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神学原理

出版社: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42623805
作者:约翰·麦奎利 (John Macquarrie)
页数:550页

内容概要

麥奎利(John Macquarrie)
蘇格蘭神學家、哲學家。曾任教於格拉斯哥大學、紐約協和神學院、牛津大學。曾與美國哲學家愛德華.羅賓遜合作,將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譯成英文。主要著作有《基督教神學原理》、《探求人性》、《探求神性》、《存在主義神學》等。

书籍目录

中译本导言
中译本修订版序
序言
修订版序
第一章 导言
第一部 哲理神学
第二章 哲理神学的任务
第三章 人的实存
第四章 启示
第五章 存在与上帝
第六章 神学的语言
第七章 宗教与诸宗教
第二部 象征神学
第八章 象征神学的任务
第九章 三位一体的上帝
第十章 创造与创造物
第十一章 上帝、世界与邪恶
第十二章 耶稣基督的位格
第十三章 基督的工作
第十四章 圣灵与拯救
第十五章 末世
第三部分 应用神学
第十六章 应用神学的任务
第十七章 教会
第十八章 圣职与传教
第十九章 讲道与圣事
第二十章 崇拜与祈祷
第二十一章 基督教在世界中
索引
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基督教神学原理》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哲理神学”(philosophical theology)所起的作用,类似于传统所谓“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第二部分“象征神学”论述的内容,相当于传统所谓“教义神学”(dogmatic theology);第三部分“应用神学”(applied theology)则囊括了现在所谓“实用神学”或“实践神学”(practical theology)所能包含的主要论题。在“哲理神学”中,麦奎利把神学的出发点由神降为人,从人生分析出发,通过一套关于“启示”的认识论推进到关于“存在”的本体论,并将“上帝”的涵义表述为“神圣存在”,以此回答了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确立了信仰的哲学基础。他还提出了一套神学语言论,以回答分析哲学的挑战,主张一种宽容的宗教论,以适应思想意识的多元状态。在“象征神学”中,麦奎利运用在第一部中确立的“实存论—存在论”方法,对传统的三一论、创世论、基督论、救赎论和末世论等所有的基本教义,进行了既符合现代思想气候又符合传统教义精神的解释。其中涉及上帝的性质、上帝与世界的关系、基督与人类的拯救、个人和宇宙的归宿等等甚至连教外人士都颇感兴趣的问题。在“应用神学”中,麦奎利提出了一套适应现代社会并与天主教调和的教会论以及相关的关于圣职、圣事、布道、崇拜和祈祷等等的理论。他还改造了陈旧的传教观,提倡同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对话,阐明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婚姻家庭观、社会政治观,对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基督教的解决办法。

