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品味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08079892
作者:[美] 泰勒
页数:400页

内容概要

弗朗西斯•亨利•泰勒
(Francis Henry Taylor,1903~1957)
美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艺术品收藏家和作家。他出生于费城,曾先后担任费城艺术博物馆馆长、麻省伍斯特艺术博物馆馆长。1940年至1955年,担任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长达15年,其间他创立了自己的博物馆理论,认为博物馆不应只是单纯的艺术品累积,还应是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机构。除本书之外,泰勒的著作还有《巴别塔》(1945)、《艺术五千年》(1948)等。

书籍目录

导  言
第一部分 古典收藏的起源
第一章 最早的收藏品
第二章 希腊的贡献
第三章 罗马假日
第四章 中世纪
第五章 北部封建势力:威尼斯人的海上霸权
第二部分 美第奇家族的收藏者们
第一章 美第奇家族
第二章 美第奇家族的对手们
第三章 教皇——赞助人和收藏家
第四章 美第奇家族的完美谢幕
第三部分 哈布斯堡王朝的艺术
第一章 越奇怪,越奇妙 越古怪,越稀奇
第二章 百万和百万富翁
第三章 女总督和帝王
第四章 众多凯撒大帝
第五章 大公爵收藏家
第六章 腓力二世
第四部分 意大利文化的传播与法国、英国和荷兰的收藏
第一章 枫丹白露学派
第二章 都铎王朝统治下收藏的兴起
第三章 斯图亚特王朝的辉煌
第四章 白金汉公爵
第五章 英格兰古玩之父
第六章 议会分售藏品的悲剧
第五部分 十七世纪西班牙和低地国家的收藏
第一章 安特卫普和勃艮第人的遗产
第二章 荷兰共和国的中产阶级艺术
第三章 西班牙及低地国家的艺术与外交
第六部分 古典时期落幕下的罗马
第一章 裙带关系和巴洛克艺术
第二章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第三章 梵蒂冈博物馆的形成
第七部分 法国专制主义和收藏艺术
第一章 学术的理想
第二章 王室收藏
第三章 马萨林的兴衰
第四章 伟大计划和太阳王的日薄西山
第五章 卢浮宫的兴建
第六章 时尚收藏家:弗尔吕厄夫人
第七章 蓬帕杜夫人
第八章 收藏家与哲学家
第八部分 理性时代的英国收藏家
第一章 乔治王时代的品味与快速增长的财富
第二章 科学兴趣
第三章 霍勒斯•沃波尔与品味的法则
第四章 霍顿庄园和草莓山庄园
第五章 觊觎艺术宝座的汉诺威王室
第六章 业余爱好者的黄金时代
第七章 皇家艺术学院
第八章 雅典、哥特与中国风格
第九章 业余爱好者与考古学
第十章 埃尔金大理石雕之战
第九部分 德国专制主义与收藏的兴起
第一章 波兰和萨克森
第二章 腓特烈大帝及普鲁士收藏之风兴起
第三章 凯萨琳大帝
第十部分 拿破仑时代的收藏
第一章 愈演愈烈的革命风暴
第二章 意大利洗劫记
第三章 维旺-德农和拿破仑博物馆
第四章 法国古迹博物馆
第五章 归还与赔偿
后 记
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西方的收藏传统,以欧洲大陆为主的西方收藏史。从收藏的经典传统讲起,囊括了从古埃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一直到拿破仑时期的西方收藏历史。全书将西方收藏传统纳入整个社会和文化演进的大背景中来关照。全面梳理了从古埃及到拿破仑时期,收藏的起源、兴起及发展的演进脉络。并逐一回溯各代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文中配有丰富插图,选取每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思想,使之与收藏历史融会阐释,产生出多线索多维度的阅读效果,令阅读视角更广阔和清晰。同时,文中包含很多历史人物和艺术家的轶事。


