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深处》书评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44752186
作者:[英]奥斯卡·王尔德
页数:362页

深刻的爱,深刻的痛

如此深刻的爱,即使是同性之爱又如何呢?在阅读过此书后,会对爱情的定义有了更加广义的认识。一切对于同性之爱的偏见,都是那么狭隘啊。

多么痛的领悟

你只是爱上一个顽皮的孩子 为什么要用他的错惩罚自己 为什么痛了却不早点说出来 为什么走到了阴沟里不自救还放任自流 你被他迷惑 丧失了意志 失去了艺术的境界 输掉了名声 丢掉了珍贵的收藏品 你成了他的牺牲品 却还甘之如饴 那封长信是你一时的也是最后的清醒 是的 有人爱你 他也爱你 可你因他死 值得吗 你是失败者 一塌糊涂地失败 一塌糊涂地失去 随着一颗僵硬的死心 那是猛烈燃烧后的焦木 死于病榻 幸好 还有人为你送终 幸好 还有人对你怜惜 可这也是证明你大错特错最佳例证你已经死了一百多年 你的糊涂账也流传了一百多年 有人说有名的不是人 而是他的风流韵事 你该感叹 你的巨人 你的花园 你的孤独 都还被人记得 而不是你的那朵恼人的百合 从你身上人们该学到 失控从来不是好事情 可你炽烈绵延的爱 也被记得 在你的传记里 读你 令人大哭 无所适从 该拿你怎么办 也许该将你从脑海放逐出去 面对自己也能多一点勇气

一篇对爱人漫长岁月的申讨

王尔德的自深深处在图书馆不得不说还挺紧俏。借了几次才借到。初始翻了前几页,有点儿摸不着头绪,以为他信中的爱人是《道林雷格的画像》的原型。后来得知遇见罗斯是在之后,惊叹命运的契合,居然让他遇到,他本来就爱美丽的事物,颜值即正义。因为不太明白其中的始末曲直,先去看了电影,电影带有美化的戏剧效果。但王尔德的书信也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也有人说罗比有撰改,这些早已被历史掩盖我们无从考证。王尔德的呻吟、愤懑、不甘,我甚至感觉犹如深闺怨妇般在吐诉衷肠(有人通过这一点判定他是受︿( ̄︶ ̄)︿)。这些我并不感冒,翻来覆去的你花了多到使我倾家荡产的金钱、你和你爹连同你那软弱的母亲共同谋害了我使我大才子沦入如今羞辱不堪的局面,身败名裂,可我丝毫感受不到你的爱,你是如此的没有想象力和冷血,粗鄙不堪。可是骄傲如我,就是爱啊~,你这个磨人的小妖精。撇开这些,王尔德剩下不到百分之三四十关于宗教、艺术、伦理等等的讨论,让我异常深刻,啧啧称奇,大段大段的摘抄下来。特别是艺术一块儿的见解,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专业的学习,我需要再琢磨。还有宗教与艺术的关系,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了解到中世纪的艺术家们为何如此热衷于宗教的表达,这个角度十分新奇且乖张。正好手头有一本房龙的《圣经的故事》,王尔德的这一番叙述更让我迫切翻开这本书。我啃书有个很奇怪的习惯,习惯很多本同时读,有时候书签都不够用,随便抓来一张票根便卡入页间。有时候分时段,分心情,分大脑耗损精力的程度来决定应该读读哪种类型的书。好书从来都是烧脑的。但这也导致了我的摘抄杂糅在一起,不过还好,我自己比较适应。我也明白为什么如此多的文青们爱引用王尔德的句段,他的比喻大段大段,新奇,别致,他写散文,一定浪漫得美不胜收。不过爱之深,由爱生恨,可依然无可自拔,自己挖坑把自己掩埋。这份深情,我也无从感知了。但闻者伤心,听者落泪。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份爱恨痴缠,让他如此不算漂亮地为读者展现了那位一点都不讨喜的爱人。可最后落笔,还是希望能与他相见,互相隐姓埋名,和所有失恋失联的情侣一样,期待能以全新的方式打开对方内心的大门。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出狱两人不到三个月再次分道扬镳,他的爱人,也出了书来诋毁他的不是。我在王尔德的书中感受不到罗斯对他的爱,电影里是有的,我也希望有,不然王尔德太悲哀了。同他自己描述的一样悲怆。最后,我深深地佩服译者,翻译得如此精妙绝伦。我略略地看了原文,用自己憋足的英语基础。等再有机会,静下心看看原文。

