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寻求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300177397
作者:【美】罗洛·梅

内容概要

罗洛·梅(1909—1994),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30年获得奥柏林学院文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得纽约联合神学院神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和在怀特研究院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长期工作。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及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等奖励。出版了《咨询的艺术:如何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焦虑的意义》、《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祈望神话》等20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我们的困境
第一章 现代人的孤独和焦虑
第二章 混乱的根源
第二部分 重新发现自我
第三章 成为一个人的体验/
第四章 存在之斗争
第三部分 整合的目标
第五章 自由与内在力量
第六章 创造性的良心
第七章 勇气,成熟的美德
第八章 人,时间的超越者
索引

作者简介

《人的自我寻求》的主题是关于个体人格如何在孤独的时代得以重建。本书从分析人的空虚、孤独与焦虑入手,解释现代人面临的严重心理困境,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是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和悲剧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因素。然后通过强调自我意识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力图论证它是人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最后试图通过对自由、良心、勇气等传统价值作新的阐释而重新确立人格整合的目标。


 人的自我寻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从未接触过心理学。最近因为朋友推荐,开始看罗洛·梅和霍尼。然后一发不可收拾。也许这就是大师的著作吧,浅显易懂的语言、贴切生动的故事,让人反思自身,回望来路,也认识所处的世界。特别是罗洛·梅,在这本书里,他时而引用T·S·艾略特的诗歌,时而抛出一段流行歌曲,甚而从中指出“空洞的人”等概念。有时,我甚至觉得是一位诗人,一位散文大家,时而又是一位参透了我们生活的思想家。
  •     《人的自我寻求》听起来像一本十足的鸡汤,其实呢,它是一本严肃的心理学著作,如果说心理学在一些人眼里至今还被认为是鸡汤的话,那姑且可以说这本书是一碗食材丰富、烫的要命不好下口又闻着倍儿香尝一口满嘴流油的鸡汤。这碗汤虽然熬成已百年之久,却依旧如陈酿般醇厚迷香这本书的中心主题是关于个体人格如何在孤独的时代得以重建,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这周只研读了第一部分,仅作一些摘要强化逻辑和记忆:第一部分“我们的困境”分两章。第一章从空虚、孤独、焦虑入手,探索了生活在20世纪中期的人,主要的内在问题是什么。“空虚不仅指许多人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而且还指他们对于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对于自己的目标几乎没有信心或现实感,’我只不过是许多镜子的结合,反映了其他所有人期望于我的东西。’在某些时候,空虚在’善于适应’这种说法的掩饰下,甚至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空虚的体验通常来自于人们的感觉,无力做出任何有效的事情,内在的空虚是一个人长期积聚的对自己的特定信念的结果,即他坚信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实体来指导他自己的生活,来改变他人对他的态度,或有效地影响周围的世界。”“孤独感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类需要与他人的关系以对自己进行定位,而我们的社会又过于强调为社会所接受。被社会接受,被他人喜欢只是可以阻止孤独感的迫近,暂时摆脱孤独,这是以放弃他作为独立本体的存在为代价的,而且放弃了一种最终将使他建设性地战胜孤独的东西,即发展他自己的内在资源、力量和方向感,并以此作为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的基础。”