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眼人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13310253
作者:吴明益
页数:29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达赫最近无论到哪个地方,总会想起那天在山上看到的景象,被乳白色的雾笼罩的溪谷,不知道从某处,像雨一样出现的年轻人。 人真的还能“回到”山的某处吗?他看了看身边的邬玛芙,她正把她的发夹取下,检查自己的刘海是否整齐,非常专注,心无旁骛。达赫算是这家“老山东”面馆的老主顾,一如往常,达赫点了干拌面和贡丸汤,邬玛芙则点了牛肉汤饺。邬玛芙的轮廓还是布农的,皮肤却非常白皙。达赫想,像邬玛芙这样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是在城市里了,看的电视、接触到的其他孩子都是混杂了本岛、美国、日本和韩国或其他一些国家的流行资讯,打扮跟生活方式都是从网路上学会的,从这层意义来说,他们这代布农或许已经跟上一代是不同的人种?邬玛芙重新戴上发夹,开始把桌缘当成琴键,滴滴跺跺地弹了起来,达赫等她弹到一个段落后问: “什么曲子?” “快乐的铁匠。” “快乐的铁匠啊。” 几年前达赫跟着现在教育的潮流,也把邬玛芙送去学琴,这是邬玛芙看起来最有兴趣的活动。不过达赫自己对音乐一窍不通,既不晓得《快乐的铁匠》是谁的曲子,甚至脑海里也想不起任何音符,想想自己认识的人当中也没有铁匠,为什么铁匠会快乐,而不是悲伤的铁匠呢?他觉得他看过电影里的铁匠好像都是悲伤的,至少打铁时的表情是悲伤的。何况现在根本没有铁匠了也不一定。

