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2
ISBN:9787532126453
作者:余华
页数:161页

内容概要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书籍目录

我能否相信自己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博尔赫斯的现实
契诃夫的等待
山鲁佐德的故事
三岛由纪夫的写作生活
内心之死
卡夫卡和K
文学和文学史
威廉・福克纳
胡安・鲁尔福
前言和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收入余华在《读书》杂志专栏连载的十三篇阅读随笔,以小说家、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师经典作品进行独特解读,精心研究它们的叙事、技巧、激情,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让我独自一个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本书目录
我能否相信自己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博尔赫斯的现实
契诃夫的等待
山鲁佐德的故事
三岛由纪夫的写作与生活
内心之死
卡夫卡和K
文学和文学史
威廉·福克纳
胡安·鲁尔福
前言和后记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问这样的问题,就好像在问为什么我们需要音乐,为什么我们需要爱与被爱,为什么我们需要维持生存以外的一切一样,找抽吧您~可大概是刚读完功能主义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的缘故,老实说,看着余华深邃的笔触分析着作者们打造他们文学作品的机制、各自的特色,我却一心想着马氏的所谓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当然不只是表达作者的情感云云~那究竟是什么?居然忘了--///难道是重构和调和社会关系?好玄……除去马氏的影响,我自己也有种好恶劣的想法:文学家们在随心所欲地打造自己的艺术品的时候,不永远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情感表达吗?而且还是不顾观众接受与否与感受的情感输出,而且越不顾读者越自我越张扬越私人化写作作品张力越大道德上的分量越重(至少它绝不是应时之作献媚之作了)。作者们用华丽的技巧深沉的感受塑造着各自的花园与王国,文学好像真的就是私人化情感的技巧性表达呀……
  •     这些都是熟悉的文本。城堡来影射官僚机器,致密伦娜的信,卡夫卡的性等等。在余华这篇《卡夫卡和K》的随笔里,他拿卡夫卡的日记和《城堡》来谈,并且,按照他的说法:“卡夫卡的日记很像是一些互相失去了联络的小说片段,而他的小说《城堡》则像是K的漫长到无法结束的日记”这是他找到的某个一致性。在评论推进的过程中,由卡夫卡日记过渡到《城堡》的K,再回到卡夫卡日记,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关于他和已婚的密伦娜的没有得到鼓励的关系,以及性。所以在运用这些文本的时候,余华顺便谈谈他对卡夫卡的性的看法,以及《城堡》如何构建。在这里,他用到了开头提到的那些熟悉的词汇,官僚机器,权威的深不可测,居民的麻木不仁:“在卡夫卡的眼中,这一把熏肉切刀的锋刃似乎就是性,或者说在《城堡》里凡是涉及到性的段落都会同时指出叙述中两个方向,一个是权威的深不可测,另一个是居民的麻木不仁”应该先谈谈余华二次利用的词汇“熏肉切刀”。这个词来自卡夫卡的日记,“不停地想象着一把宽阔的熏肉切刀,它极迅速地以机械的均匀从一边切入我体内,切出很薄的偏,它们在迅速地切削动作中几乎呈卷状一片片飞出去”。而引用这段话的目的,关键是疑问,包括也是瓦尔特·本雅明和博尔赫斯的疑问,“谁是卡夫卡的先驱”。外来者应该是余华自己发明的词来解答上面的这个问题。或者说像K一样,没有获得主人的身份。就像一个旅居国内多年的人回到中国,才能更为深刻的体验什么是所谓的国情,作为外来者身份的卡夫卡更为深刻的体会到官僚机器的荒谬。余华很自然地将外来者身份和官僚机器,更进一步说,权威的深不可测和居民的麻木不仁合理的关联起来了。在剖析为什么是外来者身份这一问题的时候,余华也为自己这篇随笔找到了观测的立足点。最后他又说,“就像是一个失去了双腿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凝视的权利,卡夫卡和性之间的陌生造成了紧张的对峙,从而培养了他对其长时间注视的习惯”。而在这句话之前,余华提出了另外的看法,“卡夫卡比任何人都更为深刻地了解到性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无限延伸”,在这时,余华在所有,无法穷举的卡夫卡论著里,找到了这篇随笔的价值,卡夫卡和K,或者卡夫卡日记里断断续续的性,和《城堡》里K的永远也走不进城堡的问题,巧妙地关联在一起,这是他找到的另一个一致性,两个问题其实仅仅是一个问题。题外话:1.关于卡夫卡对于余华的影响。比如熏肉切刀,我猜测也许这跟余华早期的暴力美学,对于文字来精确暴力美的迷恋有关。2.宏大的词汇。官僚机器、性、自我、孤独。而在这些词汇里,余华找到了自己主流价值的位置,并且能够用另外文字转换来找到新的,舒服的美,比如这个新版说明里,“我的家底”,“新挣到的”。所以卡夫卡对于余华而言,更多的是文字技巧层面上的影响,可以找到文学里清晰可见的继承关系,对于读者来说,余华绝不会是卡夫卡和陌生感那样的紧密关系,他给予温暖,并且在温度里,还有点刺激的新鲜味。3.但温暖不是刻意的。至少在《卡夫卡和K》,余华内心的读者很可能是他自己,他给自己的答案。所以会有:“这是否显示了卡夫卡在面的自我时没有动用自己的身份?或者说他就是在自我里,仍然是一个外来者。”关于“自我”的定义,显然他没有对读者明确,“或者”可以看出,他在写作过程中,仍在尝试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虽然,另一方面,你可以说,他真是不够简洁啊。
