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

出版社:桂冠
出版日期:2006-02-01
ISBN:9789577305558
作者:法蘭斯瓦·余蓮(François Jullien)

内容概要

作者簡介
法蘭斯瓦余蓮(Francois Jullien)
1951年出生。法國哲學家,漢學家。曾任法國中國研究協會主席(1988-1990)、巴黎國際哲學學院院長(1995-1998)。現任巴黎第七大學教授、馬歇爾.葛蘭學院院長。
研究領域:一般哲學與中國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家、中國古典文學及美學理論)、比較方法與跨文化研究。
譯者簡介
卓立(Esther Lin-Rosolato)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法國現代文學碩士,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法國波爾多蒙田第三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譯作有《古今碑錄》(法中雙語版)、《犧牲,精神分析的標誌》、《魔術時刻》(法文) 等等。


 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将一种生活方式冠上某类学派的名目,总是不自然的。所以,如果被人斩钉截铁的界定为平淡或是浓烈,本身就会受到这种鲁莽的侵犯。“淡”是不可讨论的,因为分析和论述就会突出它的个体性,这种强调本身就不是“淡”的精神。如果想抛弃论证所带来的扭曲和混沌,只有放弃言论。闭嘴才是表达。淡是一种心理学。人平淡而不需要信仰。“最理想的情况,不是那些尽为了达到同一目标的英雄主义的投注,而是个人保持一种虚待的状态。如是,他与世界的脉动协调的,而且毫无阻碍的收纳这些脉动。”味道“味道的品质,不在于味道的特殊性或它被人强调的那种性质,而在于它对周围环境所具有的熏化能力和它穿越我们的力量。”所以味道是一种从无至有的经历,其表现形式为外在观感,而其永恒在于给人带来震撼后的改变,绵长于味蕾和记忆。它是差异的符号,如果要消除差异,首先要从“去味”开始,是为淡然和漠然。真正的和谐,在于分辨之前和放掉分辨之后,寻找自己的角色并抛弃它。味道、音乐与阅读中国古代的石雕佛像,“脸型平而淡,罕有隆起”——暗示内在的某种和谐。不立体的五官,无法辨识表情的神态,有一种平淡带来的庄重和震撼。我们会喜欢这么一些女孩子,她们或许并不是大眼睛高鼻子,但她们脸色光洁,神态祥和,悠然又从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的撼动,内里的澎湃遇上了对方的矜持。《诗式》里有这么一句:“此道如夏姬当垆。似荡而贞。采吴楚之风。虽俗而正。方歌曰。华阴山头百尺井。下有流泉彻骨冷。可怜女子采照影。不照其余照斜领。”——我羡慕有这样一个人,愿意在看到豪放后,没有被冲击而闭上眼睛,因为他看穿了“似荡而贞”。激情和眷恋产生了艺术,平淡蔓延了艺术。而最后那句“不照其余照斜领”,让我看到了性暗示的蕴集之美。面容优美不及性别的诱惑,性别的诱惑就只平淡于“斜领”的风情。“阅读和饮食之间这种共同经验仍可走得更深远,因为它们共有的那种快感和逻辑关系是一样的,它建立在‘回味’的原则上,与流于‘享用’的倾向不同……接触一种本味,不过是真实经验的开始,当这份经验停止时,它会显得更强烈。”音乐之“绕梁三日”也是如此,美在意蕴。平淡如你“小人之交甘若醴”是因为小人就是用这种利益模式运作的,并不是但凡甘若醴的交往就是小人之交。“甘若醴”只是一个时点。“甘”是其中一种味,如果人与人之间只重视这一种味的冲击,久之就会疲,如酒肉朋友,如朋友间只针对一间事反复讨论。如果走过这一个时点,若干时间,就会深记“甘”是从何而来,才会知道自己受“甘”的影响有多大,而这一切,也就是当你走进“淡”这个时段才会知道。《礼记》里面说“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饗之礼非至味也”,《老子》里面说“大音希声”,都是平淡之美,这自然就是中国人的哲学。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在于连的一贯思路里跌份的一个,摸索的初期。
  •     平淡的美感
  •     一个想象的中国,隔江观望的美的中国。
  •     抽象又略带理想化的对"淡"的解读,对美学和哲学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     三星半。好题目,就是流于浅显了。
  •     怎么说呢,这书本身也挺“淡”的~
  •     课本
  •     看文道的《味道:?》(忘了第几部)提到过的书。还不错的美学学术小册子,就是台版书的表达和我们不大一样,看起来会慢一点。
  •     “平淡不带我们去寻找另一个意义,不去探求一个隐藏的秘密,而是将我们从意义辨别的特征里释放出来,不受任何特殊的强烈的味道束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