“孤独感与空虚感是焦虑体验的两个阶段,当一个人置身于社会巨变的外在困惑之中而感到一种内在的空虚时,他感觉到了危险,而且他的自然反应就是环顾四周寻找他人,希望他们能给他某种方向感,或者至少由于认识到不是他一个人在恐惧而得到某种安慰。我们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角色,应该相信什么样的行为原则,焦虑就是威胁到我们内心最根本的东西,不同程度的焦虑都会摧毁我们的自我意识。”第二章作者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在于社会价值观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与自然的关联感的丧失以及悲剧感的丧失。价值观的丧失: “20世纪中期的西方社会价值观和目标正处于过渡的状态,对个体竞争价值的信念和对个人理性的信念正在逐渐消失,集体主义渐渐抬头,个体创造被消融在集体熔炉中,情绪和意志开始分离,与伦理人道主义的结合充满了冲突,正趋向于严重的彻底调整或分离,导致人格统一体的破坏,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出路就在于重新找到一个价值观的核心,对所有价值观重新评价。” 自我感的丧失:“在面对时代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动时个人倾向于感觉到自我越来越渺小,个人相形见绌,被放到一个毫无影响的位置。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作为个人是无能为力和焦虑的,显然,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个人价值信念的丧失是造成公众社会和政治运动的部分原因,自我的丧失和集体主义运动的崛起,是我们社会中同一个潜在历史变化的结果。许许多多的人都不是根据行动本身,而是根据该行动被接受的程度来判断其行为的价值。”语言的丧失: “我们的现代艺术和音乐中所发现的是这种不传达任何东西的语言。一个人是通过他的风格而被认识的,这种独特的模式给他的活动以潜在的统一性和区别性。我们发现根本就没有风格可被成为现代风格。似乎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在为了看哪一种语言能够向自己的同伴传达具有丰富形式和色彩的音乐,但是却一直没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家和我们其他人,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立的,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我们通过喋喋不休地与他人谈论我们确实有语言来谈论的事情来掩饰我们的孤立感,我们更深一层的情绪体验就被推地更远,因此我们趋向于变得更加空虚,更加孤独。” 与自然的关联感的丧失: “那些已经失去他们作为自我同一性感的人,还倾向于会失去他们与自然的关联感,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内心空虚时,他体验到周围世界也是空虚的、干涸的、死气沉沉的。对自然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技术性,自然与个体的主观情感生活就分离了。作为人类,自然中有我们的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人类与自然的其他部分是迥然不同的,他具有对自我的意识。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自我,来充分地与自然相联系,从而不会被吞没。”悲剧感的丧失: “丧失我们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信仰,其最终结果和及迹象之一就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对人类生活的悲剧意义的感觉。在空虚的时代,悲剧却相对罕见,即使有,其悲剧的一面也正是人的生活是如此的空虚。悲剧比喜剧蕴涵更多的乐观主义,因为我们是在认真地对待人类的自由和他认识自我的需要,它证明了我们对’人有获得自己人性的不可摧毁的意志’的信念。 ”最终,作者认为所有这些丧失“总结起来是一种黯淡的诊断,但并不必然是一种黯淡的预兆”,我们必须且只能积极向前,“重新发现自己内部力量和完整性的根源”,个体要积极地选择和确证他据之生活的价值观,因为“找到自己内部的力量中心,是我们能够为同胞所作的最大的贡献”,也就是说,当我们抱怨环境的恶劣、怀疑自我价值的意义时,当下要做的正是逐步明确自己的三观,“就像焦虑会摧毁我们的自我意识一样,自我意识也能够摧毁焦虑,自我意识越强大,就越能够抵制和战胜焦虑。”