 天使的品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艺术收藏的功能是什么?其内在的道德意义为何?它是否存在一种自我的内在表达?这些设问,正是这本名为《天使的品味:艺术收藏的历史》试图阐释的几大主题。对于敏感的读者来说,这个书名实在过于高大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指向性,就算不是自绝于人民,也与普罗大众有点距离。端看其英文名为《The Taste of Angels》,直接翻译为《品味天使》更加“信”和“达”,猜测出版方片面追求“雅”这一字了。再者,全书内容侧重于讲述人与艺术品互动的故事,各色人群对应着不同特点的艺术品、收藏方式、收藏心理,二者关系中,人的主动性和艺术品的被动状态一目了然。作者以古埃及、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收藏时期开篇,那时人们的收藏多与宗教和公共财产有关,主要是贵重金属和奇珍异石,是一国财富的累积和生活日常所需,集中呈现在王城和它的图书馆。那时候的收藏远没有没有后来那么正式,人们也没有现代收藏家的自觉意识,现代人眼中的艺术品当时更多是政治、宗教的附属品或者军事的战利品,也没有条件产生独立的理论去讨论艺术及其收藏。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国家的战利品涌入王城,流向贵族的家中,拥有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就如神庙中有一座以我命名的雕像那样——成为当时的时尚和身份象征。最终量变引起质变,中世纪掀开了人类收藏史上的新篇章,往后的人们——主要是王公贵族、军阀财团、绅士强盗——以炫富、投资、人文追求等目的不一、品味不一的收藏模式不断开启。纵观全书编排,作者以时代变迁为总轴,或以国家为范畴,或直接以家族为对象,对西方几个重要的收藏时期做了结合历史文化、传奇故事、艺术品鉴与人物评论,进行了杂而不乱的精彩描写,看的过程中时常讶异于作者惊人知识储备总量、对于材料优秀的统筹布局能力,以及处理众多情节、人物时叙述的严密逻辑。由于作者的知识积淀丰厚,艺术收藏的方方面面、枝枝蔓蔓的信手拈来,以至于本书涉及到的分支太多、容量庞杂、信息满溢,使它成为一本难以定义单一主题的书籍。艺术品鉴赏与收藏、艺术家与赞助者、文明与掠夺、艺术品位与商业投资等等,或相辅相成、或相互背离的概念都被放置在600页的书中,阅读过后的梳理过程如同看《红楼梦》一般,八卦传奇、金钱权利、枪炮鲜血,国事家事天下事应有尽有,大家各取所需,见仁见智、乐山乐水。其中,全书还有一个容易被读者忽略的隐含主题,即是强调公民对于以艺术品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共享的权利,一定程度上要求国家回归艺术品的公共性质,以提升公众的艺术修养,激发各个阶层智慧和文明的活力。但凡了解一下作者泰勒的生平,就会理解这一主题深植于他的人生之中,他对于“天使”和“品味”两者之间的主谓关系表述一直倾向于把天使放在被动的一方,用中国特色的话语形容即是:以人为本。作为一名著名的博物学家,泰勒曾任职于多家博物馆,地位相当于国内故宫博物院文物鉴赏方面的专家。但他的主业不是抛头露面参加鉴宝栏目、出具鉴定证书、给出市场参考价,而是致力于推动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使其成为公共场所,让大家共享人类文明的艺术盛宴。我们必须承认,艺术品从一开始就和文化纠缠在一起,无法分而视之,此种逻辑在中国可能表现得同样明显。艺术品除了美的功能之外,更多的是充当文化的载体,人类文明的历程蕴含在各种器物之中,随便一粒尘埃若有了时间的加持,都要细心留存,不能抹去。正因为如此,阅读以西方艺术品及其收藏历史为主题的《天使的品味》一书,存在着先天的文化的分野,如同西人看东方文化神秘深邃,国人看西式收藏历史也是隔了一层,看得到艺术品,看得到艺术家、看得到收藏家,却很难将之视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领会艺术品流传历史、共享文明的作用,其道德意义更是在于艺术品超越其物质本质的桎梏,上升到全世界、全世代共通的精神领域,这就是艺术品最好的自我表达了。艺术品收藏的历史,在博物馆日益向公众开放、展览物品逐渐增加丰富的当下,或许真的可以在私人收藏大行其道的商业氛围中,开启新的篇章:凡人的品味,即是天使的品味。
  •     收藏之于艺术,原本便类似一个悖论。一方面,艺术品的价值似乎正是由收藏所体现的,但另一方面,艺术品一旦与收藏和交易牵连,仿佛就变得有辱清名而为学者讳了。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所有的艺术史都摆脱不了收藏家的身影,但却始终没人动笔书写一部艺术收藏史了。好在我们还有泰勒,Francis Henry Taylor。这位传奇的博物学家、收藏家与作家,从费城艺术博物馆到伍斯特艺术博物馆 ,再到传奇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终其短暂的54年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他都在与博物馆和艺术品在打交道。