图书封面


 基督教神学原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本书第十四章《圣灵与拯救》第六十二节《基督徒生命中的成长》,讲到“神学三德”——信、望、爱,讲到爱的时候,作者分析了圣爱与情爱之间的联系,“……爱在一个人当中变成了绝对的,他就达到了人类可能性的最大限度的展现,于是他变成了与上帝合一者,道成肉身的奇迹就发生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说,爱就是‘使在’。爱通常被定义为联合,或趋向联合,但这个定义太自我中心了。爱确实导致团结,但是主要目标在于结合他人于自己,或结合自己于他人,这并非爱的秘密,它甚至可能毁灭真正的团结。爱是使在,当然不是要独立于某人或某物的意义,而是‘使之能够存在’的正面的积极的意思……最典型的说法是,‘使在’意味着帮助一个人充分实现他存在的种种可能性。最伟大的爱是代价高昂的,因为它要靠着人们消耗自己的存在来完成。”“爱就是使在,这有时候甚至会要求放松那使把所爱的人系在自己身边的纽带;这也许是最为代价高昂的要求,而且在这样一种爱的诠释下,连结的意欲便显得是自我中心的。例如,做父母的真正地爱孩子,是使孩子实现独立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拴得紧紧的不放。也许,更为成人化的关系会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更深切的存在的联合;但是这样一种情况也并非不可设想的,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真正地爱一个人,可能意味着必须放弃与那个人珍贵的接触与结合,如果只有这样做那个人才能实现其内在的可能性的话。” 以上所说的,就是所谓圣爱,即神圣的爱,上帝的爱,基督的爱。在我们印象中,这种崇高伟大的爱,用革命的话语来表述,就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与我们称为儿女私情的情爱,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也就是电影《大话西游:降魔篇》试图表现的主题:大爱与小爱。在电影中,大爱与小爱,似乎只是爱的范围的区别,大爱指向天下苍生,广大人民,那是虚幻的爱,而小爱指向身边的人,那才是贴切的,真实的爱。 作者麦奎利从神学角度,为我们指出,爱的这两种明显对照的形式最终并不是对立的,因为一种可以变为另一种,因为“情”爱正是在被造物追求上帝时,才表现出它的最高峰。从基督教义来看,一切被造物都有效法上帝的倾向,当我们攀登存在物的梯级时,我们会遇到那在某种程度上有创造性和使在能力而像上帝的存在物。因此效法上帝这样一种渴慕(即情爱)本身就含有圣爱的种子。当这种神圣的爱在人们内心发生作用,每一种自然的感情和关系就都受到它的影响,被它转化了。正如克尔恺郭尔所看到的,上帝“变成了每一个爱的关系中的第三者”。这意味着,我们“从深处”,即从同存在或上帝的关系中来看所爱的人,而不仅仅视之为另一个存在物。正如哈特曼所认为的,在我们对上帝的爱与我们对某人的爱之间,是没有竞争的。恰恰相反,只有当上帝通过另一个人并且在其中也得到了爱的时候,爱才会清洗掉自我中心,变成那“不求自己的益处”的爱。 回过头再来看看大爱与小爱,我们就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大爱与小爱不是范围的问题,而是性质的问题。凡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爱,哪怕是普渡众生,解放全人类,依然是小爱;凡是使在的爱,就算是平凡的父爱母亲,或男女之爱,兄弟之爱,朋友之爱,也都是大爱。 在咨询实践中,咨询师遇到最多的是陷入情感困扰,婚恋问题的来访者,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是陷入小爱的挣扎之中,而咨询师也往往乐于为来访者教授各种保持亲密关系的技巧,怎么使来访者在亲密关系中进行联结和沟通,而忽视了“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某些时候,确实只有放手才是爱,放手就是成全,就是给对方自由,就是使对方能够充分地实现他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就是使对方真正的做自己,从而是成全自己,使自己也能做自己。这样的爱,就是大爱与小爱的统一和结合。当然,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靠向来访者宣讲大爱来感化他们,而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确认来访者的存在,使其向存在的更多可能性开放,如此,来访者就不会把眼光局限于如何紧紧地抓住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而自己找到对双方都最好的解决方案。所以,咨询师以大爱的行动,使来访者也学会大爱,用大爱来爱自己、爱他人。 大爱是心理咨询起作用的最强大力量。