Mirror

我不知道这种搭上自己一切的情感该如何形容,它是爱情吗?它是欲望吗?它是蓬勃的生命力吗?在牢狱之中的控诉,控诉波西母亲的软弱,控诉波西的无情挥霍,其实字字句句都在悔恨自己的愚蠢吧。什么样的情感值得自掘坟墓来制造不朽呢,其实我也知道一点那种感受吧,我其实是尝过的,我没有被生活抛弃罢了,命运在万物发生的三月伸出了救命的绳索,我得救了而已。我想说的是,为了人生的丰厚,苦难是必须的,但是人应当有智慧,应当有从他人身上吸收人生经验的智慧,一生非常短暂,无法一一试错,苦难会使人敏锐还是使人迟钝?体会过苦难的人对此没有发言权,没体会的人也没有,苦难带来的时间损失成本也是无法估量的,不要等到回头一一哭诉时才知道,什么事是紧急而重要,什么事是紧急而不重要,什么事是重要而不紧急,什么事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爱惜自己其实是一门很艰深的学问。

心是用来碎的

王尔德最被俗世所议论的,当然是他的私生活。人如果从巅峰直接坠入谷底,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王尔德提供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标本,信的开头唠唠叨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情人又爱又恨的感情,让我们惊奇于这个渣男的无情和王尔德的痴情。事实上他的情人甚至没有认真读过他的这份“情书”就扔在了一边,作为旁观者,我看见的是王尔德的自恋和低到尘埃里的卑微相互的交织和纠缠,他时而居高临下地批判着波西的奢靡和肤浅,时而又不着痕迹地恳求着波西的爱。他出狱的几个月以后,虽然他和波西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一起生活了几个月,但很快又一次分道扬镳。因为他们毕竟不属于同一个世界,有很多种爱并不被对方所理解,甚至厌恶,就像波西直到暮年才放下对王尔德的憎恨,渐渐开始懂得了那种爱,但无论如何都已经太迟,当时的他根本只是在肆意地挥霍着王尔德的爱,甚至可以说是再利用着他。在伦敦的王尔德纪念碑上,只有这样一句:“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我想是他一生最好的诠释吧。朱纯深的翻译真的很好,译到精彩之处,让人有时候甚至忍不住往后翻看原文,究竟是什么样的原文才会让译文变得如此精彩。

