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长的没落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7
ISBN:SH10331-22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页数:281页

内容概要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1940年迁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1975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1982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

作者简介

《番石榴飘香》里有专门章节叙述马尔克斯创作《族长的没落》经过。
“是用密码写就的自传。
是一部特别难以深入的小说,我当时真是寸步难行。我是一个作家,但是我和读者一样遵循一个准则:要是对一部作品不感兴趣,就立即放下。总有旧笔重提的最佳时间的。
那是描写权力的孤独的一首诗。
因为我就像写诗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的。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星期我只写出了一行字。
在我所有的作品里,我认为这部小说最具有实验性质,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次艺术冒险。”
又:《百年孤独》则需要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使之进入另外一种现实,这种现实,我们一致同意称之为神话的现实或魔幻的现实。……为了摆脱《百年孤独》中使用的语言,在《族长的没落》中又不得不另找一种。《族长的没落》是一首散文诗,那基本上是受了音乐的影响,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欣赏的音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记者:哪本书能体现你的诗歌修养?
马尔克斯:也许是《族长的没落》吧。我是把它作为散文诗来写的。
“吴尔夫《黛洛维夫人》中的一段话:但是,毫无疑问,车子里笼罩着一种庄严的气氛,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隐隐约约的庄严气氛,凡夫俗子都能企及;他们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离英国的尊严这么近,离国家的不朽象征这么近,而这种尊严是急切的考古学家挖掘了时间的废墟之后加以证实了的,当时伦敦还不过是一条杂草丛生的土路,每星期三上午在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不过是一堆戴着结婚戒指的尸骨,他们浑身沾满了尘土,并且由于蛀齿而补了满口的白铅。”这段话完全改变了我的时间概念,也许,还使我在一瞬间隐约看到了马贡多毁灭的整个过程,预测到了它的最终结局。另外,我想,它难道不是《族长的没落》的遥远起因?而这本书正是描写人类的权力之谜,描写孤独和贫穷的。
一个人很难选取最本质的东西对其十分熟悉的环境作出艺术的概括,因为他知道的东西是那样的多,以至无从下手;要说的话是那样的多,最后竟说不出一句话来。……格林非常正确地解决了这个文学问题,他精选了一些互不相干,但是在客观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真正联系的材料。用这种办法,热带的奥秘可以提炼成腐烂的番石榴的芳香。


 族长的没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是十多岁时,完全对作者的大名毫无了解,偶尔看了这本书,肯定只是一知半解,只是一直留有印象。因时间久远,记忆模糊,留下来的感觉只剩下南美或非洲的感觉,即这种寓言式的故事也只会发生在那样的场景下。《百年孤独》看过不少介绍和评论,但就是没看,估计也不会读了,我已经很多年不读文学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看了电影,观感都同上。扯远点,因为自然条件,西班牙当年和西欧比要稍微落后点,但好像只是在居民的富裕程度上,从王国政府的角度上不算差,并且居民间经济文化差异也不算是特别大,但是南美和北美的差异就太大了,不知道是为什么,当然北美比较简单,就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