他掌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十五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理论,他将收藏的目的视为传承而非储存,提出了要让艺术品的生命在人们的品鉴中获得延续的理论。而本书,则是他关于艺术收藏史研究的集大成者。在泰勒的笔下,经济、强权与对美的追求共同组成了艺术收藏史的三对碱基,他们彼此缠绕,盘旋着编写出属于收藏史的基因,这基因被深植于每个新兴强国的土壤中,渗透到每个征服者的血液中,深埋于每个收藏家的心中。于是收藏作为一种爱好,更像是一种贪婪,一种欲望。富有的商人们用精美的画卷和璀璨的珠宝来炫耀自己的财富,伟大的征服者用洁白的理石与耀眼的金银来彰显自己的勇武,崛起的国家用宏伟的建筑与稀罕的收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伟大。收藏被赋予了如此之多的额外意义,以至于其作为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与不褪色的通货的价值都被大大削减了。于是我们看到那些伟大的名字——征服者亚历山大、艺术家永远的庇护者美第奇家族、神圣罗马帝国永远的王室哈布斯堡、“黄金时代”的开创者伊丽莎白女王、法兰西的情人蓬帕杜夫人、德意志的王者腓特烈大帝、欧洲的征服者拿破仑,乃至那些没有出现在泰勒笔下,但却有着更为狂热的收藏爱好的诸多伟人,他们都将收藏视为自己权威的彰显与生命的延续。人们对艺术收藏的狂热,既包含了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又糅杂了人们对美与艺术的热爱,当然,也一定包含着对财富的贪婪。泰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眼光突破了传统收藏家的桎梏,将历史的变迁与艺术收藏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对待。透过这些人类创造出来的永恒等价物的交换与流通,泰勒向我们所展示的东西远远超出了那些枯燥的收藏品陈列单,而这正是过去的历史学家所没能告诉我们的。正如第三帝国对欧洲艺术品疯狂搜罗的背后是一个疯狂的帝国意图吞没世界的野心一样,碧奇宫中陈列着的马萨乔、多那太罗、波提切利、达•芬奇、拉菲尔、德拉瑞亚、米开朗琪罗、提香等人的巨作中折射出的是美第奇家族对经济的掌控。艺术家们创造了艺术品,但收藏家们却赋予了他们永恒的生命。收藏家们让艺术品成为了金钱的代言,虽然庸俗却令其闪耀;是收藏让艺术品成为了美与历史的载体,虽然沉重却能成为永恒;是收藏让艺术品成为了民族与文化的象征,让艺术能得以打破物的属性,升华到更高的层次。正如作者所言,“本书所有章节都试图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和财富的关系,更是珍贵的藏品与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艺术品被保存下来并代代相传,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的观念,这些观念一直被认为是丰富的生命所不可缺少的。他们是一个民族的青春期和另一个民族的智力和成熟区分开的重要要素”。泰勒试图在书中同我们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即作为一个收藏者,首要的任务究竟是要用这些藏品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还是要承担将这些藏品的精神与文化进行传承的责任。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曾于1940年到1955年间掌管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长达15年的博物学家与艺术品收藏家,他担任馆长期间,前来参观的游客人数达到了惊人的每年230万人次,就是他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回答。当然,在此我也不得不小小的诟病一下本书的译者。本文英文原名为《The Taste of Angels: A History of Art Collecting from Rameses to Napoleon》,直译过来应该是《对天使的品味:艺术收藏史——从罗马时期到拿破仑时代》,但译作天使的品味,似乎也并无不妥。