在陨落中绝望,在绝望中升华

“我看他们对艺术并不钟情打碎了一位诗人水晶般的心灵一任那些委琐的小眼睛虎视眈眈。” ——王尔德十四行诗《济慈情书被拍卖有感》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1895年,是王尔德一生的转折点。他从荣耀的艺术天堂陨落,坠入现实的谷底。不难看出,他对年幼情人波西的忍让、宠爱,像是一种在现时代践行古希腊男子情谊的努力,他唯艺术唯美,以理想之情态对待周遭,将丑陋的现实践踏在脚下,最后年届四十之际却偏偏被这个小情人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受尽嘲笑,在狱中尝遍悲怆之时,这个自称为“百合花”王子的小情人波西,却不管不顾,自顾逍遥在国外。于是,这个可怜的王尔德,提笔写下了这封举世闻名的长信。当然,这本身是一封私密信,几年后因出版而得以面世。很多人起初读《自深深处》都存着八卦的心理,是要窥探所谓的“不敢说出自己名字的爱”。王尔德曾经意气风发,对一切至理名言都坦率地加以嘲笑,他绝对想不到也有受尽嘲笑、尝遍悲怆入狱的这一天,同时曾经有感于济慈情书被拍卖,愤然写下十四行诗控诉委琐之徒虎视眈眈的窥探,他也绝对想不到,百年之间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读者最初也是存着同样的心理来读他写给波西的这封私密信。不过读过《自深深处》的人,都会轻易地说出几个“闪亮”的关键词,比如悲怆、爱与恨、想象力、浮浅、基督与艺术,反而是王尔德对波西的怨诉变得不重要了。也就是说,八卦不重要了。可以肯定:读过的人都把注意力投向了别处,即关于人性和艺术的探讨等更为永恒的主题。如果只停留在满足外人窥探欲的浮浅(浮浅是王尔德一直提醒波西要克服的人性弱点)层面上,那么这本书,严格上说是这封信便早已埋在历史尘埃里,不会经历苦难、变幻的二十世纪之后仍然牵动着全世界读者的心绪。只有人性、艺术这些普遍的主题亘古不变。但是,这些探讨都必须有一个引子,在这里便是19世纪末王尔德的那段丑闻。要是王尔德的人生一路顺流,不曾遭遇到这次的牢狱之灾,那么后人无从知道一个人从人生巅峰陨落至绝望,然后从绝望中升华竟能如此的光华绚烂,更无从理解为何承认生命中苦难和悲怆是这般重要。很喜欢译者对王尔德此段经历的评价:“陨落中的绝望和绝望中的升华。”有多绝望,全凭曾经有多充满希望。摔得多惨,也要看爬得有多高。他自诩:“诸神几乎给了我一切。天赋、名望、地位、才华、气概……我视艺术为最高现实,而生活不过是一个虚构的形态;我唤醒了这个世纪的想象力,它便在我身边创造神话与传奇;万象之繁,我一言可以蔽之,万物之妙,我一语足以道破。”如此自诩之人从高处摔下来,会是怎样?王尔德骨子里透着一股“骄傲”,站在高处傲视一切。他有一种自信,乃至一种“自负”,相信他自己与众不同,能挑起别人之不可为、不能为。他说:“我仍然觉得其中有些事几乎难以置信:一个年轻的加利利农夫想象他能双肩担起整个世界的重负——一切犯过的罪、受过的苦……这些何止是想象,而是真的做到了。”我也有同样的疑惑,既对基督耶稣,也对奥斯卡有疑惑。对耶稣的疑惑,大概是在看完电影《耶稣受难记》后产生的:一个人如何达到世人皆嘲笑于你,而你独独相信自己是天父之子、偏偏一力承担拯救天下灵魂的程度?我对王尔德也有类似的疑惑,似乎他早就认定自己是被选中的天之骄子。他理所当然地说:“我曾经是我这个时代艺术文化的象征。我在刚成年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后又迫使我的时代意识到了这一点。很少有人能在有生之年身居这种地位,这么受到承认。这样的象征关系,如果真的有人看到的话,那通常也是史学家或批评家;等看到时,那个人,那个时代,已然作古。而我就不同。我自己感觉到了,也使别人感觉到了。拜伦曾是个象征人物,但他象征的是他那个时代的激情,及其激情的萎顿。我所象征的则更为崇高,更为永恒,更为重大,更为广博。”他们想象,而且也做到了。要不没做到呢?那么情形就似乎滑稽了,你会被怀疑为自负,甚或精神问题。荆棘王冠,这是耶稣基督的嘲讽。可是,最后他做到了,完成了,圆满了。那便变为天国的王冠。他在陨落中绝望,又在绝望中升华。荆棘王冠至于王尔德,尽管对这个诸神给予一切的天之骄子有着心理准备,你还是对他那份傲视一切的自负感到意外,总会不自主地反观自身:本人要有这般自负,周遭是否侧目而视之。何为天之骄子?比如拜伦,比如王尔德,均为自己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上天和世人一任纵容他的自负、骄傲,别人践行之,却必遭笔沫挞伐。王尔德后数百年,乃至现时代,无一人敢自称是这个时代艺术文化的象征,即使狂妄至此,必遭文艺界轮番轰炸。很奇怪,人类对这种自负的态度是两极分化的,要么把你捧在天上,要么将你踩到脚下。处于巅峰的拜伦和王尔德,诸神给予了一切——地位、才华、名望、天赋,不可避免的还有那份随之而来的超然式自负。但是,“闻名遐迩和臭名昭著只是一步之遥,如果还有那一步远的话”,这句话也是奥斯卡•王尔德说的。此时,光环从他身上褪去,唯有加倍遍尝苦难,去学会“悲怆”的涵义。从整本书字里行间仿佛看到,王尔德以一个落难之人勉力抬起骄傲头颅的姿态,向抛弃他的人陈诉自己曾经屈尊换来的耻辱。这不是写给波西的信,即使他本意如此,也知道波西不会读这封长信更不会回信,这信是王尔德自我救赎的心灵独白。他必须写下这些独白,承认耻辱的经历,在此基础上认识悲怆带来的新的世界。一句话,他要往前看,move on。苦难和悲怆自有其存在的意义。他必须这样承认,这也是他的苦难和耻辱换来的教训。为了更深地理解“悲怆”这个词,我特地翻阅辞典。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是:[bēi chuàng],是“悲伤”的书面语,百度词典还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怆”。悲怆,就是“失败、羞辱、穷困、悲哀、绝望、艰难,甚至眼泪、从痛苦的嘴唇中断断续续冒出来的话语、令人如行荆丛的悔恨、良心的谴责……”这些王尔德曾经所害怕的,但是现在被迫一样一样尝遍。但悲怆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启示,或是人生的转折。痛,则思变。这一次,正因为从人生的高峰狠狠地摔入深渊,所以从不曾尝过苦难的乐天派王尔德才能领悟到爱与恨之间唯有爱才能滋养想象力,以德报怨是为了自己的心智成长,并不是为他人而活;从耶稣、但丁生命的悲怆中领悟到生命的完整,悲和喜要相携而行,才构成完整的人生。耶稣最后一句话:“我的生命完成了,成就了,圆满了。”纵情享乐、倍享荣耀的王尔德,唯有加倍遍尝困难和悲怆,才能划圆生命的句号,才能完整。有些人,有些艺术家,拜伦也好,王尔德也好,你总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把自己的一生诠释得如此完整,有开始、荣耀、低徊、高潮、结局,已经圆满了。至此之后,王尔德是死是活,重获荣耀,亦或一蹶不振,都不重要了。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文学史来说,他已经实现自我完成。他将自己的名字“Oscar Wilde” 亲手镌刻在文学纪念碑上。

