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书评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32157377
作者:[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页数:296页

挣扎着前行

整本书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大量使用人称代词来替代人名,从而模糊了剧情之间的界线,使得剧情能够悄无声息地快速变换,读者只要稍一走神,就往往不知自己身处何处,有时甚至不知“他”为何人,但就是这种隐晦的笔法,最是迷人。我个人十分不适应这种碎片式的写法,但迈克尔·翁杰达在构建本书的世界时非常巧妙地让你感受到了剧情的排斥,却又陷入了这迷幻般的故事当中,堪称完美。在阅读的过程中,那种语言和人物中透露出来的痛苦会慢慢蔓延开来,结局之后,回想起来似与没看没有什么区别,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无法清楚表明,这与故事本身一样,令人痛不欲生。我在这里列举出一些打动我的句子或段落,并加以个人拙见。“这是怎么发生的?陷入爱情然后被瓦解。”爱情究竟是什么呢?是战争中为掩盖麻木的情感而寻找的荒诞的理由吗?它是被什么瓦解的呢?被那片绿洲吗?“你说你几岁来着?”"二十。"“我爱上一个人时比你现在大多了。”汉娜愣了一下,“她是谁?”但是他的眼睛已经不再看着她了。汉娜的爱范围太广,无论是艾尔麦西、卡拉瓦乔抑或基普,她都奉献出了不同的爱。而“她”究竟是谁呢?就是你啊,汉娜。“但是身处别墅的他们正在蜕皮,他们谁也无法模仿,除了真实的自己。没有什么自卫可言,除了探寻他人身后真实的故事。”谁有没有伪装呢?而我们总会可笑地试图套着面具去揭开别人的面具,殊不知揭穿别人比猜透自己要容易得多。故事的主线剧情被作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即那个在战火中废弃的别墅,使得人物之间的身份、故事可以慢慢发酵,而在各个人物的叙述中,世界观迅速展开,像是令人在小小的废别墅中经历了半个世界。“慢慢地,我们成了没有民族的人。我开始憎恨民族。民族、国家使我们变得畸形。”在战争中,民族、国家包含着太多沉重的情感,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束缚。艾尔麦西说“沙漠是一片沙布,随风飘扬,永远不会被碎石头钉住。”不论民族、国家几何,对于沙漠来说你不过是一粒沙子,对贝都因人来说更是如此。民族带来生存,也能带来死亡。“你以为你是传统的反抗者,可你不是。你只是总在移动,总在为你无法得到的东西找一个替代品。如果你在某处失败了,你就去别的地方。没有什么能改变你。”本书最喜欢的两个句子之一。你总以为你被改变了,或是你改变了自己,事实上你只是在不同的地方,重复着看似不同的事,过着看似不同的生活,你总是在失败,然后离开,然后再失败,甚至连你成功也以为是自己失败。“我和基普都是世界杂种——生在一个地方,又去别的地方生活。一辈子都在挣扎,不是为了回到故乡,就是为了离开故乡,虽然基普还不承认这一点。所以我们这么合得来。”本书最喜欢的两个句子之二。“不是为了回到故乡,就是为了离开故乡”看到这一句时,完全呆滞。故乡是一种羁绊,我们一辈子都无法逃脱它,离开了故乡我们该何去何从呢?不离开故乡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我们总是在这两者之间纠结,最后总会选择离开故乡,所以我们都是杂种,生在故乡,却背井离乡,在挣扎中前行。“你们对世界上的黄种人扔炸弹,你们就是英国人。”这个曾在英国的印度生活过的孩子,不可避免的带有对英国的偏见,却令人无法反驳。“短波里传出一件可怕的事。一场新的战争。一个文明的死亡。”然后,在废墟中,会有什么东西存活下来,有某种新生的力量会撬开废墟。或许这就是这本书要传达给我们的:毁灭,也是新生。“此时此刻,他是坐在哪里想她呢?”简短,有力,直触灵魂。完美地为整个复杂的故事画上了句点。至于汉娜后来究竟如何,不如就当作一个空缺,任君想象。皮柯·耶尔2011年的《战争荒漠中一片失落的绿洲》被选作兰登书屋人人文库版《英国病人》导读,其中提到翁杰达后来的一部小说《遥望》中写道:“只有重读是重要的。”每读一本小说,就是经历一次人生,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有时间重读它,甚至接触原版,多活一次人生。