虽然泰勒在书写这部巨著时保持了其一贯的冷静与朴实的写作风格,但显然不代表着我们也同样期待中文版的翻译延续这种略显干涩的文风,依笔者之见,若论及“信达雅”,本书只能堪堪达到“达”的边上,更遑论“雅”了。不过,2013年北大出版社曾以《艺术收藏的历史》一名出版过此书,笔者翻阅过后发现,其行文之艰涩枯燥,尤胜本书。也许正如后记中译者所言“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本书包含英语、法语、古法语、德语、希伯来语等多种语言,翻译难度很大,我们多次请教相关语言专家,有些内容或因语言差异,译者的理解可能有不全之处”。虽说如此,但翻译不够给力,难免也是一大憾事。另一件遗憾的事情是,尽管泰勒在本书的前言中曾说过,本书之后还会有关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收藏家与美国的收藏兴起的著作问世,也就是说,本书只是他更宏大的艺术收藏史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上半阙”。他曾计划将拿破仑时代之后,直到他所生活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艺术收藏史另成一书。想想看,多少激动人心的内容将会在他计划的另一本书中出现?叶卡捷琳娜大帝从欧洲疯狂褫夺艺术品的行为竟然让英法不得不下达禁止艺术品出境的禁令;统一的德意志德国又如何试图用那些伟大的精神融入他们的民族之中;日不落帝国是怎样将其视线所及之处的艺术品一扫而空的;更遑论两次世界大战对艺术品收藏造成的影响,以及美国,这个新兴的资本强国,用怎样令人目眩的手段将全世界的艺术品集中到这个曾是一片文化荒漠的国度中的。只可惜天不假时,泰勒终究没能完成这部巨著的下半部分,但或许我们可以从杀青于本书出版九年后的《Pierpont Morgan as collector and patron, 1837-1913》一书中,窥见到泰勒原本宏伟计划中的一部分。
  •     苏格拉底问希庇阿斯:“什么是美?希庇阿斯答:“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反驳说:“这种讲法说不通,一匹马,一把竖琴,也可以是美的啊。再说赫拉克利特说了,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也是丑的,那么最美的人比起神来也是丑的,怎么一件事物可以既美又丑呢?”这是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一段,是给美下定义的最初尝试。通过这段对话,柏拉图引出了问题的根本所在——没有哪个具体事物可以概括美,那么,使这许许多多具体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那个“美本身”是什么呢?柏拉图进行了许多探讨和考察,都没能找到完满的美的定义,最后他只好说:“美是难的。”好在,我们并不是必须在明确美的定义之后才能欣赏美。从柏拉图的探索中可以见出,美加之于具体事物之上,就可以得到展现。于是,许许多多的艺术家致力于发现美、捕捉美,将其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展现出来,也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艺术品。加上世世代代收藏家们的通力合作,我们得以在今天欣赏到各个时期的艺术品。早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可使国人的感情得到净化,使其由于经过艺术熏陶而心地良善,满足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虽然该观点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但反对之声均是针对宗教是否可被替代的问题的。美育对人修养的促进毋庸置疑,接受艺术熏陶,是人的必然需求。《天使的品味》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一部艺术史,但与一般艺术史不同,这既不是一本编年史,也不是简单的按地区、流派归类的历史。作者弗朗西斯在导言中写到:“撰写本书的动机是被艺术品收藏背后所蕴藏的‘道德’因素所激发的……艺术品收藏有着一种复杂的、不可抑制的内在自我表达。”所以,读这本书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去寻找收藏背后的心理发展,整理出一条收藏心理发展的脉络,从最早的古埃及法老的收藏,到19世纪的两千年轨迹。