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薄伽梵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9-8
ISBN:9787500405290
作者:[古印度] 毗耶娑
页数:331页

《薄伽梵歌》读后感

对薄伽梵歌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如果更早遇见的话,也许就此错过也说不定。每当为“业”所困的时候,应该看看这本书,即使无法达到解脱,无法达到梵,但是至少能达到平静吧。如果能看到无为中的有为,能合有为为无为,人生恐怕也会变得不一样。但是我倒不是说羡慕这样的人,反而我觉得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合群的,因为太冷漠。也没有想过要解脱轮回,也许只是响应内心梵音的呼唤叫我接近这种学说。因为信仰,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东西,是你没法说服我我没法说服你的。所以也不会特别推荐别人来读,因为同意的自然同意,不赞同的多说无益。不可否认里面有些内容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和社会性,但是还是无法掩饰它在哲学领域的高度。反正我就是很喜欢。很难想象十几世纪前的印度人就如此深刻地思考人生和宇宙的关系,相比现在科学技术的确发达了,人的思想却没有进步到哪里去啊。没看过其他翻译版本,我看的是张宝胜译版的,注释写的很仔细,从考据到自己的理解,英译版的参考,谢谢译者如此仔细而且不带主观的注解,让读者才能更好的理解这本经典!!

优美的薄伽梵歌

震撼人的心灵的《薄伽梵歌》我通常选择晚上读,这个时候能让我更加体会到婆耶娑的智慧。想研究学习佛法的也可以从这部瑜伽经典开始。实在是不容错过的好书啊。

这个...海老头是不是读过这本书啊...嗯,印度教的哲学很有意思...哪天有空练练瑜伽...

問題

一切都是爲了獻祭而存在存在即獻祭嗎如果有位於最低的那個誰是爲了它而存在的呢

这本书挺有意思的.

  没耐心认真看这本书的序言,忘记了它的成书年代是佛学之前还是之后...圣雄甘地最喜欢这本书,奥修也做了推荐.  当我认真把全书读了一遍以后,我无法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因为这本书里很多东西充满了佛学况味,比较经典的是对于瑜珈的叙述...如想认真修行佛法,自然研读佛之原经是最好的...但这本书对人很有些启发.  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经使人生发智慧,读过一些佛经后再读世间其他书,辨识能力和免疫力自然会高起来...