  •     刚刚读完《族长的没落》那一瞬间,我只是想坠入一种完全沉静的深渊。伴随着孤独与死亡的秋天黄叶在心中脱落,将军最后丢失的大海的潮汐在耳边回响,宫殿中随意走动的母牛、抽屉里下蛋的母鸡在眼前摇晃,还有他无纹的手掌也像魔咒永远难解···它的意象太迷离太丰富,以至于我要一直带着画笔来阅读才能看到语言世界中的各种景观;它的气息又是那样迷人,带着一丝诡异的忧伤,以至于我要在每段文字中流连往返才能感受到绚丽背后的种种情绪。正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言,“它是一首描写权利的孤独的诗”,我们需要与之相契合的心灵密码才能真正解读。“他像在雪地里行走的大象,在宫里拖着两只巨大的脚,走着走着就决定起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的事务来了。”马尔克斯说他是在看过海明威的一段关于大象的描述之后,才对怎样塑造这独裁者的品格有了一个直观的契合点。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到一种与自然万物的亲近,一种让生活如水草般自由生长到小说中的融合感。每一部分的开始都是“我们”走进这座忧郁的宫殿“权利之家”,看到他那比任何动物都古老的死亡的身躯,永远不变埋在手掌里,如同埋在枕头中般睡觉的面孔,它扁平的大脚、疝气带、如女人般带着丝手套的双手,带金马刺的靴子。然后“我们”一次有一次疑问,这是真正的他吗?曾经有一个同样的“他”已经死去,在他孤独的权利牢笼中,我们已经习惯了他永恒的存在,忘记了他不同于钱币上的侧面般也会衰老的容颜。我们读者也通过书本闻到他腐朽的气息,听到他每天晚上在“忧愁王国”中用三把锁、三道门闩、三条门链把自己关闭起来,看到他把包装银箔剪成星星贴在玻璃上,在窗外挂一些黄铜的月亮,制造晚上八点时刻的夜晚。“他被自己可怜暮年阵阵黄叶的簌簌声所催眠,而这暮年正是在大规模屠杀的这一夜无可挽回第来临了。”马尔克斯让我们在一次次迷宫般的穿行中,看到他怎样一步步走到权利的孤独牢笼之中。只有一次人们出于内心的爱戴,自发在大街上为他狂欢,那时他给小孩子治病,把一撮盐给麻风病人。然而当对权利的迷恋之情逐日上升,当他的“同己人”在死去的时刻说“你最好的结局,便是同我一起死去。”的时候,他还是像无法失去大海的声息一样,无法逃脱这种作茧自缚般的迷恋。他也一定在心里说“母亲,祖国是最美妙的谎话呀。”他为权利曾做外国佬的傀儡,然而,他宁愿如母亲所言“生活在探照灯下”也要继续孤独的行走,于是在观看了别人怎样对待“另一个自己”的尸体之后,他让异己者的死亡变得更为残忍,他不断将权利聚拢,制造鸿门宴杀死身边的六名军官,继而将他最信任的将军制作成一道精美菜肴,让大家品尝。他像一个真正的独裁者一样,在攀登权利的巴别塔时保持着怀疑与残忍,为掩饰自己的“金石之言”而海葬了2000多名无辜儿童,然后在暗夜的“忧愁王国”中听到海风传来的哀嚎而不安、孤独。在最后的岁月中,在他自己制造白天黑夜的时刻,他完全孤独,权利在别人对他的欺骗中像有惯性一样继续发挥着作用,只是国家越来越空了,连大海都丢失了。“正月的月亮呀!你看吧,在你的窗口,我的忧愁上了断头台。”当他去那些旧梦丢失者所在的小岛上,看以往得势者如今的衰残景象,也不仅是只有嘲笑,没有惶恐吧!在马尔克斯笔下,女人总是有一种伟大的力量,《百年孤独》中的乌苏拉用现实支撑着那些的男人们的幻想,《迷宫中的将军》中的女英雄般的知己,永远是玻利瓦尔的一块定心石。在这里,他在每天午后走入母亲的小院、在孔雀、母鸡的走动中,在被染成黄鹂的小鸟的啼鸣中感受温暖,他像孩子似地买来各种稀奇玩意给母亲看,在母爱中分享片刻喜悦的光辉。而那手里燃烧着玫瑰,抢走他夜间睡眠的桑契丝则让他从野兽般的爱欲中醒来,感受到彗星划过璀璨的浪漫,只是在她突然消失后他更为孤独。而真正的爱情来临则神圣地将他暂时拉出权利的泥沼,他像孩子般开始学习、阅读,眼中仿佛一切都若初生般美好奇妙。他的孤独,正是因为缺乏爱。然而她们都离他而去,只剩下那些母鸡和母牛。在《百年孤独》之中,马尔克斯已经使我们感受到了那无可比拟的魔幻现实。在这里,语言另辟蹊径,如诗流淌。但是那种幻想般的气息还是无处不在。我们随处可见细致而富有层次的风景描写、心理感受。“另一个他”临死之际“可以从受尽屈辱的无底深渊之中拉出一条关于古老回忆的无尽念珠”。