弗朗西斯在描绘这一条脉络的时候,不拘泥于时间、地点、流派等传统分类方法,而是详尽分析收藏品的源起、内容、风格、联系。所以,初看之下可能会心存疑惑——在本书开头就已出场的、作为收藏史源起的罗马,为何在第六部分自成一体?在第四部分已分章节介绍过的法、英,为何各占七、八一个部分?读了书便知,这并不是没必要的重复,也不是逻辑混乱,而是梳理思想承接关系的必然做法。从收藏的角度出发——收藏品历经了怎样的辗转,就是时代背景;收藏品在当时的价值多少、受重视与否,就可以反映当时的艺术主流品味;收藏品对后世有怎样的启发与影响,就由此梳理出了艺术传承的脉络。艺术收藏的初衷融合了越来越多的元素,承载了愈加厚重的文化底蕴。这本收藏史的主要着眼点是西欧地区,与西方美学史一样,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如:在本质论美学时期,即本文开头提到的柏拉图探索“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的时候,收藏心理也较为原始和粗糙,初期收藏是作为贵族的爱好而存在的,逐渐演变为政治、权利的象征,美的概念不甚明确,收藏心理也较为浅薄;在神学美学时期,教会力量强大,与之相应,收藏品也聚集于教会之中,教会的腐朽奢侈在另一方面促进了对收藏品的收集和保护,教会藏宝库的宝贝可与古希腊罗马神殿收藏齐名;等到了17世纪,欧洲发生“认识论转向”之后,人的理性觉醒取代了神学统治,艺术收藏也从宫廷、教会蔓延到了中产阶级民众,如荷兰的艺术收藏黄金时代便是一段蓬勃、开放的时期;此外,由认识论美学发展出来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法德理性主义美学、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都在收藏史中得到相应的体现,在《天使的品味》一书中都有详尽的叙述。各个时期的大收藏家们,王公贵族,商人主教,是攫取者,是资助者,是传承者,也是保护者。最后,作者说:“本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样的指控:诸如处处离题,涉及了很多有分歧的领域。”对这句话在我看来是一种巧妙的辩护,是作者艺术观点的体现。这句话,一是表明“离题”不可避免,就如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一样,脱离背景聊艺术也是太过空泛轻浮的;二是谈艺术本应涉及多领域,许多艺术家本就是跨多个领域的大师,如以绘画闻名于世的达芬奇,他同时也是伟大的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和作家。大师的艺术作品是从擅长的各领域中提取出来的精华,若只谈艺术而不 “涉及有分歧的领域”,那才是真的狭隘。艺术的覆盖面本就极广,具体的某些部分是否离题,因关注点、兴趣点不同,读者心中也自有不同判断。艺术家陈源初说:“艺术史既是一种人文学科,也是一种另类的历史,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历史学不同,不能单靠文字,更多的是用图像视觉来写历史。”《天使的品味》在文字描述之中加入了大量的插图,部分为铜版纸彩印,看起来赏心悦目。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he Taste Of Angels,更确切的意思是对于天使的品味,天使是被欣赏的对象,是圣洁、艺术、美的象征。如果说,艺术,是将美凝为永恒,那么收藏,就是将美纳入怀中,读收藏史,也就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仰望艺术的浩瀚星空吧。刊于《珠江商报》2014-7-13 A7版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这是本无法定义单一主题的书,个人倾向于追究到作者致力于推广艺术品回归公共性质这一点上。天使的品味,如果不反转成无主语的品味天使,那么,试图走向凡人的品味亦是不错之选。
  •     西方艺术收藏史,颇多政治历史经济人物相关的内容,毕竟艺术收藏是和社会发展,经济情况高度相关联的。不少艺术家也是深度投入了社会生活中,另外各个时代君主,风流人物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截至19世纪的大英博物馆,大英美术馆,卢浮宫的建立。后面20世纪的内容应该是另外一本书来讲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