  •     这本书是我在高三最后的那个寒假阅读的,然后我就一直把它放在我的书桌的抽屉里,直到6月7号的高考那天晚上才带回去。这本书比起那些厚厚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来说,通俗易懂,一看说的就是大白话,所以不管这个见鬼的高三搞得人多么疲惫,闲时还是可以翻上几页。我们的教室在高三的时候都开启了视频监控,可以随时调看学生在教室里的一切行为。年级组动辄召集所有老师开什么大会,通报某某班上的某某学生干了些什么坏事,老师的教学存在什么失误,那种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可想而知。最搞笑的莫过于年级主任的观点,说什么学生读闲书只会耽误搞学习,到头来害人害己,延误一生。尽管这个人压根儿没读过几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书,也没听说过尼采、福柯、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诸位大师的名字,却能满口“心理学”知识把你看得瞠目结舌。老师的观点也很极端,总是想把自己的教育理念灌输给他们的下一代,比如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世界都是残酷的、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你”云云,总之我成绩不好一无是处,我成绩好了也不见得以后会好。这种赤裸裸地对自由的盘剥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难以忍受,但是很多人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在重点中学,对高考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是很高的。不管有再多的不满,我们毕竟还是承认了这个体制的大前提。我和不少人把这种失去自由的愤怒转向了自身和家长,比如在一次考试后自卑不已,在家里对家长大发雷霆。我们的老师的压力也很大,学校领导动不动对老师发火,老师也动不动对我们发火,我们都很难保持平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的地理老师,他在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在班上起誓,决不再对我们发火。不久后地理组的领导来视察他的复习课,对他提出了严苛的批评与斥责,他当面没说什么,在我们的课上克制不住,泪水喷涌而出,再也没法把课上下去。对我们高三学生来说,这种无名火是没有多少可以宣泄的地方的:家长把责任推给老师,老师推给学校,学校推给体制,说这是我们的“国情”。最后我们仿佛在对空气发火,我们知道是谁引起了我们的愤怒,但是我们无处发泄愤怒,到后来连愤怒的由头都不知道了。最后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机制让我们无奈的倾向于认为,人本来就该这样子,高考始终是最公平的选拔机制。尽管我一路读了那么多马克思、尼采、福柯、弗洛伊德的书,深知这仅仅是意识形态灌输,并没有严格的证明说明它是合理的,但在不知不觉中,我还是会被这种逻辑陷进去,然后自责于自己的种种不是。我很早就看过《精神分析引论》与《被遗忘的语言》,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梦的解析”方法有所了解。高三一年下来,我帮助同学解过大约二三十个梦。除了一些梦的主题与性有关外,不少梦几乎就是高三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在校门口被野狗追杀撕咬的梦,这象征着焦虑;有独自玩手机而被家长发现的梦,做梦者的不安全感强烈;我自己则做过全家被老师杀害,最后自己引爆炸弹的梦,梦中弥漫的愤怒情绪来源于白天老师对我们的歇斯底里;有两个梦都是把学校当成了战场,拿着刀剑到处砍杀,这与即将来临的月考有关;还有一个被人赶超后,赶超者把刀插入她的腹部,血流不止的梦,我在了解分析后排除了性的主题,因为做梦者做梦前刚因考试考砸的问题跟父母大吵了一架,并受了很大刺激。可是就是这样,我们的老师居然在课上说,我们“不够焦虑”,不像是高考复习的状态。事实上我们的确也不像:明明已经下令听课,我们的数学课还是照常在上,而且高考前一天我们也没有离校,6月7日照常上晚自习。老师们自己也处于焦虑状态,尽管再三承诺不再发火,班主任也还是在6号的晚上指责我们有同学扭伤了脚,没把他老人家的教诲放在心上。我写这么多不是想批判应试教育,也不是想指责什么,因为那种东西我写的实在不少。可是不管这个体制如何出问题,首先应当承担责任的就是我们这些人,包括学生和老师。当老师一直在谈他想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子时,他实际上是侵夺了学生的自由,因为他不过是把自己的自恋能量贯注到学生身上,而这并不是学生想要的;同时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丧失自由,他仍有选择自己的能力和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受到冲击:不管遭遇何种惩罚,他仍有批判体制与违反学校禁令的自由;尽管他需要承担的责任更重。不管存在何等荒谬,他也总得生存下去;即使他不能选择自己来到的世界,他也还能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己。