  •     在早年基督教还有使徒与圣人们在世的时代,那时的基督教是一个更加超自然的宗教,是一个强调体验天国或灵性境界的神秘宗教,后来才变成了一种标准的、有组织的信仰。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所持圣经是在公元第一世纪由耶稣和他的使徒们编辑的,但事实绝非如此! 这个规范及审查圣经的过程大多发生在公元四世纪。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大多数经外书失去了它们的「经典」地位,只有少数经文被纳入「公元四世纪圣经」之中。而且很令人悲哀的是,很多重要的奥秘篇章被排除在外。事实上,一千年来,希腊正教、叙利亚、苏俄、亚美尼亚、埃及以及其它古老教堂的旧版圣经一直包括这些经文。该是把这些数据公开的时候了,好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找到那些失传或被隐藏的圣经经文。         在考古发现的《死海手卷》中,我们可以找到「以诺书」。在书中,以诺先知描述了他在七重天云游的情形。如同埃及的郝米士和中世纪时代印度的伟大神秘人物卡比尔一样,犹太先知以诺描述了他在高境界之所见。         《多马福音》(也译为《多马斯福音》、《汤姆士福音》)记载了耶稣这位伟大的明师教导其弟子「我们来自于光,来自于光永恒存在的地方」,「光存在于由光化生的人之中,并且照耀全世界」以及「如果一个人完整,他将充满光」,还有「从我口中饮水之人将成为和我一样,而我也将成为此人,奥秘将会展现于此人面前。」         玛利亚被描述为一位与十二使徒完全同等的使徒,并为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玛利亚像是耶稣的灵性接班人,继承其教导其他门徒的地位。玛利亚因其超越的灵性了悟等级才成为其他门徒们的领袖。以复活后基督密传弟子的身分,玛利亚在她的福音书中教导其他门徒灵修之道,同时也很详细地描述她的师父(复活后的基督)以光之化身带她神游高等境界或天堂的体验。她将于这些奇遇中得到的基督有关灵修的指示传达给其他门徒们,而这些体验可能发生于她的深入祈祷或长时间静坐时。         诺斯替教派圣者的主要教理之一就是内在光的体验。事实上,看到内在圣光是一种普遍体验,全世界各种文化都有天堂景象和内在圣光体验的记载。许多人在他们自己的宗教经典中非常流利地描述与超越黑暗之上的光相逢的经历。许多圣者和神秘者,都将上帝或是无上存在描述为包含万物的、纯洁灿烂的光之神。观内在光的神秘体验是发生于深入祈祷或静坐时。         被排除在四世纪圣经之外的经典,多数提倡个人灵修体验以及打坐冥想。这个早期灵修传统从未完全被西方接受,而依我之浅见,这也就是它们被束之高阁的原因。         ——选自詹姆士.比恩所主持的广播节目的讲稿:失传的圣经故事。              宗教常有种现象,宣称信仰某个对象,可是信徒信的并不是这个对象的思想。而是这个宗教组织与组织的实质创立者的思想。例如道教宣称信仰的是老子,但其实大多数内容跟老子没什么关系。 佛教的某些教派的思想也不是释迦牟尼的思想。基督教也是,基督徒信的其实是保罗和教会,耶和华和耶稣只是挂名而已。       虽然基督徒都认为新约乃是旧约合理的延续,但犹太教并不认可。新约的构成比较简单,成书的时代也比较清晰可知,编纂的过程人为倾向很明显,篇章类型基本也就两大类为主——福音书和保罗等的教牧书信。四福音可以看成对同一事件或耶稣生平的不同描述和理解。而十几篇的保罗书信,更是强势的表现出作为教会成功组织者对后世教会和神学导向的巨大影响。保罗在文字数量上超过了耶稣的教导文字则是不争的事实,而保罗则肯定不是圣子身份,我们从两者可以看出巨大的思想差异,有人会把基督教称为保罗教。       耶稣和保罗对妇女的态度非常不同,作为女性,你应该对这个问题是敏感。耶稣对妇女非常尊重,哪怕是地位低下的妇女(被捉的妇女和妓女等),而保罗则不同,对妇女似乎无比仇视。至今基督教会不允许妇女讲道,还要蒙头就是这位保罗规定的。保罗从来没有见过活着耶稣,这样的一个人物,并什么可以代表耶稣的基本思想,取得以耶稣基督名义组织的教会绝对领导权,实际上没有耶稣的直接许可,甚至严重歪曲了耶稣的本意;有一些概念本来不出自耶稣基督,而被保罗独创出来,譬如“因信称义”;连基督徒也必须承认,作为圣子地位的耶稣基督对于宇宙终极真理的理解,应该是任何人不能超越的,而保罗提出的某些主张,则有明显与耶稣观点迥异。       最明显的例子是,基督徒受保罗书信影响,以为耶稣到来后的新约不用守律法了。这是错误的。耶稣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耶稣相信希伯来圣经所记载的预言都要应验,他跟信徒说的话都是拿希伯来圣经内容来替自己背书。
  •     一、关于译者:何光沪 最先在凤凰卫视一档颇有学术性的节目--世纪大讲堂,得睹本书译者何光沪教授的风采,何光沪教授曾经两次做客世纪大讲堂,一次讲基督教与西方文明,还有一次讲宗教与中国社会,何教授的演讲语言简练,逻辑严密,视角独特,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也对中国宗教对中国社会之影响有更深了解。之后,我就翻看何教授的著作和译作,发现这本《基督教神学原理》来做为我的神学启蒙书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二、关于作者:约翰 麦奎利 约翰 麦奎利1962年—1970年任纽约协和神学院教授,也就是说,他跟我崇敬的两位心理咨询大师,罗杰斯和罗洛 梅出自同一个神学院。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神学,我所知不多,众所周知,神学是中国传统学术门类中的缺门,但是既然两位心理咨询大师都出自神学院,我有理由相信,神学与心理咨询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对神学的学习也成了我今后的一个重点。何光沪教授的演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种理性的思维、简练明白的语言、独辟蹊径的视角、包容温和的立场,都让我深深折服。 