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奋斗1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49576300
作者:[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页数:576页

内容概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
1968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98年以首部小说《出离世界》(Ute av verden)获得挪威文学评论奖,2004年第二部小说《万物皆有时》(En tid for alt)又获得北欧文学奖。2009年至2011年间,克瑙斯高出版了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Min Kamp),获得挪威最高文学奖项布拉哥文学奖。在挪威,每十个人就有一人读过《我的奋斗》。知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扎迪·史密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乔纳森·勒瑟姆等也表示读《我的奋斗》成瘾,迫不及待地一本接一本读下去。2015年9月,克瑙斯高获得德国《世界报》文学奖(Welt-Literaturpreis,2014年得主是村上春树)。另著有随笔集《在秋天》(Om høsten,2015年)。
译者简介
林后,生于成都,长在重庆,职大教师。1987年旅居挪威至今,从事双语教师多年,之后在奥斯陆人民大学任教十余年。现居家从事翻译和写作。已出版译作《挪威民间故事选》。

作者简介

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这是我的奋斗,也是你的奋斗。
当代最受争议作家 令欧美读者阅读成瘾的自传小说震撼开篇
他是儿子、兄弟、朋友、爱人、父亲,但最重要的身份是作家。
他讲述了寒冬、家人、新年、文学、音乐、酒精,还有死亡。
他是故事的主角和缔造者,书写的是生活本身。
“这是一场战争,不是史诗般的英雄战争,却是那种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而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善于在日常细节中呈现动人的敏感。《纽约客》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称他的书 “有种让人读了停不下来的魔力”。本书是第一部,描写作者或这个名为“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人成长期间与父亲的紧张关系,并以父亲的突然去世贯串全书。开篇毫不避讳地描写肉体死亡过程,在大段触目惊心的文字后突然一转,克瑙斯高只是个在城里上学,早恋,喝酒抽烟,热爱音乐与写作,表面上与每个人并无二致的普通人。然而日常生活原本就充满了无数的冲突与挣扎,即使死亡登场也无法缓解。
克瑙斯高自称用“一种近乎疯魔的能量”来完成全书。《我的奋斗》虽然是自传,却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
*各国评论家、作家、读者热烈讨论,作者家人多次要求他停笔。
*克瑙斯高以“近乎疯魔的能量”来完成全书。一部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文学巨作。真实到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欧美知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扎迪·史密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乔纳森·勒瑟姆,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等纷纷表示读《我的奋斗》成瘾。
*《纽约时报》书评人德怀特·加纳称“像得了疟疾”般沉迷于《我的奋斗》,忘了遛狗,不回邮件,顾不上洗碗。

