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逗秋雨》书评

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7
ISBN:9787805505114
作者:金文明
页数:292页

很差

感觉作者一心想拽着余秋雨不放,但是余秋雨根本懒得理他,想到余老师一句话,我认为自己是一匹前行的快马,不免会溅一身灰尘,如果我时常停在路边清洗,那我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我的终点呢?而且常人犯一点小错可以理解吧,不至于出一本书来说明吧,直接发信指正即可,想到爱因斯坦一句话,证明我错了不需要那么多人,只要理由充分,一个人就够了。所以未免有些太过于哗众取宠。

超赞!

金先生的这种精神,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的确是不可多得,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敢于对权威say No,并且为了追求真理,执着的去进行一项在别人看来是无稽之谈的事情,除了敬佩,我还能说什么呢?

云淡风清叹文明

最近看了好多书,其中有一本叫《石破天惊逗秋雨》金文明先生写的,批判余秋雨作品里面的个方面的错误。看完,其实也没有怎么看完,我也想恶搞一下,就想“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我的名字叫《云淡风清叹文明》。不妥,其实自己对这本书很不屑,甚至觉得作者没必要这样。考试答题讲究分条分段,我也分吧,我很喜欢考试的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一期《读者》上看到一句话“可以至察,但不可以深究”,承认自己也是传统国人,受古旧思想“毒害”之深,但是却执迷不悔,而且乐此不疲。余秋雨先生的书中的确有很多错误,而且作者也如我“乐此不疲”的翻阅的大量大量的书稿文献,可谓工程浩大。余先生名望不是用“颇高”所能形容,他对中国文化历史,或者对世界的都很有研究,而且退一步,他是作家,不是专搞学术的,然后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专著的,专业性的东西都有错,况且是打擦边球的。你可以找他的错误,但是没有必要去调侃而尖锐的去著书立说,是真的想警示读者,还是有其他的目的。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但是金先生从年龄上看也不太适合。2、《中庸》记载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折中主义,中庸之道。的确以前很鄙弃,很注重所谓的“个性”,飞扬跋扈也是一种自信可炫耀的资本。但是可能人老了,有时也就变了。可以有个性,这是世俗社会仅存不多的本真,但是分场合的。几千年的“中庸之道”鲜活至今,自有他旺盛的需求市场,他也的确适合了圆滑的现实。人有时候没有必要太精锐,太锋芒必露。退一步,金先生的做法也很无聊,我很纳闷,他怎么有那么多的经历,说他“鸡蛋里挑骨头”肯定不适合,说他“吃包了撑的”好象也不合适,可能是他很“执着”吧。3、嘿嘿,很主观的理由,我很喜欢余秋雨的作品,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令我深深折服。第一次读的就是他的《文化苦旅》里的《道士塔》当时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而且好多年一如既往。喜欢从文学的角度去读史,那样不会太累,而且不枯燥。愤恨他笔下的王道士,同情忠厚的老信客,从他那读到了上海人的精明,读到了江南小镇的隽永,读到了中亚的古老,读到了西亚的神秘,从《山居秋冥》《霜冷长河》之中也读出好多处世的道理。很喜欢他,所以个自我的偏袒吧!主观的想法,主观的理由主观的写下,主观的文字喜欢文字从心淌出…………

汗……

回想7年前同学借给我的一本《文化苦旅》,细细读来很是对这本书的作者余秋雨先生敬仰万分,可以说余先生一系列书对我现在的写作有很大影响,且他那种游记伴着思考的写作风格在当时包括现在都产生很大的响应,就像金文明先生在这部书里说的那样,“余先生超人的文笔和才情,以及别树一帜的行文风格”,的确对影响了我们那一代的很多人。当时《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余先生的书在中学生当中是十分热销,并且在这个影响下很多我的同龄人投身到了文学热的追逐及探索中,单就这一点,足以肯定余先生作品的影响力。余先生就像一位行者,在天际间行走,在行走间思索,思索便有了他的文章。出于我的想法,余先生的这种创作行事的过程是很好的,他给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树立了一种成长的追求榜样,就是不能停止思索。古人曾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看还得有一句,“思一辈子”!人不能停下思索,尤其是成长中的年轻人,面前都是崭新一片时,不能盲从,不能停滞,思索就是对你最好的指导,以往所有思想知识积累就是你思索的资本。既然谈到思索,就会产生两种结果,正确和错误,老实讲读到金先生的这本书纯属偶然,但就在偶然间惊出一身冷汗!伴随我们如此紧密的文化却时时被忽略甚至篡改,尽管有时不经意,但是当一个人的影响力足以影响几代人的时候,恐怖就不止“误用”这么简单吧。两位先生的书都是很好的,可以说是互补,金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学问,或者是“业余”与“专业”的差别,典据详实,据史据理。人的文化底蕴没有积累到一定深度,看来写文章的事情永远是业余,也许我们都是在逐渐学着更专业点对待写作吧。不知道余先生读到这本书否,文化人间的口舌就是专业,但大度应该是文化熏陶的潜移默化吧,余先生的“行者+思考者”这样一个模式在我的身上烙下深刻的痕迹,而金先生的这本书,让我为之一惊,继而思索前行不止!祝诸君好运!VikingT2007-11-01,图书馆偶遇此书有感

余秋雨

余先生的这种精神,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的确是不可多得,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敢于对权威say No,并且为了追求真理,执着的去进行一项在别人看来是无稽之谈的事情,除了敬佩,我还能说什么呢?...金先生的这种精神,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的确是不可多得,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敢于对权威say No,并且为了追求真理,执着的去进行一项在别人看来是无稽之谈的事情,除了敬佩,我还能说什么呢?...8

石破天惊逗秋雨!!!

