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310044371
作者:盖建平
页数:340页

内容概要

盖建平,女,华东政法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华人文学与中美文化关系。对人文学、大学通识教育、网络文化研究亦有涉猎。

书籍目录

导论  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第一章 《金山篇》研究:近代华人赴美乐观基调的文学呈示
第一节 华人新移民形象的正面呈示:发现广府侨乡移民传统
第二节 对跨国新生活的自信期待:从黄金物性出发的推论畅想
第三节 “米利坚”天命论:有待华人认清的美国现实
第二章 《逐客篇》:“新学霸才”对华人“金山”历程的特定分说
第一节 “诗史”的近代化:黄遵宪对时事的当下书写与新史识的引入
第二节 移民进程的强制中断:《逐客篇》对华人赴美“落地生根”的历程表述
第三节 “今非大同世”:种族主义压力催生的国族意识
第三章 《苦社会》研究:在美华人走向文化自立的曲折进程
第一节 “谴责”之外:《苦社会》的跨国政治社会批判性质
第二节 “惟有自保”:《苦社会》对美国华人观念自立历程的多角度书写
第三节 “决死”的信念:统摄《苦社会》全篇的中国文化伦理视角
第四章 “木屋诗”研究:早期华人移民应对生存绝境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中美学界木屋诗研究的既存成果及现存难题
第二节 木屋华人生存语境的文学还原
第三节 木屋诗的多重文化传统与近代观念转型的时代特征
结语
参考书目
I.文学文本
II.文学批评
III.历史研究
谢词

作者简介

《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构建》共分4章,立足文学,参证历史,对早期美华文学的4个经英文本进行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以中国对外发声、自我言说的话语建设为命题方向,着力探寻早期美华文学,早期美国华人跨文化生存经验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的现实价值,论证美华文学为当代中固文化、社会建设提供有效资源的特殊潜力。


 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摘要】: 以中美学界早期美华文学研究既存成果的梳理与当代命题的提出为导论,本文的四章正文分别对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的四部代表作品《金山篇》、《逐客篇》、《苦社会》、“木屋诗”展开文学与历史的互文性阐析与跨学科研究。本文打破美国华人史及排华史研究与中国侨乡文史研究之间原有的学科界线,在相关各类文史资料充分储备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文学文本对于早期美国华人生存经验的特定书写形态,同时阐发文学与既存历史叙事之间的互文关系,在文学的场域中对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间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经历予以重新观照。 贯穿本文正文四章的基本命题,乃是对早期美国华人生存经验的文史互证,以及对早期美国华人形象的正面呈现。本文对美国排华主义言论中关于早期华人移民的几个基本观点[“流民苦力”说(coolie)、“客民”说(sojourner)、“唯利是图”说(gold-digger)、“文盲”说(illiterate)等]予以引入中国学界侨乡文史研究成果的正面解构,由此实现文学研究之于早期美国华人生存经验的创造性书写,从而阐发以华语写成的早期美国华人文学作为近代时期华人赴美跨国生存经验记录的文学价值。 第一章从美华文学开篇之作《金山篇》的艺术风格分析入手,从中“发现”早期美华文学不同于既存美华历史叙事的对近代华人赴美动机的感性呈现,进而导向对中国唐宋以降的出洋传统的认知、对近代华人的美国观的重新认识,并最终解构既存历史叙事中“晚清赴美华人多为贫苦流民”的基本定调。这首长诗创作于美国排华初露端倪的时期,作者张维屏作为中国侨乡的先进知识分子,运用五行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黄金的诸多典故来推想华人在美国的未来。