2009 挪威文学评论奖

2009 布拉哥文学奖

2010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2010 都柏林文学奖长名单

2013 《独立报》外国小说奖长名单

2013 《卫报》十佳超级长篇小说

2014 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

2015 德国《世界报》文学奖
我沉迷于《我的奋斗》的前两册像是得了疟疾。有四天时间除了贪婪地阅读这两本书,几乎什么都不干,不回邮件,狗也不遛,盘子在洗碗槽堆积如山。我就像一只困在高速路中间的笨拙的动物,他的文字像汽车大灯一样直射入眼使我恍惚。
这两本书中几乎没有什么大事,但是克瑙斯高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去杂货店购物或者在晚餐桌边的闲聊描述得像别的作家描写刺杀本·拉登一样重要。他是当代小说中关于日常描述的炼金师。
——德怀特·加纳,《纽约时报》书评人
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作品。以前没有《我的奋斗》,现在有了,一切都随之改变。
——《巴黎评论》
这本书包含了日常的每个瞬间,从豪饮到一根接一根抽烟。死亡人皆有之,作者将其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出版商周刊》
克瑙斯高的文学尝试诚实到残酷的地步。相信我,每一卷译本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尤·奈斯博,作家
我心目中的年度好书是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事实上我每天都读一部分。它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
——瑞秋·卡斯克,作家
太不可以思议了。我才读了两百页就像上瘾般渴望读下一本。
——扎迪·史密斯,作家
克瑙斯高打破了自传小说的音障。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作家
克瑙斯高激情而坦率,不惧怕说出世人皆有的焦虑,也不担忧显露自己的天真或尴尬。极为生动、直白又感人。
——詹姆斯·伍德,《纽约客》书评人
如同悬疑小说般扣人心弦。很难说有多少是真的,但完全不影响读者亲历其境的感觉。
——《都市报》
为什么要读全长3600页的挪威小说?简单的回答是:因为太好看了,所以你停不下来,而且也不想停下来。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由叙述和回忆交织出的史诗。克瑙斯高从童年的灰烬与青年的余烬走出,用生命热力写就这部作品。
——《巴诺书评》
精致的细节,悲伤,诡异的美。它描述的家庭的分崩离析是我这几年来读过最有力量的写法。
——《卫报》
“我自己是在近三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一具死亡的肉体。这是1998年夏天,七月的一个下午,在克里斯蒂安桑的一个小教堂里。我的父亲死了。
他躺在房间中央的一张桌子上,天空阴间多云,房间里是灰色的光线,窗户外的草地上一台锄草机在草坪上缓慢地兜着圈子。我和我哥哥一起待在那里。殡葬职员先出去,为的是让我们和死者单独待一会儿,我们站在离尸体几米远的地方,盯着那里。
我看见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像与人相似的物体。同时他来自我们当中,他曾经就是我们中间的一员,现在他依然在我的心里,像是覆盖在死亡上的一缕生命的面纱。”
“我始终有很强烈的希望独处的需求,我需要巨大的孤独的空间,当我得不到这些,像我过去的五年里一样,就会失望沮丧,有时候几乎是恐慌,或者发怒。我整个成年人的生活里让我向前的动力—奢望有朝一日能写出些精彩的东西,当这唯一的念头受到威胁时,就会感到像有一只耗子在啃噬着我的心,就想从这里逃开。时光从我身边飞走,像沙粒一样从我的指间滑落,与此同时我做的是……是啊,我做的是什么呀,我?擦地板,洗衣服,做晚餐,饭后的洗刷,购物,跟孩子一起在外面的儿童乐园玩,把他们领回家,脱衣服洗澡,照料他们直到晚上睡觉,把她们在床上安顿好,晾衣服,收干衣服回来,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收拾屋子,擦拭桌子、椅子、柜子。这是一场战争,不是那种史诗般的英雄战争,却是那种你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因为无论我在家里付出了多少劳动,所有的房间里还是杂乱不堪、邋遢肮脏,我用我醒着的每分钟照管着的孩子,却比我见过的其他孩子更加执拗,有一度这里简直就是个疯人院,或许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在亲密和疏离之间获得必要的平衡,越是难以控制情绪的时候这种平衡就显得越重要。”


