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1
ISBN:9787309037142
作者:罗志田
页数:318页

内容概要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20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国家与学术:清季明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等,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   

书籍目录

自序
1 引言: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2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3 音乐与史学:晚清学术的多旋律并进
——评介彭明辉著《晚清的经世史学》
4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5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
——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
6 日记中的民初思想、学术与政治
——20世纪20年代一位学人的观察
7 历史记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8 陈寅恪史料解读与学术表述臆解
9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
——旧文新解二则
10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
——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
附录一 探索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历史
附录二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
——《怀柔远人》译序

作者简介

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但又与一般极“史学史与史学理论”领域的言说不甚同,大体遵循一种“史无定向”的取径,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图书封面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书中涉及到近代历史学研究的资料比较多.以作者的眼光来看,近代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曾有过的大变局,在当时的思想学术领域,政局的激烈动荡即使对于欧美自身来说,变化也是日新月异.西方的史学观对当时信从"尊西趋西"的中国人的影响深刻而复杂.中国幅员的广阔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地域性文化差异,以及优胜劣汰的西方史观的直接影响,使从旧学环境中成长的学者在这一阶段失言;带有倾向性的研究结论开始于研究之前---将一种假说或仍处于变化之中的政治学倾向.中国国内的学术研究和发展状况使我们今天更多的接触到的是那一时期的"革命与改良之争".学以致用---学术如何为强国而用的实用主义讨论,在这一阶段以及更漫长的时期,由于中国政局的不断变化和新的尚未形成定论的思想领域的观点,已经产生影响的"新学"被快速的抛弃,投向一个同样不稳定---但却更热烈的革命观点占据更大的影响力,保守人物和原有的新派又一次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一时期的实现学界的新派和旧派的模糊化,新旧的界限又极为模糊.很难做出具体的划分.每每自相矛盾,保守派也曾是上一轮的新派,国人真正熟悉的国学淡出思想研究的中心,趋于边缘化,在急功近利趋势下的中国人的学术文化产生了这样的一种趋势,视野的开放又以一种倾向掩盖您一种倾向,而当事人的见解又充满歧义,即便是我们今天所接受的罗素的观点---保存东方的传统的观点也受到胡适的指斥.作者指出的另一方面的实际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留洋经历较短的中国人在回到本土后对于本土文化的两种渐变的态度,留学时间较短的人在看到国内真实情况后持有的批判态度,要求激烈变革的态度,如林语堂由"科学的国学"的观念转化为"欧化的中国"即是一例.传统的影响力在定居时间不同的群体中同样产生了分化,群体的这一思想的变迁也暗含了在当时的思想和政治的演变的真实现状.史学界只是在后期才较为明确史学的研究方法论,不再受西式分科的影响,以西方哲学,文学之观念探讨中国的文学,不强调分科而研究本国的学术.这一研究的目的的提出和学术史积累不够丰富的现状下限制了思想史的研究的深入,难以突破研究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壁垒仍然存在冲突.书中另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来自于以贸易驱动的英帝国扩张主义,[参考<怀柔远人> 何著 清代对外关系研究的书籍]1793年马葛尔访华,由闭关自守转化为限关自首的清廷政治策略.中英两国的文明冲突预示了千年王朝的灭亡,参考书籍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梁启超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 候外庐怀柔远人 何著 清代对外关系研究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 [以文学发挥哲学功能的文学革命,后期演变为中国思想史而不是哲学史的研究框架]