要让书本呼吸

他写那个在沙漠里绘制地图的人总是带一本希罗多德的《历史》,他的朋友总是带一本《安娜•卡列尼娜》,一个间谍在战争中用《蝴蝶梦》来给隆美尔发密电。我喜欢关于书本的隐喻。那个英国病人说,《吉姆》这本书要慢慢读,要让书本呼吸。《英国病人》也要慢慢读。你跟着他在废墟中的别墅中读书,书里有雨水的重量;在沙漠中绘制地图,感受十八种不同的风,在那里爱上一个女人;学习如何拆除炸弹,一个认真的异邦人;怎样把一个小偷写得可爱;以及一个年轻的护士如何按照自己的意志生长。吗啡反复出现,他们都是有伤的人,吗啡缓解他们的疼痛,也带来幻觉,以致于他的文字像梦呓一样,虽然由精确的细节(比如炸弹的构造)组成,却完全是诗。好像读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上方弥漫的雾气。

回忆的锋芒

在前不久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上,擅长描写战争的白俄女作家阿列克谢维奇夺魁,而她的获奖理由被表述为“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也许由于今年所处于的特殊时间节点,战争题材的新书老书皆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这样的情形下重读其中的经典之作《英国病人》,亦算是不错的时机,就像好酒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更为芬芳。在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中,战争前方的硝烟若隐若现,几乎规避了前线的鲜血淋漓。在混乱惨烈的战场之后,作者营造了一个近乎封闭的“荒岛”,在残破的教堂中,奄奄一息的“英国病人”,照顾他的护士汉娜,与汉娜父辈有交情的“贼”卡拉瓦乔以及拆弹印度工兵吉普。在小小的修道院中,柔弱的女性角色汉娜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汉娜为英国病人读书,与卡拉瓦乔交流,甚至与吉普迸发了爱情,一种心心相惜的联结感在四人之间酝酿。然而相对而言四人之间的互动并不是全书的主线,作者的野心亦不限于此。注射吗啡所勾起的幻觉与回忆交织造就了故事丰富的细节与内涵。英国病人已然困于床笫,唯有头脑仍能穿过人类的地图,飞跃世界的海峡。在他的回忆中,暴力与战火并不是最大的破坏力,人心种族的自相残杀才是悲剧的源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自然会想起电影中的画面,那想雾又像风的飞在高空中的爱情,那在人类文明代表的壁画边渐渐消逝的生命。当凯瑟琳的丈夫背影消逝在沙漠尽头,一声汉娜在废弃钢琴上弹下的琴音把故事切换到另一个时空,一锤定音。一段畸恋,一张地图,一生怅然。战争过后,无论是否在战火中失去挚爱,或体无完肤,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在静默的回忆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比打打杀杀更深的沉重。艾玛殊回味着凯瑟琳锁骨中心咽喉底部的凹陷处,他把它命名为“艾玛殊海峡”,一个细节足以撑起一段荡气回肠的感情。而在故事的另一面,曾经为战争中失爱而恸哭的小姑娘汉娜,却籍由战争得以成长,在故事的最后能够更为从容地面对与爱人的别离。最终,战争结束了,文明的浩劫却留下了痕迹。纵观艾玛殊与凯瑟琳这对爱侣的结局,从画满壁画的山洞到空荡的修道院,人类的文明与信仰是升华还是堕落,只有另一段时光与回忆能校正答案。幸好,除了战争的残酷与沙漠的荒凉,我们还有书与音乐,诗与远方。