能以麦奎利的《基督教神学原理》作为神学入门书,真是万幸,因为这是一本真正 的神学百科全书。 三、系统神学第一部分--哲理神学 《基督教神学原理》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哲理神学”(philosophical theology)所起的作用,类似于传统所谓“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第二部分“象征神学”论述的内容,相当于传统所谓“教义神学”(dogmatic theology);第三部分“应用神学”(applied theology)则囊括了现在所谓“实用神学”或“实践神学(practical theology)所能包含的主要论题。 我只读完哲理神学部分,在“哲理神学”中,麦奎利把神学的出发点由神降为人,从人生分析出发,通过一套关于“启示”的认识论推进到关于“存在”的本体论,并将“上帝”的涵义表述为“神圣存在”,以此回答了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确立了信仰的哲学基础。他还提出了一套神学语言论,以回答分析哲学的挑战,主张一种宽容的宗教论,以适应思想意识的多元状态。 这部分帮我打通了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任督二脉,虽然我一直鄙视萨特的荒谬,经过本书分析,我们可以接受萨特的分析过程,而不接受他的结论。 四、实存与存在 何光沪教授的翻译非常严谨,将实存和存在作了严格区分”。“存在”和“实存”本是译自“Sein”和“Existenz”。“Sein”一般译为“存在”或“有”,似乎已成定译;但“Existenz”则不是这个一般的客观物的存在而是主体人的存在,也不是一般人的存在而是正在生活的个人的现实存在,故以“实存”名之。实存是实存主义的中心问题,在实存主义者看来,实存是第一义的,而一般存在则是第二义的。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存在”和“实存”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而也说明了我们应当用“实存”而不应当用“存在”的道理所在。 所以心理咨询界熟知的所谓存在主义疗法其实是实存主义疗法。 五、导言--什么是神学 神学可以定义为这样一门学问,它通过参与和反思一种宗教信仰,力求用最清晰和最一致的语言来表达这种信仰的内容。 六、人的实存 人的实存充满两极性,理性与非理性、责任感与无能为力、个人与社会。 七、存在与存在物 存在不是存在物的属性,不是存在物的类,甚至也不是存在物的类的总和,而是使存在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未完待续……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一本新派的书,只有研究作用
  •     以一个外人的眼光看这本书,一样会觉得心里渐渐明亮起来,清晰易懂,同时深刻到位,太棒了。哲理神学部分在我看来尤为illuminating。对自然神学的批判中清晰地将神学与理性的关系点明,称其为“并行不悖”,并可在神学和心智中建立起桥梁。对我这等外行,他向我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圣经经典和基督故事的角度。实存-存在体系将“上帝”的涵义表述为“神圣存在”,然而又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并没有盲目迎合现代,而是极为周正的复活了经典教义。这本书的细微之处,无不流露着让我钦佩的地方。一是对海德格尔体系的理解和运用,启示和“原始思维”的对照,“纯粹的在是虚无”“逻各斯”和三位一体的对照,对焦虑精神状态下洞察力的诉求,对“象征”的理解。“没有任何终极的神学”,“要求理性的说明有可靠的确定性,就等于是拒绝承认自身的有限性”,“不要因怀疑而排斥可靠思想的可能性”。说点题外话,读这书的目的很复杂,起初是想了解这个技术时代内人如何相信“创世纪”之类,自然这个疑惑被麦奎利对圣经的看法解除。中间一度被说服,这对“实存”困境的意义,想到朋霍费尔所说的对“断裂”的克服,最后仍觉渺茫。他离我太远,两千年,不怀着“自我关切”走向彻底奉献的死亡,逐渐达到这个目标,逐渐获得的自由,虚无和存在,还没到时候吧。这书要重读最少两遍。
  •     实存主义神学复活了神哲一体的古代传统,不啻于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构建了“新”的上帝;麦奎利神学的辩证色彩又以极其中正的方式折衷了各种古典教义阐释,将实存主义神学从被人诟病的“人的神学”中升华出来。
  •     存在主义神学
  •     不错的书
  •     由这本才知道海德格尔的
  •     翻译问题?连贯性的缺失是思维问题上读者最大的忌讳。你非我发小,知你个性,知你下一步动作。你我遥遥,所以叙事要连贯。用你的综合毫无连贯地综合。虽是叙述知识,却同时带有个人的个性习惯并且成分很重,这种怪异性地毫无预兆的综合离理性逻辑之远,使人读起来像追随一个调戏你的上帝。累人。弃。
  •     翻译的不好,从翻译看原作感觉也不好,啰嗦!
  •     同样,已绝版╮(╯_╰)╭,但素!我万能的大淘宝有影印版
  •     里面引用了一句“罪不是在情况危急时可以将其甩掉的负担 而是人所开创的过程 对这过程的控制在某个时刻已经离开了他” ORZ我去年的论文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