  •     一篇篇看,到最后几论就几乎是匆匆翻过。说实话是没什么心思看。反复讨论引申的并没有多少内容。中国近代史学的迷茫,就像前次说的,从唯物一统论被开放的现实所打开以后,矫枉过正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平心而论,唯物史观除了在中国经常被用来强奸历史民意以外,其唯物主义根源对探究历史是很得体的。偶然性和必要性相结合,这种解释多美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罗志田更多是立在一个史学史或者学术史的角度来阐述他的理论。他用胡适重新发现崔东壁作为例子来说明民国学界的问题。这不禁是对很多意图将民国学界推举上历史高度的一种反讽。平心以论,民国史学界成绩丰饶,但主旨不明。吸收新学科新名词西方用科学研究历史,也无法舍弃了旧精神旧思想乾嘉考据的眼光,大杂烩的一搅。一直到四九以后也不过是唯物皮乾嘉骨。于是乎,开放以后,看见海登怀特说历史是诗啊,木然遥望西方,不知所措。罗志田在书里引了傅斯年的一句话,“以不知为不有,是谈史学者极大的罪恶。”这句话他一直引用,但是没有列出出处。他在给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写的书评里也用了这句话。他对该书的评论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于如何使用当时的观点来看待当时的事情。用章实斋的话来说就是“临古必敬”,“论古必恕”。其实也就是经常所说的设身处地的看问题。今人必然没有古代精神,所以要设身处地看问题显然就更难。无法设身处地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敬,只求能恕已是万幸。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是谁胡说八道,不读书就来空言批评别人,
    傅斯年以及史语所和兰克史学的密切关系,见2008年第三期的《文史哲》山东大学陈峰的那篇论文。
  •     以不知为不有,是谈史学者极大的罪恶。
    这句话李学勤肯定很喜欢用,那些吹嘘中国有5000年甚至更多文明史的学者也喜欢用。当然罗先生引用这句话倒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研究历史要还原到这段历史本身的语境中去。
  •     各文论述中有不少重复的地方 罗老师的行文有点“牵缠反复”了
  •     非常好看,主要可以按图索骥知道如何读蒙文通、章学诚这些人。
  •     罗的论文集,文笔太差。
  •     论文集。读的很慢很痛苦。一是因为自身学养不够;二是感觉罗志田先生的文字真的是太绕了,不好读。
  •     读了其中几篇。
  •     过眼,治学不看正史,是耶?非耶?
  •     看得很快,书中的文字同老罗在南周的专栏一样颇具生涩感。
  •     罗先生论文总不大明晰,读来吃力,收获不多。但记所采材料里有陈垣自叙治学方法为,以医学方法加诸亁嘉考据之上。1465
  •     见之于行事,以重建史实
  •     这本书至今还没有拿到,但对于楼主谈到的民国史学的言论有些不吐不快.
    "平心以论,民国史学界成绩丰饶,但主旨不明。吸收新学科新名词西方用科学研究历史,也无法舍弃了旧精神旧思想乾嘉考据的眼光,大杂烩的一搅",与楼主相反,我恰恰相信这是民国史学成绩卓越之处,历史研究的本身,无论史家自身怀着何种目的,终究都是个人的是事.楼主似乎很不屑民国的庞杂.那么49年之后史学界倒是整齐划一了,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是为了证明五段论的合理和共和国的历史合法性,试问这样的主旨明确对于学术本身有什么意义.
    庄子所谓以不齐为齐,民国史学中有信奉兰克的傅斯年和史语所,也有主流之外的钱穆吕思勉们.正是这种多源才有可能造就学术的昌明发达,定于一尊对于历史学的伤害楼主难道可以视而不见吗?建国以后史学界的五段金花,那么多的学者一拥而上,又造就出那些学术成果可以和前人比肩.
    "唯物皮乾嘉骨"这话刻薄太甚了.与其说是乾嘉骨毋宁说是实证主义,关于乾嘉学术的问题,我仅仅是想指出,相比起那种空疏无根的学风而言,乾嘉对于历史学的贡献更大.傅斯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更多的是对于兰克史学的继承而不是所谓的乾嘉骨,至于唯物,我绝不反对,但正如陈寅恪在给科学院的回复中指出的"不能先存着马克思主义,再去研究历史".