战争之下,记忆之上。

我猜测很多人在初读这本小说的时候,都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好像情节稀稀拉拉,多少有些喝醉了酒以后有时连贯有时跳跃的味道。但是我忘了究竟是从哪里开始,一切变得迫不及待,好奇着“下面呢?”“然后呢?”“他们……”也许是基普出现在弹奏钢琴的汉娜身边的那一刻?不,那太晚了。也许是卡拉瓦乔举起像圆棍一样的残肢的时候?或者干脆是汉娜在烛火中为英国病人和自己读书的时候。在她在书的空白段落写下些什么,再把书坚定的搁置在书架最高处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那一刻到底在哪里。所以这个时候更觉得刚开始竟然觉得索然无味是种错觉。长时间的好奇不解过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把书评写成那个样子……仿佛是比作者本人更了解作者的解剖者。书里的每一个隐喻都剖析的透透彻彻,看他们的书评就像自己没看过这本书一样。然后意识到书评也好,读者也好。他们想得到的东西不一样。因为出发点不一样。所以走到最后大家无法在同一处相遇。可不管怎么走,大家却在起点到终点的路之间相遇过,甚至say hello在我自己的《英国病人》旅程上。我没有看出几个暗喻。在读完它的时候,我一度沉溺在地雷兵基普的生活里。就像老姑娘常有的矫情,相爱的人怎么分离啦?基普怎么可以展开新的生活还儿女成双呢?那个时候他是个什么样的感受呢?汉娜又在哪里,她还活着吗,她追寻到她的平静了吗。她忘掉基普了吗……然后想起来,这不是一本爱情书。虽然里面有爱情,可这些问题不会有答案。英国病人和凯瑟琳的爱情也一样。在它们发生的大背景下,相信没人会去对他们的情人身份表示出更多的道德批判。他们相爱,他们分开,他们不应该相爱,他们付出着巨大的代价。这个背景是世界大战,在美国扔下原子弹之前,之中,之后。但是一切故事几乎都是以完成时在描写。战争接近尾声。有人死了,却没有过多去描写他们如何在战争中死去,就像汉娜的父亲,在鸽子屋中告别了他们。没人知道是一颗炸弹带走了他,还是一颗地雷,还是什么。它铺展开的是还活着的人,他们在历尽了这场战争后,四个人如何聚在了一起,又如何交织着一段故事和他们各自背后的巨大沉重但不乏诗意的过往。我想这本小说里没有主角。虽然它以英国病人为名。