 我的奋斗1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以父亲的葬礼为名,最后在和父亲的最后一面戛然而止。这样的自传太真实,但也太冗长了。书本身非常的有趣,长度实在不适合一个嫌自己阅读量不足如我的人,所以也不会再读后面的几本了。作者热爱观察一切,又有些不乐意被人观察到,总在意着周围的视线。他对周围的一切感触颇深,对学校、对酒精、对乐队、对妻子、对哥哥、对祖母,对父亲。对死亡。对父亲的死亡。父亲一度是他不喜欢的父亲,在离婚之后父亲酗酒无度,还拖着年老的祖母。很难想象来到父亲生前最后生活的地方,看到满屋的污秽是怎样一种心情。然而到了离别之后,他仍感觉父亲就活在他生前在的地方。祖母常用说不清F音的口齿说生活就是奋斗,生活就是奋斗,即使她有些痴呆了,也继续念着这句话。奋斗到底是什么,是有些敏感的活着,是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     此刻的图书馆很安静,这是假期的图书馆的常态,也是我心中图书馆最完美的样子。复习周的图书馆让人厌恶,并不是因为无虚席的座位或是摩肩接踵的电梯,而是因为那时图书馆空气里弥漫的功利心。那是这个学校少有的几个,学生成群结队地来学习讨论的时间段,但并没有多少人为了乐趣而学习,或是为了思考而阅读。这些认真学习的学生桌上摆着好几套试卷,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奖学金为了父母的期待,俯首苦读,填鸭刷题,不舍昼夜。那时图书馆里充满着目的,但没有人在阅读。阅读应该是无意义的,意义或许会在这过程中浮现出来。而此刻的图书馆,寥寥几人分坐在我的前后,他们安静地看书,读到有趣的内容时扬一下嘴角,时不时做一下笔记。这一瞬间我们并不相识,却共同建造着一种强大而排外的气场,这安静而内省的气氛让我陷在里面,沉浸其中。我抽空在休息的日子来到这里,本来是为了抄写最近在读的这本书,《我的奋斗•父亲的葬礼》,里的段落,抄笔记的习惯从我高中便开始,到如今我抄的越来越少,这和我口味的日渐挑剔有关。翻了几页书后,当我准备抄录时,一股巨大的虚无感攥住了我。我放下笔,眼光被前面穿着黑色无袖上衣的女孩吸引。从我这里望去,只能从她的黑色联想笔记本电脑上沿看见她的眼睛,躲在眼镜后面,聚神看着屏幕,她的眉毛似龙井叶修长,深浅适中的好看,额头右上角有粒浅痣,肤色近灰,像是此时窗外的阴天,透着几许苍白。我向桌下看去,黑色丝质的七分裤随双腿交叠而恰当地折皱,恰当地展示出布面的光泽,恰当地露出一小截小腿,上面的皮肤恰当地光滑,让我驻目良久。此时我心中有一种满足,不与性欲接壤,明明我无法接触她,却有种与她相拥的感觉。仿佛她的肌肤,她的眼睛,她裸露的小臂,只是存在着并且真实,就足够美好,我甚至不需要拥有,就可以满足。在我望着她的几秒钟里,这种感觉已经侵占了我的心,我随即错开眼神不再看她,专注于写作,大概我害怕她稍微展露出多一些,我就会发现我所看见的一切不过是臆想,美好并不是总与真实有关,甚至常常与真实无关。这是我试着像卡尔奥韦那样写作的结果。任凭感觉在笔下尽情且直接地宣泄,是卡尔奥韦在这本书中不遗余力在做的事情。这种面对自己的写作,有点像《忏悔录》,至少在我眼里,卡尔奥韦比卢梭更直接,更不留情面。他有种能力,能够将实时的或过去的感觉,无巨细地重现出来,他的写作是对自己的一种审视,甚至是一次审判,他把自己押上了行刑台,当面宣读他的罪行,这些文字尖锐地避开人性固有的掩饰,直指他所有不为人知的想法,那些黑暗之树抖落在他性格里每个角落的阴影,都被曝光。这种写作方式本身的震撼,甚至超过了这些文字,这种刮骨疗伤般的行为赋予了这些文字无穷的魅力,阅读变成了一种窥探,或许阅读本身就是不同程度上的窥探,但无疑在这本书里,这种窥探更真实,更直指人心。这本书里,除了对自己发起无情的剖析,卡尔奥韦也就死亡这个主题做了许多探讨,第一部中,父亲的死亡作为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事件,让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死亡,于是本书中有大量的文字,围绕着死亡的本质,属性,展开了思考。幸运的是,卡尔奥韦流畅和充满激情的文字让这种讨论没有泥于枯燥艰涩的辩思,他的思维跳跃着,抛出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他的目光并不狭隘,而是落在周围瞬息万变的一切,他只是思考,提问,却没有解答。某种意义上这正应和了人类最初的思考模式,就像一个婴儿般,以一种全新的毫无成见的身份去面对死亡,去置疑于我们司空见惯的一切。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见到他身上与我相似的地方,或许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相似,但透过那些文字,某种意义上,我开始更看清自己。