《金山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乐观、期待、向往美国的情绪,体现出“站在侨乡看美国”的特定视角,因而具有广泛而特殊的代表性。另一方面,《金山篇》未能指出当时华人在“金山”遭遇的歧视性赋税本质上源于美国的种族主义。然而,此诗折射出的当年出洋者近乎盲目又自圆其说的乐观态度,应当被视为19世纪中期以来华人不断赴美的一种精神动力。 第二章研究美国《排华法案》1882年出台之后的及时之作《逐客篇》,结合作者黄遵宪领先的西学修养、干练外交才华,分析《逐客篇》对美国排华运动来龙去脉的特定表述。本文认为,《逐客篇》贯注着近代中国一位优秀外交官所特具的现实经验与务实眼光。在排华成为美国全民性政治社会运动的特定时代语境下,黄遵宪将早期华人在美国“安居乐业”的“当初”与眼前的现状相对照,其中加入了黄遵宪对《排华法案》的种族主义性质的系统认知。在对《逐客篇》所特具的时代性的解读中,本文植入了近代中国思想界接受欧风美雨的文化变迁背景,主张:正是亲身介入美国排华现实的政治经验,促成了黄遵宪对当时中国进步士人热心西学时所怀的“大同”理想的正面反思。另外,在痛陈华人在美的可悲遭遇时,黄遵宪以美国黑奴作为对照,来突出华人强烈的耻辱之感,这又透露出诗人受到西方种族主义观念沾染的痕迹。由是,晚清近代中国文明转型期“新”“旧”观念驳杂的时代风貌亦得以随之呈现。 第三章从《苦社会》与国内同时期“谴责小说”的比较入手,呈示这部小说跨国书写的别异之处,进而平行参考国内学界对1905-1906年抵制美货运动的研究成果,发掘至20世纪初期为止美国华人生存经验的丰厚积累,最终得以辨识“美国华人”这一跨国文化身份的最初成形过程。在《苦社会》的文学叙事中,超脱于世俗物欲争斗的伦理诉求与反击排华的现实立场始终隐然并行,这一特定的观念状态与第一、二章所研究的《金山篇》、《逐客篇》对所处时代的观察评说一起,共同构成了早期美国华人跨国生存状态的多个面相。早期美华族群强烈的道德意识与亲情观念,亦在相关的移民观念变迁的框架下得以充分披露。 第四章对当代美华学界蔚为显学的“木屋诗”即天使岛诗歌研究予以细化梳理,通过对这一文本的内容及形式的文史整合,追溯20世纪前半叶被拘禁于美国旧金山海关候审所“木屋”中的华人的生存状况与精神世界,从而展现富于感性与个性的早期美国华人形象。本文主张,在衣食不周的囚居困境中,木屋华人除了对自身遭受的不公待遇发出愤怒的抗辨,还依然秉有优美的情感、自尊的气质、开阔的心灵、彼此的关切。如上种种感性力量,皆为早期美华移民群体对抗生存绝境的精神资源。本文将这一特殊创作形态的文学传统追溯到中国唐代的梵志诗,对木屋诗作为古代民间诗歌跨国延伸的文学特质予以比较阐发。最后,参照中国历代《诗经》读法,本文论述了读解《木屋诗》以及对整个早期美国华人文学予以深度研究的当代现实社会文化价值。 经由正文四章对早期美华文学文本的比较研究,本文将结论落于早期美国华人文学主题发展脉络与当代价值的重新描绘。面向美国学界,本文正面讨论了为美国排华话语这一“语言的铁幕”遮蔽的“未名之物”,指出呈现早期美国华人正面感性形象的要点所在;面向中国学界,则是实践以早期美华文学研究为平台的跨学科文本细读,展现早期美华文学阐释与美华历史重写之间的特定关系,进而对文学研究、文本读解的既定范式予以突破,并最终呈现早期美国华人文学作为当代中美两国可以共享的文化遗产的丰厚内蕴,以及促进两国文化界反思历史、沟通对话的“桥梁”特质。【关键词】:《金山篇》《逐客篇》《苦社会》木屋诗《埃仑诗集》早期美华文学排华法案华人形象东方主义新历史主义【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I712【目录】:摘要3-5 Abstract5-14 导言 中美学界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向14-57 一、中美学界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14-35 (一) 中美学界早期美华文学研究经典成果:几部文学选集的结集出版18-22 (二) 国内学界对早期美国华人文学创作的基本界定与相关探讨22-28 (三) 美国学界对美国华人早期书写的形态描述与内涵界定28-35 二、超越单一语种划界的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探索35-47 (一) 尹晓煌的早期美华文学跨语种研究实践35-42 (二) 参照美国当代文学理论:早期美国华人文学当代研究的基本命题思路42-44 (三) 早期美华文学当代价值的宏观揭示44-47 三、文学可以改写历史:早期美国华人文学与相关历史研究的特定关系47-57 (一) 美国主流排华话语传统约制下的美国华人史研究格局47-51 (二) 以创造新话语改写历史:当代美国华人文学的成功先例51-52 (三) 文学经典的重选与历史叙事主体框架的重构52-57 第一章 《金山篇》研究:近代华人赴美之乐观基调的文学呈示57-106 引言 "金山":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的定调之作57-61 第一节 "新移民"华人形象的正面呈示:从《金山篇》"发现"广府侨乡传统61-82 一、"流民苦力说":美华移民史对近代华人赴美动机的刻板化解释63-66 二、乐观的起始:《金山篇》对近代华人赴美情状的正面呈示66-72 (一) 关于美国招工广告欺骗性宣传之实际效应的探讨66-68 (二) 《金山篇》对华人作为自由人赴美情状的细节呈现68-72 三、广府侨乡深厚的出洋传统与移民经验:重勘近代华人积极赴美的历史动因72-82 (一) "彼氓蚩蚩—有客采采":《金山篇》对中美贸易之移民史意义的两重揭示72-75 (二) "有而不取空弃捐":华人出色财富创造力的深层文化伦理动因75-77 (三) 侨乡居民出洋传统的回顾与近代华人赴美动机的重新探讨77-82 第二节 华人对跨国新生活的自然期待:从黄金物性出发的推论与畅想82-94 一、土德生金说与黄金生壮说:美国"承运"之当代大势的确认84-86 二、天人感应说与黄金精变论:《金山篇》对于美国值得华人信赖的文化推理86-89 (一) 天人感应"规律"与"金山"承运而为的必要性86-87 (二) 金银精变"属性"与占有者遵循道德行事的必要性87-89 三、惜物利人:华人创造"金山"财富的深层道德旨归89-94 第三节 "米利坚人"的天命论:尚待华人认清的美国社会现实94-106 一、《金山篇》对美国民间排华暴力事件的隐去不提95-96 二、近代华人对采金重税之种族主义性质的辨认不能96-101 (一) "供应骚扰":《金山篇》对华人外籍矿工税的单纯理解97-98 (二) 外籍矿工税的种族主义本质98-99 (三) 种族主义税收法案的暴力运作方式99-101 三、基于"天命"的种族歧视:"金山"不容华人的根本理由101-106 第二章 《逐客篇》研究:"新学霸才"外交官对华人"金山"历程的特定分说106-176 引言 30年后:"新学霸才"黄遵宪与护侨诗名作《逐客篇》106-110 第一节 "诗史"的近代化:黄遵宪对晚清时事的当下书写与新史识的初步引入110-131 一、黄遵宪"诗史"创作的近代化新变属性110-114 (一) "公度之诗,诗史也":黄遵宪之新派"诗史"的性质定论110 (二) 从"时事"到"史识":中国古代文学由唐至宋的"诗史"衍义110-113 (三) "诗史"之当下性在近代史语境中的重新标举113-114 二、黄遵宪实现"诗史"创作的两大条件114-123 (一) "新学霸才"的开阔眼界:纵览近代跨国时势的才力114-117 (二) "诗界之哥伦布"的开拓诗笔:务切于今的现实精神117-119 (三) 《逐客篇》对美国排华形势立足特定外交视域的宏观把握119-123 三、《逐客篇》评说美国华人移民活动的三个基本观点123-131 (一) 美国排华是中国战国时代"逐客"排外思潮的当代重演123-124 (二) 是"定居"不是"客作":《逐客篇》对赴美华人移民动机的正面阐述124-128 (三) 侨民苦难"我"应负责:强调中国官员保护在美华侨的外交责任128-131 第二节 移民进程的强制中断:《逐客篇》对赴美华人"落地生根"的历程表述131-154 一、"开疆辟土":《逐客篇》以农业文明叙事定位的移民史叙事132-137 (一) "金山蟹堁高,伸手左右攫":加州"新乡土"的开发132-133 (二) "抵掌齐入秦,诸毛纷绕涿":旧金山唐人街的初步成型133-136 (三) 早期美国华人是否无视了"美国人"的现实存在136-137 二、"纷纷纵谣诼":《逐客篇》对美国排华舆论的整理归纳137-148 (一) 《逐客篇》对"金山"排华言论的归纳概述137-141 (二) 关注美华社群内部"同室操戈"的堂斗问题141-145 (三) 《逐客篇》对美国民间排华之种族主义动机的淡化145-148 三、排华运动理当问责美国官方:《逐客篇》对《排华法案》施行后果的论说148-154 (一) 对美国政府机关排华政策运作的单线强化描述148-150 (二) 《逐客篇》的视域空白区:排华运动始终具有民间暴力特征150-152 (三) 不是移民归化,而是平民迁徙:黄遵宪华人移民观的"前现代性"152-154 第三节 "今非大同世":《逐客篇》由种族主义压力催生的国族意识表达154-176 一、"天下"理想的扩展及转折:《逐客篇》之世界观念的近代化征象154-163 (一) 晚清士人文化预判中的"大同"美国形象154-157 (二) 近代士人"天下"视野的扩展与收缩157-160 (三) 直面华人在美之"争"的三层真相160-163 