世界名人评《博伽梵歌》

《博伽梵歌》是世上最古老的瑜伽典籍,五千年前用梵文写成!讲述无限宇宙与流幻人生的终极真谛,使人获得心灵的宁静,重拾在纷繁琐乱中抉择的勇气!它帮助现代人战胜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压力,对身、心、灵全面健康。面对宏伟的宇宙创造,自我只不过是沧海一栗,平日的自大太过可笑,唯有谦卑下来,与宇宙的创造者相连才是获得平安、吉祥的根本;时而感到犹如站在喜马拉雅山之巅俯瞰世界,一切的真相尽收眼底,不禁为自己产生执著心、纷争心而感到汗颜,遗憾自己为什么浪费人生宝贵的时间去追求如昙花一现的短暂事物,而不为获得永恒而努力;时而如沐浴春风,感受神恩浩荡,赐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觉悟后能超凡脱俗的知识;时而如乘船冲过惊涛骇浪后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体会心中的污浊被洗涤后清纯的平静。《博伽梵歌》一直在全世界被大量出版和广为阅读,并受到众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神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领袖和宗教人士的推崇。“每当我陷入疑惑、失望;在地平线上看不到一线希望的曙光时;我便转向《博伽梵歌》,找出一个诗节来抚慰自己。这使我立即挣脱出巨大的痛苦,开始微笑。专注于《博伽梵歌》的人每天都能从中找到新的乐趣和意义。”——M.K.甘地(M.K.Gandi) ,印度著名民族领袖“毫无疑问,《博伽梵歌》的这一版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之一,其中充满奉爱精神。帕布帕的翻译把语言上的精确和宗教上的洞见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托马斯.霍普金斯(Thomas.Hopujinsi) ,富兰克林及马歇尔学院宗教系主任“印度文明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最伟大的宗教文明。正是《博伽梵歌》奠定了这一文明的基础……目前的这一翻译和释论进一步体现了《博伽梵歌》这部不朽著作的永恒活力。我们那高度活跃而又片面的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它会因为缺乏真正的形而上意识的内在深度而自我毁灭。因为缺乏这种深度,我们在道德和政治上的主张,都不过是在夸夸其谈。在此这方面,斯瓦米-巴提维丹塔给我们西方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托马斯-莫顿(Thomas.Modun) ,天主教神学家、修士、作家“在西方,人们引用最多的印度文献还是《博伽梵歌》,因为它最为人们喜爱,这样一部著作的翻译不仅仅需要梵文的知识,更需要精湛的语言艺术,以及对其主题内在的深切理解。这诗歌是一曲宏伟的交响乐,在这一乐曲中能处处感受到神的存在。”——吉德斯.麦克.葛觉尔博士(Dr.Jedesi.Maikel.Gergel)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荣誉哲学教授“在这一优美的译著中,圣帕布帕紧紧把握住了的奉爱精神,书中的诗节以及释论确确实实地属于圣奎师那-采坦亚的真传。采坦亚是印度史上极其重要、影响广泛的圣哲之一。”——J.斯蒂文森.犹大博士(Dr.J.Sdiwensen.Yoda),贝克莱神学研究协会图书馆馆长、宗教史名誉教授“如果根据皮尔士及实用主义者们的主张:真理必然有用,那么,《博伽梵歌原义》中肯定包含了某种真理,因为那些遵从其教导的人都表现出一种快乐恬静的风范,而这恰恰是当代人在凄凉刺耳的生活中求而不得的。”——爱尔文.H.鲍威尔博士(Dr.J.Sdiwensen.Yoda),纽约洲立大学社会学教授“无论读者是否熟悉印度文化,阅读《博伽梵歌原义》都会极富价值,因为它能使读者就像今天大多数印度教徒仍所理解的那样去理解《博珈梵歌》。对许多人来说,这本书将是他们与真正的印度、古老的印度及永恒的印度的第一次接触。”——弗兰西斯.柴尼克(Flanxisi.Cnike) ,巴黎政治学院宗教学博士“《博伽梵歌》这本书内涵深刻、运思精巧、释文优雅……我从未见过其它任何一本著作能像《博伽梵歌》的释论那样如此权威、隽美。毫无疑问,全书连贯一致……这本书将长期在现代人的知识生活和伦理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S.舒库拉(S.Sukura) ,乔治城大学语言学助教“每天清晨,我将自己沐浴在《博伽梵歌》的智慧之中,与那触目惊心、广阔无限的哲理相比,我们现代的文明及其文献显得如此渺小和苍白。”——H.D.梭罗(H.D.Solo),英国著名思想家、诗人

从我处抵达我,灵魂必将居于他的国

如何从有限中超脱,如何从本性的三种暗昧中发觉梵的光明,如何将浮动狂躁的心从浊滞染污的物质系缚中层层拔升,睿智的印度哲人以厚实又超脱的诗句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大道,明了和洞彻灵魂、肉体、苦海以及轮回,通过行动瑜伽和更高的奉爱瑜伽时时念想伟大的至尊主,伟大的起源和归宿,从而获得最终的超拔。行在世间时,行善杜恶,清洁自身,勤修瑜伽,保持本心的澄明和莹澈,在梵的无限扩展中得到永恒的妙乐。临终时,心中无悲无喜,只存对至尊主的爱。这种爱没有原因,没有叙述,跳出了因果和语言的有限规定,是一种皈依和融化的动感,是将本身所特有的神圣性灌注回神圣母体中而产生的浓烈的完整感。如此方可抵达至尊的乐园,与梵合一,成就永恒。本书读之有大启示,现略引出三条。一,这世间的善恶愚痴,穷富贵贱,应“平等”观之。肉体有坏,灵魂不朽,物质海洋中肉体满足于有限的感官快乐,这种苦乐对灵魂来说如同敝屣,无有执着。生命的所有目的就在于灵魂的清净。二,人自身具有“梵性”,即神性,即道德性,同时又具有“阿修罗性”,即魔性,即邪恶性,遵从梵性的行善积德,必有余庆,遵从阿修罗性的作恶多端,必受其殃。三,修习瑜伽,控制思想使不散乱,专注于清净一境,让心灵在嚣嚷的凡尘中安静下来,在一片安静中寻得真正的智慧,即对梵的体认。读之匆匆,于根本义未解,信手掣出三条,亦颇有所得。而且,此三条可以与佛教教义相参。一,诸法平等。二,一阐提人皆有佛性。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自性清净,是诸佛教。三,禅定般若,由定生慧。可略见古印度思想的流程。