前言

毁灭的日常庸俗一读吴明益的《复眼人》    杨照    读吴明益新近完成的长篇小说《复眼人》,我一直想起汉娜·阿伦特对于纳粹最强烈,却也是最无奈的指控,“邪恶的日常庸俗”(banality of evil)。纳粹之所以能犯下那么惊人的罪行,在短短几年间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阿伦特告诉我们,正因为杀人夺命的邪恶被日常化了,许多参与其间的人用一种日常、反复的态度,如同对待一份并不特别有趣有意义的工作般,将活生生的人送进集中营,送进毒气室里。    他们不觉得自己邪恶,他们无从觉得自己邪恶。他们的感受被包裹在日常陛中麻木了,邪恶不再有任何特殊性存在,对别人来说太过刺激的邪恶考验,对他们却太平庸了,平庸到不可能带有任何道德的反省。    吴明益写的,是“毁灭的日常庸俗”(banality of destruction),主要的是山、海环境的毁灭,然而依随着山、海环境的毁灭,必然有连带的,更复杂的毁灭,人与人的感情状态的毁灭。    二    这几年来,全世界最具备环境意识的地方,是好莱坞。好莱坞连续拍出了许多处理环境主题的灾难电影,让观众如同身历其境般目睹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而且这些电影,是花大钱用最新动画技术拍成,都是重点宣传巨片,也都有很不错的票房。    视觉效果上没有那么夸张,但在灾难意识上和好莱坞相呼应的,有阿尔·戈尔的《不愿面对的真相》,有吕克·贝松兼职的《家园》,还有我们台湾拍的《±2℃》。它们都提出迫切的警告,让大家看到地球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要带来的重大破坏灾难。    显然,这样的警告、威胁,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不然最是明了市场运作的好莱坞不会如此反应。最吸引人的,是灾难,是灾难的奇观。海啸、飓风、冰冻、干旱或下不完的大雨,海水上升淹没了城市田园。这些影片都精彩呈现了让人看得目瞪口呆的奇观。    不能说这样的影片对提高环境意识没有帮助,帮助很大。但是奇观有其限制,大自然的破坏奇观,最根本吸引人的地方和五万发烟火构成的跨年晚会高潮是一样的。人们很容易就以目瞪口呆看跨年烟火的心情,目瞪口呆地看银幕上熟悉的城市一夕之间遭到毁灭。    三    关键就在“一夕之间”。这些影片所呈现的,几乎都是瞬间的灾难,或灾难来袭后的疮痍状况。那样的灾难很刺激、很惊人,谁都会凛然震动,然而那样的灾难,却不是环境灾难的现实。至少不是主要的现实。    环境的破坏、毁灭,是日常性的。比杀人夺命,消灭掉一整个种族,更是日常一百倍、一千倍。毁灭一点一点地来,一点一点地积累,已经累积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从来也没有以呼天抢地的方式,依照好莱坞编剧写的那样展演在我们眼前。破坏、毁灭真正的特性,和好莱坞要讲的,刚刚好相反——在于其沉默、安静、普遍、无处不在,也就是在于其日常庸俗。    好莱坞必须将这无所不在的日常庸俗,予以戏剧化,才能将之从庸俗中拔拖出来,让人们看到,让人们感受到;然而吊诡地,脱离日常庸俗被看到的环境灾难,也就不再是真实的灾难了,当大家高度在意惊天动地的灾难时,日常庸俗的毁灭反而更被忽略了,会被凸显看到的、害怕的,很不幸地,就不会是真实的。    四    但,怎么描绘那日常庸俗的毁灭?既然是日常庸俗,也就没有醒目显眼之处,画了不也等于没画吗?    吴明益之前曾经用散文之笔画过。他的《蝶道》、《家离水边那么近》建立了一种不同于之前台湾“自然写作”的腔调。他如此细心,且如此耐心,排除了抢救的迫切语气,看似不温不火地将骑车缓行的细微观察与幽微心境堆叠、铺陈,不需要太多的形容词,那样的叙述与节奏中,就有了内在的一种珍惜与爱护,传染给阅读者。他不特别区分该被挽救的,与该被痛恨的,平等地婉婉记叙,却更能激起怅然伤痛之情,而且久久不散。    同样的细心与耐心,也重现在《复眼人》里。带有未来与高度幻想性的场景中,吴明益却将非现实性的设计刻意低调处理,隐藏在诸多近乎写实的细节间,让人几乎浑然忘却了幻想与现实的界限,总体地感受到小说里几个叙述角色和自然间的亲密紧密关系。    《复眼人》作为虚构小说,最核心的情节,当属那一座靠近、撞击台湾东海岸的“垃圾岛”,这本来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观,是好莱坞制片可以一眼认出的“卖点”,但吴明益却能维持不温不火,没有一点激情地描绘其过程。焦点不在奇观本身,毋宁在即便如此奇观灾难当头,人们毕竟还是只能以一种日常庸俗的态度对之。    藉着写出人对奇观的无能为力,人在奇观之前的惫懒,吴明益碰触到了日常庸俗。    五    日常庸俗,见怪不怪,或该说,大惊小怪过头了以致堕入反复惫懒中,这种对待环境的态度,具有高度传染性。势必影响人如何看待生命中其他事物,包括人际关系,包括爱情,包括自我生命的选择。    《复眼人》集合了好几个因为不同原因,逃离了日常庸俗态度的人。他们比一般人,多一点对于周遭的陌生抽离,少一点理所当然,也就随而多了一点不忍与珍惜。这样的多一点、少一点,主宰了他们的生命选择,增添了他们的犹豫与折磨,他们不是一般人,他们是难得看出了一般人的庸俗日常中,带着最恐怖的不正常的“复眼人”。

名人推荐

《复眼人》集合了好几个因为不同原因,逃离了日常庸俗态度的人。他们是难得看出了一般人的庸俗日常中,带着最恐怖的不正常的“复眼人”。——杨照我不知如何表达对环保议题的悲哀,以及一种无法抗拒的人生的悲伤,写到后来,我被笔下人物深深感动。——吴明益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复眼人》是一部描写人类心灵中的孤寂、挣扎的作品,写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晶报》当年那个因迷恋蝴蝶而写“蝴蝶的散文”的大男生,已“演化”成一位用双脚踏查台湾土地,在自然写作领域越走越深,并常常站到环境议题第一线的自然写作者。——《书香两岸》杂志