长期淤积的愤怒也促使我去寻找真正的自由:从历史学、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我读了很多书,起码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虽然很难像罗洛·梅说的那样去建设性地运用自己的愤怒和焦虑,我好歹还磕磕碰碰地一路走了过来。只是关于自由这一点上,我与罗洛·梅先生还存在着分歧。在书的最后一章里,罗洛梅把他的主张推广到了整个时代,认为在任何时代,自由都不可被剥夺。但我认为,人如要获得自由,首先得获得对必然性的认识,如果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所处的时代,人又如何参与他自己的发展呢?好了,就写这么多了,最后摘录一段书中的话,以此作结:“我常想到,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够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十年中如此勇敢地怀着坚定不移的目标工作,是因为他在最初十年的孤寂生涯中赢得了这场为了能够独自成长和工作的斗争,当时他与布洛伊尔分道扬镳后,在没有同事也没有合作者的情况下继续进行着他对精神分析的探索。而且,在我看来,这也是一场像耶稣这样具有创造性和道德感的人物在荒野中所赢得的战争,耶稣全力对付之诱惑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对面包与权利的欲望中,而正如故事中魔鬼所说,在于让自己从山顶上跳下去以证明上帝在保护他的诱惑中:上帝会让他的天使们看住你;他们会用双手托住你,免得你的脚碰到石头上。当一个人能够对他被“支持”的需要说“不”时,换句话说,当他能够不需要被照顾时,当他有足够的勇气孤身独处时,那么他就能够像一个拥有权威的人那样说话了。”(P156)“自由、责任心、勇气、爱以及内心完整等特质是理想的特质,从来都没有人曾完整地认识到这些特质,但是它们是我们的心理目标,为我们走向整合的过程赋予了意义。当苏格拉底在描述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的社会时,格劳孔反驳说,‘苏格拉底,我不相信地球上任何地方有这样一座上帝之城。’苏格拉底回答说,‘无论这样一座城市是存在于天堂,还是将来存在于地球上,智者都将会遵循那座城市的方式而生活,与其他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而且在这么看待它的时候,他就将会井然有序地布置自己的家。’’(P215)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这本书读的异常的慢,在读的过程中,心里同时变得更加强大了,更加坚定自我了!两个星期呀!接下来准备把日落公园看完,估计三天就能看完了,小说就是快呀!
  •     毕业论文和这次的期末论文都拿它当主要参考书目,必须给大神五星。两年前人生低谷的时候看到它,觉得字字戳心,很有启迪性。
  •     读起来理论与美感兼顾!
  •     不论处于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中,我们都要努力找回、建立、维护自我意识,追寻自由、责任心、勇气、爱、以及内心完整。有意识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勇于作出忠于自我的选择,并建设性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以体验到永恒时刻的快乐。“人们的目标在于自由、诚实、富于责任心地生活于每一个时刻当中。”最爱最后一章最后一节【无论是什么时代】,和《午夜巴黎》最后一段相映成趣!
  •     哲学类的,思辨性比较强,不是特懂,有时间在看一遍
  •     责任呈现新的含义;外部纪律变成自律。
  •     7月去云南游玩,带着这本书一个月,终于在辗转很多地方之后看完了,旅途看书的意义也和在家看书不一样的感觉。这才是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了。 关于人活一世,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终意义?每个人都有每人的不同答案,但是出发点与终结点也许还是从自我内心出发、追寻自我的感觉快乐,认为凡事自己觉得有意义也就功成。 在爱一个人的时候总想将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在他之上,但是最后确定的就是人都是独立个体,凡是一切道德绑架最终都会被破灭,表现为关系的破坏,你争执的最终结果也就无意义,因为鲜少有人将自我独立认识的如此清晰。 哲学与心理学是如此复杂,却能帮助我们解释自己内心的很多困惑,只是知道这么多心理学知识,也很难去应用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上,因为人毕竟是感性动物,需要的感情理智的很少做到。
  •     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存在心理学代表作,读得酣畅淋漓。大爱。
  •     对自己加深了认识,困顿中引领着我。 补:真的是排忧解难的良药!