“秋雨”是指谁?余秋雨是也。以前读了他的一些东西,发现了一些很明显的错误之处。比如:1.朱熹明明是死于1220年啊,可咱的余老师偏偏说他是1119年死的。2.余老师还说雨果参加过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起始于1789年7月14日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至于他的截止日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1794年7月雅各宾派统治的结束为革命的终结。另有观点认为1799年的雾月政变为革命的终点。其实这两种观点对结果都是没有影响的,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雨果的生卒年: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也就是说法国大革命结束了之后雨果才出生,他怎么可能参加法国大革命呢?我不知道余秋雨老师这样一位文化大家怎么对这样一个问题弄错呢?3.文化苦旅》中《洞庭一角》第一章写道:  1046年,范仲淹倡议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抒怀……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九月十五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秋空明净,可让他想想天下;秋风萧瑟,又吹起他心底几丝悲壮。即使不看文后日期,我也能约略推知,这是秋天的文章。要是他也像今天的日子来呢?衣冠尽卸,赤膊裸裎,挥汗不迭,气喘吁吁,那篇文章会连影子也没有……其实这段话告诉我们的信息无非是范仲淹亲自登上岳阳楼写的《岳阳楼记》,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写过的《岳阳楼》那篇文章中已经说过了,范仲淹不是在岳阳楼写的《岳阳楼记》。大家可以参考那篇文章。至于这段话中是“九月十五日”“秋高气爽”我就不一一考证了,咱的余老师写文章从来都是主观臆断的,为了情节他可以不惜编造历史。因为他的文章是以“历史散文”著称的,这是个模糊的概念。你和他说他的文章历史方面漏洞百出吧,他和你说他的文章是散文。你和他说他在一些词语的用法上有问题吧,他和你说他写的是历史,让你不要吹毛求疵。4.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写道: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背后闪出了吕洞宾……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是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道家”和“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是哲学名词,是先秦哲学的一个流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老子。而“道教”则是宗教名词,古代的鬼神祭祀、占卜、炼丹等方术综合起来的传统宗教。道教形成于东汉,有许多门派。最早的有五斗米道,虽然奉老子为教主,称“太上老君”,但创始人是张陵,被尊为“祖天师”。稍后有太平道,创立者为张角(就是曾发动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的那位,不用怀疑的,没错的,就是他,哦也!)。而吕洞宾只不过是一个唐代一位修炼有术的道士,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而已,他根本就不是什么道教的始祖,更不是什么“道家始祖”。5.我们的余秋雨老师还喜欢造天书。何谓天书呢,就是没有的书他能给你创造出来。比如他文章中提到的“《康熙词典》”。而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康熙词典》,而是《康熙字典》。在清朝的时候是没有“词典”这个说法的,这个说法直到建国之后才有。6.余秋雨在文章中经常把“一个”和“词汇”并用。经常说“一个XX的词汇”。“词汇”是指很多个词的汇总,是集体性概念,这个概念是不能用“一个”来形容的。他可以说成“一个XX的词”,但说“一个XX的词汇”就是错误的。在他的文章中,不符合语法之处,随处可见,另外还有用错人名之处。比如“刘昌炽”他写成了“刘炽昌”。以上简单的举几个例子。一个人写文章,特别是写很多文章,犯一处两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犯很多错误,而且对于一些基本常识性的概念都弄错的话,那性质就不一样了。以前我写过一篇《余秋雨的陈词滥调》,对他文章中的结尾之处做了些批判。有些人不服气,那我今天就在细致的考察一些他在其他方面犯的诸多错误。他的种种错误之处到底占多大比例呢,有人做过统计:万分之二!!!咋一看万分之二好像是个很小的比例,但是读过点文章的人都会知道,一篇文章,或许只有那么几处,顶多十多处引用。而其余的都是连接性的文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犯的错误占万分之二就可想而知了。我说的统计的这个人呢,就是金文明先生,他写了一本书,也就是我这篇文章的题目《石破天惊逗秋雨》。书中列举了大量余秋雨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名,人名,古典文献,字词,句子方面的错误,让人看了之后真的是触目惊心。我发现的几个例子,在书中都包括在内了,原来我想做的事情早就有人做过了。呵呵。一个人崇拜一个人或者事物,很有可能他对其不够精通或者了解,或者对与他有关联的一些方面不够了解。在这里我突然间想起了曾经在一个论坛上面看到一些人崇拜明朝如何如何,崇拜国学大师钱穆,崇拜历史学家黄仁宇。于是乎俺就用不注明出处的方式把钱穆和黄仁宇的几个主要观点写在了上面。果然,遭到了所谓崇拜他们的那些人的一顿痛骂……呵呵……


 石破天惊逗秋雨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