锡吕.玛塔吉女士 谈《薄伽梵歌》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110718/

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吕.玛塔吉女士 谈《薄伽梵歌》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110718/注: 全球公益霎哈嘉瑜伽在全球有40年的公益历史,在深圳有近6年的公益历史。霎哈嘉瑜伽的所有活动均为免费公益,包括各层次的瑜伽冥想班,全球的瑜伽交流活动,以及国内国际各种音乐会活动。 国内多个城市已有长期免费的公益霎哈嘉瑜伽。

克里希纳教人如何令日常的语言变成诗句

音乐的感受力是由克里希纳所造的,当然湿婆神是舞蹈之王,但却是克里希纳记录下来,教导世人舞蹈。克里希纳常踏着舞步,还吹奏笛子,表示音乐便是神的爱。令人安慰、舒适和快乐。克里希纳没有创作诗歌,但他在薄伽梵歌中说话时,每一句话都像诗篇一样。现在人们念唱时有些走样,但我们仍然可见,克里希纳教人如何令日常的语言变成诗句。当时人们比较明白音乐,但不明白诗歌,是克里希纳教他们的。 ——著名当代灵性大师锡玛塔吉

本不该评论

经典的东西,需要我们有洁净的内在,才能更好理解,才能与书中内容产生某种共鸣....企图用思辨的方式去理解薄伽梵歌的同志们,要慎重些....毕竟这本经典是Shri Krishna以诗话的方式在教导灵修课程,哈哈哈哈