我可以开始理解那股在今天一开始时擒住我的虚无感,在我的心深处,我从来都在为文学的意义所思考,所忧虑。如果文学没有意义,如果我写下的文字没有意义,如果我抄录下的那些文字最终不过是一页废纸,那么我会不会终究落得光阴虚掷,无处安身。而那位坐在我对面的女生,比起文字,显得更加真实,更加有意义,因为它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被拥有的可能,所以它被我所向往。但那位女生在我抬头时,已离开了。可我已留下了一切。文学中与真实的美好相映照的那一部分,才是我的应许之地,就如卡尔奥韦放弃了辩证推理式的思考,而是用身边的一切去思考死亡。但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这思考中,他注定不会找到答案,但在这思考中,他不断质疑,不断迫使自己面对内心,面对死亡,于是他的父亲死了,他的童年不再他却留下了一切。期待下一步作品再见到你,卡尔奥韦。
  •     《我的奋斗》这样的书名放在哪里都能吸引来人们的目光,希特勒那部文笔粗糙的作品让无数人望而却步的同时又好奇不已。当然,估计会有锤子手机的粉丝手上也翻着罗永浩的同名著作。当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带着他的六册自传体小说《我的奋斗》风靡世界时,“我的奋斗”这四个字终于可以不再因为“前科”而被以异样目光看待。在写作《我的奋斗》时,克瑙斯高39岁,感觉自己再也写不出来什么了,随后第一段婚姻告急。高个子、金发、英俊、三个孩子,克瑙斯高称他爱自己的家人,但并不能在生活中寻觅到快乐。目前《我的奋斗》第一册中文版已经面世,名为《父亲的葬礼》。书分为两部分,前一段是作者的生活回忆,在第二部分,随着父亲的突然离世,作者陷入了一种疲劳。这种疲态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他对生活感到绝望与无助,又将过去的种种倾泻为《我的奋斗》。听起来很混乱,可这大概也是克瑙斯高这部作品最引人瞩目之处。小说完全是流水账,或者像有些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是话唠。大概也有不少人看过我写的那些流水账,非常无趣,谈不上文笔,完全就是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直白写作。就像卡波特评价《在路上》一样,这样的作品只是在打字。又或者你们看过我写的亨利·米勒,称之为“胡言乱语”;还可能,你们气定神闲地读完了普鲁斯特的大作。当然,我是无法和这些作家相提并论的,那些琐碎的话唠在这些大话唠家面前纯粹是薄纸一张。之所以被称为小说,而不是自传或者回忆录,是因为在《我的奋斗》里,克瑙斯高无法完全还原生活的点滴,但他无疑还是忠实的。如果无法忠实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那么这部小说的写作和出版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位读过普鲁斯特作品的挪威作家,称《我的奋斗》是“文学自杀”,在写完六卷本的自传体小说后他将告别写作——事实上并没有。当英文版的《我的奋斗》风靡欧美各国时,克瑙斯高早已重新执笔进入下一阶段的写作了,他看起来不再像自己笔下的“我”一样绝望无助,不会絮絮叨叨地向生活坦诚自我。接受采访时,克瑙斯高说自己记过日记,但后来烧掉了——“如果可能的话我会把《我的奋斗》也烧掉,但它们印数太多了,没法实现。”之所以对自己的记录如此决绝,在克瑙斯高看来,那是因为生活无时不刻在变化,总该继续往前走。但也很有可能,在完成文学自杀的同时,他依靠自己的诚实杀死了他所不满意的生活,获得了新生。我们不妨把古老而又永不过时的“杀父”主题搬出来。在《父亲的葬礼》中,克瑙斯高花费了大半部分的篇幅讲述自己对于生活的兴趣,他如何谈恋爱、如何玩音乐,如何在新年夜彻夜狂欢、喝啤酒。当父亲决定与妻子离婚,所有的一切又都变了样儿。他巴不得自己的父亲死去,这位跟他已经逐渐远离的陌生父亲。终于,到了父亲真正去世的时候,又有新的想法冒出来,但他依然更加愤怒于水壶里的水没有烧开。不知道各位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又或者,你们对于死亡是如何看待的?在独处时想象着身边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并且将自己放置在那种情境下,你会恐惧、绝望?还是其他?