二、"只挟智勇角":黄遵宪对美国种族主义排华运动的实际回应163-170 (一) 外交官黄遵宪富有实效的护侨行动163-167 (二) 阐明作为弱国官员尽心奔走的外交软效应167-169 (三) 立足中国文化光荣记忆的护侨信念169-170 三、《逐客篇》对西方种族主义思潮的时代沾染170-176 (一) "不若黑奴蠢":近代中国士人对美国黑奴的隐性歧视170-172 (二) 近代美国排华主义对在美华人的"黑奴化"172-173 (三) 对种族主义的"软接受":近代士人参与"种族竞争"的文化自信173-176 第三章 《苦社会》研究:早期美国华人走向"文化自立"的曲折进程176-253 引言 在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中问世的《苦社会》176-181 第一节 "谴责"之外:《苦社会》的跨国社会批判小说性质181-198 一、一般的"谴责小说"与特殊的《苦社会》182-186 (一) 《苦社会》与"谴责小说"出版条件的一致性183 (二) 《苦社会》与"谴责小说"艺术特色的相通与差异183-185 (三) 对近代中国外部环境的呈现:华人海外生存经验的引入与整合185-186 二、《苦社会》批判时代政局的跨国视野186-192 (一) 对国内官员媚外的本质批判186-190 (二) 对日本政府强硬外交作风的直言推崇190-192 (三) 正面呈现美国官方种种排华行径192 三、重在行动:作为反美禁约时代舆论组成部分的《苦社会》192-198 (一) 指明抵制美货运动的可行性与合法性194-196 (二) 唤起发展民族实业的愿景期待196-198 第二节 惟有自保:《苦社会》对美国华人文化自立历程的多角度书写198-234 一、"苦社会"图景的跨国呈现:海外华人的"观念离乡"之路198-210 (一) 《苦社会》对早期美国华人个性形象的别样呈现198-201 (二) 《苦社会》对出洋华人妇女的群像描写201-204 (三) 《苦社会》对"海上浮动地狱"猪仔船的细致描摹204-210 二、呈现美国排华运动的在美华商视角:《苦社会》中的唐人街写作形态210-224 (一) 美国华人史研究对美国华人社群的"阶层化"呈现210-212 (二) 由内而外:以唐人街视角呈现排华政策的递变更新212-220 (三) 华侨与外交官之庇护关系的悖谬转换:《苦社会》对谭锦镛事件的改写220-224 三、面向国内读者澄清美国华人的真实生存状况224-234 (一) 正面揭示西方殖民国家的排华传统225-226 (二) 细致分说华人去"美国好发财"的真相226-228 (三) 罗列华人在排华运动中遭受的各种损失228-229 (四) 直接评点排华言论加诸华人的几大"罪名"229-234 第三节 "决死"的信念:统摄《苦社会》全篇的文化伦理视角234-253 一、"银钱"之争:《苦社会》楔子的世情隐喻主题及其与小说正文的文本同构234-239 (一) 楔子故事对中国及海外华人现实处境的世情隐喻234-237 (二) 楔子故事与小说正文叙事线索的同构237-239 二、《苦社会》对早期美国华人生活美德与情感风貌的大量呈现239-246 (一) 用心经营,不图横财240 (二) 保全家庭,放弃财产240-241 (三) 顾全亲人,忍受别离241-242 (四) 慷慨帮助所雇华工242-243 (五) 两次谋划接取受难华工回国243-244 (六) 承担美华社群一体的命运244-246 三、"实行我的权力":《苦社会》与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议程对接246-253 (一) "决死的心肠":抵制美货运动对美国官方的正面抗议及其效果246-249 (二) 美国华人生存经验"汇入"中国社会变革时代进程的宏大叙事249-253 第四章 "木屋诗"研究:早期华人移民应对生存绝境的文学书写253-332 引言 木屋诗的刻写与"发现"253-255 第一节 中美学界木屋诗研究的既存成果及现存难题255-269 一、中美学界对木屋诗的主题研究与价值阐发255-260 (一) 对木屋诗内容的宏观梳理255-257 (二) 美国华裔学者对木屋诗的历史文化价值阐释257-259 (三) 华语学界阐发木屋诗意义的几个要点259-260 二、对中美学界木屋诗书写状态分析的重新探讨260-265 (一) 无落款署名是否意在隐藏身份260-262 (二) 30年代后是否木屋诗创作锐减262-263 (三) 华人女性是否参与木屋诗的创作263 (四) 关于木屋诗作者之文学水平的不同评价263-265 三、中美学界对木屋诗"文学性"的既存阐释及其局限性265-267 (一) 主张"文学性"的核心在于内容265-266 (二) 选取合乎格律的作品为代表之作266-267 四、重审木屋诗"文学性"的两个切入点267-269 (一) 深化对早期美国华人生存经历的感性共鸣267-268 (二) 重新审视木屋诗的中国文学文化传统268-269 第二节 由对木屋诗的探讨还原木屋华人的生存语境269-297 一、《木屋拘囚序》:木屋惨史30年之开端269-272 二、旧体叙事诗:木屋华人出洋小传272-274 三、木屋诗对华人移民拘囚生活的立体呈现274-297 (一) 虐待遭遇275-284 (二) 意气不平284-290 (三) 吟味生活290-297 第三节 木屋诗的多重文化传统与时代特征297-332 一、广东地区的读书仕进传统与文学教育的普及297-301 (一) 客家读书仕进传统的形成298 (二) 近代以来海外华人移民的仕进情结298-299 (三) 海外移民重视文教的课读意识299-300 (四) 海外呈诗的仕进余风300-301 二、民间"真诗"自成一脉的风格传承301-304 (一) 广东文人诗"崇尚自然"的观念传统301-302 (二) 近代广东文人诗的民间特征302 (三) 明清以来士大夫文人对民间"真诗"的价值确认302-304 三、源自底层生活境遇的诗歌传统:从梵志诗读解木屋诗的绝境书写304-312 (一) 梵志诗作为民间诗的特出成就305-308 (二) 梵志诗创作强烈的生存意识:于现实绝境中寻求道德力量308-311 (三) 从梵志诗的民间精神把握木屋诗的立言高度311-312 四、功名荣耀与屈辱抗争:木屋诗中的边塞诗因素与尚武新风312-317 (一) 传统边塞诗报国荣身的双重诉求313-314 (二) 木屋诗对边塞诗元素的借用与吸纳314-315 (三) 木屋诗"作战"话语的特异性315-317 五、木屋诗华夏叙事之下的"国族主义"时代特征317-324 (一) 再次判定美国的"蛮夷"属性317-319 (二) 已近代化的华人移民社会观念——以侨乡杂志为例319-322 (三) 木屋华人国族主义情绪的跨国属性322-324 六、今日重读"木屋诗":《诗经》传统的遥继与再兴324-332 (一) 作为"资治通鉴"的《诗经》与木屋诗政治价值的发挥324-327 (二) 《诗经》写照现实的时代特征与木屋诗跨国时代精神的呈现327-328 (三) 《诗经》的读法追溯与木屋诗的阐释空间328-332 结论 作为当代中美两国文化对话资源与历史镜鉴的早期美国华人文学332-367 一、经由早期美华文学,当代中美读者对早期美国华人文学所处的特定历史语境有了何种了解?这一了解对双方有何价值?333-340 (一) 以早期美华文学专门研究响应美华学者解构排华文化的学术议程333-336 (二) 增进当代中国对近代以来"美国观"变迁的辨识与反思336-339 (三) 促成当代中国对现实面临的"种族议题"的正面关注339-340 二、早期美国华人的"持久信念"对于当代中美读者有何启发?340-346 (一) 早期美国华人"生存即胜利"的英雄主义特质340-342 (二) 当代中美文化的务实交流是两国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342-346 三、文学创作是否,或怎样,"联合、激发"了早期美国华人的生存行动?这对当代读者认识美华文学有何种启示?346-350 (一) 早期美华文学的双语创作有着应对排华主义的不同路向346-349 (二) 当代中国学界需要对中美文化的异质性予以更具体的反思349-350 四、早期作品记录的美国华人"自我实现"的模式与经验为当代读者能够提供怎样的借鉴?350-354 (一) 表述早期美国华人的移民经验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新话语351-353 (二) 以叙事框架的重构实现历史视野的更新353-354 五、早期美华文学各作品之间传承的文学传统(包括观点和形式)对于当代中国认识"文学传统"有何种启发?354-358 (一) 明确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的特定传统354-356 (二) 反思当代中国学界"文学性"概念的既存设定356-358 六、早期美华文学作品能够怎样增进当代中美读者对当年美国华人的了解?358-363 (一) 早期美国华人的移民经历具有丰富的跨国意义358-361 (二) 对早期美华文学价值重新认识的背后是东西文明格局的重新认识361-363 七、作为当代中美两国文化对话资源与历史镜鉴的早期美国华人文学363-367 参考书目367-377 后记377-378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作者2010年的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