他自己如幽灵般的夜行者。即使在现实看来最具革命性的时刻,也是一种色彩、有触感的描述。“无数五颜六色、橙子般巨大的彩球的爆炸在天空飞翔,忽然一下子悄无声息的爆裂,千千万万写着‘处死暴君!’的小纸片如秋日落叶般纷纷飘洒。”当我们读到将军的母亲去世时,那永远抹不去痕迹的床单轮廓画,那万物复生般的圣母降临景象时,真的让人以为它也像《百年孤独》一样,是真正的魔幻。然而随之而来的揭穿,这一切只不过是一种提前做好准备的表演罢了,我们不禁又感到另一种新鲜,在魔幻般的真实背后隐藏着一种浑然天成的现实阴谋。他让我们在种种幻想中飘升,然而又马上落下来面对人们所熟悉的真实。然而现实有时不就是那样对人产生某种诡异的迷惑性吗?马尔克斯曾说现实的生活也有许多夸张的充满奇幻的地方,他确实听说一位独裁者死后身边围绕着母牛。如果说在《百年孤独》中事件串起了线,人物织成了网,我们通过整个谱系的丰富来感受作品的魔力,在这里则只是一个人,他的所有感官、动作、他的音乐般的内心独白,再加上几个不表露身份的"我"的言语、”“我们”的从旁观察,构成了它结构上独特的张力。它也不像《迷宫中的将军》所采用的通过他者的不断活动和对话来推进,在这需要我们饱含情感、充满想象来阅读这些长长篇章,我们有时似乎进入了迷宫,没有明确的时间主线,然而又发现每一次“我们”出场,观察腐朽身躯的时刻便,又是一次新的发展推进。在衰老与死亡面前,我们总是无力的。他相信望着盆中之水得来的预言,他要在注定时刻在睡梦中自然地死去,在自己床上。但马尔克斯太善于描述死亡,太善于引起我们内心完全的悲凉。死神到来的时刻,他看清了人们背后的咒骂,他和坟墓中母亲互道“死安”,他最会一次完成“忧愁王国”中的所有动作,他向死神呼喊“等一等”,然而,他最终在死的时刻领悟到了自己的结论:既然没有能力爱、便向权利的魔鬼交出一切,压制住自己疯狂的贪婪和懦弱,然而一个声音在呼喊“这到所有的世界末日都是不肯能的,我的将军!”读《族长的没落》像一次长长的孤独之旅,一次踩着云朵般美妙的诗句旅行,又是一次如此独特的旅行,一次费尽心力的旅行。或许我们没有机会真正接触一个独裁者,但是无论哪种孤独的境遇都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唯有我们具备那“通过绿色的导火线催动或多开放的力量”!
  •     的確,這本小說難以深入,我花了兩天時間才看到三十六頁,有好幾次都放下了,頭疼,字字句句都要琢磨通透。也許看下去會吸引我吧,拉丁美洲文學界對它的評價那麼高,值得看吧。如簡介所寫,“那是描写权力的孤独的一首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权力的黄昏
  •     翻译的硬伤应该很多吧?
  •     神了
  •     马尔克斯当散文诗来写,翻译的质量很难
  •     宏大叙述诗歌语流,古典节奏朋克核,诡异,牛逼,大偶震颤你啊!
  •     这一部的实验技巧和批判力度要比百年孤独更加的深刻。
  •     好
  •     看不下去了,这风格,太刺眼
  •     我的教授(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拉美教授)认为《独裁者的秋天》是马尔克斯最棒的一本书。《百年孤独》把他捧上巅峰以后他沉寂多年才出版了这部作品,为反独裁小说这个流派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全书共六章,章节不分段落(这个中译本擅自分段真是可笑啊),独裁者的独白没有标点,读了中译全本和英译第一章,英文一个句子可以跨过两三页,人称时而“我”时而“我们”时而“他”。总之他操纵语言的能力已是神人。内容上来说马尔克斯本人自称本书是关于权力的孤独的一首诗。拉美的文学和这片土地是分割不开的,这片土地的殖民,独立,独裁和受于美国和欧洲的puppet residencies,压迫和抗争,都用苦难在他们的文学界浇注了绝美的花。我想我是爱他的,马尔克斯,我爱拉美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开出的苦难的和无与伦比的花。
  •     我甘心忍受不分段落的甚至没有标点的文字,双眼酸痛,穿越情节的荒漠,一切只为了寻找马尔克斯式的珍珠般璀璨的神奇!
  •     没有标点符号就可以疯狂地连击如果你能一口气读完的话你获得的可能只是词语然后忘却了它背后的含义或者这只是想表达一种疯狂和无助还有绝望如果我们站在同样的位置无论我们站在什么位置我们可能都会面临同样的痛苦直到我们死去么
  •     终于找到一个中译本啦,感谢翻译家!