死亡在这部书里是一个临界点,父亲的死把克瑙斯高对生活的思考推向了一个极点,在那里他逐步走向另外一个临界点,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39岁,他执笔写下《我的奋斗》的时候,在那里,他需要再告别一次他的生活。这个挪威人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样冰冷,意外助他杀死了父亲的肉体,父亲肉体的消失,带来的是新一页的生活,却在纸面上标注了满满的疑问。毫无生机的处境让他终于有机会杀死真正的父亲,杀死自己的生活。当记者问他是否是满怀勇气写下这部长篇巨作的时候,克瑙斯高否定了勇气的存在,如上文所说的,有的只是极度的沮丧和绝望,当他写完之后,自己的生活似乎又具备向前走的意义了。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文学自杀是奇异却又颇具成效的。从创作上讲,克瑙斯高无疑把这种“诚实”的写作方式放到了聚光灯下。他摒弃了种种技巧,抛弃了小说应有的“虚构”。这为他招来不少麻烦,他的叔父和前妻要么控告他,要么决定写一部自己的回忆录来打克瑙斯高的脸。这让我想到了萨曼·拉什迪的前妻,她也将出版一部自己的回忆录,在书中大爆作家前夫的丑事,包括期待诺贝尔文学奖而不得的尴尬,以及种种歧视女性的不良行径。克瑙斯高带给了无数写作者和读者以别样的体验,但如果你是他的身边人,是他的亲朋戚友,大概会在看到《我的奋斗》时大骂他是王八蛋吧。如标题所说,克瑙斯高利用《我的奋斗》,在绝望与沮丧中诚实地杀死了自己的生活,他不是自杀,也不是在和魔鬼做交易,他在翻越生活中一座黑色的高峰,如果翻不过去,他就会像父亲一样死去,尸体的颜色逐渐发黑。我认同这部小说背后藏匿着充盈的生的欲望这一说法。在《父亲的葬礼》的结尾,克瑙斯高这么写道:“死亡,像我始终感觉的那样,在生命里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幽暗而令人销魂,它如爆裂开的一根水管,风中折断的一个树枝,从衣架上滑落坠地的一件衣衫。仅此而已。”是的,仅此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美
  •     浮躁的年代,读一个摇滚老帅哥逼逼叨他的日常。。。
  •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细节的描写。在细节中感受作者当时的处境,身临其中,而故事本身已经不重要了。小说写的散漫,读起来确津津有味。
  •     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这是我的奋斗,也是你的奋斗。 真的被作者的那些细节描写感动了。竟然还有这种写法!很多很多常见的小事情,被作者描绘的身临其境一般,很美。
  •     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在眼前
  •     细微的描述生活的琐碎与平凡,父与子的关系,大段的自我分析,看的很过瘾。
  •     心理细节描写满分,让我看着看着心里就一惊。其中很多事都在我的生活中真实发生过,但或者没有勇气,或者觉得这个想法太小无所谓,而从未向人提起,甚至自己也没认真考虑过。但它是重要的,它构成了我。卡尔·奥韦把它写出来了。
  •     576页的琐碎细节,残酷的真实。
  •     2016。一个“走投无路”的中年男人的心路历程,琐碎但深刻。
  •     我不得不说,大部分时候,一个人的青春期实在是乏善可陈。
  •     喜欢细节,读得很慢
  •     期待下一部的出版
  •     2016年最佳作品,期待后续五部。
  •     只能说是文字打字机,因为分明可以经过处理写得更好更简洁更漂亮。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写得书有越来越文字爆棚的感觉。都是一群的倾诉欲疯狂的家伙。古时候一生只写一两本书,所以更加珍贵。
  •     2016年66弹。
  •     看了它以后,我知道了自己在写的也是意识流。深深体会他想要说的。
  •     简介,就深深吸引我。
  •     As your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increases not only is the pain it inflicts on you less but also its meaning. 对世界的认识越深,世界给你带来的痛苦越少,世界对你的意义也越小。
  •     与其说这第一卷是写「死亡」,不如说是写「父亲」。这是势必要写的主题,无论他活着or死了,无论对他爱or恨,无论他们亲近or疏离。写了那么多的细枝末节,真正写到他,却淡了笔墨,大抵是在生命中只占据了这仅有的一些时间……