后记

给与我倾谈向火的人    大约五年前,我在网路上看到一则英文新闻。大抵是说太平洋上出现了一个极为巨大的垃圾涡流,缓缓漂流,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当时我正努力完成《睡眠的航线》,但这件事一直搁在心底。    有时候在野外,有时候在一些小镇,有时候在海边,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我从未见过,因为人类遗弃的东西而在太平洋上聚集成岛的形象,在脑中挥之不去。我开始常在课堂上或演讲时提及这个事件,渐渐地,我想象的岛上出现了一个少年,我把他取名阿特烈。一段时间后,我认定他出生在太平洋上的一个,鲜少为人所知的岛。    有一天,我决定把少年出生的岛屿取名瓦忧瓦忧岛。于是,小说开始了。    和过去从记忆挖掘出的小说不同,这部小说里没有一个人物是预设的,也没有事件纯粹属于我自己的记忆。我总在写完一段后,故事就此停顿在那里,等待某天,另一个人物出现,告诉我故事要往哪里去。我并没有把现实编织出一本小说的意图,在写作时,只是用了脑袋里的材料,替故事找出路而已。    于是,断断续续,小说写了三年,终于因为邱贵芬老师给我一个到中兴大学人社中心担任研究员的机会,我才有较充裕的时间做梦。在西部不同于东部的昏暗朦胧受伤的海边,重塑出一个东部海岸的故事。于是,这个故事也吸纳了这段时间,我的一些想法。    另一方面,初稿完成时,编辑曾建议我是否能为这部小说画插画,但我担心我的画作粗糙,于是我把稿子寄给多年前偶然在环境社团认识的画家张又然先生。两周后我们约在大溪的一家咖啡店碰面,我跟他解释着也给他看目前我的封面设计,也在废信封上草草地画了几个构图,告诉他书中几个场景如果由我动笔的想象。他也告诉我如果由他动笔的想象,以及他对这些人物、场景、故事的看法。我没有给他任何的建议、限制,希望他的创作能跟我的创作呈现一种对话式的关系,或某种接力的关系,但绝不是隶属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我的想象里,这幅画并不是一幅插画,而是他由这本小说,产生的联想、思想或者感隋。我们比手画脚,试着让彼此所形容的一些图像,展现在对方的脑海里。那天我们从午后聊到黄昏,窗外溪水潺潺,洋燕旋飞。    写作的这几年,这个岛屿与我想象的另一个岛屿都有很大的变动,对我而言,则是更坚定了几个信念。一是对于环境与这岛屿未来的诸般想法,一是我对写作与生活的想象。于是我仍然避开了在文学杂志、副刊上的各式发表形式,继续在我自己的角落写作。    就仿佛在一个将熄未熄的炉火前,为那小小的、围聚的听众,编织一个故事。火光在一些人的眼里燃烧,有人脸颊被映照得微红,有人靠着墙沉沉睡去,有人眼里深处慢慢凝聚出像针尖一样大小的泪水,有人终于在某一个时间点站起身来,开门离开。门外下着不大不小,像浮世绘画作里的那种,直线的雨。    我以这样的心情,写成这一本小说。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淡水河右岸

内容概要

吴明益
现任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有时写作、画图、摄影、旅行、谈论文学,副业是文学研究。
著有散文集《迷蝶志》《蝶道》《家离水边那么近》,短篇小说集《本日公休》《虎爷》《天桥上的魔术师》,长篇小说《睡眠的航线》《复眼人》,论文“以书写解放自然系列”三册。另编有《台湾自然写作选》,并与吴晟合编《湿地‧石化‧岛屿想象》。
曾四度获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亚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台北国际书展小说大奖,金石堂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书、博客来华文创作年度之最,《联合报》小说大奖等等。

书籍目录

目录
序言 毁灭的日常庸俗——读吴明益的《复眼人》
第一章 1洞穴 /2阿特列的一夜 /3阿莉思的一夜
第二章 4阿特烈的岛 /5阿莉思的房子
第三章 6哈凡的第七只 Sisid /7阿莉思的 Ohiyo
第四章 8乌尔舒拉乌尔舒拉,你真的要往海上去? /9哈凡哈凡,我们往下游去 /10达赫达赫,该选哪条路往山上?
第五章 11海上涡流 /12另一个岛
第六章 13阿特烈 /14阿莉思 /15达赫 /16哈凡
第七章 17阿特烈的岛的故事 /18爱丽丝的岛的故事 /19达赫的岛的故事 /20哈凡的岛的故事
第八章 21通过山 /22暴雨将至 /23复眼人 I
第九章 24海岸路 /25山路 /26复眼人 II
第十章 27森林里的洞穴 /28岩壁下的洞穴 /29复眼人 III
第十一章 30复眼人 IV/31 The Road of Rising Sun
后记 给与我倾谈向火的人

编辑推荐

透过复眼,我们看见世界的温度。 《复眼人》为台湾最红华语小说家吴明益长篇小说代表作,王德威、杨照、刘克襄、韩松等人感动推荐。 《复眼人》的浪漫幻想之间,充满诗意和忧伤:我们曾经以为已然弃绝的记忆与物事,终将在海的某处默默聚成岛,重新随着坚定的浪,搁浅在忧伤的海滩上。 《复眼人》荣获 2012 年台北书展大奖,蝉联 2011、2012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

