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观察法(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5-5-31
ISBN:978756248922X
作者:丹尼·L.乔金森
页数:160页

内容概要

丹尼•乔金森(Danny L.Jorgensen)博士是一位知名的宗教社会学家,美国南弗罗里达大学的教授,该校研究生院的前任院长。他出版了多部著作,在《美国社会学杂志》《社会学季刊》《城市生活》《符号互动》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他运用参与观察法做出了许多出色的研究,是该方法的著名权威人士之一。

书籍目录

第1章
参与观察方法论
参与观察法的运用
参与观察法的特性
局内人的观点
日常生活世界
阐释性理论和理论化
开放的逻辑和研究过程
深度个案研究
参与者的角色
收集信息的方法
小结
练习
第2章
界定研究问题
研究的社会文化背景
开始进行
不断发展的界定过程
构造概念和确定指标
小结
练习
第3章
进入研究现场
选择现场
现场的特征
进入现场的策略
理解性及选择性观察
小结
练习
第4章
参与日常生活
位置和视角
参与观察的形象
局外人角色
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角色
局内人角色
成为研究现象
团队策略和使用助手
小结
练习
第5章
建立和维持实地关系
信任与合作
互惠与交换
建立关系的策略
克服障碍的策略
小结
练习
第6章
观察和收集资料
参与中的观察
访谈
文献及人工制品
个人经验
小结
练习
第7章
制作笔记、记录和档案
……
第8章
分析和理论化
……
第9章
撤离现场和交流成果
……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与观察法》这本小书自1989年出版以来,在西方社会科学界长销不衰,已逐步被认可为经典之作。本书也是我国内地引进的第一本专门讲述参与观察方法的译著。
《参与观察法》作者长期使用参与观察方法开展研究。基于其丰富的研究经验,他在书中既讨论了参与观察法的方法论基础,以及适合的领域与局限;又讲解了这种方法实际操作的基本程序与具体技术,并展示了许多参与观察法研究的成果,提供了大量实用、有趣、新鲜、富于启发的信息。


