋雨说草地上的午餐是莫奈画的,真·一秒路转黑
  •     大赞!第一次看文史类考辨书,真是酣畅淋漓,快意恩仇,怎一个漂亮了得!余含泪大湿中枪中成筛子了
  •     从余先生《北大授课》一书中无意间看到金先生的这本批评的书。匆匆翻过后,感慨颇多。还记得高中时代一直在读余先生的作品,对这种文化散文印象很深,不像游记,不像史书,不像小说,不像寓言,感慨于先生的创造力。对于今天突然发现先生的作品有如此多的漏洞(已不能称之为瑕疵),却也感到深深地遗憾。金先生的观点很明确,不在于否定一位作者,而是要明正身。毕竟余先生的影响颇大,以讹传讹对文化终归是种亵渎。有一点讽刺的是,在高中时代,余先生的书陪我度过的不仅有睡前的安逸,还有早晨如厕时的轻松。
  •     金老先生是黑人界的老前辈,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对于文学作品中字句讹误及相关内容正确与否的考究不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余秋雨先生这类很难称为文学创作,仅仅抄二手书,发无病吟的“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就更有价值。中小学生读这类书,本来就是为了多识几个字,积累一点写作文的材料,并且熟悉中小学作文的语言风格。这样,就更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此类读物以防误人子弟。金老先生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文中也有一些断章取义和吹毛求疵的地方。为黑而黑,反是不美。
  •     理据服
  •     分是随手打的,关于余秋雨的话,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但还是觉得错误还是可以原谅的…梁实秋就也指出莎士比亚戏剧里也有错误。能放就放,看余秋雨发牢骚总觉得有人在逼他似的。
  •     忘了评价了 给哥哥买的 不错啊
  •     翻了一下,其实怪无聊的
  •     好吧。。我错了。。余秋雨的错误竟然如此之多。。我还一直觉的要推荐给初中生看。荐书这种专业活儿,看来我还是别做了。当初我买余大师的书 俺爹就说 这家伙不行。。。。
  •     这书名太有喜感了。。没看完,依旧不喜欢索隐派。
  •     把余秋雨写得跟个白痴似的。。。太残忍了。
  •     长知识
  •     改变了我对余秋雨的看法。
  •     还是觉得生活中的他可爱至极。
  •     对我而言,余大湿不再成为大神,就从此书开始
  •     把余秋雨拉下神坛。考证得略啰嗦了
  •     基本上考据比较多,两个半小时翻了翻看完了,一开始写的挺好,到最后也有点过了,类似于当年批胡适的感觉了。寻章摘句并不是每个人的爱好,关键是要去理解一种做学问的方式,这点才是重要的。
  •     文人就相轻吧...
  •     能将余先生一系列经典文化散文的错误找出来一一纠正集结成书,作者历史功底不得不令人叫绝,单是挑战文化名人还原历史的这份批评精神,便值得敬佩。和余先生的散文并置齐读,受益匪浅,感觉奇妙。
  •     总之看完后其实很感动,历史的真真假假虚浮不定,但仍有人撼守着一些最基础的史实,不容任何人不加考据便轻易篡改,即使是一些模糊的大散文之类的说法,最后关于找一首诗的问题时,看到后面答案时忍不住笑了,莫名的童趣。
  •     中学时候余秋雨开始风靡大江南北,还有各种模仿他风格的作文。我也跟风买了一本,还是精装版。当时我爹看到拿去翻了一下,也说不行,不要看这种书。
  •     挺长见识,也学习到了一些实用严谨的史学考据和史料使用方法, 不过,有些小错误该理解就理解下,公报私仇的预设加上越俎代庖的做法,冤冤相报何时了
  •     喷死了。
  •     《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书名构思独特,全书语言幽默犀利,对余秋雨先生文章中存在的诸多错误,逐一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令人信服。“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虽然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文笔优美,但其对自己所犯错误拒不承认、拒不改正的态度实在有失大家风范。
  •     不错值得一读
  •     2004-第二十七本
  •     我见证过余的兴起,整个中学时代我是很迷余秋雨的,当初买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感觉是巨资了,至今在书架上保管妥帖,后来就没关注他了,对那场风雨不甚了解,至今才偶然读到这本书,汗。其实散文不是考据,有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错,失了治学态度
  •     文人是允许出错了。才华是令牌。
  •     哈哈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名字一定不要太逗比。。。
  •     高级黑是最铁的粉
  •     余秋雨的散文精辟又畅达,不过在对待学术的态度上始终还是要立足根本,不要信手拈来,对不起热情的读者。我以前很喜欢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都被深深感动过,如今想来这样的大师是不是有点功利化且强词夺理不听批评呢....
  •     凑热闹的书罢了
  •     挺有意思的,净挑毛病了。我感觉,我以后要以读者的身份看余秋雨,以求知者的身份看金文明。
  •     无聊
  •     为学之事不可儿戏
  •     2012.12
  •     哥倆好。其實余大師的書里有些錯都是印刷的問題吧。
  •     金先生对于学术的研究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余秋雨应当去改正错误并且自省。做学问就要严谨
  •     这是个奇葩,本来就不是很待见余秋雨了,他这么一写,我这么一看,以后再看余秋雨都特码是装B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