作者简介

透过复眼,我们看见世界的温度。
★台湾最红华语小说家吴明益长篇小说代表作
★王德威、杨照、刘克襄、韩松 感动推荐
★自然环保主题,浪漫幻想故事
★充满诗意和忧伤
我们曾经以为已然弃绝的记忆与物事,终将在海的某处默默聚成岛,重新随着坚定的浪,搁浅在忧伤的海滩上。
★荣获 2012 年台北书展大奖 蝉联 2011、2012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
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忧伤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岛的过去和现在,也预示了人类的未来。
故事的开头,在广大无边的海上,有一个岛,叫瓦忧瓦忧岛,瓦忧瓦忧人相信世界就是海,而卡邦(瓦忧瓦忧语“神”的意思)创造了这个岛给他们。岛上的次子在出生后第一百八十次月圆时,出海远航,不准回头。少年阿特烈的命运就是因为他是次子……

《复眼人》集合了好几个因为不同原因,逃离了日常庸俗态度的人。他们是难得看出了一般人的庸俗日常中,带着最恐怖的不正常的“复眼人”。
——杨照
我不知如何表达对环保议题的悲哀,以及一种无法抗拒的人生的悲伤,写到后来,我被笔下人物深深感动。
——吴明益
《复眼人》是一部描写人类心灵中的孤寂、挣扎的作品,写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晶报》
当年那个因迷恋蝴蝶而写“蝴蝶的散文”的大男生,已“演化”成一位用双脚踏查台湾土地,在自然写作领域越走越深,并常常站到环境议题第一线的自然写作者。
——《书香两岸》杂志