 参与观察法(修订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了丹尼•乔金森(Danny L.Jorgensen)《参与观察法》,脑子里忽然闪过这么一句话——有时候为了科学研究,你需要学会做一个卧底。顾名思义,参与观察法就是要叫研究者“参与”到被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观察”,以及去感受、去反思。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认为参与观察是所有研究方法中最具有综合性的一种,它所收集的资料能够提供研究现象的更多、更深的信息。有人认为,参与观察法是社会研究中一种主要的,甚至是质性研究核心的方法。但实际上,在看到这本书以前,我根本不知道有这种方法存在。作为一个三流大学的社科博士生,我写论文最大的参考是那些CSSCI们。然而中国主流社科期刊中的那些学术论文,几乎没有采用这种方法的。作为学术读物,这本书读起来算是比较好懂的(翻译的文字也还可以)。因为乔金森是把这本书当成教人运用“参与观察法”的教材来写的。他首先简要地讨论了参与观察法的方法论基础,适用的领域与局限;然后讲解了这种方法实际操作的基本程序与具体技术,并在期间穿插展示了许多参与观察的研究成果。如此看来,这本书填补了某种空白,对于中国国内学界而言是必要且重要的了。然而,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此。并且,如果仅仅如此,那它的命运将会很悲哀——因为主流学术期刊对于这种方法的冷落,注定了不会有多少人对它有学习的兴趣,就算只是一本价格便宜的小书,也不会有多少人肯掏钱购买。可是,我希望有很多人去读它。因为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所有做社科研究的学者、学生来说,至少在以下几点具有启发意义。首先,参与观察法挑战了一种成见——学问是在书斋里进行的。当然,这并不是参与观察法的创见,自从马林诺夫斯基以来,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者们就开始走向田野,走近被研究、被观察的对象。然而,参与观察法需要研究者更进一步:研究者要么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要么能自然地与被研究者发生频繁的、紧密的往来。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者可以凭借自己本来在社会生活中多重真实身份中的一种,也可能需要不同程度的扮演。采用参与观察法的研究者要混迹到某一研究谜题“罪案”的嫌疑人、受害者、旁观者、认证当中去,去寻找真相,也去寻找证据。极端的情况下,研究者就像在做卧底,只不过他们为之服务的不是另一方的黑帮老大或者警察部门,而是知识的真理。其次,参与观察法也挑战了另一种成见——科学研究是呆板无趣的。事实上,运用参与观察法做研究,从界定研究问题、确定要观察的群体开始,到接近、交往、了解、记录、探究,再到最后的分析并写成论文,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不确定性,研究者必须在往复不断地反思中,去确定最终可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与结论。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就像一个侦探——他知道有一个罪案存在,他需要找到罪犯,了解罪犯的动机,以及罪案实施过程的所有关键环节。这不是很有趣吗?第三,本书对参与观察方法条理清晰的介绍之中,宣告了这样一个观点:不能为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拒斥和忽视研究者与被研究问题之间基于心理因素的内在联系。丹尼•乔金森在书中这样说:“个人主观兴趣或价值观与追求科学的真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参见Psathas, 1973; Rabinow, 1977; Hunt, 1984; Krieger, 1985)。”还给出了4个文献出处,以表明这个观点很有群众基础,不是他一个人的专属感受。乔金森还说:个人兴趣具有潜在的力量产生与研究主题一致的激情和智慧,从而激发新的洞见和创造性(Johnson, 1975, 1977)。他举例费拉罗(Ferraro,1981)对于虐妻问题的研究兴趣来自于她自身的受虐经历。她运用参与观察法,并结合自己的自传来研究受虐妇女和庇护行动,努力干预这一社会问题,展开社会学的探讨。没有迹象表明她的个人兴趣影响了其研究的客观性。恰恰相反,费拉罗的受虐经历使她能够很快地与受虐妇女建立令人非常满意的融洽关系。同时,乔金森如实承认做研究是艰苦的,他认为也许正是这些兴趣使得参与观察者能够数月甚至数年坚持从事这一艰辛的工作。他还指出应该如何看待个人的兴趣、偏好与研究科学性、客观性之间的关系:参与观察法不是否定个人的兴趣与价值观,而是要求认识到这些思想与情感对研究工作具有怎样的影响。通过报告个人的兴趣与价值观,有利于别人能够更好地判断你的价值观对于你的研究发现所造成的影响。基于以上三点,自然而然,一个最重要的结论就是:为了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我们应当去研究那些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感兴趣、真正想找出答案的东西,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然而,在现在中国的学术环境和高校的考评、奖励机制下,做到这样很难。在国内,在各种基金项目的引导之外,真正为了自己内心的兴趣去探索某个现象、问题、群体而去做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少了。大学教师们几乎都不敢无视各种课题,只凭兴趣写论文。他们为了体制内的副教授或者教授的职称、待遇苦苦挣扎,内心深处往往并不认同自己所做的研究。我已经很多次听见高校的教师们带着无奈自嘲,不知道自己写的那些论文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因为各种外力的驱动,社会科学大部分领域的学者不但不会选择费时费力又费心的参与观察法,更是往往被那些“不得不做”自己却无半点兴趣的课题压得喘不过气。但是,如果心底还对学术留有一点憧憬和信仰,还不情愿学术研究沦为生存之道,论文变成垫高工资和津贴的砖头,那么苦苦挣扎快要丧失信心的时候,不妨告诉自己,你是一个卧底,一个视真理高于性命的布鲁诺党的卧底。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相比国内的学术研究,这本书介绍的研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人关于学术人生的启发。
  •     入门
  •     译者前言真为定性研究正名。定量有模板,是个技能。定性考验的真是功力和思维。里面的方法,扎实地看一篇好文献应该能掌握
  •     敏感化概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