一切的一

这段时间,反复在读一本书,就是《薄伽梵歌》。这本书被喻为印度人的精神之源,历代印度哲人均从中汲取不同的精神养料。前不久,读了吕思勉先生的《经子题解》,再次梳理了一下自己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于是就想了解一下同为东方古文明代表的印度文明的哲学思想,这本已经在书柜中沉睡多时的书就被我翻了出来。购买这本书已经有十多年了,当初购买此书完全是因为买过《摩诃婆罗多》的第一章,其后久久不见剩下的章节出版,看到这本书,认为与之相关就买下了。《摩诃婆罗多》的全译本几年前已经买到,而这本可迄今也只读过书的序言及首章,以前总认为哲学书过于深奥,不愿细读。读完《经子解题》,才觉得哲学实在有纲张目举之功效,可以将以往所读的诸子内容贯穿起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内涵。我所收集的印度文学的书籍也不少了,不仅有泰戈尔、普列姆昌德等近现代大师著作,也包括古代著名的戏剧及小说,如戒日王的《龙喜记》、首佗罗伽的《小泥车》、跋娑的《惊梦记》以及《佛本生故事》《故事海》等故事集,因此,决定一定要认真读读此书,去发现印度文明的内核。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精神的根源所在,即“一切的一”。本书是古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一篇最著名的插话,《摩诃婆罗多》主要讲述了古印度的婆罗多王族中的两大分支俱卢和般度两大亲族的争夺及大战,其中插入了许多著名的插话,涵盖了古印度著名的神话故事及哲理思考。《薄伽梵歌》产生的背景是两大亲族将在俱卢之野展开大战,般度族的第一名将、般度第三子阿周那令其车夫克里希纳(黑天,印度最高神的化身,在诗中也常被称作“薄伽梵”,即对至高神的尊称)驱车至两军之间,他看见对面的将领都是自己的亲族、朋友及恩师,心生悲悯,不愿作战。克里希纳就讲述这首长诗,教诲他认识宇宙的本源,了解自身的职责,认识到在战争中杀害亲属朋友的合理性,从而打碎了他的迷惑。于是,阿周那及般度诸子用阴谋诡计杀害了他们曾经尊敬的亲族及师长,经历残酷的战争,两军仅剩下了少数幸存者(般度族七人,俱卢族三人)。不过般度五子都得以幸存,而俱卢百子都死于战场,最终般度族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全诗共700颂(一颂一般为四行,少数译为六行,张保胜先生译本中多出一颂),分为18章,主要形式为阿周那与克里希纳的对话,克里希纳向阿周那论述了认识宇宙、认识自我乃至摆脱轮回的种种方法,其中也包含了对印度古代哲学一些基本概念的阐释,故被认为是古印度哲学的核心。其各章内容大体如下:1、阿周那忧伤瑜伽,概述诗歌的背景,表现出阿周那内心的忧伤。他一方面不愿杀戮自己的亲族,另一方面也担心宗族毁灭会导致邪恶泛滥,从而威胁到种姓的纯洁。在这一章中,描述两军阵容的诗句极壮观,特别是描写般度族阵营中诸将吹响号角的段落,威严雄壮,在此刻表现阿周那内心忧伤,是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人流露。2、数论与瑜伽。本章主要讲述灵魂不灭,杀即不杀,强调每人都应各安天命,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而战争就是刹帝利通向天国之门。其中阐述数论(古印度哲学的一派)的哲学观——“你要等同看待胜败,等同看待得失苦乐”,讲解瑜伽论——“对于成功失败应该等同看待,等同看待也就是所谓的瑜伽(此处指‘等同化一’)”,强调摆脱各种欲望,达到涅槃的境界。3、有为瑜伽。强调人的生活方式应当是不追求结果,奋力而为。有为出自天性,万物皆由三德(数论认为世界有两大本原,一为最高精神“神我”,一为原质,由三德组成。三德即萨埵、罗阇和答摩,是反映事物某些共同特征的三种概念以及事物的形态、性质、运动的三种不同决定因素,分别表示光明、运动、黑暗、喜悦、忧恼、愚痴及其决定因素,相互矛盾又相互制约)而生,受三德束缚,循规律而有所作为。在有为中,当克制欲望方才可行,先需克制的欲望当是嗔怒、贪欲。本章还强调了祭祀的作用,指出唯有通过祭祀方能真正认识“梵”(一切创造物之源,也是一切创造物的最终归宿)。4、依靠智慧舍弃有为瑜伽。克里希纳在此章揭示了自己的真面目——“尽管我自己不生不灭,尽管我是万有的神主,然而我是以自己的原质,靠自我的摩耶(幻力)生出。每当达磨(指传统和伦理道德)衰竭,而非达磨盛行之时,婆罗多!那时候,我就让自己降生于世。”他在此讲述自己为众生阐明道德而无数次诞生,众生皆因明智慧而最终融于自己。他指出祭献、修炼瑜伽之意义,均是不追求结果,以信仰控制诸根(各种欲望)——“谁有信仰并控制了诸根,得到了智慧且对它专诚,谁就在得到智慧之后,很快体验到无上平静。”5、舍弃有为瑜伽。此处的“舍弃有为”指舍弃从有为中得到好处的动机,并非完全废止有为;而诗中所称赞的瑜伽则指有为瑜伽,即在实践中所坚持的排除利己动机的修炼。克里希纳在此指出两者实为一体,只要消除愚昧,感受智慧,一切众生均为平等,世间的一切学问也可借助瑜伽与梵合为一体。