 复眼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认为作家有两种,一种是小写的writer,一种是大写的WRITER。每个人刚开始提笔写作都是小写的writer,但总期待有一天能变成大写的WRITER。其差别在于大写的WRITER,可以穿越阴阳,从死者那边带回重要的讯息,让这些记忆重返阳世自有生命。吴明益说,他想成为这种大写的WRITER。台湾生态作家吴明益在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热潮下以自然写作而受到广泛关注,他的小说“脱离了纯科学性的报道文学”(陈芳明语),而在魔法般的细微叙事中呈现着诗意与哲理。继小说《睡眠的航线》为台湾家族史写作开创了崭新的阅读经验之后,2011年出版的小说《复眼人》再次受到广泛好评,荣获 2012 年台北书展大奖,蝉联 2011、2012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复眼人》故事起始像极了一部远洋部落的神话,瓦忧瓦忧岛是太平洋上一座神秘的深海小岛,被海神卡邦惩罚的族人被放逐这里,这源于族人不断繁衍、任意取食、迁徙、扩建城市、毫无节制的贪婪欲望。这里的人们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沒有文字,却拥有丰富的海的记忆。岛上的少年阿特烈背负着次子的宿命,展开了一场有去无回的航海旅程。随着洋流,他漂到了葛思葛思岛(一座巨大的垃圾涡流),与台湾岛上因丈夫和孩子遇山难而落寞无依寻死的阿莉思相遇。两个寻死之人与多条叙事线交织在一起,作家用“隐藏在诸多近乎写实的细节间”的“非现实性设计”,“让人几乎浑然忘却了幻想与现实的界限”(杨照序)。吴明益为瓦忧瓦忧岛重构了一段人类学历史,传说、歌谣、宗教、习俗,用巨细靡遗的人类学观察书写构建了一个人类的平行世界,一个因受惩罚而回归原始记忆的种群。在细微的自然与魔力叙述中,我们既追随着去安抚心灵的孤岛,也随着变迁的岛屿和环境试图追回早已钝化的埋葬在石屎森林下的自然触感,为过往召回记忆的温度。这个构筑在台湾及瓦忧瓦忧岛的故事,带着预言式的孤岛结局,在让我们惊骇忧伤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深刻地思考和环境同生共灭、生死相依的关系。“复眼人”这个形象在吴明益的几部表现生态环境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成就了一个冥冥中观照世界却不介入其中的局外人形象,从《虎爷》、《睡眠的航线》直到《复眼人》。这和吴明益的野外经验有关。作为一名书写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作家,到现场是非常重要的。吴明益认为现场能提供很多东西:环境、在地的声音、第一线的运动者和受害者,他们的声音会钻到你的脑中。他经常行走在台湾的山川河流海岸线,他可以因为想要看淡黄蝶专程跑去美浓;或者去追寻一种名叫“忘川”的蝴蝶名字来源,去寻找各种人与自然联结的记忆。他一个人在野外的时候,常觉得有什么在身边,却又说不出来。看到很美的蝴蝶时,很想和别人分享,却又苦于四下无人。只好情不自禁地对着空气说着话,好像对着那个不知名的对象。他想要表现这种对象无所不在的感觉,这个对象和人类有点像,可又不太相同。他观照世界,却从不介入现实。于是在《复眼人》中,他借着复眼人的口面对即将死亡、却又被记忆纠结的杰克森说,这是相对于多数的生物没办法用文字储存记忆,唯一能书写的人类所要付出的代价。因为从“没有一种生命,能够在缺乏其他生命或生存环境的记忆下而活下去的。”人以为自己不用依靠别种生命也能活下来,却忽略了任何生物的任何微细动作,都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变动。我们常常狂妄地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能够战胜自然,被不断求新的魔笛咒语锁了心,却忘记了这河流、这海洋、这湖泊、这山川从来不为我们独占,而是许多生命的共同居所。只有在吴明益细腻的笔触下,仿佛才能找回到一种自然的切身感,我们也身在那个被森林、海水包围的境域,能听到潮汐的声音,闻到海水的味道,听到林间虫儿的低鸣。可这一切也同时提醒我们,如果再不唤回和自然环境的记忆,这就是一个快要消失的世界。在这“沉默、安静、普遍、无所不在”(杨照语)的破坏毁灭中,在细微的溃散中我们无能为力,但罪魁祸首其实就是我们。
