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4-1
ISBN:9787309026580
作者:骆玉明
页数:552页

书籍目录

引 言 

一 李泽厚的历程
选文
李泽厚的心灵世界――――――――――――杨海文等
读《美的历程》――――――――――――――章培恒
哲学,她表达希望 ――――――――――――李 遥
晚风(外一章)――――――――――――――李泽厚
李泽厚访谈录――――――――――――――陈 年等
二 沈从文:流放者的归来
选文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曾棋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陈徒手
载不动许多愁――――――――――――――――徐 鲁
与巴金谈沈从文――――――――――――――――李 辉
三 巴金:人格的重建
选文
巴金印象――――――――――――――――――文洁若
巴金夜访柯灵――――――――――――――――徐开垒
真挚的心和为还债的书――――――――――――王西彦
《随想录》:巴金后期思想的一个总结――――――陈思和
四 难说的周作人
选文
知堂先生――――――――――――――――――废 名
“五四”时期的周作人――――――――――――舒 芜
惜周作人――――――――――――――――――郑振铎
关于周作人――――――――――――――――――唐 �
晚年的周作人――――――――――――――――文洁若
五 张爱玲传奇
选文
遥寄张爱玲――――――――――――――――――柯 灵
跋扈的自恋――――――――――――――――――李 渝
超人才华,绝世凄凉――――――――――――――夏志请
张爱玲偶想――――――――――――――――――程光炜
“世纪末”的福音――――――――――――――――王德威
人生戏剧的鉴赏者――――――――――――――――王安忆
六 陈寅恪的意义
选文
怀念陈寅恪先生――――――――――――――――俞大维
我所了解的陈寅恪先生――――――――――――――周一良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余英时
最是文人不自由――――――――――――――――――葛兆光
文化遗民陈寅恪――――――――――――――――――林贤治
七 金庸的故事
选文
金色的金庸――――――――――――――――――――柳 苏
金庸热: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严家炎
从武侠小说的发展看大众文学的前景――――――――――章培恒
侠义英雄的荣与衰――――――――――――――――――何 平
金庸和他的韦小宝――――――――――――――――――骆玉明
我看金庸――――――――――――――――――――――王 朔
附:金庸就王朔文章致《文汇报》的信――――――――――金 庸
“我崇拜女性”――――――――――――――――――――金 庸
八 智者钱钟书
选文
写围城的钱钟书――――――――――――――――――――杨 绛
钱钟书与杨绛的婚恋故事――――――――――――――――孔庆茂
钱钟书的风格与魅力――――――――――――――――――柯 灵
侍钱“抛书”杂记―――――――――――――――――――水 晶
《管锥编》中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赵毅衡
钱钟书;书生气又发作了――――――――――--―――――谢 泳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李慎之
北向之痛―――――――――――――――――――――――黄永玉
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余英时
九 思想者顾准
选文
顾准与《顾准日记》――――――――――――――――――丹 晨
顾准在“文革”中―――――――――――――――――――高建国
鲁迅与顾准――――――――――――――――――――――钱理群
点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李慎之
思想使人受难,受难使人思想――――――――――――――邢小群
地狱里的思考―――――――――――――――――――――朱学勤
后 记

作者简介

20年来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在这过程里,相继有些文化人物如李泽厚、沈从文、巴金、周作人、张爱玲、陈寅恪、金庸、钱钟书、顾准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他们不仅是分别的个人。他们的言谈,关于他们的言谈,若加以系统的考察,可以领悟历史的深意。      对名人,有滥情的吹捧,有哗众的抨击。而本书的用意,是通过评述名人来解析社会思想文化,也是通过关注名人来关注我们自身。