6、自我克制瑜伽。此章再次强调应为所应为而不需念其结果,并提出了克制自我的具体方式,此处与今天的瑜伽修炼方法有相通之处,如“头颈躯体要端直,保持安稳不摇荡,意注自己鼻尖顶,切勿顾盼于四方。”但其核心依然是通过“智和识”(“智”指自我已有知识及学习所得知识,“识”指对所受教导进行实践的体验)来控制诸根,离却欲望。这需要通过累世修炼来领悟,通过不断实践来完成,而灵魂不灭,只有累世不停修炼,方能达到。7、智与识瑜伽。克里希纳表现自身永恒不变的特性,提出唯有皈依于自身方能获解脱。此处他指出构成世界的原质三德皆源于自己,他实质上就是宇宙灵魂“我”的化身,但自身并不被三德所束缚,唯有通过有为方能归聚于“我”——“有些人根绝了罪恶,在有为中积聚了功德,他们坚守誓言始终不渝,脱离了双昧且敬仰我。”8、不灭梵瑜伽。此章论述修习瑜伽之根本及达超脱轮回之道。克里希纳指出当时时念及“我”,通过修习瑜伽与“我”融合一体,方能摆脱轮回。“两条宇宙的永恒之道,被认为是一明一暗,循前者不再投生,循后者仍旧复返。”9、王学王秘瑜伽。此章克里希纳述“学问之王机密之首”,即王学,论述“我”之原型,创造万物又融于万物之中,愚者不识,智者识之且礼赞,唯有虔信“我”者方能不灭。其中将“我”在宇宙万物中的形象一一罗列,诗句中具大力——“我是终的、朋友、主人和见证,我是庇护所、住所和载承,我是起源、毁灭和存在,我是贮藏所和不朽之种。我放射着光和热,我操纵泼洒着雨水,我为永生又为死灭,阿周那!我亦是亦非。”歌中认为万物由“我”创造,唯有人方有如此创造力,故以“我”作为人的创造力的化身,通过克里希纳表现出来,此段诗句展现了人的创造力量,是对人自身创造力的赞歌。但印度哲学又强调一切等同,不追求结果,故以“亦是亦非”来总结“我”的存在。10、表现瑜伽。克里希纳论述自己诞生一切情感、气质,在诸神、神界、群山、祭祀、树木、马群、象群、一切众生、一切人文创造即三界所存一切中均处于中心。“我只需要用我的一部分即可将那全宇宙充盈。”此章如同一首对“我”的赞歌,同样也充满了对自身创造力的赞美。11、呈现遍宇形貌瑜伽。此章中克里希纳呈现自己所幻化的宇宙,并显示参加诸将均已毁灭,助阿周那明了自身责任,了解“自我”不过是“大我”的工具,唯有依责任而行,方能融于“大我”之中。此章中将宇宙视为整体,皆为克里希纳之化身。“整个宇宙成为一个整体,动静之物均由它所包容,现在就请您仔细观看!相见之物都在我的形体之中。”此章内视万物合一,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诗句中极具想象力,为印度文学中想象力的代表作。12、虔信瑜伽。此章强调崇敬“我”,需超越诸根及一切情感。“人若不厌恶他人,亦不为他人所厌,他能超脱喜怒怯勇,这才为我所喜欢。无所盼望,纯洁伶俐,没有烦恼,冷漠无牵,对我虔信,从不创新,这才为我所喜。”其中“冷漠无牵”指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从不创新”指不标新立异,也不从事新的工作,安守自身的职责。此章体现印度哲学将一切等同,不追求结果的特征,一方面视万物为“大我”,具有大力量,另一面又限止自身的发展,与中国道家所谓的弃圣绝智有相通之处。尼赫鲁称印度为《薄伽梵歌》所束缚,当源于此。13、田与知田有别瑜伽。此章中先定义田与知田,“田”指人的身体、意识、思想、感情和五大原素等可变灭之物,“知田”指灵魂“我”,“这身体称为‘田’,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们,把知身者称为‘知田’”。下面详细论述“田”所含各种情感,除去一切欲望则“智慧”,再论述“可知”(即为“梵”)的形态“它到处都有手和足,到处都有口和耳,到处都有首和耳,它将全世界充周漫布”,即为宇宙的人格化。指出唯有懂得这一点方能达到“我的性态”,融于“我”。此章将灵魂与万物分离,强调对“我”的追求。14、三德有别瑜伽。该章论述三德及对人影响,提出唯有等同看待一切众生及荣辱,方可超越三德,达到永恒——“他悠然自处等苦乐,把泥土、金、石一同观,他坚定不移齐好恶,等视对己之褒贬。等同看待敌和友,等同看待荣与辱,绝不创始诸新业,三德才算被超出。”此处与12章有相通之处,同样要求人严守自己的位置,不要改变已有法则,方能融于大“我”。15、无上布鲁舍瑜伽。此章论述宇宙形貌,宇宙灵魂如何滋养众生万物以及其不同的形态。此章中将宇宙比作一棵大树,“其根在上,其枝向下垂落,其叶为不朽的吠陀经文”;而尘世则同样为大树“以三德滋养的枝干,在人世间向上下伸展,它的嫩枝就是根境,根受业束缚而向下蔓延”,与宇宙相反,由于人被业束缚,因此根部向下。人唯有跳出这个被物质沾染的世界,方能归向大树之本——宇宙灵魂“大我”。此章比喻甚精,颇发人深省。16、神资与阿修罗资质有别瑜伽。本章论述两类众生,一类具神资“无所畏惧,品质纯洁”,终将获解脱;一类具阿修罗资“虚伪、自负,嗔怒,妄言,无知、骄矜”,终趋向束缚。其后论述具阿修罗资者的宇宙观,不承认宇宙中有大我存在,遵规律而行,认为“唯情欲是因,舍此别无他故”(否定世界秩序,认为世界存在仅为了享受),进而再述此类人的生活态度。