  •     躯体是灵魂的居室,也是死亡的居室,一个离开之后,另一个住进来,居室簌簌粉灭。我们必须流泪,保持作为一个生者的适当湿度和温度。——吴明益假如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那里并不遥远,却让你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你闻到海风咸而腥的气息,看到葱郁而神秘的群山,听到本地人奇怪却悦耳的口音,从无人的公路斜坡飞驰而下或坐在偶尔闯入的小店喝第一口当地口味新鲜的饮料时,你的情绪被惊喜点燃了,你庆幸自己来对了地方,而这种惊喜不是每一次出行都会遇到,吴明益的《复眼人》就给我以这种惊喜。小说在一个真实的大背景下展开——太平洋垃圾漩涡。百度上的介绍简洁明了,似乎不是什么大事——大意是人类往海洋里抛掷了大量垃圾,而这些垃圾在洋流顺时针的流动下逐渐聚集在一起,又通过向心力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垃圾大陆”。这片“大陆”有多大呢,据说已有两个美国那么大,并且面积每一天都在持续增长。作家运笔一挥,在太平洋上刮起一阵风暴,将这片垃圾漩涡引向了自己的故乡——台湾,故事就由此开始。在大设定下,作者选择了多线叙事,遭遇不幸的女作家,有故事的小酒馆老板娘,隐退的猎人,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他们的故事各自成章,又一一相连,就像奈保尔笔下的米格尔街,而吴明益向我们展示的是位于台湾某地的一处原住民部落。瓦忧瓦忧岛是一个特例,这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岛,它位于太平洋上,与世隔绝,“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岛上的人们以海为生,以神为邻,浪漫得甚至有些神话色彩。这座岛无疑是点睛之笔,据说也是作者创作整部小说的灵感之源,而从岛上出发的少年则为这个原本悲伤阴郁的故事增添了一抹非凡的亮色,如同在暗夜中的大海凭空跃出一只发光的海豚。吴明益的文笔唯美而独特,如同山泉海风,读来清爽怡人。吴在台湾被视作环保主义者,原生态作家,小说中不时夹杂着台湾部落的专有词汇,从他笔下也可瞥见台湾原住民的风土人情,但作者并不以此作为卖点,他更注重的是人物的内心对于回忆,对于不幸,对于家乡,对于爱情,不管身处海岛大陆,是何民族,都会共有的情感共鸣。除去人,作家将其余的笔墨付与大山大海,山与海在作者笔下被赋予生命,它哺育人,庇护人,伤害人,同时又为人所热爱,在小说中,山与海被塑造成受伤了的神的形象,他看见一切,感知一切,提供一切,忍受一切,毁灭一切,他无私亦无情,山中的死亡以及垃圾漩涡,甚至不能算作山海之神对人类的复仇,而是如同被打扰了睡眠的巨兽,在瘙痒下翻个身,无数生命就从神的脊背上滑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有人把《复眼人》看作环保小说,书中看似不经意提及的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以及灾难性的结尾,的确给人以环保启示的视角,作者悲悯又悲观的笔调令人动容,足以震慑平庸日常下的麻木之心,而我更愿意只将其看作一个凄美而悲伤的故事,故事中的人或背负着不幸与回忆,或背负着使命与宿命,他们依傍着山,背靠着海,共同迎接一场命运风暴的来临。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奏响鲍勃迪伦的《暴雨将至》,在这首富有启示性的背景乐下,故事于悲壮的山呼海啸之中落下帷幕,像很多故事的结局一样,作者将最后的视角投向一只猫,不忘让读者在唏嘘之余获取一丝安慰,看到一线希望之光。小说的不足也很明显,多线叙事的写法固然炫酷,但也致使整个结构分崩离析,作者在每条线之间试图所作的连接并不成功,让这部长篇看起来更像是由几个短篇拼凑而成。另外,故事的支线太多,甚至到书的三分之二处还发展出新的人物,略显冗余,主线尚不够丰满,支线则更显单薄,精彩的瓦忧瓦忧岛部分未能得以充分施展,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作者唯美的文字有时过于抒情,略有造作之嫌,而几处颇具科幻之感的写虚部分,又略显突兀。但瑕不掩瑜,对于初识吴明益的文学爱好者而言,这部《复眼人》有着不可忽视的闪光点,它足以让人眼前一亮,仿佛一阵醒脑的海风穿过海峡,向你扑面而来。
  •     环岛游的时候,苏花公路是必经之路。那时,我还没有读这本书。我便茫茫的看着右手边的太平洋,在时速60的公路上慢慢前行,雨刷缓缓,细雨悠悠。依着山崖的路段到了夜里五六点就黑漆漆的,几乎没有见到行人,也没有几辆车。好像,从熙攘的台北到洒脱的垦丁,之后就突然进入了一个星球的背面。都说这段路是死亡公路,开车的人告诉我,圆形的隧道是真隧道,方形梯形的都是为了防止落石。即便是花莲,遍地民宿都让我觉得不欣然,唯有苏澳的渔港有很多斑驳彩色细节。太平洋很忧伤,不像地中海蓝得那样灿烂。因为赶时间,实在难捱时速,我们便决定走雪山隧道,那时我便知道了,这条路修了十多年,千万艰辛,行驶其中的短暂几十分钟里,只有一种乏味的紧张感,对工程或山海的应有的崇敬感恩在昏黄如全世界标版的灯光中被晕染得让人困顿。如果那时,我已读了这本书,感觉肯定会迥然。我没想过,台湾的故事可以这样写。从一个莫须有却恍如熟稔的瓦忧瓦忧岛上的次子写起,到台湾岛H县海边小屋里一个悲伤寻死的丧子之母。他们的命运注定要在故事里交汇,乃至彼此拯救,但就算猜得到结果,也猜不到这场交汇是在垃圾涡流的震撼中发生。这本书里充满了对生态的意识,令故事在情绪载体之上承载了更多宇宙奥义。对山、对海、对树、对动物……的感知是原住民式的,是某种已濒临遗落的天地观;对城市、对人生、对世界的构成和轮回……的喻写是文人式的,也是某种已濒临灭绝的人间观。忧伤来自奥秘的隐形,以及,文字的虚构显形。我也欣赏吴明益的持稳,在故事中融入环境主题的手法是隐遁的,丝毫没有刻意,却近乎直白的讲述了人类和自然的一报一偿。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时空和虚幻穿插 文字直击人心 环保 民族文化 母爱 生存状态 内容宏大却不臃肿 让人爱不释手题材不算新 但角度太别致了! 很喜欢这类书 期待作者的新作品!