 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据说此书曾经忝列“禁书”,豆瓣页面如此冷清是否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就不得而知了。应该说骆玉明先生编这本书是有很强的“问题意识”的,此书体例虽为“人物述评”,实质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大陆文化的一部微观历史,读者从中可以窥见大陆社会在这一时期多元化的文化关注点,背后折射的是改革开放后大陆社会的观念流变,一册在手,可以月旦人物,可以读史阅世,岂不乐哉?骆先生选文极有眼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骆先生在每个人物之前的引言和每篇选文之前的“编选说明”,评语下得中肯精当,个人见解的发挥也精彩无比,似有”喧宾夺主”之嫌,透辟处令人击节赞赏,诙谐处又令人不禁会心一笑,亮点密集到简直能闪瞎我的狗眼,忍不住手痒摘录一些:“……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是一种很高的政治权利,哲学家要在这里插一手,不仅会使他的哲学显得滞重,也讨人嫌。至于说中国近二十年的巨大变化,固然有赖于哲学方面的某种澄清,但更大程度上,却又恰恰是因为绕开了哲学。这是政治的智慧,它把哲学赶到远方唉声叹气去了。”“文人的笔并不属于自己,但文章最终还是要他们自己从被压榨的灵魂里一个字一个字挤出来。……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的本质就是批判性的,不与权力趋同的,而中国的知识分子,用毛泽东的话说,只不过是附在‘皮’上的‘毛’。问题是,他们如何才能拥有自己的‘皮’?”“文中引沈从文所作《喜新晴》诗,结句‘独轮车虽小,不倒永向前’,现在的年轻人恐怕读不懂了。那是化用当年一句著名的‘豪言壮语’——小车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共产主义。”“文中所描绘出的周作人的面目,即使不论政治的一面,也是庸俗甚至卑劣的,这或许也是周作人的真实情形吧。但是不是完全如此,或者也需要同其他的材料合在一起看。”(老实说看到最后一句时我笑了,骆先生总是到最后才来这么一下。。)“张爱玲的许多照片,都是以仰视的角度拍成,那聪颖的头颅再微微抬起,目光傲然而冷冷地打量着浮幻的世相;若是低下头,那便是顾影自怜的样子,对自己用着感情。她喜欢要人看她,却找不出解释的方法。”“她懂得戏剧化的人生何等虚伪,却用更为戏剧化的姿态来破坏它;她明白庸俗生活的可怜与可厌,却大胆地把玩着俗直到淋漓尽致,遂使自己站到了‘俗’至上。……张爱玲点数着那些虱子给人看,却也并不忘记那‘袍’的华美。”“我从这文章想起的,是张爱玲对浮嚣人世有意的隔绝和有意的表演;她是彻底孤独的,但又特别喜欢别人看她,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写张爱玲的这篇引言是我看过的谈张爱玲最好的文章之一)“在现代历史上,中国的知识分子常常必须作出政治选择,但由于其自身是无力的,所以作任何选择最终都是困境。”“……陈寅恪身上颇有矛盾的东西,若以其守旧的一面来支持‘国学’潮,这‘国学’的价值令人怀疑。胡适曾说陈寅恪有‘遗少’气。当然,他绝非那种孤陋寡闻、抱残守阙的‘遗少’,就单纯的‘西学’知识而言,胡适大概还不如他。但是,陈寅恪的文化主张,无疑不仅是出于理性认识,还与其显赫家世有关。因而在陈氏著作中,不仅呈现学者的睿智,同时以往往呈现历史的羁绊,乃至某种陈腐的情感。后者想来并不是值得推崇的东西。我们尊敬陈寅恪,乃是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学者,一位把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带入中国、为中国学术开辟道路的人,他的家世与我们无关。”(敢于诚实地指出学界超级偶像陈寅恪的缺点,骆先生的自信、气度和对人对事不偏不倚的学人风范跃然纸上)“但从头到尾,他(按:指金庸)都把王朔的文章只当作一种不值得计较的‘攻击’,丝毫不以为这是什么批评——而王朔的文章多少是包含了批评的;从头到尾,他都自居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仿佛自己小说里德行高深的老和尚,不消动手,就让对方来个‘沾衣十八跌’,还毫不损害自己‘忠厚大度’、‘优游从容’的姿态。台湾以爱骂人出门的李敖说金庸‘伪善’,不晓得是否有点影子。”(这就是我一直不喜欢金庸此人的原因)“不少作家对自己那种不知从何而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身份看得很像一回事,自个的灵魂尚且弄不明白,却喜欢对读者的灵魂动手动脚。”(笑死了好么。。)“至于‘崇拜女性’(按:金庸说自己崇拜女性),那在他的小说中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不过,这种崇拜里所描绘出的女性形象处处都表现着男性的要求。”(一针见血!)“那文笔的温馨(按:选文是杨绛的文章),令人想起他们‘模范夫妇’的称誉。有夫人作倚靠,钱钟书才能经恶风雨而童心不泯吧?但不知他有没有别的不满。”(啊哈哈哈哈哈哈哈骆先生太坏了)“作者水晶该是不乏学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有时会酸溜溜得让人难过。”(不错,水晶那本《替张爱玲补妆》的书名就起得酸溜溜的自作多情,选文中对钱钟书的崇拜更肉麻,和一般脑残粉追星族别无二致,钱本人恐怕也不会喜欢这种肉麻的追捧吧)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这本书的内容配得上“述评”二字。骆玉明点到即止的引介很耐读。书中介绍了九个人,事实上少了一位余秋雨(作者在扉页那封影印的信件里有说明)。那九人里,我最不喜欢李泽厚,觉得做作;巴金活得太累;周作人好日子坏日子都有,不算白活;张爱玲太敏感;沈从文傲了一辈子;顾准太倔;陈寅恪是高人;钱钟书还好有杨绛中和,不然也不会好过;而金庸是最左右逢源的了。