    我承认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点,系统有条理,这些都是胡适傅斯年的琐碎所无法比拟的,就连顾颉刚也承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郭沫若所写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一部伟著,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价值在于拓宽了以政治史军事史为主要考察对象的传统对象,民国时运用社会经济学研究历史似乎也不止郭沫若这些人吧,吕思勉先生也有意识的吸收这些.但这些都无法掩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实际操作中的局限,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最大的毛病是重新走如了儒家史学的迷局,即他们的学术研究并非是为了对于历史的重构,而是仅仅是为了证明马克思预言(事实上很多是斯大林思想)不证自明的正确性,这种"我注五段"的治学态度和儒生治经又有什么差异.蔡元培在表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意义中提出.胡著的优点在与平视诸子.即把经和子学放在同样的地位去探讨.纵观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鄙国的发展,我很怀疑"马克思主义史学"还处于前近代.
    民国学术的历史地位如何,并非你我就能盖棺定论,但至少我们还很难乐观的宣称,49年以后我们真正的在学理和具体操作上超越了民国诸贤吧.
  •     两天时间粗略地读完,罗先生的文笔确实温厚,有长者风范。只是所选文章前后重复太多。当然,瑕不掩瑜,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
  •     书中涉及到近代历史学研究的资料比较多.   以作者的眼光来看,近代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曾有过的大变局,在当时的思想学术领域,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政局的激烈动荡即使对于欧美自身来说,变化也是日新月异.西方的史学观对当时信从"尊西趋西"的中国人的影响深刻而复杂.
  •     中国近代史文章,罗志田碎金成锦,杨国强劲道入针,桑兵化骨绵密,各擅胜场。至于横肉张鸟之流,粗野低劣,类于小报文人作祟,不过嚼舌根的烂货。
  •     傅斯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更多的是对于兰克史学的继承而不是所谓的乾嘉骨
    胡说八道,啥是兰克史学?不读书还乱扯,也不怕丢人。
  •     罗大师
  •     坐在东区图书馆读完的书,有趣!
  •     1史学专业领域,看不太进去 2这套“十论”书,真差,都是文章合集。
  •     罗志田的一些史学理论,的确很有见地。不过,早前看过一些评论,说他近年来的部分学术成果在读书界和学术界反响不大。罗大师的时代恐怕要远去了?
  •     罗氏文章标题总是大而无当,内容则总是琐碎浮泛;罗氏读书视野宽泛,但缺乏真知灼见,一部书读下来,重复之论不少,精辟之语罕见。罗氏重学术渊源,比如其将茅海建归入中山大学一脉,遥接陈寅恪学风,但其实风马牛不相及也。其自认钱穆、余英时一脉传人,且多引蜀地前贤壮声色,尤其推重蒙文通,其实蒙氏朴实开阔的治学风格,他并未真的袭取几分。就浮论这一特色,罗氏真可与晚年朱维铮一较高下,但朱氏行文条理明晰,比起罗氏的夹杂不清略高一筹。
  •     49年以后我们真正的在学理和具体操作上超越了民国诸贤?
  •     傅斯年自己都不断的重复:亭林百诗亭林百诗.说他是乾嘉骨何错之有??
    胡博士的半部大纲,一样是主题先行,为了证明中国古代思想也符合进化论而写出来的
    只不过胡博士注的六经跟郭某人们不是一个版本而已,本质上没太大区别.
    当然,中国自49年以来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其实也就是一部唯心主义史学的发展史,称之为"前近代"并不为过.
  •     罗志田先生文字,总嫌其“牵缠反复”。罗尝引傅斯年先生在主办《新潮》时语:“文章大概可以分做外发(Expressive)和内涵(Impressive)两种。外发的文章很容易看,很容易忘;内涵的文章不容易看,也不容易忘。中国人做文章,止知道外发,不知道内涵;因为乃祖乃宗做过许多代的八股和策论,后代有遗传性的关系,实在难得领略有内涵滋味的文。做点浮飘飘的、油汪汪的文章,大家大叫以为文豪;做点可以留个印象在懂得的人的脑子里的文章,就要被骂为‘不通’、‘脑昏’、‘头脑不清楚’、‘可怜’了!”或许罗先生志在写内涵文章,罗文不易看而易忘或是本人之过。
  •     这类文章还真得在学术圈子里打混的人才了然,我不是。。。突然明白了师姐和我谈学术圈子的八卦为何各种晕了。我不懂那个圈子里的人和事,看书太少。学术八卦的乐趣也无从分享。
  •     书中写“张彭春”的那一篇有我需要的资料;罗教授很多观点能给我以启发。
  •     这本书怎么读着这么费劲!
  •     读罗著总会被那些闪烁的敏锐惊到,学生时没读过真可惜。不过那时候太无知大概觉得过于晦涩
  •     这种文章都信?你怎么不看看人家德国人自己怎么说?我也懒得说是什么书了,自己找去吧。
  •     这套丛书读过几本,都很好
  •       书中涉及到近代历史学研究的资料比较多.
      以作者的眼光来看,近代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曾有过的大变局,在当时的思想学术领域,政局的激烈动荡即使对于欧美自身来说,变化也是日新月异.西方的史学观对当时信从"尊西趋西"的中国人的影响深刻而复杂.
      