  •     环保。文艺,人文情怀…
  •     非常好看
  •     平平静静看完,然后还会再看很多遍。
  •     环保主题系列的小说,还是蛮感人的
  •     恰到好处的忧伤,巧妙的预示和回顾手法。平宗奇大大推荐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     呃,话说这个算是魔幻现实主义还是纯粹只是科幻?我不懂这东西。但是看里面很多叙事之外的东西还是有些累的,于是最后留到脑子里的,都是关于那几个人的片段式的故事,虽然有线把那些人串联起来,但是还是不那么紧密。看小说看到我这个份儿上,也算是挺失败了吧。唉。
  •     觉得《复眼人》里描述的瓦忧瓦忧岛太迷人,变成海胆的女人,海底的水母都是陆上生命的灵魂,为了和爱人道别不停和路边埋伏的少女做爱导致见到爱人后差点不举的少年,每个清晨都会因为太用力而掉下眼泪的便秘的瓦忧瓦忧人。就像觉得《盲刺客》里那个盲刺客与哑女的故事迷人,或者是被《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那个有独角兽的冰雪覆盖的墙内世界吸引,都是冰冷现实中包裹的一颗溏心蛋。
  •     我将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往那个岛。我仿佛看了那个岛的未来,而那岛上居住的是所有的人。五彩缤纷的臭海滩,迷朦的森林,高耸的绝壁,我们的海,我把对这一切的敬畏与哀伤留在心底,化作抹香鲸,跟随阿特烈去寻找不被卡邦回应的瓦忧瓦忧。
  •     我前后买了两本,封面印刷颜色略有偏差。责编应该更负责一点,文本出现了好几处低级错误。例如P2第7行“兼职”应为“监制”,序言出现这样的错误很惹眼。抛开这些不说,书是好书,很喜欢吴明益。
  •     出色!| 声音!
  •     看到张静初 在看,就买了。应该不错
  •     一部长篇叙事诗。
  •     还是要买台版
  •     回想起坐在面朝大海的房间看着太平洋,回想起在夜晚独自一人坐在山上榕树边的半个小时。对我来说像在点点滴滴的文字中回忆台湾。海豹,萨拉父亲的去世,被触动了。亦真亦幻的瓦忧瓦忧岛也让我想起了因为大风而没有去成的未被完全开发的兰屿。小说全篇多线叙事,还算比较丰满,单独的脉络都很吸引人读下去,可惜后面还在出现新人物,并且刻画过于仓促,而且语言太过造作了。
  •     纸质不错,字清楚,打算下午看起,感觉挺神秘的,应该不错~~
  •     他总是天马行空 我想去台湾看海
  •     孤陋寡聞,到現在才發現這佳作。近年很少讀中文長篇小說,這,打開了另一個世界。Magical surrealism 以中文讀起來質感很特別。但願島嶼,遇見天光。
  •     环保题材 却写的如此感性与悲伤
  •     文字优美,叙述口吻也比较舒服,前期小说所构筑的世界也自洽有趣。可惜到后面故事整个写崩了,乱七八糟的,受到故事的牵连,他的语言也会变得造作而面目可憎。
  •     最近在图书馆盲选的两本书都很不济啊……这书在说啥?想说啥?开头瓦忧瓦优岛次子们的灵魂,奇幻?后面太平洋垃圾涡旋,宣传环保?每个人物都咋了啊?轻轻出现了两三次的“复眼人”到底是什么鬼?好晕……
  •     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忧伤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岛的过去和现在 也预示了人类的未来
  •     “温柔的,物哀的光”
  •     读起来空空茫茫。
  •     一般,打发时间。
  •     很独特的立意,大主线下的分线写作很考验作者能力。小说总体平稳且略感伤,同时又有点村上春树上身的感觉。
  •     挺有想法,也营造出了氛围
  •     科幻类的,写的不错。
  •     读了一点,还没兴趣看下去
  •     剛旁聽完他的課,看他總深思的表情,想著原來是這樣的人寫了這樣的小說阿
  •     “……心底深处始终有一种细微的震颤,一种像拧开水龙头那样,有点太过于轻率的幸福感。” 我们都活的太过轻佻,都自以为在追求/放弃,其实人生如同海浪,突然之间默默涌上掩盖了些什么;又静静褪去带走些什么。如是而已。
  •     每一个事物都有眼睛,风景之中都留有眼泪,海的盐味,并没有增加一点。