  •     在一个突然飘起了雪花的早晨,我从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本打算去找下他的中短篇小说读一读的,没想到书架上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余华作品系列只剩下他的三本随笔集,原来大家都跟我一样想先看下他写的小说。被这本书的名字和封面上的那段话所吸引,我便挑选了这本书放进包里。有时惊喜就像这雪花一样不期而至,余华的这本书也把我带进了他那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他以小说家、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师经典作品进行独特解读,精心研究它们的叙事、技巧、激情,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编者如此的介绍着本书。但令我更激动的是:余华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让我了解到文学作品是如何无限扩展我们的生活,他将我从这个单调的工科生生活中拉进了一个现实和超现实相互衔接的世界。就像一年半前,对刘小枫作品的阅读,让我真正意义上的离开了那种迷茫而幼稚的少年时代,即使越来越多陷入一种对现实不安的状态,但清醒的活着,比一切都重要而有意义。在余华和刘小枫的作品中我能感觉到一种相似的东西,在刘小枫那里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在余华这里就是一种对苦难的刻画,一种对现实的叙述,归根结底都是在阐述人和他作为人的生活。在《契诃夫的等待》这篇文章的末尾是这样一段话:“几近无限的文学有时候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也可以相信那位女士的话:所有的男人其实只有一个。事实上博尔赫斯或者那位女士在表达自己精通了某个过程的时候,也在表达各自的野心,骨子里他们是想拥有无限扩大的权力。在这点上,艺术家或者女人的爱其实与暴君是一路货色。”余华通过了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于写作的认识,同时也表明有限和无限并不矛盾,往往就是同一体。对于怀着种种憧憬和欲望的我们,这是不是另一种启示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喜欢的一个集子。
  •     很多共鸣
  •     多么华丽的旅程
  •     一位优秀作家心中的优秀作家。
  •      2012-12-04
  •     翻过两次,神奇的是每次读都好像从未读过一样。
  •     余华的艺术感觉还是很细腻的,作家写作家往往要比批评家写作家好看的多
  •     它们将我带走,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     一个作家的看法。恩,我该补课了……三岛由纪夫,博尔赫斯,胡安.鲁尔福……
  •     仿佛进入余华的阅读私密空间……
  •     一些人说,想要看很多很多书却不知道怎么下手的一个办法就是,看你看的那本书的作者提到了谁,这样顺着这根线,就可以发现很多很多很好的书。余老师这本书提到了好多好多人,偏巧我又在看到等待那一篇之后跑去看了等待戈多的戏剧。生活好短好长,我也憧憬十年后的日子,财务自由和身心自由的日子。他们充满魅力地向我招手,对我say hi ,welcome。像一个唐吉可德,对待工作和生活。I love life,感谢父母赐予我生命
  •     思考
  •     可能是本身对散文的偏爱导致,相对于余华的小说,我一直爱惨了他的散文。我向来喜欢他充斥着血腥与冷漠的笔,可在他的散文来,我总是能找到治愈我的力量。
  •     短篇很不错,描写的是阅读不同作家的心路历程
  •     治疗
  •     读书太少 很多文学评论不知所云
  •     不错。
  •     《内心之死》后,《我能否相信自己》?
  •     噗,这本书应该换一个名字——《余华的读书笔记》_(:з」∠)_
  •     很棒!我们都不应该低估作家的阅读量,余华的思想,广博而深邃。
  •     序写的真棒,超越了序的意义,其他谈文学感受的文字虽然也不错,毕竟余华的东西少了,等我读过所有作品,再来拜求你的经验。
  •     看法总会过时的,而事实却不会。这几篇文章是得要用心看的,因为作者写的“很用力”。他以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述说他与文学的故事,二十一岁看的川端康成,二十五岁看的卡夫卡,他说道如果他是同时遇到这两位大家的话,很有可能他会接受不了,很有可能就不会走上文学的路。
  •     读罢果真百感交集 父与子一集最感人
  •     以前读过,今天又读
  •     令人叫好的小册子,越发喜欢余华的行文和质感
  •     余华一直是我心中真正的作家!
  •     这些作家促成了余华的风格。
  •     那天我仔细想了一下。认为自己必须扎根身边的土地,是身世给我一切。想成为余华这样的人。
  •     受益匪浅,尤其是读完书里谈论过的作品,给人一种新的把玩方式。
  •     超佩服那些对各种名家,典故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的作家,这不是能写几句无病呻吟的煽情小品之流所能比拼的。
  •     
  •     很温暖
  •     很棒
  •     未完成
  •     “看法总是会过时陈旧,而事实永远不会。”
  •     读了几本类似的作家的读书笔记的小书之后,感觉此类书籍没有太多阅读价值。不管怎样妙笔生花,都是个人阅读体验。
  •     论如何隔空拍马屁 哈哈
  •     温暖而又百感交集的旅程
  •     说实话并不好看。
  •     深刻吗?深刻吧。但我读不太懂…
  •     作家的读书笔记
  •     书的大小正好,拿在手上一点都不费力,出门很方便啊~ 2015.2.12
  •     我对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     六七年后再读,觉得那时候的余华颇为浮夸,文字的浓妆艳抹太多了,看似极富表现力,但细思,也不过是“圆滑”的语言包装罢了。
  •     余华的文论也透着一股聪明劲, 怎么最近的作品就质量下降了呢?
  •     通过对比讲述阅读方式,有对比就会有进步。
  •     因为余华看过的书目前基本没看过。。似懂非懂,不明觉厉hhh
  •     以零七年尚且幼稚的老女人角度来看估计主要是喜欢标题吧,今晚既然提到重新来mark一下
  •     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行走,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     总有一些作者咧,可以带领你去认识更加多的作者,比如黄小波让你认识了杜拉斯、卡尔维诺,余华则让你认识了博尔赫斯、卡夫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