在这个荒谬的世间,只有爱情永久流传

总有一本小说,会让你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却又能让你忘记文字这种形式沉醉其中。会让你享受书中的故事,却又在读后掩卷沉思。不同国家、职业,性格特异的四个人因为一场战争,而聚集在一座荒废的别墅里,战争虽已远离,却余威犹在,它在每个人身上刻下的都是不动声色却刻骨铭心的伤害。女护士汉娜在战争中失去了孩子与父亲,每天面对伤口与血让她对战争与人都厌倦遗世独立;小偷卡拉瓦乔在间谍生涯中失去的不仅是一双大拇指,还有生而为人的自信;垂死的英国病人靠着回忆与痛苦生活下去;锡克人基普每天面对着随时可能粉身碎骨的危险,他还能相信任何事吗?或许除了英国病人遍体鳞伤之外,其他三人貌似还是一个个正常的人,但是他们内心的病痛却可能是难以弥合的伤口,他们对于生活失去热情,对外物失去信心,对世界充满戒备,这才是一个更加可怕的世界吧,而一场可怕的战争除了残酷剥夺了人类的生命、毁灭灿烂的文明,还给多少人留下了无法愈合的看不见的伤口?这是一个愤怒而可怕的问题,却被作者用如诗般的文字写了出来,那些暗自流淌仿若有生命一般的文字,讲述的却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这故事中,还不仅仅描述了战争,还包括人类的所有藩篱,民族、国家、阶级甚至地理,英国病人最擅长的就是绘制地图,他最想的却是“生活在一个没有地图的世界里”。他对于沙漠的热爱似乎也部分源于,这是一个远离权利与欲望、没有界限、纯粹的地方,却没有想到人类的狂妄早已经探入其中,而那个他理想中的世界,注定被侵扰被侵略,却无力反击,所以他才会在国家与感情之间做出了决断,用倾城之恋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发生在印度士兵基普身上,他们的人民被迫走上战场,总是沉默顺从的他来到了“西方世界”,尽管生活在紧张与危险中,他却找到了信仰与方向,但是两颗原子弹打碎了他内心的平衡与向往,炸开了更深的侵略与被侵略者的鸿沟,原来自己时时研究的拆弹技巧永远也追赶不上制造炸弹的野心,面对人类的残酷与冷漠,他必败无疑。在渺小的人类面前,有些东西是如此庞大,制得了炸弹,起得了征战,无数的生命与感情瞬间灰飞烟灭。这才是最可怕的怪物吧——属于人类的可怕欲望与冷血残酷。好在,书中还为我们展现了拯救人类的情感——爱,在那些一次次失去爱的过程中痛苦麻木之后,总还会有一个人慢慢走近,就如一次会面,一次相逢,唤起内心深处的渴望,基普与汉娜的爱情为彼此带来平静慰藉,如静水深流,给人生存的勇气,而英国病人与凯瑟琳的爱情凶猛激荡狂妄如野兽,可以吞没世间一切的界限与藩篱——伦理、阶级、国家、是非观念都无法束缚他们——直至死亡将他们分开,虽然这种爱情太过于惊世骇俗以至倾国倾城,遭人唾骂与非议,却也如此直指内心。在看到了这样的感情的时候,每个读者都不免感叹,地理可以改变,国界可以移动,但是谁也改变不了基普多年之后对于汉娜的想念,这才是更加恒久的东西吧。写下这些字的时候,一直在想,作者是如何精心雕琢自己的每个词、每个句子,需要具备如何的美感,有何种勇气锻造自己的比喻,才能让这本书顺畅得如汩汩清泉般流淌入读者的内心?继而将那些痛苦、哀伤、却又宽慰的情感留于其中。在这个荒谬的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走的病人,而你找到治疗自己的那贴灵药了吗?

仿佛每一页上都有沙子和他们的声音

我望着月亮 却只能看见你除了柏瑞尔在《夜航西飞》中让人惊叹的造句能力,迈克尔•翁达杰是第二位让我倾心的作家。每一章每一小节每一页最后再具化到每一句都像是在你耳边呢喃的情话,让你羞红了脸娇嗔着。“”读这本书,像在和一个浪漫温柔的人生活。深夜,他就在你枕边,用他的手臂枕着你的脑袋,徐徐的从嘴里流泻出如大提琴般低沉富有磁性的声音。他讲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他讲沙漠,他讲女护士,他讲扫雷兵,他讲窃贼,他讲未知身份的病人,他还讲当他们的命运被交织在一起的故事……在这样一个良夜,用倒叙叙事,节奏缓慢,每一句都不会冗余,每一句都意义深重,哪怕是“他闭上眼睛,滑进黑暗,离开了房间。”我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一刻扫雷兵的情绪。读到忘我时,这本书的文字会带来3D感——仿佛每一页上都有沙子和他们的声音。当以全知视角来描述英国病人的那些事时,你会听到一个平和不带任何感情的声音;当以内视角来讲他在沙漠的经历时,你会听到一个有力充满信心的声音,他是那样富有智慧和为爱不顾一切;当英国病人在床上对疼痛的呻吟,你会听到一个即将垂死却挣扎抗争的声音;还有飞机坠毁沙漠、扫雷失败爆炸、卡拉瓦乔骑上摩托车离开的声音……你都不知道,有多美妙。虽然书的名字叫《英国病人》,但在这别墅里,四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从过去到现在的心理活动,读者会感兴趣会关心他们到底是怎样,谁离开都会让人心碎,不再是为了衬托主角的配角。这一切,归功于我们的作者迈克尔•翁达杰的善意。致敬!


 英国病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