本章所言的阿修罗资者当是持 朴素的唯物观点者,此类人视世界为物质,但否认世界联系,只认同自身感受,类似形而上学,由此而堕入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中。17、两种信仰有别瑜伽。此章以三德为基础,分别论述了由三德产生的不同信仰。“萨埵性者虔信诸神,罗阇性者将夜叉、罗刹崇敬,另外有一些答摩性者,信奉的却是各种鬼怪和精灵”。不同信仰者爱好的食物,举行祭祀的目的、生活方式、修苦行、行布施的方式均不同。唯有虔信梵,方能最终归于梵。此章内容有矛盾之处,一方面推行萨埵信仰,批判其它信仰的祭祀、苦行,而在章末则提倡终归于梵,要求“坚信祭祀、苦行和布施”,也许正是其融合不同时期思想的反映。18、欲求解脱的舍弃瑜伽。此章先论述“舍弃”及“屏弃”的区别,“智者认为‘屏弃’即弃尽欲欲求之业;灼识者所谓的‘舍弃’,即对诸业之果的舍弃”。克里希纳仍依三德将舍弃分为三类,认为“舍弃规定之业,则是错误之举”(答摩舍弃),“视规定之业为苦,怕苦自身而将它舍弃”(罗阇舍弃);“只舍弃迷恋和果报,被认为是萨埵舍弃”。人当依自身的责任而行,克制欲望“舍弃暴力、骄矜、我慢,抛却欲望、嗔怒、贪婪”,只求融于“我”,方能得到“无上平静——永恒不灭之所”。此章论述各种族的职责,要求人们各安天命,同时又有众生平等的想法,认为众生都可归于“我”。总括全篇,前两章主要论述诗歌背景,指出对亲人作战的合理性,故有学者认为这是全诗的原始部分,后面主要是一些哲学探讨,当为后人所加。哲学最终思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就是说,其在论述“一切的一”究竟为何?人当如何认识它,如何依它而行。《薄伽梵歌》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梵)无处不在,无所不闻,而其创造者“我”(克里希纳的化身)与梵合一,创造万物又融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的核心。因此万物皆依一定规律而行,这一规律由“三德”决定,使自然万物,不同种姓各安其职,称为“达磨”。唯有认识到这一规律,方能再度融于“我”,最终获得解脱。祭祀、苦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认识“我”,认识自身的职责,并按照这一职责去做,无需追求目的,摆脱欲望的束缚,终能认识到蕴含于自身内部的“我”,而摆脱轮回,获得永恒的平静。诗歌中蕴含的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相通之处,同样视自身为宇宙中的一部分,提倡依律而行。不过,此处提倡有为却不追求结果,似乎与道家所提倡的思想相通;而反照自身,以观察世界规律,又与王阳明所言的心学思想类似,这就形成了印度所特殊的文化思想。反思我所读过的印度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的影子似乎时时存在。在《龙喜传》,太子为龙的献身就可以看做履行“我”的使命,舍弃自身复归于“我”的行为。他本人尽管刚刚获得美好的爱情,但依然愿意献身,就是在履行自身应尽的使命。《小泥车》中主人公在受冤临刑前的平静坦然同样表现对自身使命的接受,并不在意自身的命运如何,仅愿接收。更为重要的是,在泰戈尔的作品中,爱已经与世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每个人均具有童心,亦可融于爱。此处的爱即是“我”。在《金色花》中,孩子的种种游戏,不就可以视为“我”在万物中存在,故而与神圣的母爱合一,始终与自己相伴。这种博大深厚,原来正是源于《薄伽梵歌》。无怪泰戈尔将自己的最著名的散文诗集命名为《吉檀伽利》,就是献神的祭品之意。我想,《薄伽梵歌》已渗入印度人的灵魂之中,当我们了解印度及其文学后,便能一点点领会其内涵。但诗歌又提出各人各安天命,反对革新,不提倡追求结果,又是印度自身的独特之处。同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奈保尔是一位出生在加勒比岛国的印度婆罗门后裔,他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记得读奈保尔所著的回忆录《受伤的文明》及《幽黯国度》,里面特别提到了印度人的保守,大街上工人甚至用手来清理污物,但大街依然是肮脏的。而在他的《灵异推拿师》中,主人公即有积极进取的一面,最终又走向保守贪利。在作品中,我们读出印度的平静,但平静中依然有着停滞与无奈。在这里,我同样感受到了《薄伽梵歌》的影子。但是不管如何,这篇诗歌中具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让人观察自我,启示人自己追寻解脱之道,去发现自己的责任,履行自身的使命,这就是对人自身力量的一种认识。这里蕴含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也许需要我们用一生来阅读。


 薄伽梵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