  •     主题是不消说的,读起来不专心的话有点吃力,可能是不够习惯分角色并且插叙频繁的写作方式(太久没读过这类的小说了)。总体来说,对作者描述的世界还是很喜欢的,很想去看看这样一群人。
  •     真真假假说不清楚,缓慢的节奏把整个故事演绎成一个梦境。。。。
  •     环保主题 有点儿无聊。。。
  •     细部构建颇动人,或许是作者也有一对多愁善感的复眼吧。有几处情感变化确实写得好,局部处理总会有种现代寓言的感觉。人物几乎都来自非主流,或许因此堆砌了大量生造的词汇,但也导致了阅读的阻滞。为了那份脱俗的强烈意念,值得推荐。瓦忧瓦忧,谐音自闽南话的无忧无忧。
  •     今天海上天气好吗TT
  •     感人的作品。作者把那些搁浅的鲸比作一个太平洋小岛的远离人世的土著居民,又将被人类丢弃于海中而不断积累的垃圾比作一个远行岛民登录的小岛。人在不断的破坏着这个世界。
  •     在深夜的张掖车站读完。用空灵的文字诉说生命的温柔与空茫一向是吴明益的拿手好戏,只不过这次故事被放在两座孤独的岛上,因此味道更加潮湿而清冽。 “躯体是灵魂的居室,也是死亡的居室,一个离开之后,另一个住进来,居室簌簌粉灭。我们必须流泪,保持作为一个生者的适当湿度和温度。”吴明益之于我的意义就像出名前的李健之于喜欢他的人,不想看到他被谈论被消费,但又希望这么好的小说能够被更多的读者读到,好纠结╰( ̄▽ ̄)╭
  •     要找写海的小说很难。《黑暗之心》《老人与海》《白鲸》《鲁滨逊漂流记》都是在写人。吴明益的《复眼人》真是超纲文学史的一部小说。
  •     不错,很好,故事很新颖,特别,也值得我们深思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希望大家都环保一点...
  •     在一个独特的大设定下展开多线叙事,手法多变,立意不俗,虚实穿插的写法将氛围营造得神秘而诗意,唯美而悲伤,文字似乎都可以闻到海风的味道。初读吴明益,令人惊喜不已。缺点是结构略散,如果删去一些枝节,再丰满一下主线就更好了。
  •     文笔优美,但过多的情节描写,忽视人物的对话。
  •     人活着有时候是一种交换 用我有的换你有的。用未来的 换现在没有的。有的时候换来换去 又换回自己以前换出去的东西。 是这样呀 想看吴老师写蝴蝶
  •     带有一点点科幻的幻想文艺小说
  •     20160410~20160415,写的美丽而忧愁 文字如一条涓涓溪流潺潺流动,自然
  •     太好看了,可惜他的书大陆很难买到
  •     那些以为已经弃绝忘掉的记忆与物事,在不为人知的世界角落慢慢聚集,终会以另一种山呼海啸般的震荡随着坚定不移的浪搁浅上岸,一点点蚕食改变甚至毁灭我们曾认为坚不可摧的家园。暴雨将至,警笛拉响,沉浸不知悔改的贪婪人类。
  •     花三天看完了这本书,是去年导师在虹桥机场推荐给我看的,说着台湾的教育如何如何先进,从这本书里就能看得出来。我倒是觉得这评价有些过了,同样是讲环保,没有狼图腾的心痛来的强烈,讲科幻也远不及三体来的震撼。但讲故事的方式有吴先生自己的风格,书里用平淡的接近日常的口吻讲述着一个类科幻的故事,有一种慢慢罄开的悲凉,冷不丁冒出的哲理的句子,也引人深思。现今大部分的事已经与生存无关,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总会在够用之外多索取一份,而这份欲望产生的痛苦,全由安静的活在世界角落的瓦优瓦优承受了,不免唏嘘。但这世界本就弱肉强食,即便规则有很多错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只是成为了规则里的强者。或许麻木的人群里已经有人觉醒,想要改变点什么,也许改变已然开始,也许情况会越来越好,我不知道,可能也没有人知道吧。
  •     不是讨巧的题材,但作者笔力很强大,没有写坏。
  •     无与伦比的美丽与忧伤。
  •     看完這本書,發現所謂的推薦語,除了作者本人的,其餘一概沒有沒有感同身受,甚至覺得和內容全無關聯。所謂推薦語啊......深夜的時候,都有些不太敢往下讀。詩性的語言,精巧的結構(?),引人入勝的情節,以及哲性的反思,都有了。自身的某些觀念與行動,在讀過此書后,要做出改變了。或者更堅定,或者棄之重來。
  •     除包装外,封面外,小说都挺好
  •     人们抛弃的垃圾,就跟记忆一样,会模糊,会远离,也会在有一天回来毁灭我们,而我们是一个没有神保护,没有智者预知灾难,并且犯下罪孽的种族,我们望不到海,也看不到山,我想它们现在的内心和雨水一样,忧郁地看不到尽头。
  •     看的我饭不要吃,觉不要睡,水不要喝,厕所不要上。照金宇澄说,写短篇是小偷小摸,写长篇是抢银行,那吴明益这一单真是干得漂亮。有骨头,有肉,有神经的小说。
  •     文化既缘于寂寞,也长成于环境。相比人造的横流物欲,我们更需要灵性神力的自然。作者借复眼人尽收世界的全知视角,出自深度观察的记忆理论,陈述万物有灵,共生互存,生死相联的生存观,也是关于岛的故事。
  •     背靠海洋,飘飘荡荡。湿度和温度,柔和、潮湿、像细菌的温床,酝酿着生命的惘惘不可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