  •     他死在自己生命的冬天来临之前“没有人爱我们啊”
  •     无力吐槽翻译……
  •     挺不错,真是有一种孤独感在里边。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有点阅读难度,句子很长,有的句子需要看两遍才能知道是什么意思。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吧。
  •     难懂,长句多,不分段,一个独裁者的非线性生活,独裁者的长寿就是人民的悲哀。
  •     因为这本书养成了深夜一点之后阅读的习惯。
  •     三年前开始读=v=
  •     当时没读完
  •     伊信拗口地转述了有关长寿独裁者的匪夷所思的故事。
  •     可以和总统先生拿来对比着读
  •     一个在自我世界里拥有权力而沉浸在孤独谷底的人
  •     有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但是感觉新生就在其中。
  •     波德莱尔诗一般的迷离朦胧美
  •     根本不能和胡安·鲁尔弗相比——诸多做作,且失之冗长。
  •     这排山倒海的文字障,共襄一场盛大的没落与衰颓。
  •     马尔克斯完全失去水准的作品。
  •     看的我一阵飘渺啊
  •     译得很不错
  •     将军的死亡~
  •     真的没看懂
  •     加西亚·马尔克斯总是能有恰到好处的创新手段,使自己对“孤独”的诠释历久弥新。这一次,他进行了一次类似于电影式长镜头的创新,一段长达几页的文字描述,一句长达十几行没有标点的独白——这是他本人对“孤独”的冷静凝视,也是他外化了的内心的孤独。这种融合表现与沉思的悲剧式长镜头,实在有着一股摄人心魄的魔力。读者自觉不自觉地,便陷入种种超现实意象的长镜头,与作者一同进行着有关“孤独”以及“孤独”的种种面具的沉思——这种超然又极具关怀的气质,或许正是作者的天才所在。他不断创新自己的表现形式,不懈追求创作的包容性。推己及人后,他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有关孤独的冥思:它迎风缱绻,丝绸般轻抚灵魂,于是,冰凉与温暖在灵魂中弥漫,并最终将它完全裹住。
  •     后半部分太黏稠了,如果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语言和结构,将是完美的。
  •     翻譯的一般,沒有段落,沒有標點,想知道原文也是這樣么=。=
  •     1982 马尔克斯在马孔多的观雨独白
  •     拥戴您伟大将军,欢呼声惊天动地
  •     认识这本书得于马尔克斯《番石榴飘雪》自叙,马尔克斯自认为次数最具实验性质,也是最能体现自己诗歌修养之作。因此,此书的写作犹如不断变换视角的呓语,在解剖一个立体的独裁者,从内到外地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权力幻象”。在这个“幻象”独裁者身上,我们看到了难以言尽的无上权力带来的孤独与绝望,在内心独语和他者剖解描写中塑造出权力生命共同体隐秘的荒诞与痛苦。马尔克斯说此书是自己一字一字写的(憋出来),完全称得上作家自我突破、自我挑战的经典。
  •     可悲的独裁者也是一个奥雷良诺家族的成员。他忘情地玩着,忘了这世上还有别人,忘了自身的外部还有一个世界。
  •     “那是他,像乞丐,阴森森的,披着破旧的斗篷,戴一顶全都破了的毡帽,但即使是这样一副可怜相,他仍然威严可怕,是不能那么轻易的对付得了的——他的砍刀砍三下就把赶来企图马上擒住他的三个最机灵最勇敢的总统保镖的脑袋砍掉了,”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是1993年,一直记着,于此聊作致意。族长走好。
  •     后一半是前一半的散文体啦,马老师
  •     马尔克斯的才华今人赞叹。这是一本只有天才才写得出的书,我愿意这样赞叹。
  •     层
  •     多几个标点好不好,一口气岔不过来怎么办~
  •     一个长着要命的疝气的族长,就要因其政治的完结而陷入困顿而死。他回顾了其一生的所作所为,多数充满了荒淫罪恶,随着他的没落其罪恶更加彰显,人们因其暴戾的统治铭记他。
  •     因为这本书四星 那我只能给霍乱时期的爱情三星了。还蛮欣赏这种叠词造句的玩弄式样。
  •     想把翻译揍一顿
  •     阅读艰难的一部
  •     想象力仍然那么丰富,但编织的痕迹过重,失去的梦幻的色彩.
  •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每个艺术家一辈子真的只讲一个故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看韩剧的感觉,无论翻到哪一页都能接上,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马尔克斯是个矛盾的社会主义者,对于集权的态度既轻蔑又膜拜,真纠结。
  •     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