  •     汪涵推荐。李泽厚 沈从文等。
  •     出版社告知这本书是被禁掉了。电子版看起来极费眼。
  •     虽去者不远,毕竟是上个世纪了,到今天已难复见当日人才辈出的盛况。现在的什么都是不温不火,看大势似渐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的气象;还是因为我也染患了“怀乡”的通病呢。 但一路读下来,也不免有庆幸,不知是悲是喜。
  •     确实是本好书。骆的文字比编选的文章要耐读得多,许多地方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也揣摩不透。能思考和能做的越来越多,能说的越来越少。每一代人都必须也只能面对自己的时代,所有的凝思和心跳都是与时代直接对视、直接遭遇的结果。时代既是我们的宿命,也是我们需要超越的,而要超越,总是得付出代价的。历史在不断演进,而那些被时代的清水或浊流暂时淹没的人,时间会铭记他们。他们当中蒙受命运羞耻的人,那些不是他们的耻辱,而恰恰是那些历史的耻辱,于是,他们便成了铭刻那些痛史的耻辱柱。
  •     冷与热
  •     用来长点common knowledge用的
  •     一个很好的索引
  •     编选此集的确都是文化热点人物,且多为死灰复燃者。书名为述评,大抵述者居多,部分按语(如钱钟书,周作人部分)言之有物,未能尽意即草草终章,编选的评论文章要么太过敬仰传主而姿态意味浓,要么有一见之得,亦未能向深处挖掘。出这样的书是容易的,可以翻看翻看,无太大真正价值。
  •     倒是意外的有趣
  •     小家谈大家,还行吧!
  •     选了好多扎实的文章,喜欢的几篇一看再看~有时附在正文前的选编说明也绝好玩。
  •     此书不论从编选还是评点来看,都可谓卓有见识,发人深省,骆先生殆如古人所云眼极冷而心极热者乎?十年前之“近二十年”,自指八十年代至上世纪末,晚近之十年,则连这些热点人物也不再热门,大多数人所追捧的大概只剩下金钱、娱乐和学术泡沫了。谁为厉阶,可深长思之。壬辰初秋阅讫,时日吾姑母生日也
  •     评述部分温厚有度,选文亦是经不同角度细选的
  •     编书也是见功力的事。骆老师的文章真是好。书的后记里说“我们便祈愿着未来是好的,21世纪,除了颂扬祖先威灵,文化人将有机会在平稳的土地上从事宏大的创造。”一转眼,已经10年过去了。
  •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就是编者的用心良苦。文章选录时都别有用心,并且有自己的点评和缘由说明。尽量能考虑到对人物的生平、重要阶段和作品的表达的不同文章汇聚在一起。摘:李泽厚《晚风》中句子,“你能感受(不只是认识)这历史的残酷吗?依旧是春风杨柳,依旧是熙熙攘攘,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什么事情都发生过了。”;沈从文在历史博物馆早几年的工作情形描述中,“生命浮再这类不相干笑话中,越说越远。”;巴金曾写,“黄金般的心是不会从人间消失的。”;张爱玲的许多照片,都是以仰视的角度拍成,那聪颖的头颅再微微抬起,目光傲然而冷冷的打量这浮幻的世相;若是低下头,那便是顾影自怜的样子,对自己用着感情;张爱玲《金锁记》开头:“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路,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李渝评张爱玲:“然而她的优越的一面却也
  •     汪涵(涵哥)推荐的书,我一定要看看。
  •     现在已经是禁书,据说是骆老师写得最用心的书。
  •     通俗人物之外有此前甚少听说过的人物。种种辛酸之后又有一种坦荡的豁然开朗之感,门仿佛又多打开了一扇。
  •      骆老的智慧体现最多的一本书。
  •     早时候的编书,才真的是编书。每个人物的选定都有所用心,从李泽厚启蒙与救亡思想的引入,到改开后李泽厚逐渐被人遗忘,正如全书纲领一般。之后诸位是民国时的大家众生相,然后是建国时不同知识分子的选择,最后是文革时的思想家。诸人物最后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成为对20世纪中国历史和思想的一次回溯性的反思。每章人物都有编者介绍生平与简要评价,所引述的文章前也有精到的评点,而且博采各方观点,力求得到平衡,对这些思想人物的评价本身就构成了改开后的中国文化思想界诸生相。新时期的中国,不再有一个大思想家指导统领一切,大家的生平经历与后来者的评头论足,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思想地图。
  •     145
  •     好书,编著者胸中有沟壑,点评不偏不倚,不带主观色彩,语言简练明达,不作不卖,指得一读。
  •     谢谢罗老师的书~
  •     我真的买不到啊!若是谁碰到了带一本给我谢谢谢谢!
  •     李泽厚,金庸,张爱玲,陈寅恪,钱钟书
  •     大学时读的,文章选得还不错
  •     骆老师的点评挺犀利
  •     这算是对现代知识人感兴趣的第一本书吧~好像是大一下准备期末考时看的~
  •     part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