  •     自由、责任心、勇气、爱以及内心完整的特质是本书倡导的价值观,被最后一段话深深感动。Glaucon反驳苏格拉底:“我不相信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有有上帝之城”。苏格拉底回答说:“无论这样一座城市是存在于天堂,还是将来会存在于地球上,智者将会遵循那座城市的生活方式,与其他任何东西没有关系,而且在这么看待它的时候,他就将会井然有序地布置自己的家”。
  •     正在读
  •     自由,责任心,勇气,爱,内心完整以及现在。受益匪浅。
  •     值得一读
  •     给个五星继续看~
  •     最近总迷惘于做任何事都有无效的感觉,那做这些事还有什么意义呢?始终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大多数人现在认为自己想要的,其实只是我们知道别人会接受我们想要的,比如金钱,名利,权利,比如好工作,高学历,我们像是流水线生产下来的千篇一律有着单向度的思维,向着别人想要我们前进的方向不断努力,并渐渐的相信了这就是我们要的方向,而排斥自己去深思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     罗洛•梅不仅是大师,他的洞察与参悟就像神一样存在。这本书得完全反复阅读,思考,体验。受益匪浅。
  •     对弗洛伊德的真正解毒。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家。
  •     罗洛·梅 心理学 大师经典
  •     这本书还是蛮推荐的,作者很明显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讲的是人要发现内在的自我,敢于直面真正的那个自我。读此书时恰好自己处于失恋期,精神上有一些人格分裂,也有点神经症的病情,自己的价值观差点被上个遇到的女孩给击倒,也希望通过此书及霍尼的书治疗好自己的阶段性神经症,统一自己的人格。在读书的过程中明白人突然精神失常或不受控和自己的价值观被击倒有很大的关系。人突然得精神病大都是因为价值观崩坍以及人际关系失调,所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坚守住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内心的防护堡垒)是一个人能否心理保持健康的重要工作。“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言诚不欺人。读完也明白真正的强者是那些内心强大战胜各种孤独、焦虑、恐惧等心情的人,真正活的快乐是那种具有创造性自我人格的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获得更多幸福的能力。
  •     读了整整一个月,读得非常慢,我想那些阅读时“慢”的时间,都是我建立勇气的时间吧
  •     读这本书时,我感觉这本书一直在对我说:“always seek what is right”,它是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书,一本宝书
  •     简直爱的无以复加,摆脱约束,爱自由,爱生命
  •     Thoughtful
  •     读的时候一直想放弃,因为在上课读的读不进去,虽然里面很多东西已经知道了但是读完还是觉得好难受,硬着头皮读完了然后写了笔记,简直有强迫读书的阴影了
  •     罗洛梅的书好文学风,所以读起来很舒畅,并不枯燥。时不时的引经据典,把神话当案例讲,哈哈,还挺有意思的。可以感受到他年轻时一定是个文学青年!
  •     2016年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也是各种其他因素的机缘巧合,水到渠成,帮助我看清了自我的轨迹。
  •     自我只是一种幻觉,但若没了它,我也便不复存在了。
  •     把那些复杂的心理学理论用几笔草草勾勒,带入整个存在主义体系之中。大道至简,精彩好看~
  •     感觉罗洛梅与弗洛姆一脉相承。很好的书,很有收益。
  •     受益匪浅
  •     encouraging
  •     有一点让我们在承担责任的同时抱有希望:那就是个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时代并无必然关系。任何时代都不会剥夺人的这个自由。关于爱,他引用了不少弗洛姆的观点,更加印证:爱是一种能力。
  •     在任何时代,勇气都是人类从儿童时期走向成熟个体的崎岖之路上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美德。
  •     翻译太烂。
  •     是我想要的书,虽然还是大部分看不懂草草翻过,我摘录关于父母对孩子潜力的认识和存在的解读都很棒很棒很棒,我想说这是时代病前传的解读,致敬大师
  •     说出了人本主义的最核心价值:找到你,成为你,爱上你。
  •     看一遍读诵一遍,很有启发,好多地方还要再回味回味
  •     一生的功课。
  •     我常想到,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够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十年中如此勇敢地怀着坚定不移的目标工作,是因为他在最初十年的孤寂生涯中赢得了这场为了能够独自成长和工作的斗争,当时他与Breuer分道扬镳后,在没有同事也没有合作者的情况下继续进行着他对精神分析的探索。而且,在我看来,这也是一场像耶稣这样具有创造性和道德感的人物在荒野中所赢得的战争,耶稣全力对付之诱惑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对面包与权利的欲望中,而正如故事中魔鬼所说,在于让自己从山顶上跳下去以证明上帝在保护他的诱惑中:上帝会让他的天使们看住你;他们会用双手托住你,免得你的脚碰到石头上。当一个人能够对他被“支持”的需要说“不”时,换句话说,当他能够不需要被照顾时,当他有足够的勇气孤身独处时,那么他就能够像一个拥有权威的人那样说话了。
  •     不明觉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