这种感情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

你们没经历过,不知道这其中的痛苦。我曾经有一个初中同学,他对我真的是有波西对王尔德一样。但是有一点不同,他曾经把我弄哭过,也让我很气愤,我从来没有做错什么事,让他觉得气愤,或者有时候我的倔强会让他有一点。他好像生来就特别讨厌我,一定要欺负我,但这不是言情小说,一点也不浪漫。很无辜的我,也没有与他有什么其他的男女之情,我们只有互相厌恶,我对他的感情(厌恶)是自发的,因为他的种种迹象令我发指。每次他对我大呼小叫或者冷暴力,口头攻击的时候,我心想,避开他,也对他施行冷暴力,或者有时对他平白无故拿我来发泄辱骂而争辩。但是有时他稍微缓和一点,露出的一点点温情都会让你觉得想原谅他,或者回应他。他每次问我索取什么东西或者借什么的时候,我也从来不是不理他或者怎么样,都是会借给他,但是他从来不知道感恩,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该怎样表现出对我的厌恶还是怎样。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的理智可分。现在,我和他不是很熟,然后关系稍微缓和一点,也做不到自己发誓说的那样一句话也不说。我们只是同学的关系,他对我的厌恶就像与生俱来,天然生成,而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我经常在朋友面前大讲他的坏话,他对我的种种劣迹。但还是不能抒发我心中的郁闷,不解与痛苦。至于在和她同学的一年里,我都过得非常痛苦,一个人能给你的生活带来那么多的情感与改变,真的就像毁了你的生活一样。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是自身的原因,或者应该说大部分应该是他的原因,因为我在班里面一直非常受欢迎,没有人特别讨厌我,但是他经常惹怒各种同学。所以有人说,王尔德一直在怨妇似的他人斥责的行径但是为什么又要和好如初?其实如果真的有人对你做的这么过分,你也会一直想抒发出来,但是厌恶的越深,这份感情反而不知怎的就越脆弱,他的一个微笑,或者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会让你想原谅他,也许这是人的劣根性。值得一提的是,我真的不喜欢这个男同学,真的只有厌恶,同学之间况且如此,情人之间。。


 自深深处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