      中国幅员的广阔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地域性文化差异,以及优胜劣汰的西方史观的直接影响,使从旧学环境中成长的学者在这一阶段失言;带有倾向性的研究结论开始于研究之前---将一种假说或仍处于变化之中的政治学倾向.
      
      中国国内的学术研究和发展状况使我们今天更多的接触到的是那一时期的"革命与改良之争".学以致用---学术如何为强国而用的实用主义讨论,在这一阶段以及更漫长的时期,由于中国政局的不断变化和新的尚未形成定论的思想领域的观点,已经产生影响的"新学"被快速的抛弃,投向一个同样不稳定---但却更热烈的革命观点占据更大的影响力,保守人物和原有的新派又一次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一时期的实现学界的新派和旧派的模糊化,新旧的界限又极为模糊.很难做出具体的划分.每每自相矛盾,保守派也曾是上一轮的新派,国人真正熟悉的国学淡出思想研究的中心,趋于边缘化,
      
      在急功近利趋势下的中国人的学术文化产生了这样的一种趋势,视野的开放又以一种倾向掩盖您一种倾向,而当事人的见解又充满歧义,即便是我们今天所接受的罗素的观点---保存东方的传统的观点也受到胡适的指斥.
      
      作者指出的另一方面的实际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留洋经历较短的中国人在回到本土后对于本土文化的两种渐变的态度,留学时间较短的人在看到国内真实情况后持有的批判态度,要求激烈变革的态度,如林语堂由"科学的国学"的观念转化为"欧化的中国"即是一例.传统的影响力在定居时间不同的群体中同样产生了分化,群体的这一思想的变迁也暗含了在当时的思想和政治的演变的真实现状.
      
      史学界只是在后期才较为明确史学的研究方法论,不再受西式分科的影响,以西方哲学,文学之观念探讨中国的文学,不强调分科而研究本国的学术.这一研究的目的的提出和学术史积累不够丰富的现状下限制了思想史的研究的深入,难以突破研究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壁垒仍然存在冲突.
      
      书中另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来自于以贸易驱动的英帝国扩张主义,[参考<怀柔远人> 何著 清代对外关系研究的书籍]1793年马葛尔访华,由闭关自守转化为限关自首的清廷政治策略.中英两国的文明冲突预示了千年王朝的灭亡,
      
      参考书籍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梁启超
      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 候外庐
      怀柔远人 何著 清代对外关系研究
      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 [以文学发挥哲学功能的文学革命,后期演变为中国思想史而不是哲学史的研究框架]
  •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一文中好多引文至今还能背诵,足见当年的史源学作业留下的多么深刻的心理阴影= = 然后引文覆盖的范围很能见罗氏本人治学的路子,比对其他篇目,所引大抵不出那么几部书。陈寅恪一文简直是罗氏迂远繁琐文风的自我辩白。前后选文重复过多,扣分……
  •     在史学新方法的引介上不如杨念群、陈新他们
  •     推薦,雖然沒有王汎森先生的書細緻深入,但是都是同屬一派的。
  •     大师著作
  •     来自: 后窗 (广州)
    时间: 2006-04-24 00:15
    罗志田在书里引了傅斯年的一句话,“以不知为不有,是谈史学者极大的罪恶。”这句话他一直引用,但是没有列出出处——傅斯年的话出自《战国子家叙论》。
      
