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书评

ISBN:9783540984658
作者:世亲

唯识今学之陋自陈那始

佛学学习,世亲论师的一系列著作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其中的《唯识三十颂》又是重中之重,值得每一个佛弟子仔细的研读。从这点上说,后来者的评价根本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不过从修证角度看,唯识思想不是了义,这已经是被事实证明的,因为世亲本人直至逝世都迹居凡地,没有见道成圣。世亲论师的身份,以及“千部论主”的美誉,似乎更接近今天学院中的佛教研究者,他建立的唯识体系固然深邃庞大,但对于实证真如缺少直接的标指,更多的是见地上的指导。更大的问题在于此后由陈那论师发扬的唯识今学,加上中国近代以来的唯识学论点,都以唯识学为了义,否定如来藏。此观点之流布,对后来者的误导,不可谓不大。言归题旨。陈那之误,肇始其说赖耶种子之误。阿赖耶第八识,种子熏习等概念,实在是唯识学之根本所在。故解阿赖耶误,则见地之根本动摇。以下详说。关于阿赖耶识的内在结构。唯识家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一、安慧主张的一分说。该说立论,“相分”“见分”为遍计所执性,此名相分别只是无始来忘自熏习的结果,其实阿赖耶识惟有一个浑然一体的“自体分”,且其为“依他起性”。二、由弥勒——无著世系建立的二分说。其立论是,心识生起时,必有能缘见分与彼带起的所缘相分一起出现,见相二分俱是依他起自性所摄。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弥勒的《解深密经》和无著的《摄大乘论中》,世亲后注释《唯识三十颂》的亲胜、德慧、难陀、净月也持此说。三、陈那提出的三分说。即在见相二分上,增立一个“自证分”。其所持的理由是,不立“自证分”,则“相分”“见分”则无所依的体,故以“自证分”为阿赖耶识的自体。陈那之后又有护法在“自证分”上立“证自证分”,以其为证知“自证分”的标准。至此可见“自证分”已被视为阿赖耶识之本体。可见陈那思想之独出机杼,与弥勒立论的区别就在于立阿赖耶识之体。至此,唯识今学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因为大乘佛教般若思想首旨就在解空,中观思想为避免“恶取空”,故设“假名有”。须明“假名有”并非“实体有”,即使“法”“般若”“无为法”等甚深者亦非“实体有”,此即“无智亦无得”。如立“阿赖耶识”之体,则在观修上无法超出阿赖耶识层面,则其必然导致的后果是否定“如来藏”思想。按照大中观(瑜伽中观)思想,如来藏识是被污染遮碍的阿赖耶识。对唯识家来说,如来藏等于是头上安头,因为从阿赖耶识到如来藏识,必有体性上的变化,任何变化的发生必是业因的缘果,若业因缘起则“自体性空”,故阿赖耶识无自性。说阿赖耶识无自性,唯识今学是 绝对不能接受的。而弥勒思想中,阿赖耶识乃是无自性的“依他起”,其只有功能。而无实体,故与如来藏相应。另从唯识学主张的思想看,陈那的“自证分”亦有问题。无著《摄大乘论》提出种子六义,其中即有“待众缘”一点,说种子熏习是有为法。故阿赖耶识种子熏习也是有为法。可见陈那“自证分”之说与无著不合。况且唯识家讲修证,就是以无漏种子对治有漏种子。这一过程必然导致体性的变化,则阿赖耶识必非了义。若按陈那“自证分”说,亦不能接受。最后补充一点,大中观思想固然不以阿赖耶识为了义,也不以如来藏识为了义。《楞伽经》中定义“如来藏识”是显现为识境的如来藏,而真正了义非入智境而不可得。姑且可称“(智境)如来藏”为了义,此中不可思议。


 唯识三十颂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