  •     五百多页,很厚,读起来却感觉很薄,原因可能是他始终紧扣着“我与父亲的关系”这个点来写,通过闪回、剪接等手段,串成大长篇,有些极为细致的外部描写,会一扫而过。上部是“父亲在世时”,下部是“父亲离世后”,最动人的是对父亲那种复杂情感的审视。
  •     如此细密琐碎的生活细节,似乎就是生活的本质吧。时光如同来自四面的、节奏均匀的的微波将生活恒定不变地托生起来。随着其中所含细节以外,一切总是千篇一律。随着每天的日子过去,当生活触及边沿的一刻便更加还念过往,那一刻前方之路敞开,生活又向前开始移动。
  •     写得好的地方并不是没有,但总的来说不喜欢这种如此累赘的写法
  •     写父亲去世的部分反而感觉一般
  •     生活是一场混斗
  •     记忆,每当你试图召唤回魂时它便作鸟兽散,只留下些许荒诞失焦的碎片供人玩味。生活是场困兽之斗,睡不到的汉娜,咽不下的沙丁鱼罐头。小酒馆里的话是百万个梦,一切以悲剧开始者将以一部悲喜剧结束。
  •     读了差不多两百多页 文字琐碎 如此细致可怕 描述的都是生活的平常 都不是日记式的流水账 父与子之前的种种 让我想到了自己。
  •     无论如何,还是爱还是怀念!先标记
  •     完全陷入在细节里,思绪也是随意跳转,不知道是故意不去整理,还是无法整理。但至少有些细节确实能产生共鸣。翻译过来读起来也有点古怪。
  •     父亲和我是完全不同的人,我们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但是当父亲死后,我发现和父亲还是有割不断的联系,悲伤,痛苦各种错综复杂的心情涌入我的内心。唯有哭泣才好受了点
  •     这逼真的是继承了普鲁斯特呢,第一卷就洋洋洒洒写了500多页,还有五六卷竟然。日常诗意,真实而琐碎,叙事有魔力
  •     生活是一场混斗!!!
  •     翻譯減一星,欠修改,校對上也存在許多疏漏。
  •     后三分之一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絮絮叨叨絮絮叨叨 瞬间就想去看看约翰库利斯朵夫的奋斗史了
  •     感觉出第二部 看完才好评分啊
  •     琐碎的生活,一些细节还能击中我心
  •     平静的叙述透着巨大的力量,几乎锁定年度最爱
  •     无法抗拒这刺骨的坦诚。把整个肠胃翻给你看
  •     无聊的生活被作者写出了诗意
  •     诚实地说,刚开始我讨厌那些啰嗦的细节,后来却很喜欢。看到护封上父亲的死时,心中一直等待在书的某个部分看见,也做好了准备,但是父亲的死还是让我震撼极了。自我弃绝地这么彻底。
  •     从第二部分开始,作者在前文中的铺垫、绵密的细节、对生活冗长的描述,才开始形成一幅幅有所指向的图景。他在父亲的阴影中长大,试图成为与父亲截然不同的,并让父亲骄傲的人。他曾憎恨父亲,又因为父亲的葬礼,尝试与父亲和解。所有光荣的,梦想的,没能完成的余生,都因为死亡,重新开始。
  •     2016.8.6
  •     超大型意识流水账
  •     这种迷人的神经质
  •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淌的生活,难以掌控
  •     这书如何畅销,如何掀起热议,阅读过程中广大无聊读者的窥伺欲如何被勾起,毋宁说是一场文学意义上的“直播”,把日常生活细微琐碎的私密时刻事无巨细地抛给你--看“我”卡尔奥韦怎样写作、自残、与这个时代相处。这当然代表“我”的奋斗,也代表“你”的奋斗了。
  •     一开始引人入胜 读着读着就有点无聊 断断续续 又在某个瞬间突然把你拉回到书本。看书名还以为是一部励志的个人奋斗史,其实只是一些日常在琐碎不过的童年琐事贯穿在举行父亲的过程中,一大段一大段的细致描写有时候会让人分神甚至厌烦,但是总能恰到好处的引起你的共鸣,都到最后尽然会有点不舍,总共有六部,期待后面的
  •     “死亡像我始终感觉的那样,在生命里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幽暗而令人销魂。它如爆裂开的一根水管,风中折断的一个树枝,从衣架上滑落坠地的一件衣衫。仅此而已。”
  •     这本书真的是,超级好,怎么说呢,就是说出了你很多内心的话。因为是自传,所以更加真实琐碎的说出你内心的感受
  •     为什么对别人的生活如此感兴趣?看一个四十多岁的挪威男人剖析自己的生活,展露自己的敏感、脆弱,竟也有些感同身受的感动。铸就了现在的过往,以为已经被记忆之尘掩埋,却随时随地都能跳出来,撩拨你的现在甚至未来。
  •     生活就是一个人的战争 平凡的史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