  •     羅大師的論文集,我覺得能打三星半。兩天時間粗略讀完,現在越來越覺得這種論文合集的書沒什麼太大意思了,這裡的沒意思並不是說沒有價值,而是說意義並不太大,他們論述也是論述,選取史料也是選取史料,但是並不能解決問題,總是說之前研究方法有偏差不夠全面,自己論述起來是把這些說清楚了,可是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讀起來就會有隔鞋撓癢的感覺。當然很多文章是相當有啟發性的,例如山海經與近代中國史學,史料的擴充與儘量不看二十四史等,羅大師治學有其門路,言語多有所指,我所獲得的最多的還是祛魅與更新觀念,以前習以為常的地方明白並不一定是事實,但還是之前說的,有想法,但是不能解決。
  •     读了以后感觉近代史研究的两个思想资源,一是晚清经世和考据的传统,尤其是民国学人对此的继承,二是欧美的人类学新方法。罗大师的眼光在于前者,同时也对后者有所涉猎,这本书里满满的很多对治学方法的思考。
  •     虽然都是好文章,但罗大师的书都是论文集,买的话性价比实在一般。
  •     我查到的傅斯年原话出自《性命古训辨证》, 第三章 诸子天人论导源,收入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第二册,湖南教育出版社,P594。 这句引文罗氏转引自杜正胜,可核查杜氏《傅斯年的史学革命(上)》一文。
  •     選讀。
  •     近代学术分科;山海经沉浮演变;shifting paradigm*;陈寅恪;
  •     趋新反入旧:傅斯年、史语所与西方史学潮流
    陈峰
      20世纪前期的世界史学正处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前夜。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危机四起,针锋相对的批评质疑之声遍布欧美各国,新史学的崛起已不可遏制。达到巅峰的欧洲汉学也非语文考据派一枝独秀,同样孕育着变革的因素。法国汉学内部分化出以葛兰言为首的社会学派,主张社会科学化的美国中国学也正处在上升时期。成立于1928年、由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虽苦心孤诣孜孜以求接轨国际新潮,却误引兰克史学为同道,追步欧洲汉学,阴差阳错地融入西方传统史学之末流。西方实证主义史学的些许影响也未能使傅斯年摆脱兰克史学的支配。当时学术界努力趋新求变,但对新史学与兰克史学的学术时差缺乏明确意识。傅斯年及史语所受此制约,面对西方史学的新旧潮流取舍失当,以致走上一条与现代学术趋向逆行的不归路。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关键词】:傅斯年;史语所;兰克史学;欧洲汉学;新史学
    【分类号】:K092
    【DOI】:CNKI:SUN:WSZZ.0.2008-03-001
    【正文快照】:
      作为民国时期国家最高人文学术机构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自1928年成立之日起就承担着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对话的使命,以跻身世界学术之林为职志。这种国际化的追求,一方面是为了改造中国固有学术,使之具备现代科学形态;另一方面是与西方学术、尤其
  •     并不是每篇都出色,最后几篇关于史学方法论的文章值得深思,他的一些文章读个一知半解才比较正常
  •     2005年读过,学术史启蒙读物。最早读到大师的文字就是收入此书的《见之于行事》,很希望今日能多一些此类真正的学术综述。
  •     十篇毫无情境与逻辑联系的文章就能叫“十论”,好诚实啊~
  •     被bs
  •     與葛兆光很像:1,註釋超過正文;2,只敘述不按斷;3,車軲轆話來回說
  •     陈峰把傅斯年和兰克史学牵连在一起,本身就值得怀疑,且不说傅斯年求学德国时兰克史学早已被边缘化,甚至连成为攻击对象的资格已不具备,能查索到的傅求学时所修科目几乎未曾涉及史学范围;另外,傅斯年的宣讲和具体操作间已经是两张皮,很难符应。德国学者施耐德先生,多年前早已澄清傅斯年和兰克史学间被误解的关系,加之王汎森先生也有相关深入的研究。楼上又转引陈锋此文,真是毫无味道。
  •     艰深晦涩 不明觉厉
  •     怎能不看
  •     显得我就是一个文盲。敬思想史而远之。
  •       一篇篇看,到最后几论就几乎是匆匆翻过。说实话是没什么心思看。反复讨论引申的并没有多少内容。
      
      中国近代史学的迷茫,就像前次说的,从唯物一统论被开放的现实所打开以后,矫枉过正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平心而论,唯物史观除了在中国经常被用来强奸历史民意以外,其唯物主义根源对探究历史是很得体的。偶然性和必要性相结合,这种解释多美妙。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罗志田更多是立在一个史学史或者学术史的角度来阐述他的理论。他用胡适重新发现崔东壁作为例子来说明民国学界的问题。这不禁是对很多意图将民国学界推举上历史高度的一种反讽。平心以论,民国史学界成绩丰饶,但主旨不明。吸收新学科新名词西方用科学研究历史,也无法舍弃了旧精神旧思想乾嘉考据的眼光,大杂烩的一搅。一直到四九以后也不过是唯物皮乾嘉骨。于是乎,开放以后,看见海登怀特说历史是诗啊,木然遥望西方,不知所措。
      
      罗志田在书里引了傅斯年的一句话,“以不知为不有,是谈史学者极大的罪恶。”这句话他一直引用,但是没有列出出处。他在给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写的书评里也用了这句话。他对该书的评论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于如何使用当时的观点来看待当时的事情。用章实斋的话来说就是“临古必敬”,“论古必恕”。其实也就是经常所说的设身处地的看问题。
      
      今人必然没有古代精神,所以要设身处地看问题显然就更难。无法设身处地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敬,只求能恕已是万幸。
      
  •     作者的史学功底很扎实,但本书写得了无新意。
  •     #t# 史家论史学。我只看懂一点,史学当尽力还原当时的情境,对古人抱理解之同情。 #kindle #听书
  •     是啊,多么高明的太极推挡
  •     受益匪浅
  •     不是没有内容,是你想了解的跟他所关注的不合拍吧。
    论《山海经》、不看二十四史都是很精辟的论文。
    “以不知为不有”,目前还没找到,但是很熟……呃,找到出处一定奉告。
  •     十论,十个史学导向。
  •     内容还是稍觉有些重复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